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玄先生玄纲论》天禀章第四

《宗玄先生玄纲论》天禀章第四

不知太极不知先,方诸聚水岂虚言

明得承负分明理,感召至精现眼前


天禀章第四

夫道本无动静,而阴阳生焉。气本无清浊,而天地形焉。纯阳赫赫在乎上,九天之上无阴也。纯阴冥冥处乎下,九地之下无阳也。阴阳混蒸而生万有,生万有者,正 在天地之间矣。故气象变通,晦明有类,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 凶悖戾,阴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合而生中人。三者各有所禀,而教安施乎。教之所施,为中人尔。何者?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 气者也。亦犹火可灭,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热。理固然矣。夫中人为善则和气应,为不善则害气集。故积善有余庆,积恶有余殃,有庆有殃,教于是立。

粗糙的解释

道本来是没有动静的,但阴阳发生了,气本来是没有清浊的,但是天地成形了。纯阳在上,所九天之上无阴,纯阴在下,所以九地之下无阳。阴阳混和,而生了世间的一切,所以阴阳正在天地之间。

所以气与象可以变通,晦与明而有类象,属阳的则明则正,其本质为真灵,属阴的为晦为邪,能成为魔魅。所以禀受阳灵而生的睿哲,受阴魅百生的则顽凶。睿哲 惠和,因为阳喜生,顽凶悖戾,因为阴好杀。所以有善有恶合一起,而成了人。三者都各有所禀,那么如何才能立教以化?教化的对象,是中间的人。为什么呢?因 为睿哲的人,不教自己就明白,顽凶的人教了也不会发生改变,这都是因为受阴阳的纯气的原因。

正如同火可以灭,而不能让它变冷,冰可以让它化,而不能让它变热,道理就是这样。只有中间的人,为善则与气相应,不善则与害气相集。所以,积善能够有余庆,积恶则有余殃,有庆有殃,于是才立了教。

修炼实指

气有阴阳的分别,阴气多害,阳气多生。而这个是站在对人的好坏的角度来上分论的。

阴阳是相对的,但无论哪种相对的分割,必然有一个原则,此处的原则就是:对人有益的称为阳,对人有害的称为阴。

但更需要注意的,无论哪种相对的分割办法来区别阴阳,在纯阳与纯阴时,它们的概念都是相通的。

因为纯阳与纯阴都是无极的,所以无论哪一种视角,在这种视角的边缘上的纯阳纯阴都是一回事,关于这个,可以在道门五术中细细体悟。

人生受气不同,本性难改,设教而教化众生,不是针对至阳之气或是至阴之气重人的来设的。

因为人类大部分还是阴阳相杂,属于善恶之间的变动。(在下推测应该或较符于正态分布。)

因为阳多的,不用教也是善的,阴重的,教了还是那个样子。

比如说,大家同是从小读书,从小就被教导要当好人,但即使是学习很好的孩子,也有后来当罪犯的,也有学习很好进去当官结果贪污腐败的,即使大量的教育、教化仍然无法解决。

明朝时期,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全国大力查杀贪官,举朝上下杀了不知多少人,结果还是杀不尽。

这个就是天禀,如果换作现代的说法来说,就是天生基因有缺陷,正如近年来科学上基因的研究,发现有一些基因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只是少数现象,大多数人还是可以教化的,所以才有了教,行教化之道。

宗玄先生对于天禀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正如同火一样,你只能灭了它,而没有办法让它变冷。

虽然有低温火焰,但那是一种发光现象,与宗玄先生这里说的火却不是一个道理了。

这里描述的火,是一种高温运动的东西,你可以让它的运动变慢,但一旦变慢,就不会发光了,火焰也就灭了。

所以这里称为天禀。

宗玄先生这里谈的天禀,是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这章的意思是,虽然有天禀这回事,但不意味着就是不可教的,即使是有少数人不需要教或是教不了,但是还有更多人的是需要教的。

这个对于现代的教育理论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近年有一个争论就是,如果是基因导致人的禀性,那么是否教育就是没有意义了,这里宗玄先生其实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表达了观点,这个是穿越时代的表达。

因为善会导致和气相应,恶会导致凶气相应,所以多行善举,自然就有福相应,多行恶举则会有凶相伴。

古语有云: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从现实来说,多年前,很多人想当官,觉得当官就好捞钱了,而且觉得很多人捞了钱一点事也没有,但是这两年中国政府改革风气大盛,以前的贪官也一一揪出来了,结果并没有好下场。

又如很多人心理不平衡的是,很多人经商发财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比如卖假货,比如以次充好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现在我们看到,其实当年这些人,因为长期习惯了这样做,而无法适应正规经营,所以也一样在制假贩假,然后终于有了被抓的一天。

很多积恶多的商人家里多有佛堂,大多平时也多念经拜佛忏悔,大体觉得这样就能赎罪消业然后没事了,但这个是没有用的。

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三符风云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