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讲解(九):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注释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默朝上帝,一纪飞升,智者易悟,昧者难行。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 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 七窍相通,窍窍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 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修炼内丹之法,其是模仿外丹而来,只是不从外界采取药物,而是进行自身内部的锻炼,炼丹需要用到药材,而人体内的药材,便是精气神。所以说,上药有三品,一是精,一是气,一是神,这三者指的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神,先天之气,而并非是后天的精气神,能合得先天的时候,便是进入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状态。正如崔公《入药镜》中说的:“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是生命的根本,同时精又是化形的根本,在《淮南子》中最早又以“形气神”称之,但此形非指身体,而古指“炼形”之术,其实就是炼先天之精,而非指修炼肉体,不可混淆。如上清派修内雾之法,常以咒持“大雾发辉,灵雾四迁,结气宛屈,五色洞天,神烟合启,金石华真,蔼郁紫空,炼形保全,出景藏幽,五灵化分,合明扇虚,时乘六云,和摄我身,上升九天。”然后叩齿七次,七咽而下,其实这是在调摄身中氤氲之气来炼形的办法,故又称合气之术。 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修炼之法,虽然是如鸡抱卵常为之,但修成其实只在瞬间,道家的功法只要按法修持,一通则通,一得永得,而其入要之口诀便是存无守有,故而能顷刻而成。“存无守有”四字极为精妙,似有似无,若存若亡,顷刻而成。“回风混合”,指用的内息进行混合,这样在百日之内,便能功灵。   此又同于《入药镜》中:“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 默朝上帝,一纪飞升,智者易悟,昧者难行。   默朝上帝,此处上帝指的是高上玉皇,默朝是按道门心法中的秘窍,掌握默朝之法,行法只在一心之间,无须符咒符图亦可施法,正如虚靖天师所说:“元神直捧一封书,一道寒光射太虚,径达玉京金阙去,玄恩星火下天衢。金光灿烁照云城,百万雷兵禀令行,不用符图并咒诀,旱天能雨雨能晴。”,常使默朝之法,积累功德,勤而行之,只需要一纪即十二年便可飞升。这个道理与方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但是有智的人很容易领悟,而昧而不明的便会非常困难。   《道枢》卷一○《华阳篇》:“内观者何也?观己不观物,观内不观外者也。吾有观心之法,一念不生,如持盘水湛然常清焉。吾有观天之法,终日静坐,默朝上帝焉。吾有观鼻之法,常如垂丝鼻上,升而复入,降而复升焉。内观之至也,则气入泥丸,神超内院矣。彼沙门入定,久而昏寂,止于阴神出壳而已。道家坐忘,久而顽着,神气岂能成就哉。故内观之法,以 净心为本,以绝想为用,下心之火于丹田,不计功程。如达磨所谓‘一念不漏,自然内定而结元神焉。’夫气胎息易行难就者,何也?为有妄识心者也。真胎息难行 而易成者,何也?为有清静性者也。胎息之诀,闭其所入之气,留其所传之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可也。” 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深根。   履践天光,何为天光?日月星三光是也,又何为履践?星辰为罡斗,即踏罡布斗。高明之士行走之间,默然契道,自然脚踏星辰足履三光。呼吸育清,重在一个育字,所谓清者,为天清之义,出于玄而入牝,玄牝便是乾坤窍,所谓“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是最好的解释。“绵绵不绝”,常有人将此处之绵绵不绝,解释为外呼吸,其实这是不对的。绵绵不绝者,非外在之呼吸,而是身内之息,唯此一息可沟通先天,息息归根,日益深之,故可深入先天之中,又由此故而能固蒂根深。   从陈抟祖师的三十二字口诀中:“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可进行参证。   又可参证《道枢》卷二七《太白还丹篇》:“胎息之法,静意守志,去其嚣烦,专一而不乱。于是安坐,如前吞日月之法,然后想脾之上有地,地有金鼎,鼎有婴儿,如吾之形,在鼎而跪。以左右手附肩,仰面开口,乃明日华月华之精,金液玉液之体,如前数吞之。夜或无月华,则以金液玉液三十六咽也。日月俱得其时,则…

Read More

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讲解(九):《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

