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心理作用及安慰剂效应的看法

谈谈对心理作用及安慰剂效应的看法

很多时候,遇到一些现象时,总有人抱着怀疑的口气说:“这是不是心理作用?”又或时常用来攻击一些治疗方法时,常会轻蔑地说:“这不过是安慰剂效应”。

这一类人是非常肤浅的,但是这一类人却占了人群的不少数,所以便不得不说一下了。

无论是心理作用还是安慰剂效应,它们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因为某种现象是心理作用,于是便加以轻视。

很多情况下,它们对一些即使是常见的疾病,也会比药物更管用。

心理作用可以产生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典型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期不与人联系,闷在一个小屋子里长年不见阳光,那么很容易患上抑郁症。

而抑郁症有个因素是人体内的激素分泌的影响,但这种分泌目前来说是属于不可控,只能通过情绪调节来改变。

同样的,心理作用还有可能造成各种古怪的疾病,而这些疾病一旦产生,往往就很难可逆。

比如牛皮癣,一旦得了,如果患者心情不好受到不好的暗示较多,自然情绪不佳,自然就会导致疾病变得严重。所以医学上的临床调查显示:负面情绪多的人群患牛皮癣的几率高于常人。

心理上的作用有不良的部分,自然它也会有好的部分,好的部分会使人心情更加愉悦,身体也会更佳健康。

从现实来说,虽然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心情好的癌症患者一定比不开心的活得更久,但是心情好的患者的生存质量往往远胜于不开心的。

而心理作用往往能够作用到人身自我的激素分泌与调节,这些往往会对一些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以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便是时常认为人体自身是不足以解决一些疾病问题的,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因为这世上显然存在着一生没有得过重大疾病的人,也存在着一生身体相对都比较健康的人,人与人之间虽然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并不大。

比如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人类机体中的细菌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制造出成千上万种分子,研究人员通过开发新型的数据分析软件,对来自人类机体的细菌样本进行研究后,鉴别出了许多细菌基因簇,通过开启这些基因簇就可以控制人类机体细菌活性分子的分泌作用。研究人员在人类机体中鉴别出了3118个基因簇,这些基因簇编码的蛋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分子工厂”,其可以产生特殊的药物分子来帮助治疗人类疾病。

这说明至少人类是拥有对不少疾病的自我治疗能力的,只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挖掘出来这种潜力。

而心理作用即使只是单纯导致人理的激素分泌,显然也能够影响一些细菌的生存环境,如果说会产生一些积极作用也是可以预见的。

轻蔑说“安慰剂效应”的人,而且时常用双盲实验来说事,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因为目前确实存在一些情况,真实有效的药物确实不如安慰剂。

典型的便是意大利图林大学的实验,用一种其实没作用的止痛膏与耐勒克松(强力解麻醉剂)对注射辣椒素的受试者进行双盲实验,结果用了止痛膏的都说疼痛减轻了,然而再注射耐勒克松后,受试者却表示疼痛又回来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安慰剂比药物管用的例子,如果按正常的判断的话,应该认为这种强力解麻醉剂是没用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哈佛大学做的试验更加有意思,拿安慰剂,甚至在上面写清了这是安慰剂,然后让患了肠道激惹综合征的人服用。

肠道激惹综合征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特点是肠壁无结构上的炎症病理改变,但整个肠道对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有反常的现象。同时,这种病与精神因素的关联是非常之大的。

结果发现,无论患者是否知道这个是安慰剂,均能对这种症状产生作用,更有意思的是,明知道是安慰剂的一组竟然显现症状改善,另一组并不知道是否是安慰剂的,竟然没有任何。

这正如古人说的:“心病还需心药医”,与精神因素相关的疾病,并不代表患者一定有精神疾病,同时现实中有大量常见的疾病与精神因素均相关性,这类往往药物往往无法解决或效果不佳,但通过安慰剂效应却能有很好的效果。

哈佛大学这个疾病试验里关键之处在于,患病如果不确定药物有没用,那么药物都不会产生作用,但如果患者明知有用,或是明知无用,亦或猜测其实有用,但只是写无用,无论是哪种,由不确定的状态,转成一种确定性的状态后,只要进行了固定的服药,那么就会产生效果。

这些便是心理因素的巨大作用的现实案例,所以,切勿轻视心理作用及安慰剂效应的作用。

总而言之一句话: 能治好病总比吃药也治不好强。

三符风云涌

1 comment so far

彭薪任 Posted onpm 3:43 - 2016 年 8 月 2 日

偶尔在网上搜到这篇博客,能到此也是个缘分,我也喜欢神秘学道教什么的。我看博主也有编程方面的文章,我也是学编程的。对心理学也是挺感兴趣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