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灵魂不灭之错误

论灵魂不灭之错误

   有人在微博里问到原来我写的<<论种生基的由来—兼谈魂瓶的作用及盖魂术>>一文中谈到魂魄消散的说法,然后有人问,在宗教里说的灵魂不灭又是什么情况。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正好很久找不到什么可以写的主题,这个问题正好略有研究,就来谈一下。

   最重要的是,先要明白,灵魂的定义是什么,很多理解上的分歧,都是来自于这里,历史上也有过不少争论,其实最重的前提就是,灵魂的定义很含糊。

   《大戴礼》中明确指出:陽之精氣曰神,隂之精氣曰靈。所以,灵字是单指阴的部分,所谓灵魂,就是阴魂。这是最正统的本义。

   朱子对魂魄考证则是:

    或问魂魄之义。曰:子产有言,物始生,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孔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郑氏注曰:嘘吸出入者气也。耳目之精明为 魄,气则魂之谓也。淮南子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高诱注曰:魂,人阳神也。魄,人阴神也。此数说者,其于魂魄之义详矣。盖尝推之,物生始化云者,谓受形之初,精血之聚,其间有灵者,名之曰魄也。既生魄,阳曰魂者,既生此魄,便有暖气,其间有神者,名之曰神也。二者既合,然后有物,易所谓精气为物者是也。 及其散也,则魂游而为神,魄降而为鬼矣。说者乃不考此,而但据左疏之言,其以神灵分阴阳者,虽若有理,但以嘘吸之动者为魄,则失之矣。其言附形之灵,附气之神,似亦近是。但其下文所分,又不免于有差。其谓魄识少而魂识多,亦非也。但有运用畜藏之异耳。

    也就是说,灵魂其实指的就是阴魂,而阴魂别名就是魄。神灵也不是一个复合词,而是二个字,阳的为神,阴的为魄,看到此,就应该开始明白道家学说里的阳神是什么概念了,很多世间人喜欢把阴灵称为阴神,这是把原本清晰的概念搞混乱了。

    在民间因为分不清灵魂的准确概念,所以产生了很多误解,这些误解的根源,很多是来源于小说或是电视剧的误导。

    在下有一次,带一个茅山的道友一起去办事,这道友是个很偏僻的小地方出来的,自然阅历有点不够,经验不足,不会说话,本来只是治邪简单的事,他说他来处理,结果兴致勃勃从背包里掏出来一大堆草人,然后跟主家说要调人魂魄,把人身上阴灵调出来,并且还很兴奋说,其它人有什么问题,也可以一并调魂魄解决了,然后主动问人八字,他没注意到,别人一看是草人,脸色都已经绿了,因为在民间一般传说,草人都是用来施邪术的,别人看到心里自然会犯嘀咕。

    跑题了,回归正题。

    后世灵魂方面因为没有遵照最原始的定义,加上佛教的进入,流传范围较广,又对灵魂的定义造成的更模糊的影响,结果越来越加混乱,为什么说佛教导致的混乱比较多?这个要从佛教中的灵魂的定义概念来说起。

    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佛教根本没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灵魂概念!!!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指的这个灵魂,是阴灵的部分,而人其实还有阳神的部分,但是佛教的修行中是不区分这个的,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关于这个概念,这个要从古印度教说起,佛教的灵魂概念最初还是沿用印度教的概念,然后内部分了很多宗派,因为后世太多人对原义进行了阐发,并吸取了中国文化,结果导致佛教里的概念更加含糊。

    在印度教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认为人死,灵魂也会,只有不带意识的种子会带着业不断轮回流转,形成前生后世(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很多信佛的其实信的是这一派理论,而不是真正佛教的理论),同时,人死后在进入轮回之前,这个过渡状态就叫中阴身状态,可以等同于说的阴灵状态。

    所以,在印度教中,其实是没有灵魂不会消失这一说法的,灵魂消散后就会只剩下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就是业力笼罩着“我”的集合,进入下一个轮回中。刚才说的是印度教,那在佛教里,真正的佛教原义又是什么样的?

