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解(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道德经注解(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本文已做原创声明保护,首发于微信公众平台,由"道家阴符文化"公众号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代的人,大多有一个毛病,想修道有所成就,却不肯读读道经,想修行有所进益,却只想着坐在那里天上掉烧饼。

  若不认真研读道德经,便不能真正去领会古人的思想,而这个一旦错了,所有的修炼也会错了。

  正如明清之后的丹道一样,已然是错误百出,有成就者日渐稀少,各种看似美好却实际已经走上歧路的丹法理论四处皆是,而后世修炼者,多以夭折为羽化,或以不当正寿而终,更有甚者,无病而终亦是不得,可谓憾矣。

  道德经的翻译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前后文关联实在太多了,解释前面的章节,如果引用了太多后面的章节的内容,就会越加解释不清了。

  而有很多深入的内容,在开始的章节中想说而无法述说,因为一旦说了,于是便又会产生混乱了。

  所以,只能尽量去表达,有一些表达得是很困难,很吃力,这类看起来会有似乎离题的感觉,凡遇到此类,应该明白,不是在下写离题了,而是你没有进行更深入的领悟。

  在下所译之道德经,只认实证,而所译之内容,也是如此,而非如一些人拍脑袋空想一般,或自己空想一套理论,或是说些激情昂扬的话,实际上毫无作用。

  市井之心不能治天下

  尘俗之见不能得道心

  有些话,不一定是世人爱听,但它们是道理。

  有些话,不一定符合传统价值观,但它们是道理。

  有些话,不一定能给人有什么心灵安慰,但它们是道理


原文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世上的人,皆只知美是美的,但其实在这个的同时,已经产生了丑恶,又皆知善之为善,所以已经有了不善的认知了。
  无论任何事情,它都有正面与反面,而很多时候,人往往只会注意其中的一面,而忽视了它另外的一面。
  由于这种的忽视,便会带来偏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世界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再也看不到完整的事物。

  有那么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两个农夫去挑水,而挑着挑着,有一个人问,皇帝是用什么挑水啊?另一个人回答,当然是用金扁担。
  这种认识哪怕是如今的小孩子看起来也会觉得是很荒谬的事情,但为什么这两个农夫会这样想呢?因为他们日复一日生活在固定的环境中,于是便会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然后基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推出来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个也许显得太荒谬了,如果换一个问题呢?
  曾经有人问在下,既然你们都会算卦,为什么不能给自己算?
  其实这是与猜想皇帝用金扁担的一样性质的问题。
  世人之命多可以测者,是因为没有进行修行,同样的,如果把人生作为一种修行,并进行实践,那么这样的人生也是无需预测的。
  因为作为修道的人来说,关注的是如何去领悟并利用这个世界的规律,然后加诸于自身,以达到修行的目的。
  修行本身便是要打破命运的束缚,自然是无需预测的,且修行之事,如也是能够测算的事,那何人能修行到什么地步,皆是定数,这世间何须还有修行?
  不如天天坐在家里啃烧饼,等着当神仙好了。

  所以,作为修道之人,当应时时提醒自己,自己的世界观并不是永远是对的,也有错误的时候,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积累够了,便能用来推翻当前的界观,再建立新的世界观,而这种重新建立的世界观,会将这个世界看得更加清楚透彻。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很多人只注意到了这里指出来的相对的一面,但如果仅仅只是相对,何必还要提及"生,成,形、倾、和、随"?
  
  这段话的用现代的意思来描述,便是:  
 
  有与无的区别在于有是否生了出来
  难与易的区别是在成不成
  长与短的区别是在于形状
  高与下的区别是比较起来哪个更高
  音与声的区别在于是否相和
  先与后的区别在于谁跟着谁

  这些相对的概念,之所以相对,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核心的区别,而这些区别可以用来辨识它们,并且这些区别是构成它们成为一个系统的核心,这个就叫作玄。
  如果用哲学上的话来说,便是:任何事物中均存在有矛盾,而矛盾本身,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道德经》中并没有提出来一个理论,直接告诉你它们是对立而统一的,而是通过举例子来告诉你,让你去感悟。
  为什么不提出来理论?因为一旦提出来一个理论,从此便定下来了规则,再也无法变化了。
  那么从中还能发现什么?比如以长与短为例,长与短总是相对的,而所谓的长,而在遇到另一个更长的东西时,它就变成了短。
  这个更长的东西,再遇到更更长的东西呢?于是它又变成短。
  如此环环相扣,不断推演下去,便是玄之又玄。
  妙处在哪里?尽管长短的概念在不断地相对变化着,然而分辨长短的方式,却是统一的,即它们形状,这就是万物概念背后统一的东西。