  《清静经》是道教重要著作,《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注本共七种。本经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经后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人、 正一真人三篇赞语。关于此经的成立时代,根据考证应为唐代。   (一)《清静经》七种注本中,属杜光庭注本为最早,杜光庭是唐末五代人,因此《清静经》应系晚唐以前的作品。   (二)「洞神部 玉诀类 是字号」的无名氏注本,载有太极真人向唐同昌公主传授五戒、十善、六斋、三会、五腊、五忌之法,并诫其当奉持《清静经》之事。注中亦记唐时灵验故事,以宣扬此经的神应。可见此经在唐时已普遍流传。   另从此经文字用例来看,如三毒、六欲等词汇并不常见于六朝以前的古籍,故应为六朝后的作品而非葛洪所作,疑为后世道流所依托,作者不详。   不过虽是后世所托,想必也是高人所作,只是采取了这种传播形式,以至于在后世道经毁灭之难中,依然得以留存。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因道者,在天地之先,故为先天,此时无形无象,天地因道演化,故称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日月之所有所循者,盖因道故,此道不以人之意志为转移,故称大道无情。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万物之长,皆因道成,无道而无以化生万物,虽其化之,却镇以无名之朴,而为大道无名。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因道无形,无情,无名,然无名则不可述,故而非常之道,虽不知其名,强之为名。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夫道者,有清有浊:所谓道者,一气而分阴阳,故有清浊,有动静。   天清地浊:日月星辰朗耀于天,分分明明,土中之物,混杂相处,盖因清气轻之,故升之为天,浊气重之,故浊而沉地,由此而来。   天动地静:人观于天,斗转星移,己虽静而天恒动,而地不变之。   男清女浊:男多理性,故处事事重于理性,故称为清,女多感性,故处事多以感性而为,故称为浊。   男动女静:男以力强外行,故为动,女以技巧而内慧,故为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本者,根本也,末者,枝节也,阴阳填于本末,而生万物也。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者浊之源:浊者本清,清中成浊,取天清也。   动者静之基:动者逢动,则相为静,取地静也。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若人神能清,自合于天,人神能静,自合于地,故可天地悉皆师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心扰则神浊,心扰则因心动。心动又由欲牵,总因欲也,故人不得清静,不得清静,则天地不归。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遣者,遣散也,常使欲散,则心自静,心静便可神清。…

Read More

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讲解(7):金光咒

金光咒 天地玄宗,万气本根。 广修浩劫,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 体有金光,覆映吾身。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受持万遍,身有光明。 三界侍卫,五帝司迎。 万神朝礼,役使雷霆。 鬼妖丧胆,精怪亡形。 内有霹雳,雷神隐名。 洞慧交彻,五炁腾腾。 金光速现,覆护吾身。   金光咒是已经非常泛滥的咒语了,基本上是必修的咒之一,这个咒的修炼方法,一直是属于守秘状态,而最早将这个咒公开透露出来的是台湾人士,近年来国内道教开始受到关注,各类遗留的道教古籍也开始纷纷公开出现,故而见得更多了。   金光在道法中使用极其频繁,几乎处处皆会用到,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咒法,一般常见修持办法配合有手诀及观想,具体修炼办法,网上很多有公开了,这里就不细说了,这里只点一些特别的关窍之处,如果看得懂,则是缘份,看不懂,说明还需要继续修持。         先要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金光,不是红光蓝光绿光?而一定要是金光?如果问一般的人,是未必知道的这个道理的。         金光的概念其实是来自于黄金的色泽,一提黄金,有人就觉得俗气了,实际上在世界上各处,无论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人士,都不可否认黄金的价值,一是它的稀少,二是它的金光闪闪的色泽无可替代。         而根据现代研究认为,地球上所有的黄金均来自几十亿年前一次猛烈的中子星碰撞。科学家估计发生碰撞的中子星距地球39亿光年,碰撞所产生黄金的质量是月球的十倍。黄金并不稀少(有研究称地核中含有大量黄金),只因人类难以获得而变得昂贵。         黄金的产生是需要严苛的条件,如地球上的黄金,需要中子星撞击,而中子星是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一种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星体,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质密度大相当多倍,这种撞击的力量是极其猛烈的。         另一种研究则认为,黄金的形成源自于超新星的爆发,而超新星就是恒星大爆炸了,同样具有强大的力量。         而黄金可以理解为就是这些力量的见证,所以也就显得重要了,但需要注意,黄金的金光只是一种借喻,而非指黄金之光,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金光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   “天地玄宗 万气本根。”,这是指的金光是万气的根源,在网上及《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皆写为炁是不对的,因为炁已经是先天一气了,它没有“万炁”之说,金光介于先天一气与后天有形之间,并非先天一气,所以一般的法师也可以借用,如果是先天一气就需要有很强的内炼功夫才可以使用了。       …