    这个要区分成佛教两大流派,南传上部座与北传佛教,而在中国的就是北传佛教,南传上部座是不承认有中阴身这个状态的,他们认为人一死就瞬间轮回了,不存在这个过渡期。从此可以看出,理论上来说,泰国是属于南传上部座,是不应该承认产生灵魂或是鬼魂方面的信仰的,而泰国很多寺庙都在搞什么古曼童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其实这些是违反南传上部座的教义的。

    然后要说北传佛教,北传佛教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所以自然很轻易能接受中阴身这个状态,但是出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佛教的原始教义里,轮回是不能有一个主体的,这个是关键。既然不能有主体,那么就不能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所以种子在轮回中流传这个概念,在佛教看来是错误的,因为根本没有种子。

    这个矛盾是难以调和的,为了调和这个矛盾,佛教最出名的是提出阿赖耶识,需要注意的是,在佛教密宗的修行里,是不承认阿赖耶识的,因为密宗里只有六识,并没有后来唯识宗加上的第七识与第八识的说法。

     其实,阿赖耶识的概念是一个很含糊的东西,这里先说可以用来调和矛盾的那种解释,即属于藏识的解释:阿赖耶识本身不是有主体的一个东西,它只是一个虚拟的命名,业力会流转在阿赖耶识中,然后轮回,把业力带入下一世去。

     这个阿赖耶识既然不是容器也不是一个确定的主体,那么它为什么能把业力带到下一世?很多人在这里理解犯了一个错误,认为业力总要有东西来装着才能流传到下一世,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阿赖耶识是指的业力自发的因缘和合后组成在一起的一种状态的命名,这个地方有点绕,举个例子来说,拿一堆棋子,都编上号,任意散落在棋盘上,然后随手抓一堆,然后把原来棋盘上棋子再全倒到另一个棋盘上,然后再在这个棋盘大概相同的位置上随手抓一堆,再扔到新的一个棋盘上。然后就会发现,虽然是随手抓,但是这个新棋盘上的棋子还是最初的抓的棋子中的,其中总有相同的部分,而造成这种相同部分会让它们到新的棋盘上的,就是它们的因缘和合,而容纳这种结构关系因缘集合的概念就叫阿赖耶识。

    这只是一种比喻,真正要认识到阿赖耶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说明它是一个纯概念性的东西,而不是真实存在的概念,所以通过这种概念,就把没有与有之间建立起来了一个桥梁,又能产生一个概念集合,又能不需要一个实在的主体。

    至于其它的阿赖耶识解释,对调和这个矛盾的帮助不大,比如真心派摄论宗认为阿赖耶识就是无诟识,为诸佛断绝一切习气后的心性本净所证,这个其实相当于什么也没有说。还有扯第九识,即异熟识的,这些已经折腾得太过于复杂了,偏离了原来想解决理论问题的目的。

    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废话说阿赖耶识?因为在这里,北传佛教的中阴身,等同于灵魂的概念,它一样不是一种永恒的状态,同样不存在灵魂不灭这个概念,而且在佛教的理论里,重点要注意的是,轮回的并不是灵魂。

    另外,虽然需要一个调和矛盾的解释,但是一般人根本想不到那么多,所以有时可以无视,阿赖耶识的这个说法并不是所有北传佛教流派都承认的,比如如果按佛教《大智度论》来说,佛说六识,意识所缘的诸法都是生灭法,如果存在“我法”的话,应该有第七识去识别它,但是没有第七识存在,因此无我。所以根本没有第七识,所以更没有第八识。另外如果按《心经》来说的话,五蘊皆空,而五蕴为色受想行识,其中就包括了识,所以包括识本身也应该是因为业力因缘和合而来,这样逻辑上又绕了回来,导致无头无尾的解释。

    那么在道教里又是怎么认识灵魂的概念?正统道法中,称“鬼死为渐”,灵魂一样是会死的,并没有永生的状态,不过把灵魂死后的这种状态,称之为渐。

    说到此处,不少人会产生一种恐惧感,既然人死了,那么一切都没了,是不是活着就可以乱来了?如果产生这种误解,就犯了一个巨大的认识上的错误,因为人除了阴灵外,还有阳神!

    道家三魂七魄涉及极多内秘,解释起来太庞大,而且涉及到了现实中可以运用的法门,浅谈一点后,就此打住,以后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三符风云涌

1 comment so far

道教宗教正信的探讨之三:补遗 | 道家阴符派博客 Posted onpm 5:04 - 2015 年 3 月 25 日

[…]     要理解道家三魂七魄的真实含义,先不要去看百度,上面的大部分错的,下面会一一解释,在看往下看前,建议先阅读:《论灵魂不灭之错误》 ,这样才分得清巫家三魂与道家三魂七魄的区别。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