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关箓的问题

万景元        曾发表于香港《弘道》壬辰年冬季刊 一、什么是箓? 箓本是道士之中秘密传授的文契,箓中有仙童玉女、将军吏兵等众,可供法师驱策。是以玄坛科戒中有一条就是道士不受箓职的,不能为人章醮。因为没受箓职的 道士,本无灵官将吏可供役使,天曹无名,纵然章醮亦不灵验。《正一威仪经》云:"当诣师受斩邪符箓。不受之者,魔精鬼妖,横见干犯,兵病所侵。受之者,诛 邪伏凶,万神潜藏,土地山川,侍卫送迎。"如果这些人,僭越无礼,窃取衣冠,效仿法师替人章醮,召神遣将,不唯不灵验,并且有罪。可以这样说,道箓的传 授,其实也是法的传授。《正一威仪经》云:"经戒符箓,不诣师受,行之不神,反得偷盗之罪。须诣师受,依法修行。" 所以“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箓的内容包括很多,古真云:"经为箓之体,箓为经之用。"古代道门传授,不仅仅是授箓而已,还包括经、戒等。按《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云: "臣等已参初法,修奉护持,今年某月某日,蒙师某君于某宫观,传授道德青丝金纽,紫虚宝箓,及真经上下、河上公章句、想尔要戒、存图、传诀、朝仪、斋法, 三日限毕,拜谢恩朱表一通"云云。故知授箓的内容包括很多,不仅仅是箓与职而已,还有经、戒、法、诀等等。授箓只是言其大要,举一以概其他也。 《正一修真略仪》云:"世人受道经戒,佩服箓文,纵未能次第修行,亦已不为下鬼,轮转不灭,与道有缘,而况亲行之乎?" 《真经解》云:"箓,录也。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祇,制魔伏鬼,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救拔生 灵,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箓为之津要也。箓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密言,将以检核三界官署,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陟罪福,考明 功过善恶轻重,纪于检籍校戒宣示之文,掌览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又当诏令天地万灵、随功役使,分别仙品,众官吏兵,亿乘万骑,仙童玉女,列职主 事,驱策给侍之目,浩劫无穷。" 二、授的箓职分哪些品类 今天师府传授的箓职,据说初授都是三五都功经箓,三年之后升授正一盟威箓,加受上清五雷经箓,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再升上清大洞经箓。这个是如今流传的比较广的说法,不知是否是天师府现行的? 甲、早期天师道箓职 按《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是为五斗米道授箓之渊源,故知其所来者久矣! 而道教箓职的种类也是十分多样的。按《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的记载,则有太上正一童子将军箓、太上正一童子十将军箓、太上正一上仙百五十将军箓、太上正一 三将军箓、太上正一上灵百鬼召箓、太上正一元命混沌赤箓、太上正一上仙百鬼召箓、太上正一九州社令箓、太上正一星罡五斗箓、太上正一河图保命箓、太上正一 解六害神虎箓、太上正一九凤破秽箓、太上正一都章毕印箓、太上正一斩邪华盖箓、太上正一九天兵符箓、太上正一九宫捍厄箓、八卦护身箓、考召箓、斩邪赤箓、 辟邪神箓、四部禁炁箓、斩河邪箓、功曹箓、保命长生箓。凡二十四品,故祖天师宝诰云:"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是也。 乙、上清灵宝各派箓职 授箓本为五斗米道之事,所以分别人鬼之途,以定尊卑品阶,道士佩箓,其箓中神将,听其差遣,为之护法。自天师迁于洛阳之后,再迁于江西龙虎山, 天师道的信仰也逐渐在全国传播。上清派与天师道有密切之关系,其祖师魏夫人为天师道祭酒,《登真隐诀》中的修炼方法和《正一修真旨要》所提到的非常相似, 如服日月光芒、恶梦吉梦咒、明耳目诀、青牛道士存日月诀等。并且其中引书就包括《真诰》,而《真诰》之中也多次提到天师和黄赤合气等。陶弘景真 人一脉继承了天师道的许多东西,但是也有所改造,是以上清派也有佩箓的说法。如《道藏》中就收入有《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九灵太妙龟山玄箓》、《上清高上龟山玄箓》、《上清河图宝箓》、《上清丹天三炁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等等。…