Read More

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讲解(6):净天地咒

净天地咒 天地自然,秽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元。 八方威神,使我自然。灵宝符命,普告九天。 乾罗怛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杀鬼万千。 中山神咒,元始玉文,持诵一遍,却病延年。 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手,侍卫我轩。 凶秽消散,道炁常存。   此咒在《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中的描述是这样的:“又更誦此後咒三遍或七遍,即行寢外無妨,名淨天地咒。所居穢惡,常念解穢辟屍咒:按經云所叩齒,使內外虛徹,纔似耳聞也。 ”    可以看出,单独使用的时候,念诵的要求是三遍或七遍,而不是草草的一遍了事。   净天地神咒的作用是在于解秽气,并能辟除尸气,这里的秽气是泛指不干净的物品或是环境,这个咒语用处很多,实用角度来说,典型一种用法,如果见某 地或有怪味不佳,通过念净天地神咒敕水之后,再四处洒上一些,会立即有所改善,效果极其显著,与没有念咒直接洒水相比较,会有很大的差别。   在道教超度中有一种收臭秘术,因为古时交通不便,又要讲究落叶归根,尸体会运回家,但路如果太远,在炎热的夏季会尸体能够会发臭,而道教有一种秘术,如果收过臭后,过上许久也不会发臭,这个在一些电视节目中也有介绍过,其实这个操作非常简单,其实就是科仪中处理用净天地神咒的水洒上尸体,将秽气破除即可保持在一段时间内尸体不会发臭,如果专做超度,功力强的法师还可以做到尸体暂时不腐。        在不同的场合下,这个咒语使用配合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在一些流派超度的时候,在诵这个咒时,会配合画金光令,并念咒“开天门闭地户留人门塞鬼路穿鬼心破鬼肚,金光 万丈照破邪精。”而又在一些流派开坛的时候,诵这个咒时,会另外使用九秽破秽的法来进行敕水。在阴符派中开坛中一般做法,通常大体是建九星法坛,取五雷 号令下令,并用七星剑斩月厌,在敕化五方神龙净水后,诵净天地神咒,并加九凤破秽引真气入水,并步三台罡及八卦罡封鬼路,然后通传飞符。更简洁一点的做法是取阴符派的心法,直接将号令做成符令,七星剑不用实剑,以符化五龙水,并入三光召九凤大将军破秽,以五雷封上鬼门,换作七星斩煞符投往月厌方,然后洒水以清秽,并用咒逐千邪万煞。   “洞中玄虚”,这里的“洞中”不是指“洞天”的意思,道教的“洞”对常人一个比较神秘的概念,“洞”是一种意象,它代表人天之间的一种连接的通道,俗话说“别有洞天”,指的便是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里面独成一个天地的。又如“壶中日月”,则这个“壶口”便类似于洞天的概念一样。包括在道教典籍的归类“洞真”“洞玄”“洞神”一样,它的内涵是指这些典籍只是一个很小的面,它们只是一个桥梁或是一个引线,通过它们能够让修道者进入一个新的世界。“玄虚”之义,可以参考《韩非子·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晃朗太元”,“太元”是指的在万劫开始之前的时候,有人把这里的“元”认为是“玄”,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是因为避讳而改“玄”成“元”的话,为何前句不改?故而,此处太元无误。“晃朗“之说,当参考晋潘岳 《秋兴赋》:“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 的用法含义。   ”洞中玄虚,晃朗太元”,指的是那玄奥无边的道早早就在太元之时存在了,这里有则有暗自指“元始”的含义。   “八方威神,使我自然。”,在开篇有“天地自然”,这里的“使我自然”是指要使自己像天地一般,即我与天地为一体的,为什么要“八方威神”,道教认知中,人有身外神有身内神,而内外合一便是能天人合一,所以八方的威神皆来扶助我,我便能与天地一样自然了。   “灵宝符命,普告九天。”,正如在《安土地咒》里介绍的故事一样,《安土地咒》会使用元始号令,而净天地神咒在这里会使用灵宝符命,在实际做科仪时,常见有用剑画一个灵宝符令,或是一些流派在这一步通常是焚化一道荡秽符入水,通过符契来普告九天。   “乾罗怛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杀鬼万千”,“乾罗怛那”、“洞罡太玄”、“斩妖缚邪”因为不易解释,所以在一些科书中会解释“乾罗怛那,洞罡太玄使者,斩妖缚邪神吏”,而另一些科书中认为“乾罗怛那,洞罡太玄”分别是两个将,形象是红锦袍,黄结巾,仗剑当前,而后面的“斩妖缚邪,杀鬼万千”则是指其威势(见《北极天蓬伏魔大法》)。   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科仪中,这里会对咒语进行修改,改成“度鬼万千”,尤其是在超度科仪的,一种理解是,如果把鬼都杀光还怎么超度,另一种理解是,即使是这里描述的杀鬼万千只是一种威势,也难免鬼魂惧怕,进行摄招时恐有不力,故而改念“度鬼万千”。   同样的在一些祈福的科仪里,会将此处改为“度人万千”,总之根据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论之。   “中山神咒,元始玉文”,中山神咒指的是这个神咒的名字,而元始玉文,指的是这篇咒语的性质,它是要感通天地形成之前的力量,从而能达到成天地自然,秽气分散的功效。   “持诵一遍,却病延年”,这句话比较简单,但它是一个解秽的咒,为什么能“持诵一遍,却病延年”?因为天地之间的秽气往往会给人带来疾病,所以破除秽气,便能使人却病延年,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道教中早早便有了卫生的概念。…

