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玄先生玄纲论》:仁明贞静章第十九

《宗玄先生玄纲论》:仁明贞静章第十九

       夫仁明而贞静,博达而英秀者,皆天人分气,降生以济时利物也。积世功备,则丹台著名。元贞潜运于上玄,正气密集于关府,自然魄炼而尸灭,神凝而体清,阴滓都销,则合形而轻举。故古之仙者,未始非天人也。使行尸同其所好,不亦难乎。有积修累行而不获升举者,何也?前功未着也。有不因修习而自得仙者,往行克充也。夫功无虚构,善不徒施,不可见为而不得,则于我生怠。睹自然羽化,则谓功不由人,皆失之远矣。

        注释:仁明贞静,博达英秀,都是天人所分之气转生人间,降生于世间济时得物。只要积足功行,便能丹台著名,这样元贞便会潜运于上玄,而正气又密集到了关府,自然阴魄炼尽尸气尽除,魂神凝聚而体清,所有的阴滓都被销除了,自然合形就得飞升了。所以古时的仙,没有不是天人的,想要行尸与它一样,这是很困难的事。有积累功德而不能飞升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之前的功行没有了结。也有不是通过修习而成仙的,是过去的功行已经满足了。功行不是虚构的,行善也不是白行的,不能因为看不到而认为没有,这样就生出怠心来。看到自然羽化,便说功行不由人,皆远离正途了。

        解析:道教的转生理念是不同于佛教的轮回的,现代佛教的轮回,是站在因缘和合的基础上来看,所以会有前生后世之说,同时现实中也存在多个前世与多个后世的情况,这是单线式的佛教轮回难以解释的。而在道教来说,并不强调轮回,但也不否定,因为轮回只是一个比较狭隘的认知,是气之聚散之中的一种表现而已。

         万物皆由气而来,有聚有散,生灵死了魂魄归散,这一切都是气的表现作用,所以气有聚散,有结合,有沾染,有变异,在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后,重新又会变成生灵。而在现代佛教的意识中,仅仅适用于针对死后散之为气时,没有发现大的变异或过多的结合沾染之类的变化时才会比较管用。这也是为什么人要追溯前世,往往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有时还会得到多个前世同时期存在的原因。

        为什么总是强调现代佛教,因为现代佛教并不同于古佛教,古佛教认为的因缘和合,其实是气聚散的一种描述,从这种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后世佛教为了夸张渲染轮回转世与因果规律支撑的核心影响,把这个概念扭曲化了,给人的解释是,这一个人去世了,业力随识所转,又会成为另外一个人带业而来,终究业产为果,成为因果的来源,而有同业的,便认为是同一个人的转世。

        这里忽视了在因缘和合时,并不是单存的和合,它们之间还会发生交织交融的现象,所以会导致因果定律谬误,以致于佛教人士在现中找寻因果的证明时,通常找出来的都是一些牵强附会,或带有明确伪造痕迹的案例。从唯识角度来说,这里的错误就是把每个人的个体当成了孤岛,而没有考虑到死后的聚散还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佛教在理论上来说是不完善的。

        需要严格明确,在这段文字中说的“天人”并非是佛教六道观念里的“天人道”,而是指的最早的神仙之流,佛教的天人道只能对应于道教中的神道,这个要区别开。

        说那么多,也就是要明白这里一个观念,善的好的那些气,在结成生灵时就变成了天人,即最早说的仙,而这些天人的气再会再分化,分化出来的会转生在人间,而这些转生在人间的天人之气再化成人,在积修功德之后,又会再变成新的仙。

         所以上古的仙多是天人来的,而人是阴阳混杂的,因为有尸气,所以可以称为行尸,让行尸跟仙人一样只积修功行就能成仙,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人还是要修炼的,只有修炼了,才能如同天人一样,同时再积修功行,最终可以证得仙道。

         千万不要觉得,看到有人积修了一辈子功行,最后还是自然羽化,就说功行不是由人能控制的,这样就离正道远了。

      

三符风云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