Read More

青莲教(先天道)道脉源流

本文中所谓的“青莲教”系指奉行三皈五戒 , 吃长斋 , 修炼九节玄功 , 传教者以《礼本》开示信众的宗教 , 这是档案上的称呼, 港台及海外信仰者叫该教为“先天道”。其实“青莲教”的称呼 ,仅出现于官方文献,教内经卷文献未见踪影, 这一称呼似乎并无意义, 但因大陆学界习用此名称 , 基于交流效果考虑 , 所以笔者在论文名称上采用此称呼来指称该教 , 至于文中叙述则二者兼用 , 祈请谅解。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同善社、一贯道、归根道、圆明圣道都是由其教分出① , 它可以说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民间教门。学者林万传、浅井纪、马西沙、武内房司、孔祥涛等人对此都发表过值得参考的文章②。本人约在十余年前也写过文章讨论先 天道早期历史与其和一贯道的关系③。在这一篇文章中 , 我打算追溯青莲教道脉源流系谱由来 , 并对颇具争议的“九祖”黄德辉 , 提出自己的看法。…

Read More

慈航道人

慈航道人,元始天尊门下,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于普陀山落伽洞。法宝为清净琉璃瓶。 慈航真人就其来源道教有二种说法。其一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昔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 其二据李善注引《灵宝经》曰:禅黎世界坠王有女, 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郄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 依照道教的说法,慈航真人乃是原原本本的女真,依照《历代神仙通鉴》来说慈航真人商朝得道;而根据佛教的典籍记载,观世音则是从一开始就是男人身修行的,传入中国后观世音才逐渐变成女身。

Read More

《道德经》与帝王年号

 年号是古代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正式采用“建元”作为年号,从此“年号”作为制度传承下来,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 号”,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为止。期间共历三百二十八帝,长达两千零五十一年,总共使用了七百零八个年号。这些年号中许多都渗透了道教文化的因子,如汉 献帝刘协的“延康”、隋文帝杨坚的“开皇”等采撷自道教经典;王莽的“地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平真君”等演绎自道教神话;唐玄宗李隆基的“天 宝”、宋真宗赵恒的“大中祥符”等蕴涵着道教祥瑞,这些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出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对于中国政治的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帝王年号源自道教根本经典《道德经》,这就不仅仅是取其祥瑞、求其庇佑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表明这些帝王对《道德经》治国策 略和政治理想的认同和赞赏。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历代崇奉道教的帝王大都热衷炼丹求仙、大兴土木,挥霍民脂民膏,违背了《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 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的宗旨,最终将国家治理得“国非其国”。      一      太初(前104-前101)、太始(前96-前93),是汉武帝刘彻的两个年号。西汉沿用秦代历法颛顼历,经过一百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 汉武帝于元封七年(前104)颁行由落下闳、邓平修订的历法,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列子•天瑞》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 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道者,谓太初也。太初者,道之初也。”列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 要成员,其思想可以追溯至《道德经》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万物未生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太初和太始符合《道德经》所描绘的天地未判、混沌未分然而大道充盈、无所不备 的至极状态。汉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摆脱秦朝苛政得以休养生息,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毕生热衷求仙封禅和鬼神之祀,宠 信方士公孙卿、栾大、李少君之流,加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挥霍无度,致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晚年汉武帝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痛定思痛地说:“向 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   除此之外,南北朝时还有四位帝王定“太初”为年号,分别是:前秦高帝苻登(386-394),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388-400),南凉烈祖武王秃发乌孤(397-399),南朝宋皇帝刘劭(453-453)。   太上 十六国中占据齐鲁之地的南燕国主慕容超年号(405-410)。《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 足,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统治者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而意识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日出而作,日 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列子•仲尼》的一则故事为道家的政治理想进行了生动的注解:“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烝 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慕容超的年号虽然是“太上”,但他的统治恰恰是“太下”的“畏之辱之”。史载他在位期间“不恤政事,畋游是好”, 屡次派兵到东晋境内掳掠男女和财物,“朝野失望,百姓苦之”。最终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被刘裕攻破,慕容超被送往建康(今南京)斩首,南燕政权遂告灭 亡。   此外,“太上”有最上之意,道教尊《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为太上老君,简称太上。后世不少道经皆假借太上之名,例如《太上感应篇》、《太上洞渊神咒经》、《太上老清净经》等。      二   …