Read More

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讲解(5):安土地神咒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镇 普告万灵 岳渎真官 土地祗灵 左社右稷 不得妄惊 回向正道 内外澄清 各安方位 备守坛庭 太上有命 搜捕邪精 护法神王 保卫诵经 皈依大道 元亨利贞   这是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咒语,那时方是初学,又正是背诵完太上三洞神咒的时候,虽然学会了很多咒语,然而感觉似乎是没有什么作用,因为大部分咒语都是汉字,而内容又多不过是些咏叹之词。   而念这些咒语,念便是念了,并无任何其它作用。于是有一阵子迷上了研究梵音咒,总是觉得音节的神秘感,会有更多神秘莫测的威力。   在广东的有个师叔是其它门派的师叔,风水方面听说杨公一脉传下,断坟水平颇为不错,且会些符咒法术的东西,虽也属道家之人,不过与我们并非一脉,但在下因为是初学,师父那段时间忙着处理一些事务,常全国四处跑,所以委托他多照顾我。   有一日,师叔已经寻好了一块极美的地,选好了时辰要去锁穴,问在下是否要去看看。   所以为了扩大视界并能做一些学习,很高兴便跟着去了。   地方有点偏僻,上山无法开车,所以从山脚走入,上山时已经过了早上了,本来天清气朗,路才走了一大半,却开始感觉有冷风吹来。   又走了一小段时间后,山里开始起了雾,开始有些蒙蒙的,但并不影响行路,所以便加快步伐,结果谁知雾后来变得更大一些了,山中雾大是比较危险的,有可能迷失在山中,而且山路陡峭,雾中路滑,稍有不意,虽不至于失足摔下山崖,但总难免痛苦。   不过手中有罗盘,能辨得清方位,所以倒是也无太大压力,只是这样的雾明显干扰行进的前路了。   又走了些路后,这个风水师就叫停下,然后取出来些香与钱纸,并拿了一叠纸钱,对我说:“你站在这里,拿着这些钱纸,等会我喊勅字,就把它们往上抛,一定要在我点的符落地前抛起来。”     当时在下不知道这是干什么,于是就问:“这是要做什么?”“安土地”,师叔很简单说了句就没有多说了,然后就去点香了。   师叔点了香后,拿着香便在那里念了些咒,因为站得有点些距离,声音很含糊,又只能听到一些低沉的嗡嗡声,然后点燃了一张符,往空中一扔,大喊了一声勅”。   在下一听,赶紧把纸钱往空中一抛,扔起来后,纸钱四处纷飞,散散的落下。…

