香火世界的细辨与道家修炼目标

香火世界的细辨与道家修炼目标

道家阴符派博客--香火世界的细辨与道家修炼目标--修炼

  很多人试图理解道家感性的一面,但却往往忘记了道家理性的一面。世间的宗教中,若是论及理法,是再没有比道家更细腻的了,然而道家的理法从来不喜公开于世。

  或许是前人觉得这些道理,实在太简单了,只要自己用心总是会理解的,而且很多道理是在修炼的过程中能够自然得到的,但这样隐而不表,给后世人的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像如今的环境来说,大量的道法遗失,众多的体系残破不全,道家的理性一面的面貌被人所忽视,大多见到道家的,不过一些逍遥诗句或是人生感叹,这些尽量很能感染人心,但这些并不是真正的道家全貌。

  真正修行的人,其实是寂寞的,而终寂寂至无踪。世间的名利之所以不能吸引到修行者,是因为这些不能解决生死。

  而要解决生死大事,亦不是空口白谈便能解决,世间的宗教通过心灵上的解决办法,大多是建立在虚幻的世界基础上。

  真正修行的世界中的,对道或佛的世界的理解,其实与民众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佛教而言,建立虚幻的净土世界,而这个世界也不是人人都可去的,如玄奘法师说的那样,原始构建弥勒净土中:西方道俗并作弥勒业,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师皆许此法。 弥陀净土,恐凡鄙秽,修行难成。如旧经论,十地以上菩萨,随分见报佛净土。 依新论意,三地菩萨始可得见报佛净土,岂容下品凡夫即得往生;此是别时之意,未可为定。所以西方大乘许,小乘不许。

  在这里论述得很清楚,一般人是根本去不了弥勒净土世界的,早年的经典中明确指出要十地以上,后来才降低变成了三地,至于所谓下品凡夫也能去,也是为了传教权宜之说,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印度还认为,大魔王都是十地菩萨化的,所以不到十地以上,怎么可能允许入净土世界。在这一点上,玄奘说得还是很诚恳的。由于八地以下的菩萨都是会出现修行退转的情况,所以本质上都是阴灵,而对于有心修行的坚定修行者来说,这些其实本身也不难,只要有足够的功德加上香火与一定的修行,就可以办到,不过于对于一般修行不坚定的人来说,是难如登天。

  后来建立的净土宗,编造了西天净土,号称人人可以被接引,只要念佛号,这纯粹是为了传教为目的的改造,甚至于还对原本正宗的弥勒净土说法大量泼脏水,说弥勒净土不如西天净土,并举了大量不合原始佛教经典,且逻辑一片混乱的举证,并故意混淆兜率外天和兜率净土的概念,极力排斥。

  不过净土宗最后还是成功的推销出来了他们的编造的说法,面向的大众基本上不了解,只能听其任意胡说,所以无论合不合理,只要以利诱之即可,这种手法与现代通过传销把垃圾产品夸上天,然后卖给不知实际情况的人其实是一样的。主要靠的是紧紧地抓住了人心的贪便宜的投机心理,却不知这世上哪里来的那么多好事,结果其实不过也是只是为了这些信徒们手里的香火费罢了。

  而在道教,这种情况就比较复杂,既有香火的世界,也有非香火的世界,这个是截然不同的,但又交插互错的,这个不能混淆。

  在道教的神仙世界是有两大体系的,一个是存在于概念中的香火世界,一个是客观存在的仙界,而道教的香火世界本来是由客观存在的元始世界为原型所揣刻出来的影子,在尔后构建的香火世界中,因为佛教的广泛传播,影响到了民众的意识,而民众的意识又影响到了香火世界。

  这种影响不仅仅发生在佛教影响道教,道教也影响着佛教,比如观音本来在印度是一个畸形的小马驹,因为长了两个头,被当作神来拜,而传入中国时,则改成了一个男性形象,但又发现中国普遍女神信仰更有亲和力,于是又改成了女性形象。甚至为了推广,佛教把帝释天都改成了女性形象---如果在印度,因为女性地位极其低下,这个是绝对不允许的。

  历史上道教与佛教主要融合与影响的部分在于香火信念世界上的变化,而佛教对香火世界的依赖是很强的,所以才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的说法。

  但在真正的道教的修行中,是极力摒弃神道的,不过后世的混乱导致很多修行者,错把香火的虚幻世界当成了真实的仙界,修了一辈子,最终归宿竟是在虚幻的香火世界。

  常见的情况是:身上被附体了,就认为自己有正神护持了;外结一阴神,然后就觉得自己练成身外有身了;自觉驱使鬼神了,就觉得自己法术无边了;结出一个幻丹,就认为自己金丹大成了;视见怪色奇光,便认为自己天眼大开了;心中偶幻象闪过,便认为自己练成圆光了。实际上谬误者众,尤以明清为甚。

  比如用气转一个周天就结丹了,然后说有了这个就不生不灭,不会死了云云,其操作手法,大多是教仰头拉身,眼珠之使劲憋,然后弄得头晕眼花说是性光出来了,又说得赶紧采,其修炼之法大多以肉体幻觉为主。

  又以清晚期,如所谓的西派丹法,并非道教人士所传,基本上是纯粹的儒生臆想之作,虽繁篇之作,号三家相见之法,其中童男童女呵气给修炼者,称这样能补亏,可谓是天马行空。

  此类更有成就佳者,也只是跳出香火世界立于虚空中,实成了一个不灭之鬼,却自以修道有成,并称这样便成佛成祖了。

  而在道教正法来说,金丹若成,吹气能沸水,红血尽换白这是必须的,即使未尝有成金丹,炼气佳者,也要做到吹气在一饼上,扔入井中,井水立沸,这些本来都是修炼出关所必须检验的考核关。

  而这些修炼,是独立于香火世界之外的,在道教除了香火世界相关的东西外,还有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的一个体系,那便是各种自身的修炼之道。

  所以在很多经典里修炼到一定境界的描述是这样的:如“我命由我不由天”“与上皇比肩“,“同三清为友”,“与日月同寿”,“天地虽坏而无有终时”,更如道家的天罡三十六法中,诸如:“乾旋造化,颠倒阴阳,移星换斗…..”等,皆是自修自炼之功。

  而这类的修炼目标也不是后世才出现的,有证据表明这此本来就是道家一开始最初的目标,如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中云: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 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 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其中:“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便是太一的特性,而一太的这个演变其实也就是道的演化过程,这反映出道家修炼追求的目标,并非是在香火世界构成的神道之下的。

  需要指明的是,这里并不是反对烧香敬神,但是如果是作为修行者来说,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如果是追求的是大道的话,那么就需要客观看清烧敬神这个现象,它只是一种众生谋福的工具,但这种工具并不足以支撑成就仙道,要真正修炼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在于自己的修炼。

  如果把修炼还未有成,视作穷者,而修炼有成的可以视作达者,那么就可以引用老祖宗的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此,才谓之尽心。

  

三符风云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