Read More

【转】道教法术“家书式”考(三)

 随着法术的代代相传,仪式的不断展演,这种将“本师”视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重视“本师”在道法中的重要性的观念,无疑将加深道法门派的自我认同意识。以血缘“亲人”或“亲属”关系取代师徒关系,这显然是天心派等道派组织虚拟血缘制的体现。家庭、宗族观念,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传统中国社会,虚拟血缘制是在实际的家族制度之外用以组织、联系人群的另一种有效方式。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这一制度在中国传统宗教中也同样存在,成为教阶制度的有益补充。   道法的虚拟血缘制,是宋元新符箓派皆有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合同式”、“券文式”“家书式”等仪式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我们以清微派为例。在清微派的传法系统中,魏华存是作为主神而存在的,这是清微派与上清派一脉相承的象征。这一象征在清微派的“家书”中也有鲜明的体现。翻检《道法会元》可以发现有关魏华存的清微派“家书”有以下几种类型:“笺魏祖”、“祖师魏元君家书”、“紫虚元君家书(高元宸照宫)”等。如,“祖师魏元君家书”为:   具箓位门下嗣教小兆孙姓某,   右某钦承师真真秘谨谨再拜具书上呈(符略)玉清微显我家风(符略)天命有期,后仙治职,符合信行,永显帝威,今为(入事意)申如律言(符略,家书符叠书入,涂之用印印之。)右觊师慈,洞垂孚察,投符将佐,符合信行,某事如何施行,报应大赐感通,以彰清微一气道法,伏丐道旨。   某年某月  某日某时书上    谨遣雷霆飞捷阳谷神君张亚操捧  上达   家书角封式:谨具家书上呈  高元宸照宫(具箓位小兆孙某谨封)   角封背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拜发。   封符(角封上书)(符略,圈内入天地人三字涂之用印)   秘印(加名字上用)       清微派又将祖舒列为会合诸派而为一的“会道”祖师。作为“会道”宗师的祖舒,在清微派的“家书”中屡屡出现。诸如:《道法会元》卷三十九《清微传度文检品》卷末的“家书上祖元君”、《道法会元》卷四十《清微传度牒检品》之《宗师家书》、《道法会元》卷四十四《清微禳疫文检》之《家书上宗师》、《道法会元》卷四十四《清微治瘵文检》之《家书上宗师》、《道法会元》卷四十七《神捷五雷祈祷检》之《保仙元君家书(清微洞照宫)》等。以《道法会元》卷四十四《清微禳疫文检》之《家书上宗师》为例:       具位嗣派小孙某,即日稽首再拜书上  …

