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周易参同契(十六):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

聊聊周易参同契(十六):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

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呼吸相含育,伫息为夫妇。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为鬼,土镇水不起。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三性即会合,本性共宗祖。

颠倒图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子午相颠倒,构成午加子,未加丑,申加寅………周尽十二位,人的光本来是在上的,惟修炼时运光下照,如此便构成了颠倒图式。

正所谓“机在目”,一动而全动,天机一变,而万物皆变迁。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万物混沦之时,未有情状,无有形质,皆为一气,此无生无死,无死无生,惟借一观,便得生死,故“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太极始判,遂有阴阳,阴阳既定,故五行出。

依颠倒图而说,子午数到寅,得九数,丑未数到寅,为八数,寅申数到寅,为七数,以此类推,如果再推,便可得到,午子三,这便是子午数合三的来历。

为何如此解读?答案在第四十六章中。

所以在此中可推得太玄数,而太玄数通过大衍术算,又能推得纳音,此不细表。

故依河图数,子水主一,午为火主二,遂得数合三,又子为六数,午为七数,相加得十三,过十同得三数。

戊己如何又合五?坎纳戊,离纳己,坎离交会的时候,戊己便凑在一起,而天符遁甲于戊,甲己相合化归于土,余戊在天干第五位,所以戊己数合成了五。

五数可说是非常重要,若是简单而言,它代表着五行俱全,故而无物不包,如依数理而言,便是最小用于模拟万物间两两差异关系的符号,得用五个,此在数学可证。

如古希腊或古印度诸教,早年皆用四元素说构建体系,有着明显的缺陷,因为仅用四种元素化成符号模拟不了完整的逻辑关系,这直接导致了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与模糊。

当然这种偏差与模糊也衍生出来了古希腊或古印度诸教的特殊文化思想。

古希腊在考虑到气论时,最初可以说是接近了本原的讨论,然而后来又含糊了气与风关系,实际上使得气的概念被风的概念给掩盖了,于是导致了各种混乱。

柏拉图为了弥补理论上的缺陷,于是又提出来了第五元素,实际上这是走上了歧路。而且显然西方炼金术的认识更要晚些,只知是炼制哲人之石的重要的环节,通过哲人之石能使人回归神性,然而具体是什么却是众说纷纭。

于是有人说是最纯粹的银,又有说是人的精神,又有人说是红色的粉末。

以致于在炼金术中,将哲人之石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白色的,一个红色的,它只能将贱的金属变成银,而红色的才真正能够将贱金属变成金,所以又有人认为白色的就是红色的不完全版。

这个看起来会与中国炼丹术有相似之处,虽然欧洲炼金术托名甚远,然而实际上真正的源流是炼金术深受中国的外丹影响,在唐朝传到阿拉伯,然后又从阿拉伯传入到欧洲,这中间的演变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中国的文化中的五行表达时,表达的是一种循环的动态转变,而并非静态的元素构成,实际上与西方所理解的元素完全是两回事,一直到了近代的汉学家对于五行都很难翻译得当,目前认为最好的翻译是翻译“the five changes”,即五种改变。

对丹道了解后,可知这个哲人之石中的银其实是一种象征,银白一片在内修而言就是性光的显现,而这个与认为精神的一种体现是说得通的。

所以在精神炼金术来说,会认为哲人石是最高精神和最完美物质的统一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哲人之石的红色,等同于外丹术中的红铅,它是由银白中的真铅变化而来,然而有很多砖家们,将哲人之石与金丹相等同,实际上是脑子坏掉了,因为金丹最后合成的内景是紫金色,与“红色”完全不同。

换句话说,其实理解西方的炼金术思路并不难,因为他们将土与五行的土金搞混在一起,然后又跳过了五行中的金,直接转而求所生的水中金。

同样的情况也在印度诸教修行法门中出现,而西方在古希腊文化影响发展起来,同样也导致了残缺的出现。

比如于印度诸教中,模糊用一空,以为本源,却未知其本为五行之金,因为金性本空,所谓诸多论法,只不过是将其深刻化。

印度基本上没有文本,大多经典都是口口相传,现代留传下来的印度经典,源头产生是很早,不过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了后来的人为添加与修改,所以基本上能看到五元素说的,大都是商羯罗之后的影响与改造。

