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三):不尚贤,使民不争

道德经注(三):不尚贤,使民不争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

  有人说,这是愚民?如果简单理解成愚民,思维层次太低了。

  先解释一下“贤”,"贤"字在早年的含义,是指管理钱的人,所以此处的贤,是指的以财分人之义,并非常所谓贤能之人。

  《庄子·徐无鬼》云:以财分人之谓贤。

      所以这里是指,不要去崇尚有钱的人,从而使民不争,不要去寻求珍贵的财货,从而使民不去盗窃。不要让其见到可以产生欲望的东西,能够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治理的办法,便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众无知而无欲,能使智者不敢乱来。一切为了无为而进行,则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又是什么意思?而智者,是指民智,此处之民智非指高智,而实指凡人之智,正如贾谊《治安策》所谓:“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故所弃者民之小智,所求者乃大智,而大智若愚,故要去智,其若愚而非愚也。

     此段,反对的是唯利是图,正如后面的经文中将会指出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所谓利,并不仅仅是指钱财,还包括一切欲有所得的东西,如果人人都想有所得,那么便会产生欲望,而产生了欲望之后,便会为了欲望不择手段。

      以当今的电子商务平台某宝为例,因为商品的销量高了,排名也就高,本来的目的是好的,认为销量好的就是大众认可的商品,然而现实却不一定,有很多商家为了排名,便会去刷销量,并会不断刷评价。 这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并不仅仅存在于淘宝,包括美团或是其它平台上,也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

      对于商家来说,刚开的店,是没有人来买东西的,如果没有人去刷销量,店就无法做起来,在现实中的实体店也一样,刚开业的店,总是会招集一大群熟人来捧个场,显得热热闹闹的,然后便能积累客源,之后便会热热闹闹的。所以商家这种行为,虽然存在欺诈,但也是环境导致。

      对于消费者来说,因为可挑选的东西太多,所以需要一个向导,而最好的辨认便是去看评价,通过评价能够看出该商品如何,通过销量能看出买的人有多少,购物者需要这样一种指引,并且通过评价也能够促使商家进行更好的服务,对于购物者来说,这也没有错。

      如此说来,似乎大家都没有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商家与消费者,所对立的一面是,购物者欲看评价了解商品,商家欲提供评价来吸引购物者,这时有两个”欲“出现,这个"欲"是怎么产生的?

      因为有消费者花了冤枉钱,怕再次上当或是受骗,并且有太多的商家进行虚假宣传,所以才需要去看商家的评价来进行决定是否购买。但这又被不良商家所利用,于是不断造假欺骗,于是便构成了购买者与商家之间的矛盾。

   消费者怕受骗,所以用智来判断商家,商家于是用智来反欺诈消费者。

    如果所有的商家不会欺骗消费者,而总是提供最好的商品与服务,消费者自然也就不需要去看评价及销量来进行购物。

         这对于整个消费环境来说,才是良性的发展。

      然而,商家为什么会欺诈,答案是为了钱,为了利,所以会不择手段。

      为什么会为了钱不择手段?这是因为社会风气在崇尚有钱人,认为有钱人是成功的表现,并认为金钱能够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于是人人都想有成为有钱人,而这种欲望一旦产生后,为了满足欲望,便滋生了欺诈,而这个只会受到微不足道的惩罚或是道德谴责,比起崇尚有钱的风气来说,商家会觉得这是值得的。

  从历史上来看,试图通过纯粹的思想上的引导,仁义道德的教化,严刑厉法,都遏止不了人试图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利益。

  儒家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任何一个儒生都懂,不过当了官进行贪赃枉法的也是儒生。

  靠思想教育引导,道德感化显然是没有作用的。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是要解决购买者与商家之间的矛盾,但大家都拥有大智时,不以小智或巧智去实行欺诈之事时,便不会有问题了。

  首先要虚其心,为什么虚其心?虚其心,其心才能容纳得下更大的东西,当心能容纳更多的东西时,便会看淡一切,不会为利所诱。

  然后要实其腹,为什么实其腹?实其腹,能够解决最基本的生理所需,则人便会有了"仓禀实而知礼节",如果面临就要饿死了,怎么可能指望不受诱惑?能够忍受饥饿的艺术家是少数,专于苦修的修行人也是少数,而治理天下是针对所有的人,并非仅仅只是这些少数人。

  再后要弱其志,为什么要弱其志?什么是志?《鬼谷子·阴府》云:志者,欲之使也。这里的志不是志向也不是志气,而是指的被欲望所驱使的念头,要消灭掉这种念头,才不会有欺诈。

  最后要强其骨,为什么要强其骨?骨是指人的内在根本的东西,让人的内在丰满了,自然了就能够得到了满足,而不会被外物所扰。

  "使民无知无欲”的目的并不是要民众什么也不干,而是要消除这些欲望的东西,不制造会让民众去有刻意制假、去欺诈的条件,如此则能无所不治了。

  正如前面说的,有为才会有伪,而如果无为的话,自然也便无伪了。

  《道德经》中讲述的道理,在生活中也是可以用的,然而如何运用于修炼?