  大多数人能够轻易地理解“相对”,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到“统一”上去。  

  有一个中医,同时也是个风水师,一方面给病人配药,同时也会要求病人风水处理。
  有一次,他很困惑地问我说,说他学过是八宅派的风水,但是很迷惑,为什么总是效果好时特别好,效果不好时一点用也没有?一个传承了那么多年的风水理论,总应该有它的道理,为什么会这样?
  我问:“你是怎么用八宅风水的?”
  他说:“比如看人病了,是在肝部有问题,于是便在宅中东面进行处理,并把天医气引东面去。”。
  我说:“那么你觉得这样做效果如何?”
  他说:“有得肝病的这样确实好了,包括有些重症的,但也有病不得的,却完全没有作用的。”
  我说:“嗯,那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他说:“不太清楚,所以才找你问。”
  我说:“你处理是没有错的,效果也是有的,但是效果不会生出来,显然是有其它地方抵消了你的这种处理效果。”
  他说:“这个我也有猜测,问题是哪里抵消的,怎么判断?”
  我说:“按法操作,是不可能没有效果的,而看起来没有效果,只有一个原因,如你这种东面处理好了,病人本来欲好,但是因为其它方位有问题,所以会又再染 上,反复不断如此,便总是不好,你必须要打破这种循环。你应当先去搞清楚,有肝病的人的症状是什么。肝属厥阴风木,风气通于肝这个是始终不变的,而东面震 卦为雷,若是肝郁,一震而散,散气则佳,如非肝郁,而风雷相薄,巽卦东南之位又是否处理,如是肝气过散,其方能聚气否?即便是风雷两位处理好后,也应该看看,如果是肝经受损,着重还应该看看西面有相应的煞来引动。人身是一个整体,宅子也是一样,而不应该只是盯着一个部位,便只在那个部位上下手,这就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了。”
  后来又告诉了他一些阴阳顺逆,先后天转换的东西,他去验证了一下,治愈率也大大提高了。

  这个案例对于不太熟悉易理的人来说,会比较复杂,但是其实中间的道理很简单,万物虽然是相对的,不同的,但它们之间的不同的依据,恰好就是它们有共性的地方,而这些共性统一的东西,便是“玄机”所在。

  这世上有一类人,是纯粹江湖派的,多被称江相派,最擅于观人脸色,机变行事,无须懂任何测算技术,但大凡言人来历,吉凶祸福,通常十中八九。
  曾经在下接触一些,问及道理。
  皆说预测此事非常简单,这世间的人,不同的虽然有很多,但大体是一样的,如果划分下来,也不过只是十类人。
  这十类人中,吉凶祸福,大体是一样的,只要先观察出来在对方属于哪一类人,然后结合当地风俗,穿着情况,便能很容易判断。
   比如来人男性,穿着一身名牌,言谈不俗,必然是有教养的人,而有教养的人中,大多是因为环境较佳,所以生于富裕之家,此类又凡是来问事,又要见年龄,年 轻者多问感情之事,而年长者多是事业之事。既然问及感情,必是没有合适对象,或已有喜欢之人,此类皆是感情困扰。如是问及事业,必然是事业上遇逢困难。这 其中又有讲究,大凡事情成功者,多不会来问事,如果卦师说错,言及事业不好,终究是不太吉利,虽有不迷信者,但终究是人皆不喜欢别人言及的,所以十之八 九,必是事业不顺。再见此人与十类之种,哪类相合,大体十类中,无非是积极心态良好者多吉,消极颓废者多凶,其中又有凶中转吉,凶中更吉,吉里藏凶,吉上 更吉,久无功绩诸类分别。

  按如此而来,以人心性言事,多有所中。此法听来简单,其实也不容易,因为里面要非常多的经验总结,并且这些总结出来的特性的精确表达,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

