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2 年 12 月 27 日

穿越生死的中轴线

1850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俄罗斯外交部任命的俄国东正教第13届驻北京传教士团监护官科瓦列夫斯基,在中国僧人的引导下参观了位于北京昌平的明代帝王 陵。科瓦列夫斯基在文章中这样描述明成祖朱棣的长陵:“陵墓四周景色宜人,从大门口一眼就能够观赏到建筑群、山峦、半球形树冠的雪松、直冲云霄的钻天杨、 石像生、柱子、屋顶以及探出来的彩绘飞檐,陵区宏伟的全景,一览无余。夕阳燃尽最后一缕光线,一切都印在火红的天际。景色之美,永远也看不够。” 围绕着长陵的十二个同样壮丽恢宏的明帝陵,也让科瓦列夫斯基唏嘘不已,流连忘返。 如此壮丽的明代皇陵经近600年风雨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在中国朝代更迭的历史上殊为难得。事实上,就在17世纪初明清交替时期,就曾经发生过三起大规模 毁坏皇陵的事件:为了遏制后金的侵略,明王朝挖掘了他们认为是后金祖先的金朝皇陵;崇祯末年张献忠的部队毁坏了位于安徽凤阳的明朝皇陵;以及明王朝挖掘了 李自成祖坟。 紫禁城“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 所有这一切被中国人认为是奇耻大辱的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断绝对手的“龙脉”,破坏对手的“风水”。古代帝王认为,只有占据了天下最好的“龙脉”,江山社稷才能固若金汤,阳宅(宫城)和阴宅(陵寝)若均能占据绝佳的“龙脉”,国运和王气才会悠长不绝。 北京的龙脉源自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北京龙脉所在的北干龙是天下最长的龙脉,昌平的天寿山正居于北干龙的“龙结”。大明王朝的紫禁城和十三陵之风水同属一脉,明朝的历代皇帝生前身后均享用着中国最好的风水吉地,彰显出明朝统治者意欲利用风水永统天下的谋略和雄心。 科瓦列夫斯基在北京半年的游历让他认识到,厚葬的风气之所以从中国古代开始就非常盛行,是因为中国人认为死后的世界和真正的现实生活一样。但他也认识到中 国人来世观念的复杂性:“孔子虽然承认灵魂不死,但从未提及灵魂世界,也不谈来世。而与他同时代的李耳在其学说中就谈到了这些。老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 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非常之深,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与儒学相抗衡,甚至经常居于上风。”这也许是世界上许多乐于营建陵寝的国家的精神因素之一,但至少中国人 营建墓穴的原因不仅于此。 营建墓穴的深层原因 刘熙在《释名》中曾对“墓”的社会伦理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解释:“墓 ,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这个功能性即便是对于贵如帝王的明皇室也是如此。1850年初春的那个夜晚,科瓦列夫斯基游历十三陵后,在昌平夜宿的旅店曾意 外与前往十三陵祭祖的一位明皇室后裔相遇。科瓦列夫斯基写道,清廷知道有很多明王朝皇族后裔在祭祖,但对他们置之不理,也未加以严格限制。任由前朝皇族后 裔扫墓祭祀,乃是因这些皇族后裔对他们祖先的尊重的孝,乃是所有封建道德伦理的共同基石。即便是当年明成祖朱棣选择了长陵作为自己未来陵寝时,虽将当地的 康家庄迁出,却保留了陵区内康家的祖坟。 让“龙脉”之气流动的朝宗河 晋人郭璞所著《葬书》中,“风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于中国古代文献。郭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风水”理论的根本,乃是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 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对于如何界定风水的好坏,郭璞的观点是:“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后世风水师们的主要工 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界水,具有生气的吉地,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发展繁衍,福荫子孙。 “形势宗”和“理气宗”抽象的理论语言虽然玄妙不易把握,但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寄托和比喻则相对容易被人理解。这也许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明、清时 期,江西的“形势宗”对于福建的“理气宗”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地位,这最终使得廖均卿等为代表的“形势宗”风水术士得以运用其风水理论的指导,协助营建了明 十三陵、清东、西陵,乃至南京城、北京城等著名的建筑。 建都先建陵:十三陵的选址 通过“靖难之役”夺权后,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以避开南京不利的政治舆论环境。之所以选择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利于防卫蒙古的侵犯,还因为北京是他“龙兴之地”,“风水极佳”。 天下最尊贵的位置…