  人在平日之间,极易受外物侵扰,受扰之后,通常不会立即反应出来,而是会潜伏下来,当人闲下来时,这些念头便会冒出来了。

  一件事,之所以会在念头中出现,是因为在意它,所以道家有炼己之说,要求得一个清静,便是要能够在净下来时,也可以一念不生,这才是真正的诸缘放下,如此才是入道之基。

  所谓“清心寡欲”,只要心中清明了,自然欲望就少了。

  道家不会让你“绝欲”,而是要“寡欲”,因为追求绝欲,结果又会变成为绝而绝,于是又是一种欲了,这并不符合自然之道。

  那么清心寡欲会像儒家那样,被统治者利用,造成愚民,造成国力衰退吗?

  从历史上看,汉代早年行黄老之术,休养生息,而国力极大发展,甚至能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而在唐朝道教兴旺的时候,天下大治,国力兴盛,并且诸教并行,无论是国外的拜火教,亦或是伊斯兰教,再或是被基督教视作异端的一支跑到了中国来,都是活得很滋润的。这一切是因为道教的思想是极为开放的缘故,既然天下皆是一切皆是道,那么便是就可以存在。

  以史为鉴,历史上许多有著名贡献的人士也都是道士,道教做出的科技贡献很多,这是因为道教有一个求道,而道的范畴是包罗天地的,所以琴棋书画,百工杂艺,无有不涉之处。包括中国数学史上最高的成就,天元术,也与道教有很深的关系。

  所以,清心而寡欲的目的是为了求取真正的道,而真正的道也只能通过这样来实现。

  故《清静经》有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相归”,也是这个道理。

  治国如修道,而调理自己的身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身体能够往良好的方向发展,这个是修道的资本。

  历史上的道士,又多以鹤发童颜,或寿久不衰,或高寿体健,总之,身体是不会差的,因为这个是修道的资本,或者说,修道的过程中,身体会相对比较健康,这个是修道本身带来的的好处。

  "虚其心,实其腹",用八卦来解释的话,心为离卦,而卦是中空的,而腹为坤卦,是三爻皆断开,而中间实了,便变得了坎卦,这个是讲的真气要充满腹部。

  这种解释虽有些道理,但却不免粗糙了,一来不能体现其原义如治民之高妙之处,二来含义也大大的被缩小了,《道德经》字字玑珠,怎么会那么简单呢?

  依后天之法解,所谓民者,包括人身之一切,若修至无身之境,则以无身为有身,外其身而身存,此是另一境界,此处不谈。

  有人会得癌症,得了癌症后,总是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身体不认为癌是恶意的东西,反而认为它是正常的组织。而一旦动了手术,身体以为受了伤,于是就会迅速去修复,然后癌细胞便会迅速扩散。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癌症一动手术后,没多久便癌症扩散而亡。自然,这也有另一种解释是,在动手术前其实已经扩散了,所以与动手术无关,不过这种解释,稍有理性思维的人,应当都会发现有些牵强。

  这种情况看似无可奈何,因为这是身体自发进行的活动,但是真无可奈何?根源是什么?

  其根源,无非便是身体乱了,所以会产生癌细胞,之所以不能正确辨识,是因为失去了正确辨识的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正常人一样有癌变的可能,为什么不会癌变?因为身体正常,即使出现了征兆,也会及时调整过来。

  癌变便是邪,而治邪之法,自然是扶正,扶正便是要治身,治身便如同治国如民一般,如果不会治理的,很容易这里安抚了,那里又乱起来了,那里安抚了,这里又乱起来了,四处忙着救火,最后而不可收拾。

  实际上这,这个很难吗?一点也不难,只要认真修行,调理身体,身安则体泰,国安则民顺,即使是哪怕癌细胞不能去除,它也不可能进行扩散,因为没有这种条件。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虽然得了癌症,但过了几十年都没事的原因。

  “虚其心”者,因心为神舍,人念动则神迁,而虚其心,则心可包罗天地,神亦在天地之中,虽动而莫逃其数,神在舍则安,如人在舒适的家中呆着一般。

  “实其腹”者,腹中其受先天父母一点元阳而藏于其中,外见而不得,人受七情六欲之扰,其元阳消磨,故为三断爻之坤,如之死门,为人死之因。唯有实其腹,而元阳充实可久治,元阳便是修行之资财,修炼可补充元阳,又会消耗元阳,此正如治国发展经济,生生不息一般。

  “弱其志”,欲之所使,为人受欲之所困,然人可有欲,却不可被其所使,若儒家之说:“发乎情而止乎礼”,同此谓也。

  “强其骨”,内不强则弱,外强而中干者,终究不是正途,修者当求内强,而强当入骨入内,而非浮于表面,做事要踏实,修炼亦要踏实,要修得深,修得精,方可谓之骨。若之如修武术之道,先修皮肉筋肉,后强而内修其骨,方能大成。

       又常使体无知而无欲,无欲则刚,刚则通骨,盖因此,而夫智者莫敢为也。

三符风云涌

2条评论

时间研究者 发布于上午 9:11 - 2022 年 2 月 21 日

这里的“弱其志”是否可理解成“削弱执念”?

    三符风云涌 发布于上午 7:47 - 2022 年 2 月 28 日

    如此解释也不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