Read More

【转】道教法术“家书式”考(二)(

        在天心正法的传度仪式中,传法弟子必须向法师奉上丹砂七两以代歃血,必须盟誓、受戒,且须领受天心正法符券。在师徒之间举行的歃血仪式,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师徒二人“各坚其心”:“歃血重盟,以丹代血,各坚其心。饮此丹华,通真达冥。中理五气,混合百神。十转回灵,万气齐仙。”         歃血为盟,有着久远的历史。而在道教的传度仪式中,只取歃血之义,而以丹砂代替鲜血。“以丹代血”,成为维系师徒二人道法“共同体”的见证。在法术实践中,这种“共同体”出现了虚拟血缘制倾向。《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真师戒律品第二”之 “升堂科禁”,即强调传度仪式中要礼敬传授道法之师——即“度师”:          非投词纳信不传,非盟天告地不度。妄传及妄度则三官纠非,四司督过。受法教当崇敬度师,古礼待之如父。今世以利售法,度师仆妾之不若也。今学真当念汉天师在甚远,不可得见,传天师之教者,度师也。宜加敬之,勿慢勿轻。          在这里,天心正法将“度师”视为汉天师之法教的传承者,并强调受度弟子必须以度师为尊,方能嗣传道法。对度师的崇敬,必须以古礼相待,且当“待之如父”。在天心正法的仪式中,“度师”亦称为“本师”。《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二《书符诀》即指出“本师”为“传度之师”亦即“度师”:“凡书符行法,先静其心,更勿杂想。坐建向破,可存本师在前(传度之师),祖师在后┅┅”。在天心正法的仪式实践中,本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召请神灵的仪式中,本师不仅须先行召请,而且具备赋予弟子作法的灵力。天心正法的“发奏”仪式,就必须掐“本师诀”,存变自己为“本师”临坛作法:     发奏,于天门设土地等神座,法师于东南隅设座。法师入座,先存己身如天师,戴鱼尾冠,批鱼鬣,衣朱履,便掐变神诀:左手小指从四指后入中指根,四指曲,掐掌心,用中指勾定小指,用大指掐中指中节。弹了大指,却掐第二指根。此乃本师印诀。存六甲六丁,四天门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罗列围绕。次存土地申奏官属在天门听命,一一分明。┅┅   其“本师诀”为:“左手┅┅弹了大指,却掐第二指根。”《上清天心正法》卷六《诸诀目》以为“本师诀”为“寅文,又名土地诀”。《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以为“本师诀”为:“大指掐二指根,勾神将吏兵并功曹土地等用。”显而易见,在“发奏”仪式中,法师掐“本师诀”存变自身为本师,是召请神将吏兵、功曹土地下降,借以发遣符牒的关键。在当代福建瑜伽教的请神仪式中,法师要存变三师:“祖师”、“本师”、“仙师”,更要迎请“前传后教”的历代师公。三师与历代师公这些有着虚拟血缘关系的神明,成为道法奏效的神圣保障。  

Read More

【转】道教法术“家书式”考(一)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    李志鸿   道教法术与民间术数有着紧密的联系。道法渊源于民间术数,是民间术数的精致化、系统化。而在民间法术走向精致化、系统化的过程中,戒律传授与经箓传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法术的实践中,民间的法师往往无箓可授,行法而不受箓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民众的实际宗教需要中,“法”比“箓”更为重要,法师是否受箓并不是他们选择宗教人士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师受法未受箓,法与箓分离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由于对师传与“家法”的强调,以向本派祖师“上家书”为主要特征的道法“家书式”屡见不鲜。“家书式”可以说是道教法术出现虚拟血缘制的表现。   一、         法师与“法”、“箓”分离现象   在道教的历史与现实中,一些法师即使是正式拜师领受法箓,也往往“受箓”与“受法”相分离。洪迈《夷坚志》中所记载的民间法师江安世即“受箓于龙虎山张静应天师,受法于南岳黄必美先生”。民间法术的这种特性也影响到了道士的受法观念。《夷坚志》中所载的天心正法道士赵祖坚,在放弃天心正法而改习五雷法时,即没有通过正式的受箓仪式,只是得神人“谭真人”受符法而已。由于天心正法中的法院神将收受贿赂,赵祖坚行法不灵。一怒之下,赵决定改习五雷正法。改习他法,理当改拜他师,然而赵却“无其师”,只得“焚香于谭真人像前”,希冀借此获得“警悟”。如此往返数年,赵也仅得五雷正法的四幅符法而已。最终,谭真人有感于赵的精勤,降于人间,将七十二道五雷符皆传授与赵。虽然,赵传得雷符,却未受箓阶,不符合神霄雷法派的仪轨。 纵观道教的发展史,道教的民间性可以说就是道教的根性。作为宗教,道教既有哲学体系作为宗教的灵魂,又有着以杂而多端的民间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数千年深沉厚重的土壤与根性。道教与民间社会融汇甚深,不分彼此,业已成为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民间社会是天心正法、赵侯南法等道教法术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民间行天心正法者,其群体往往包括“道士”、“道人”、“法师”、“巫者”等。他们活跃于民间社会,以“法”即法术行世,并不以是否受“箓”为限。我们将史料上所记载的行天心正法的法术群体列表如下:   笔记小说所载天心正法行法群体图示   身份 师从 行法情形 出处 王君 善书符,行天心正法 为里人疗疾驱邪 《东坡志林》卷三 成都道士騫拱辰 善持戒,行天心正法 符水多验,居京城为人治病,所货不赀 《龙川略志》卷十 道士王太 初受天心法 治鬼神有功于人 《后山丛谈》卷一…