  但这个说明一个道理,虽然人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个体都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其实大多又是相同的,这个不仅仅是在人上有这种体现,实际在万物之中,都是一样的。

  那么这里还能提炼出来什么?这里可以提炼出来小波变换。
  关于小波变换,以后专文描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有人说,祖师是圣人,其实在下之见却不然,祖师并不是圣人,而是早早便超越了圣人了。
  儒家是有圣人的,并试图让天下皆校法圣人,从而能够达到治世的目的。然而最终来看,遵圣之法却并不成功,反而对民众造成禁锢,后统治者们又不断利用并加强这种禁锢,内强而外弱,终究还是被西方工业革命而全面超越。

  然,庄子早在千百年前,便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圣人之概念对于道来说,它只是一种现象,一种这个世间的存在,描述圣人是仅仅只是为了用来启蒙道学,而不是告诉你,圣人便是终点。
  把祖师定义为圣人的,想来皆是没有真正读懂《道德经》。

  圣人要施行无为之道,要使万物不施而自化,要教化万民,需要制订各种规矩、规则,无论是因神设教也好,还是礼义规矩也罢,在制订这些的同时,又会导致一切皆被限制。
  而这些,它们这些本身并不是符合道的。
  道家只言修真,而不言修圣,一开始的目标便是定位在了长生不老之上,作为终极的目标追求。
  《黄帝内经》中云,圣人之寿,仅足百数而已。
  所以,道家的追求,实际上是要成真人,至人,亦或是贤人,终究而非圣人。
  这正是《阴符经》中所云:“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圣人之所以可以处无为之事,在于圣人能够“抱一以为天下式”,而只要把握到了这个一,便可以认为到玄,认识了玄,便会明白如何去改造天地万物,然人常有为而为,而不知以无为而为,所谓无为者,出于无为,而至于无为。
  何为无为,无为便是不去干涉也能正常运作,而要保证达到这个目的,便是制定一套规则,让万物规律的按照其规律去行事,于是便什么也不用干了,此便是以有为而入无为之道。
  所以,无为而能无所不为,正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  
  于是便能行不言之教,万物将按照既定的规则去变化运动,而能产生无限种可能。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弗字的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是代表:矫枉。
  弗,矫也。——《说文》
  而居字,它通于"倨",代表傲慢。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韩非子·诡使》

  万物兴起之后,不会回复到开始的状态,也不会因为有了万物就不再去生生不息地演化,更不会因为不断运动着就以此为依赖,更不会局限于演化天地万物这些结果便傲慢了,正是因为它不会傲慢,所以不会失去。

  万物都不会生出傲慢之心,作为修道者,更应该学习这种态度,对天地万物要有所尊敬。

  这个天地万物中,也包括人,包括人与大自然,所以人与人,与大自然之间,两样要处处抱有谦逊的心态,去互相尊重,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有人说,要有敬畏,在下却认为,尊敬即可,畏之却是不必,虽天地之广,万物之众,仍不出于道。修道者修的便是道,又有什么需要畏惧的呢?

  时有所谓修行者,动言此天地万物皆是幻象,一切不过因缘和合之物,并鄙之弃之,此类对天地万物毫无敬意之辈,非道家之人所宜。

  因为这种心理,只有自卑到了极致的一种表现,而这种自卑来源于对物质世界中天地万物的无可奈何而产生。

  所以只须想到无数人的生生死死,地球照常转,并不会因为人的思想态度而有丝毫改变,便应明白,仅凭臆想是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的。

  道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空想,因为有对万物的学习与揣摩,所以产生了道家五术,而道家的五术,是可以改造这个物质世界的。

  但如果要想深刻领悟五术,就应该先向万物进行学习。

  那么,万物又是如何运动的?万物运动与演变的过程,其实是“玄之又玄”的,与常人所猜测的相反,“玄”并不是说的不可以把握,而是可以把握的才称之为“玄”。
  所以通过对万物的观察与感悟,了解万物的源头,了解万物变化的规则,便能悟得玄理。

  而在悟得玄理后,便可以悟道,悟得道后,方才开始修道,证道,合道,若连道也不悟,无自己之道,又何来修炼呢?

三符风云涌

目前为止有一条评论

鬼测 发布于下午 7:25 - 2015 年 7 月 14 日

精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