Read More

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讲解(4):净身神咒

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安慰身形。 弟子魂魄,五脏玄冥。 青龙白虎,队仗纷纭; 朱雀玄武,侍卫我真(身)。  “侍卫我真”一句,在一些地区中为“侍卫我身”,盖是因“身”“真”两字较近,因抄写模糊而致不同,然虽两者皆可用之,相较当用之“真”字文章更妙。   灵宝天尊,梁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其第二中位编排为“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第四中位之二,编排“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至《上清众经诸真圣秘》仍分别列“玉晨太上大道君”和“太清大道君”。《云笈七签》则分别撰《太上道君纪》、《太上玉晨大道君纪》。《大洞经》则云:“上清高圣大道君者,一号玉晨君。”(《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一)又“灵宝天尊即太上大道君也。”(《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注解》)后来上清派,灵宝派的这三种称呼均融合为三清的第二位尊神了。《大洞真经》云:“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晨之精气,庆云之紫烟,玉晖曜焕,金映流真,结化含秀,包凝立神,道君即广宣经箓,传乎万世。”(《云笈七签》卷三)“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元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道之元,为道之炁,即师事元始天尊称受弟子焉,犹是老君票而师之矣:居上清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第三洞仙经付经师罗翘真人,传教于万国焉!”(《洞渊集》卷一)“玉晨大道君为灵宝教主,乃元始天尊之弟子,太微天帝之师也,受灵宝上品度人之道。”(《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经法》卷一)“灵宝乃道君之号,道君名经宝,以诸经皆由道君演说也。”(《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卷二)。   《黄庭经》开篇有云:“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是为黄庭曰内篇”。   这里指的便是,灵宝天尊,而散化形变万神,万神在人身中,“骨节百窍皆有神”,而道教之信仰中认为这些是由灵宝天尊所作传下,所以安慰身内之神,自然是寻宝天尊。   故而首句:“灵宝天尊,安慰身形。”,身是指的身体,而形则是指的“散化五形变万神”。   “弟子魂魄,五脏玄冥”,“玄冥”一词,在道家是用来形容玄奥的意思,如:   《庄子·大宗师》:“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 郭象 注:“玄冥,所以名无而非无也。” 成玄英疏:“玄者,深远之名也;冥者,幽寂之称。”   《庄子·秋水》:“始於玄冥,反於大通。”成玄英疏:“玄冥,妙本也。”   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含光内观,凝神复朴,栖心于玄冥之崖,含气于莫大之涘。”   “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真”,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同时保护自己。   按《云笈七签》记载:   青龙,东方甲乙木,色青,五音角,卦震,神青龙,令主春,五金主铅,五味主酸,气臭膻,象生,星岁,岳泰,五脏肝、胆,性主仁,五经《诗》,始数三,成数八,青元精,服之补目及内二肝胆也。经曰:肝为清泠宫,兰台府,胆为紫微宫,无极府,滋三魂,明目,令人远视,益性仁,木气不能淘,并害气不能击隔,得伏龙,木曜无能窥,盖因木精神帝灵元之益也。   西方西方庚辛金,色白,五音商,卦兑,神白虎,令主秋,五金主银,五味主辛。气臭腥,象伤,星太白,岳华,五脏肺口,性主义。五经《书》,始数四,成数九,此白元精,服之补肺《腑》经曰:玉堂尚书府,制炼七魄,益言气,增性义,可通外五金,邪气并害气不能伤滞,能间德伏虎。金宿不能窥,谓金精神帝灵元之益也。   北方北方壬癸水,色黑,五音羽,卦坎,神玄武,令主冬,五金主铁,五味咸,气臭腐,象闭,星辰、岳常、五脏肾,外通耳,性主智,五经《易》,始数一,成数六,黑元精,服之补耳,益智神。经曰:肾为出,故宫太和府,固添髓血,滋洞听,令人性智聪润,炼肌,毛发绿,阴邪惧,水不能漂溺,通太阴而合隐,出不游户,月辉中无影,水曜不能见,盖恃水玉铅精紫微帝君灵元之益也。   南方南方丙丁火,色赤,五音徵,卦离,神硃雀,令主夏,五金主铜,五味主苦,气臭焦,象盛,星荧惑,岳衡,五脏心,通目,性主礼,经亦《礼》,始数二,成数七,赤元精,服之补心神,益阳光,补固肌骨,化阴滞。经云:心为绛宫元阳府,内滋此府,外滋目威,令人性礼,真行不践迹,轻腾陵阳,是火不能烧,是阳毒不能热,身与太阳通元而合,现化日光,类中无影,火曜不能察,盖恃炎帝灵元之益也。   中央中央戊己土,色黄,五音宫,卦坤,神后土,令四季,五金主黄金,味主甘,气臭香,象含,星镇,岳嵩,五脏脾,通鼻,性主信,五经主《乐》,始数五,成数十,黄元精,服之补中,黄宫太素府,脾神益志气,滋性信,炼五形,和九气,加圣惠,伏万凶,亲五老,地岳不能埋闭,土曜不能傍窥,盖恃五星帝威,得灵元之益也。   这个咒语如果细参各类道经的话,能够发现它极其重要,而且这个咒语还存在几种变形的版本。   从净心、净口、净身可以看出,净心其实是在为净口,口净方能引气吞津,口吐真言,以丹元通达神明,然而仅如此是不够的,还要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围绕住自己,作为一个扎实保护,如果是用“真”之一次,则更有保护自己修真之意,更显其妙。   故虽名为净,实非为净,然亦可净,微妙玄通。   这便是为什么它们几乎是在所有的科仪中都要求必做的步骤的原因。   同时,也不难推测,仅从名字上,看来像是三个不起眼的咒法。于是便有信之不足者,悟之不明者,盲目自大者,会跳过此法,直行后法,并自谓得其核心而自喜,其实已是大误。却不知,若无此三步,将虽咒而难验,虽验而身险,盖因不因按此行持,以身犯险而无护之故也。   民间流传法中,时有人犯之孤夭贫者,亦多因此。…