Read More

刘一明论述阴符经

刘一明(1734~1815年),道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祖籍山西曲沃。他自幼喜欢道学,曾拜龛谷老人、仙留丈人为师,并得其真诀。1765年西学陇上,结庐于甘肃榆中的栖云山。当时榆中兴隆山经明末战乱,庙宇建筑破败不堪,所剩无几,他遍历兰州,临洮等地,广为募化,同时行医治病。在榆中把总林启明的支持下,筹集资财,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组织人力修建,历经十余载,次第建成错落有致的殿、阁、楼、亭62座;又将募化资金购置田地出租,以供寺观修缮之费用。从此隐居寺观,潜心研究医学、易学和道家经典。一面为人诊治疾病,一面著书立说。其著作除医书外,还有《三易注略》、《道德经要义》、《修真九要》、《参同契直指》、《阴符经注》、《金刚经解目》、《栖云笔记》和《会心集》等20余部道家著述。此外,他还创办了栖云山刻坊进行刻版印刷,成为甘肃刊刻古籍最多的刻坊之一。他通玄教、精易理、擅养生、长医术,系乾隆、嘉庆时期晋、陕、甘、宁、青一带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他还是甘肃最具影响的医家之一。其主要医学著作有《眼科启蒙》、《经验奇方》和《经验杂方》等。《眼科启蒙》是在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的基础上,按照“删繁为简,集乱为整,可录者录之,不可录者去之”的原则整理而成,堪称眼病论治的佳作;《经验奇方》是一部病症与方药相结合的内外、妇儿科的综合性专著;《经验录方》是对前代名医医方的具体应用与创新,大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阴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见,莫能知,而己独见独知之谓;符者,契也,两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谓;经者,径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经久不易之谓。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则人与天合,一动一静,皆是天机,人亦一天矣。上中下三篇,无非申明阴符经三字,会得阴符经三字,则三篇大意可推而知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阴阳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奥妙,而神明默运,窃阴阳之气,夺造化之权,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无生无死,然其最要处,则在能观能执耳。何谓观?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瞒之为观;何谓执?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依世间法而出世间,性命俱了,心法两忘,超出天地,永劫长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为圣为贤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门曲径,邪说淫辞,故曰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气以生以长,但自阳极生阴,先天入於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贼害,各一其性,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是谓天之五贼也。惟此五贼,百姓日用而不知,顺行其气,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见之者,逆施造化,颠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贼转而为五宝,一气混然,还元返本,岂不昌乎!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气。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贼在身,实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则五贼发而为喜怒哀乐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则五贼变而为仁义礼智信之五德。若能观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为运用,一步一趋,尽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虽大,如在手掌之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之内;攒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难矣。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赋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谓真心,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人得以为人者是也;人心者,气质之性,即知识之性,所谓机心,见景生情,随风扬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机,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机,即是人道。守天机者存,顺人机者亡。惟大圣人观天道,执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气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气杂於方寸之内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杀机者,阴肃之气,所以伤物也;然无阴不能生阳,非杀无以卫生,故天之杀机一发,则周而复始,而星宿移转,斗柄回寅;地之杀机一发,则剥极而复,龙蛇起陆,静极又动;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阴阳也,若能效天法地,运动杀机,则五行颠倒而地天交泰,何则?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天时人事合而一之,则万物变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阴阳之气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为性,性无不善,而气有清浊。秉气清者为巧,秉气浊者为拙。性巧者多机谋,性拙者多贪痴。巧性拙性皆系气质之性,人心主事,非本来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后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者,人身上七窍,下二窍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九窍皆受邪之处,而九窍之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听声则精摇,目视色则神驰,口多言则气散,精气神一伤,则全身衰败,性命未有不丧者。人能收视,返听,希言,闭其要口,委志虚无,内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气神三品大药凝结不散,九窍可以动,可以静,动之静之,尽是天机,并无人机,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阴恶,国譬身。木本生火,火发而祸及木,则木克;邪生於心,邪发而祸及心,则性乱;国中有奸,奸动而溃其国,则国亡;阴藏於身,阴盛而败其身,则命倾;身心受累,性命随之,於此而知潜修密炼,观天道,执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为后天五行所拘者,非圣人其谁与归?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道阴阳而已,阳主生,阴主杀,未有阳而不阴,生而不杀之理。故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四时成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亘古如是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以始万物,地以生万物,然既生之,则又杀之,是天地即万物之盗耳;世有万物,人即见景生情,恣情纵欲,耗散神气,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是万物即人之盗耳;人为万物之灵,万物虽能盗人之气,而人食万物精华,借万物之气生之长之,是人即万物之盗耳。大修行人,能夺万物之气为我用,又能因万物盗我之气而盗之,并因天地盗万物之气而盗之,三盗归於一盗,杀中有生,三盗皆得其宜矣。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长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盗之秘密,有一时之功,须要不先不后,不将不迎,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坎来则离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阳复以阴接之,大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食其时者,趁时而吞服先天之气也;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柄也。食时则后天之气化,百骸皆理,可以全形;动机则先天之气复,万化俱安,可以延年。时也机也,难言也。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洞达阴阳者,乌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古今学人,皆认昭昭灵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着空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不神之神,而实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轮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无怪乎万物盗我之气而罔觉也。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人之所以能盗天地万物之气者,以其天地万物有定数焉;天地万物不能盗人之气者,以其圣道无形无象焉。如日月虽高,而有度数可推,日则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见;月则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虚朔望之可窥,大为阳,小为阴,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大往小来,小往大来,阴阳循环,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阴阳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时辰内,采鸿蒙未判之气,以为丹母,夺天地亏盈之数,以为命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圣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明,其盗机也,虽天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於人乎!天下乌得而见,乌得而知?如其能见能知,安能盗之?此其所以为圣,此其所以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子大贤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视一切万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洩漏圭角,固穷而如无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尝滋味,自满自足,又不自重性命,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适以自造罪过,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   下篇…