之后的印度学说基本以此为主,由于印度一向重视的是感觉体验,所以印度教中五元素并非是客观存在,而是观察经验的感受合集。

它们是由五种感受所定出来的,如土可以听摸看尝闻,水不能闻,但可以听摸看尝,火可以听摸看,风可以听与摸,但其它都不行,最后一个是空,别名也叫阿卡萨,在19世纪末的西方神秘主义和精神主义中被引用,代表存在而不能被察觉的。

当然这引起了争论,有一些流派坚定反对认为这第五种元素根本不存在,实际上存在的只有四种元素。

而在印度教的理论里,从现今看到的比如《梨俱吠陀》中的《金胎歌》,可以看到说的是宇宙最早的本源是金卵,诸神从中化育而生,而金胎就是这个宇宙。

可以看到认知范畴的金,这里是相通的,只是印度体系中,到了金的终极认识后便结束了。这是因为缺乏了对金性深刻的认识,而不能将其与其它平等看待,结果造成了思维上的偏差。

对于这种偏差,显然是有认识的,所以后来印度教发展出来五元素说后,密教把地火水风空吸收,后来在中国唐密引入中国阴阳思想进行演化,把金与胎进行了二元对立,提出金胎不二。

不过,这样实际上概念上其实也并无超越,因为这是在龙虎之中,始终在虎上下功夫,把虎再分阴阳,无论在上面如何演变局限性总会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候在古印度的流派中,会将空的概念与“极微”相等同,比如胜论派认为因是极微的体现,而产生的果则是极微聚合在一起构成,所以果是不能超越于极微的构成的,这个极微有点类似于原子论,并且古印度流派中认为极微恒常。

这就导致了矛盾,所以佛教中《成唯识论》指责说,如果有极微是非实有的, 构成的果那也是非实有,如果极微是实有的,它就不可能恒常,并且如果极微可以组成而成的东西可以被感知,极微就应该被感知,还要极微这种概念干什么?

因为当时的认识有限,这种批评确实让胜论派很郁闷,所以胜论派后来干脆把神拉了进去,说这都是由神赋予的变化,反而将原来胜论派的客观认识给毁了。

从现代来看,其实可以很敏锐的抓到问题所在—虽然极微并不能等同于最本初非实体存在,然而这并不代表它后面的推演是错的,因为它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中间形式的存在,极微本身还可以由其它东西来构成。

所以说胜论后来走上了误区,是很可惜的事。

而《成唯识论》中的批评是针对极微这个概念不够足以解释一切,但是对极微的后期组合产生更大实体的概念却无法否定,并也在现代得到了证实,所以这种进行全盘否定显然是不对的。

现代一样不但认识到原子的存在非常重要,而认识了更细微的粒子存在,也非常重要,而这些其实是属于胜论认识范畴的部分。

包括现代新发现证明存在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其实都是对极微一种认识的体现,并且解决了极微从非有到实有之间的矛盾的部分问题,即物质拥有质量是可以通过希格斯场而获取,从而由无质量变得有质量,从不占据空间而变得占据空间。

虽然佛教并不能认识到极微论正确的一面,当然这个站在佛教的立场本身并不认为是错的,因为佛教自身讲究的都是感受为主,基本上都是在探索人与心的关系,力求从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所以并不重视对于对现实物质世界的了解。

另外,胜论走上偏差之路,其实从历史上看是必然的,因为印度种姓制度极其严苛,低种姓升高种姓要七代连续通婚才有可能,这就直接导致了对轮回之苦的认识极深。

这不像在中国的环境,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之后,即使是寒门出身,只要肯读书做学问,或有才干,或有特长,便有机会翻身。

而在印度只能借助宗教修行的手段,修行好了来世可以转生入更高的种姓,或者在宗教内做出一番成绩,虽然改不了种姓,但待遇会大大得到改善。

所以在印度的观念里,更多的想法是“如何逃离”,这就构成了寻求解脱的原始动力所在。

然而在中国则不一样,道家修行中,更喜爱重视逍遥自在,一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边慢悠悠地修行。