Read More

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讲解(一):澄清韵

      很多学道之士,虽然天天诵着早晚课,但却没有体会其中的精义,往往产生的感应不足,或是觉得虽是天天念,日日念,不过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是这样想便是大错了。   道质朴,非在于形式上的繁丽,早晚课虽是看起来小小,但高明者,即使是微小也可以见得高明,而粗鄙者,高妙之中也只能见得粗鄙。   古时乡间之人多不识字,所以高妙的东西不易说,只能流传在高道之间,而如今民智开化,要理解道蕴便是变得容易得多了。    所以,虽小而非不能通道,若是精研早晚课,其来的效果也是极其宏大的,如果细细体味自然自知。   澄清韵: 琳琅振响,十方肃清 河海静默,山岳吞烟 万灵镇伏,招集群仙 天无氛秽,地无妖尘 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常清常静天尊。     早课中,澄清韵一般是用的唱颂,即是通过唱来进行,全真的一般从头唱到尾,正一的一般是先念个开头,然后直接在粗体字的部分直接行唱。   “琳琅”的本义是指玉石,这里借指美好的事物。   琳琅振响是指玉石相碰撞发出来的声响,金钟玉磬中敲打的优美之声,细长而悠远的,其音韵清澈,极其地优美而高妙,所以十方也肃静,变得清清静静,连河海不再发出滔滔的浪声与哗哗的流水之声,全都沉醉于优美的道乐之中。   山岳吞烟,指的是凌晨的山岳雾气蒙蒙的样子,因为听到了这些音乐之后,也默默地雾气也收了起来。这象征着迷于红尘物欲之众生,因为道音的悦耳冲击而惊醒,从而不再迷茫,豁然而醒,显露真我,渐悟真道。   万灵镇伏指的万物皆有灵性的来源,在道家的世界中,认为世间一切,即使是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也有灵性,清晨悠悠的道乐传遍山谷,所有的灵都被其所镇伏,道教的世界中的镇,并非是镇压的意思,而是取自于生活中的感悟以命名,比如若是有一张纸,要书写时,纸张动来动去便不好下笔了,于是便取镇尺一只,放于其上,让其不再乱动,于是便与人与纸和谐而统一。然后,它便成为了一部作品,被赋予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也大大提高了,这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以镇的目的并不是胡乱的镇压,而是让其守规矩,让其守序化,然后人与其达成一种自然的和谐。   所以道法自然,虽“自然”为“自且然也”,然“法”而又非“学”,此不是照抄照搬或是生搬硬套,而是在要模仿自然的同时并利用客观的规律对进行一定的改造,这种改造包括外在的的环境,也包括内在的自身,然后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统一。   当这种自然而完美的各谐统一,便是洞天福地,便是仙山宝岛,便是人间仙境,故而仙真云集,群仙皆被此招集而来。   “天无氛秽,地无妖尘”,这句是用的常用修辞手法,指的是因为道音肃清了一切,而使得天地之间的氛秽妖尘,污浊之气一荡而空。   “冥慧洞清”则是人神清气爽,然后赞叹为“大量”,“大量”这个词是指量非常大,因为今世用此词用得太多,而不能体会到它的意境了,从在晋木华《海赋》中:“尔其为大量也,则南澰朱崖,北洒天墟。”,如果亲自目睹一下海之大而带来的“阔”的强烈印象,便能明白这个“大量”的意境是什么,而“玄玄”则是指的深奥、微妙,即这里着无边无量的奥妙,这是需要细心去体会的。   读古人的文,要进入到古人的“境”中去,这样才能真正有所体会,不要仅仅受限于文字,再小的文字上也可以见得大道,最伟大的艺术是于平凡中发现美,而高明的悟道,则是于小中而见大,后又能大中而小,于是便知天地万物,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然皆通于道。

Read More

谈谈道教早晚课

  早晚课是玄门日诵必备的功课经,目前国内流行的早晚课大体通用的分全真与正一的,除微有不同外,大体是相同的,而如果是特别的门派则有流传不同的早晚课。    正一与全真的早晚课大同小异,全真的早晚课分是先起澄清韵、吊挂、提纲、中启请等韵。然后接念有净心、净口、净身、安土、安天地和祝香等神咒。最后诵 《常清常静经》、《消灾护命经》、《禳灾度厄经》和 《玉皇心印妙经》及三清、四御、南极、北、南五祖和七真、雷祖等宝诰。   现代正一的龙虎山早晚功课经实际上出自《清微祈请告歇科》而来,其内容与全真大同小异,开头基本相同,只是中间的经文是《清静经》与《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后面也是宝诰,最后是雷霆宝诰与社司咒。   因为中间的宝诰均较为繁多,所以一般诵念宝诰,是根据遇到遇到那一位祖师或真人圣诞,并加以礼拜,如果是平时的话,全真必念主要是拜礼玉帝和雷祖两个宝诰,正一必然要有三清与张天师宝诰,另外就是自己修炼的法系法脉相关的宝诰了。   晚课上,全真的首起步虚韵、吊挂、提纲和中启请等韵。接念《救苦拔罪妙经》、《升天得道经》,《解冤拔罪经》及斗姥、三官、玄天、吕祖、邱祖、萨祖,灵官和救苦等真诰,这些有救苦拔罪超度的亡灵的作用。   而在正一相对比较自由,如龙虎山天师府晚课通常是诵读道德经,而正一的其它流派,晚课通常也是诵念一些救苦拔罪超度或是忏悔之类相关的经文,以北斗经及三官经为常见。    这些是通行的道教的早晚课,如果是有传承门派流传的早晚课则有较大区别,比如有的流派会进行诸如晨夕混炼法科,通常是高功法师带领做一个道场,细节与早 晚课差不多,但是比一般通行早晚课更加详细,比如有更完整荡秽步骤,并要习炼一遍召遍雷霆各将,最后将其以金光结尾,每天所行的早晚行课,实际上是在不断 的锻炼召将行法。   早晚课除了正常的念颂外,其中有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如果是信众或一般的道众在家行坛,一般不进行绕坛的活动,如果是在大些的宫观里,会要由高功法师带领需要转坛,而早课是顺转,晚课则是逆转。        同时每逢到初一十五,为了表示与平时不同,需要加念忏悔文并加以回向。        见得网上有一种说法,晚上是不能念早课的,这个纯粹是迷信之说了,早课中包括的大多是祈福祝祷之类的经咒,它们没有任何的副作用,无论早晚去念诵都没有问 题。相反应该注意的是晚课,如果不会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居家信士或道众,不建议随意去念诵那些有关救苦拔罪超度的经文,忏悔类无妨。        因为如果是道观中,时时气场保护着,加上长时的香火护养,道士们念诵是没有问题的,但居家的就要注意了,家中所设的坛如果力量足够,或自己熟悉道法,那自是没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信众,不建议自己随意进行。        比如佛教里有很多不懂行的,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胡乱教人念地藏经,结果很多人就去做了,念了地藏经后,结果自己不但情况没有改善,运气反而更差了,或者是出现了招阴的情况,结果越来越加倒霉。        当然不是什么人乱念都会出现问题,比如有部分人中,命理中命带魁罡,或是有白虎星护佑的,或有其它吉星下照的命中之类,因为命理的特点,百无禁忌,是没有 事的,不过这类中不信鬼神的多些,很少会产生宗教信仰,念诵经文。但也是有风险的,因为有些人时运长,有些人时运短 ,当时运一过,因为习惯了乱来,反而更容易招惹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素不信鬼神,活了大半辈子没事,结果却栽阴沟里了。        总结一下,对于通行流派,居家信众,读早课、晚课可以考虑道德经、北斗经、三官经等经文或是各类忏悔文都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本身是居住在道观或是自身是法师,那么可以考虑晚课改成救苦拔罪超度或是忏悔之类相关的经文。