Read More

小谈佛道观音信仰

     观音在道教之中,为慈航普度道人,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昔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据李善注引《灵宝经》曰: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郄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为了生存,广泛吸纳中国本土文化,故而吸收了本土道教的慈航普度道人的形象,并与印度相关传说对应起来,于是便有了南海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出现,又称南海大士,故而民间也有称之为观音大士。所以,观音的形象也由原来的印度双头马驹的形象演变到了汉地的男人形象,后又演变成了女性的形象。     自然演变为了传说中的“慈航道人”是一位男仙,后因见世界苦难重重,女子却没有出家修行之路,于是便转世为女身,修奉佛法,为女子开了不二法门,从此才有女子出家修行之路。     客观地说,在民间这个角度观音大士是佛道之共同信仰,所以中国道教中各大教派都有观世音菩萨的信仰,现今的研究佛道的学者或还在门外的修行者,总是反复各种追究观音菩萨与慈航普度道人是否一样,意图使用人为意识为自己也为它人设立心灵牢笼,却不知大道本源自是相通,显化自有不同,道教有道教的显化方式,佛教有佛教的显化方式,其本源直指却是一样的。     对于民间的百姓及信仰者来说,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慈航普度天尊具有那慈悲为怀、普度天下、解人纷难的精神与行为,是因为它的灵验,才会去产生信仰,而不是因为是教派的吹捧。     所以在民间很多道教流派中,也多是信奉观音的,在福建闾山一支,有些流派甚至强调,做道场时是必须要观音在场,而在青羊宫,白云观都供奉有“慈航道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