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讲解(九):《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讲解(九):《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清静经》是道教重要著作,《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注本共七种。本经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经后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 正一真人三篇赞语。关于此经的成立时代,根据考证应为唐代。

  (一)《清静经》七种注本中,属杜光庭注本为最早,杜光庭是唐末五代人,因此《清静经》应系晚唐以前的作品。

  (二)「洞神部 玉诀类 是字号」的无名氏注本,载有太极真人向唐同昌公主传授五戒、十善、六斋、三会、五腊、五忌之法,并诫其当奉持《清静经》之事。注中亦记唐时灵验故事,以宣扬此经的神应。可见此经在唐时已普遍流传。

  另从此经文字用例来看,如三毒、六欲等词汇并不常见于六朝以前的古籍,故应为六朝后的作品而非葛洪所作,疑为后世道流所依托,作者不详。

  不过虽是后世所托,想必也是高人所作,只是采取了这种传播形式,以至于在后世道经毁灭之难中,依然得以留存。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因道者,在天地之先,故为先天,此时无形无象,天地因道演化,故称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日月之所有所循者,盖因道故,此道不以人之意志为转移,故称大道无情。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万物之长,皆因道成,无道而无以化生万物,虽其化之,却镇以无名之朴,而为大道无名。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因道无形,无情,无名,然无名则不可述,故而非常之道,虽不知其名,强之为名。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夫道者,有清有浊所谓道者,一气而分阴阳,故有清浊,有动静。

  天清地浊:日月星辰朗耀于天,分分明明,土中之物,混杂相处,盖因清气轻之,故升之为天,浊气重之,故浊而沉地,由此而来。

  天动地静:人观于天,斗转星移,己虽静而天恒动,而地不变之。

  男清女浊:男多理性,故处事事重于理性,故称为清,女多感性,故处事多以感性而为,故称为浊。

  男动女静:男以力强外行,故为动,女以技巧而内慧,故为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本者,根本也,末者,枝节也,阴阳填于本末,而生万物也。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者浊之源浊者本清,清中成浊,取天清也。

  动者静之基:动者逢动,则相为静,取地静也。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若人神能清,自合于天,人神能静,自合于地,故可天地悉皆师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心扰则神浊,心扰则因心动。心动又由欲牵,总因欲也,故人不得清静,不得清静,则天地不归。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遣者,遣散也,常使欲散,则心自静,心静便可神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如此便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六欲者:生死耳目口鼻也。三毒者:贪痴嗔也。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凡不能清静,皆因心不静,心不静则因欲未散。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若无心则心不受扰,若无形,而形不受累,若无物,则无物可受。

  正谓,及吾无身,吾何患之有?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能悟得观心而无心,观形而无形,观物而无物者,便可见空。

  又悟得观空亦空,故而为无空,即为无空,所空既无。

  再悟得无者虽无,无无便无无,便入湛然常寂之境。

  还悟寂之无寂,寂寂而至无踪也。

  如此,岂有欲可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见空而弃空,弃空而见无,见无而弃无,弃无而见寂,见寂而弃寂,即不生欲,故名真静。

  故空之,无之,寂之,皆弃之,方可谓之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既是真静,便是本来面目,以此应物,而可见性矣,又以长持此道,便为常清静。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如此方为渐入真道,入之便可谓之得道,所得之道即为无所得之道,故为实无所得,为化众生,故强名为得道,能悟此,方可传之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上士不争,因知实无所得,方为大得,下士好争,不知实无所得,实为大得。故执着者,不称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烦恼因贪求,贪求因执于万物,执于万神因神被惊,神之被惊,因有妄心,故妄心便是源头。故而,人神虽好清,却受浊而不清,心身忧苦,流浪于生死,常于苦海而不得其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真常之道,即保此道不失,真也常也,故悟者自得,得悟道者,而可常清静。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虽为便经,亦有三士之分,下士虽浅悟亦可长年,中士若存若亡亦可南宫列仙,上士得悉精深微妙之理,勤而行之,可升为天官。

 

三符风云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