Read More

道教宗教正信探讨之十:欲修仙,先做人,欲做人,先明正

  欲修仙,先做人,而人可以不在乎名利,但必须要维护公正。   A教授写了论文还没有发表。   B教授看到了,连忙抄袭了发表了,公开说是自己写的。   A教授质问B教授,B教授说,科学是人类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圣贤法无二致,不应生分别心,你发我发不是一样?   然后B教授拿了资金,拿了钱,评了职称,高兴地继续生活着。    A教授灰心了,不再写论文了。   A作者写了本小说,不过当时看的人不多   B作者看到小说不错,于是抄了下来,发到网上,说是自己写的,于是很火爆   A作者质问B作者,B作者说,小说是给大众看的,不是你一个人的,不能起分别心,你发我发不是一样?   然后B作者小说赚了不少钱,过得很爽。   A作者灰心了,不再码字了。   A君做出来了一个发明,还没有申请专利。   B君看到发明不错,于是迅速偷到技术后,迅速申请了专利,说是自己的。   A君质问B君,B君说,这是天地之间本来就有的,跟你发明没有任何关系。   然后B君把专利卖了,博取了好名声,自己还拿着钱花。   A君灰心了,不再搞发明了。   这些现象在现实中很是常见,在宗教之中,最常见的就是佛教窃取了道法的各种方术后,然后四处宣扬那是佛法。而一旦道教人士提出异议,他们就会说“你分别心太重了”,“圣贤法无二致”,“一切法都是佛法”,然后继续心安理得的抄袭,改头换面。   受侵害的道教方术有很多,包括到了现代,典型的如财神七十二香谱,就被一些佛教人士改成观音菩萨七十二香谱,又如显然的术数奇门遁甲,现世也有人搞个佛家奇门出来,此类很很多。   对于现代的很多道士来说,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如果去争,就会被指责修行人为什么要争呢?这个问题出在哪里?这些显然的道德绑架问题出在哪里?   所谓正者,乃公平与正义是也!   谁进行创造的,谁便可以获取回报,这个就是公平,而维护公平不受到侵害,这就是正义。如果违反了正义,那么就是邪恶的。   修行者可以不追逐名利,但必须维护公正!   所以,很显然,上述案例中A,因为刻意无视了公平与正义,实际上的行为是邪恶的,但一般的人也没有注意到公平与正义的问题,所以建立了道德绑架之上的抢劫。   即便是在自由的网络上,公平的道德规范也有:转载注明出处这一条。而坚持这一条的,大多网站越办越加兴旺,而不坚持这一点的,即使一时红火也很快就会倒闭了。这是为什么?   古人有说,天地之间有浩然之正气,此一正气,百邪不侵。   道家尚天罡,而罡字是如何写的,上面一个罒,下面一个正,上面的罒,是由网字的象形简化而来的,正所谓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皆因正故。   阴符经中有云:“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若要合乎天道,必要立天之道,要悟至公,则要明天之至私。   正谓“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天道有缺,故人补之,世间有善恶,故人立制以赏善罚恶。   所以说,欲修道,先明正。为道者,必然要有一腔正气,以能正己,尔后才能正万物,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能知万物备于我,能把三才别立根”。   一些修道者,错误的理解了古代先贤所传授的理念,结果修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把自己搞得越来越差,与其相对比的是,另一些有正念正行的修行者,却是气运越来越好。…