在说修行时,更喜欢说道家,而不是道教,这是因为在古代入教这种事,并不是非常受重视,教只能说是一个组织形式,而大部分人来修道,向往的是道,而不是教。

这也是道教历史发展中,一直特别不像宗教的原因,并且教义也不会像一神论靠拢,比如说度人这回事,像佛教之类的度,是要拉人入皈依,拉人入教,这是真正的宗教做法。

而道教则相反,非常接受多元化,只有对于真心求道的,才有师徒传承相授的模式,而在这之外的,无论是信众还是其它什么,并不在意你到底是跑去拜拜城隍,还是跑去拜拜菩萨,反正在道教看来都是神,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重道不重教的模式,自然是有弊端的,如唐末到宋初,竟然会导致河图洛书及先天诸图的失传,假如有一个严密的道教组织辗转相承的话,不至于如此。

后来元初邱祖在立全真教时,非常重视教的概念,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种组织形式确实是很成功的,颇得整个道教界认同。

根据意大利道教学家莫尼卡研究,清朝大批有民族气节的儒生和文人拒绝与清廷合作,纷纷加入全真,在这个过程中,在正一的隐士们的帮助下立了龙门谱系,让道教得到了传承。

这说明道教中的全真与正一,虽然在理念上有分歧,不少教法上,看起来虽有矛盾,然而又是统一的。

从这个关系的投射,又可以看到道教的水火二道,水火本来是相冲的,要使得它们相合,就要需要用木,构成水生木生火,而巽卦为木,其主呼吸,所以是它们相合的办法便是呼吸相合育,于是就在一起成了相配。

而子午与戊己合在了一起,这便是三五既和谐,所以这里指明了水火之要,是通过呼吸来调摄,内在其实还构成了五行相生的模式,不过这得在后面的章节中说了。

是如何调摄?这个呼吸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天地的运转,常人是吸时气入,呼时气出,无有升降,而修炼之士,要“呼接天根,吸接地根”。

天地根在哪里?所谓“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先天的修炼自然要先得玄牝之门,玄关开了后才能进行,而有一种后天修炼办法是这样的,吸气时,意落入下丹田,然后呼气时,意又升到中丹田,如此往复来回。

这个办法看起来简单,然而曾经有位武术家,自小身弱,备受人欺,就是通过这办法练,并且半夜起来偷偷练武,半年以后,变得身强力壮,后来成为一代武术名家。

当然这方法还有许多变种,这功法自然是后天的修炼,与先天中的上下接天地根并不是一回事,不过它理一样的,久练了自然也能从有为而至无为,并且有强身健体之效,这是一个好功法。

它扩展的路线先从下丹田到中丹田,气感强后,再从下丹田到喉,再用喉到会阴,再从会阴到涌泉,再从涌泉到百会。

练通了喉这条线,才往下气至会阴,因为气起会阴时很容易勾起的淫欲,尤其是气血旺盛后会导致不受控制,以致于功败垂成。

而会阴能气至后,下一步就是要先至涌泉,如果直接让气上升百会,会导致高血压,而涌泉穴却有降压的作用,所以是先至涌泉。

这种功法需要有耐心,需要静心,如果急于求成,很是容易出偏。

还有些是胡搞的,比如才在下丹田与中丹田有上下往复的气感时,就开始惦记着搬运周天了,然后练气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

但也有它的优点,如果静得下来,耐得住性子,这个功法无时无刻都能习练,如果再配以一些技巧,又能勾动身中三味真火,不过这又是其它的内容了。

如果不能做到上下皆一气往复,就不要考虑运周天,也更不要想着积累多少气,气多气少这些并无意义,因为练来练去都身体中的后天气,胡乱搬来弄去,反而会将身体搞一团乱。

有人觉得这个气可以用来给人治病,或是可以用来达到一些其它目的,于是运气拍砖碎石,用气外放疗人疾患,这些应当禁止,有一次就有两次,多了必然耽误功行,且伤害身命。

”真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不积累何以成真?

这个后天的功法,看起来也不高级,然而就是那么普通的功法,正所谓“道质朴”,踏实练好了,配合心神合一的法门,能够生真息,而真息便是先天的关键,当知晓天地往来之所时,用真息依法便是了。

戊土便是黄土,它是产金花之处,流珠便是汞,为什么又说流珠是水之子?因为金为水之子,汞为金之魄。

土克水,所以土为水之鬼,以土镇水,则水不能起,而火之精,名为朱雀,也就是汞,与水相混合,当水中铅生时,铅能将汞制住,水因土镇住不起,便能混合在一起熬炼了。

前文有说“白虎为熬枢”,同于此理,因水不起,所以水盛火自消,于是俱归于土,于是三性会合在一起,然后便能归于戊己。

三符风云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