Read More

道教宗教正信探讨之九:正确的奉祀之法及道家心香秘诀

  世人有投机之心,欲求神明之恩泽,虽是私情,此亦人之常情。   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惟自强之中,须心有正念,则如获神助,不然,则邪神相侵。   何谓正念?正念者,当先明理。   若见人富,便心生愤恨,恨不得抢而劫之,大骂天下富人皆是坏人。转眼又烧香拜神,希求神明赐福,自己早发横财,凡此类属,已离财远矣,故求财而难得。   因其念中之财,皆为邪财,而又己欲求财,意为求于邪财,念力所达,乃知欲求邪财,正神自是不理,邪神自是欣悦。   故常以此不正心以祭神者,亦常感不正之神,虽或有一时之验,尔终不免腐败,不离横祸,观今世多有下马之高官,其多有求神拜佛之辈,终不离横祸,多属如此。   或有人云,入狱之官,其子女仍有富者。   入狱之官,其权已失,子女之财,已成无源之水,虽然积蓄,亦不免亡失,更何况侈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子女之难,为承负之应。   或有人云,潜逃者如何?   潜逃者子女多伤亡败绝,此是承负之定数,如今时日尚短,过上数十年,回头观知,便知此理必真。   或有人云,悔悟者如何?   大错已铸,实由初心不正之故,虽有悔意亦难挽之,若悔悟之心若强,子孙承负可减。   或有人云,大清拜神之广,却不免外侵而亡?   虽国之战,天数使然,然清不锁国,何来北洋大败。举国迷信,扶乩成风,人心不正,不然何来邪神之惑?若大唐之时,国教兴盛,开明天下,而万国来朝,鸦片岂能入国?   或有人云,此说可证?   大清兴神事,常有梁上放经禳灾之举,然天坛嘉庆十二年不免于火,光绪十五年亦不免雷击之怒,皆是天威示象,其不悟,终又有光绪十六年太平火药局爆炸之事,随而广州、杭州连连火药爆炸,皆非天灾,盖属人祸。   或有人云,如此当如何求之?   求神之事,当先以己身先行,不思不劳而获之事,不行坑蒙拐骗之举,尔又发心良善,欲强自身,以养身家,并有达则兼济天下之心,虽暂不能行,亦可先穷则独善其身之举,求神赐福,必蒙神恩,而神恩乃布,必有达之时,然此必行兼济之职,如不则不免又败矣。   又问:若未遂意,当是何因?   神虽施泽,令众生之相助,以达人愿,亦需信众之念力供养,若念头污秽,正神不受而弃之,邪神得而欢喜之,如此便会招邪,故求神之者,必要一念纯真,如同方可遂意。若有时虽不遂意,亦未必不吉。若念头不正,而竟得验之,必是邪神来临,久祸非轻。   又问:若为商者,求利乃是本分,可求否?   自古商者求利,此为常情,然为商者,商亦有道,不售假,不卖劣,不欺客,等等如是,凡不违道德之义,即便价高,亦有人求,亦不违道义,自是无妨。若是迎合世人,以低价诱之,劣货使之,假货代之,此皆为欺客,有违道义,如此不可。   又问:自觉心诚,却未尝气运渐变,为何?   诚者,斯念所达,然达于何处,正神受否,全在念之清否,扪心自问,求愿之时,可曾清净?更所谓自觉诚者,自称之诚,实非真诚,携诚方称有诚。世人常以神明为工具,需之则求,不需则弃,临时方觉应当烧香,如此若汝识一人,有事找你,无事不理,汝有何助之理?   又问:平日未尝拜神烧香,却有急事欲求,若现又来之不及,此又如何?   世间有法师者,其诚心奉神,济度群生,凡有应急之时,当应寻法师,视事之轻重缓急可否而定之,然事成之后,必要有所善举。   又问:素不信神,可求之于法师否?   即是不信,又为何求之,即会求之,便是始而生信,如此亦可为之。然最忌半信不信而试之,此为不宜。半信不信者,如病者求医,未尝治疗之时,便质疑医者之医术。即便医者品德良好,然时时经历病患,终有懈怠之时,如此不敬,为何又要强打精神,为你尽心尽力?医者是人,法师亦是人,人者,总不离七情六欲,人情世故,故若是不信,便不应求,因不敬故。   又问:世间皆言修者不食烟火,吾看亦不过如此。   世间之事便是如此,如此之说,亦不缺汝一人耳,谋福之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缘者得之,无缘者失之,吾大道之教,从不做牛不喝水强按头之事,世人懂之便罢,不懂亦不强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