Read More

斗城温州城形

来源:温州市城建档案馆   古人云: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四维,地有四渎;天有八气,地有八风;天有九道,地有九州。也就是说,地有其形,则天就有其星。 温州是由晋代著名的学者、术数名家、我国的堪舆鼻祖郭璞占卜选址规划的,他选址是严格遵守中国的风水格局以及天文地理中的象理数的理念规划的。 我们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反复勘探温州地形地貌后,发现郭璞就是根据“地有其形,则天有其星”的理念占卜选定的。古城温州的地形地貌如同一只浮于瓯江 口的神龟。以下我们用几方面内容讲述古城温州的地形地貌与中国风水学中象理数的关系,来说明古城温州其形如龟的实相,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龟为通天意的灵物 在先民看来,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等众多的星体都附在天盖上。在夜晚,满天繁星构成一幅五彩缤纷、错落有致的壮观图画,故有"天文"之称,文者,有花纹之 意。而龟的背甲,也有纵横交错的天然花纹,与"天文"酷似,故称之为"甲文"。所以,古时认为龟能传天道,观龟之象即可窥天之语。所以,汉代刘向对灵龟 有"四趾转运应四时,文著象二十八宿"之说。古人认为: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万年曰灵龟。古人把龟看得比金银还重要,《史记.龟策列传》 说:"取龟置室西北隅而悬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 古天文学有"天圆地方"之说。而龟背甲近似于圆形,象"天";龟腹甲近似于方形,象"地"。现在,我们就从龟背龟腹甲的象和数理上看龟被选为能传天道的灵物的原因。 1、龟背甲如天(图1):首先从象上看龟背,其中心由3块龟甲组成(图中黄色圆点部分);外围一圈由10块龟甲组成(图中红色圆点部分)。共13块, 背部这13大块其形类似圆的形状;从整个龟背甲看,与龟腹相比较,其形也为圆形。再从数上看龟背纹理:《周髀算经》中有"径一周三"之说,而龟背中心3块 组成龟背圆的直径,即为3,如乘上圆周率3.1415,积近似于10,刚好是其外围一圈的块数。因此从数上分析,龟背也隐指圆。从中也说明13代指天。再 说龟背主轴线是由7段组成,在《易》中7为少阳也。少阳即指东方,代指东宫,太子所居。 2、龟腹甲如地(图2)。先从龟腹甲的象上看:龟背为3纵(图1中3条黄色直线),而龟腹为2纵(图2中2条黄色直线)。古语云:"奇数为阳,偶数为 阴。"阳为天,阴为地;其次龟腹每纵各有6块,两纵共12块,皆为偶数,阴;再者,6加6为 12,共所周知"勾3股4弦5",是推算方形面积的基础,也就是《周髀算经》上说的方率。3加4加5合计为12,故此12隐指方,指地。天圆地方,故此龟 腹为"地"。 3、龟边为下气上通之关节(图1中蓝色圆点)。从象上看龟边,它下连着龟腹--地,上接着龟背--天;从龟边的数上看,刚好是25块。即龟腹12块加 上龟背13块之和,25蕴含着天与地之意,正如《周髀算经》上云:"治天下者,此数所生也。"所以,龟边蕴含着"天地人合一"之意,具有下气上通之功能。 刘向《说苑o辨物》:"灵龟……千岁之化,下气上通。能知吉凶存亡之变。"其言不假也!           二、古城温州地形地貌如龟 1、从江心屿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中找寻龟的踪迹 众所周知,江心屿上蕴含着宗教文化、诗词文化、名人文化、帝王文化、航标文化等。有这么多文化类型汇聚在这小小岛屿上,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质与郭璞 选址之始 “人杰地灵”之说是有必然联系的。我们从江心屿的名胜古迹及其历史文化中不难发现有关龟的许多传说。这恰恰也说明温州的山形和水色为什么蕴藏了天地的灵气…

Read More

温州风水象数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城建档案馆 象数,是我国古代三大思维方式之一,它作为一种隐喻、借喻、象征的工 具和手段,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特别是皇家建筑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温州古城规划布局和空间发展,就隐含着"象数"内涵。每每触及并思索它,脑子 里就蹦出"天置人为",想起理学大师朱熹写在江心寺佛殿上的"开天气象"的题匾来。 探索这个问题,首先得回顾下1600多年前术数名家、堪舆鼻祖郭璞卜城时说的话:"若城于山外,当骤至富盛,然不免于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又曰:"此去一千年,气数始旺云。"今读之,令我们肃然起敬:温州古城发展的历史,今天的     结果竟被一千多年前的他预见了。佛学有“相由心生”的理念,拟可说城市的相貌是由其规划者的精气神产生的。 温州古城称“斗城”,又名“鹿城”。所谓 “斗城”,宋本《方舆胜览》载:“《郡志》:始议建城,郭璞登山,相地错立如北斗,城之外曰松台,曰海坛,曰郭公,曰积谷,谓之斗门,而华盖直其口;瑞安 门外三山,曰黄土,巽吉,仁王,则近类斗柄。”上述七山布局如天上的北斗星,因此得名为“斗城”(图1)。考查和研究温州古城的发展历史,竟与中国风水学 理论中的斗转星移之说十分吻合,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谈谈温州古城发展为今城的许多令人惊奇的“象数”现象。 汉代《鹖冠子•环流》中对天上的北斗星有这样的记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书上还 说天上的大角星牵着北斗星的柄绕着北极星运行,随着位置和角度的变化,形成了一年的四季和八节。人们根据北斗七星在天空中这样周而复始地围着北极星运行的 轨迹,以及此时此刻太阳在地球上投射的日影长短变化,将时空划分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的运行法则显示出天道中周而复始的年的大圆满(如图2)。   我们经多年勘察研究发现“斗城”时空发展过程中竟蕴含着这样的历程。温州古城“城东西宽7里,南北宽5里,面积约3.8平方公里”发展为现在的170平方公里,恰恰是从“斗柄南指,天下皆夏;”的夏至发展到“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冬至的历程。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温州从建城发展到现在,实现了斗转星移运行中显示出的春夏秋冬年大圆满: 一、关于“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法则   《周 髀算经》说“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阳照三,不覆九。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阳照九不覆三”说明春夏秋冬是以地球赤道为中心线,根据太阳投射到其 两侧的影子长短而定的。而古时测量太阳影子的方法便是立戌,阳照九不覆三"说明春夏秋冬是以地球赤道为中心线,根据太阳投射到其两侧的影子长短而定的。而 古时测量太阳影子的方法便是立竿而测的,古人在立竿而测中,用不同的方法(空间角度变化和长度长短的变化)描绘出太阳影子的变化。在良渚文化(约五千年 前)遗址出土黑陶鱼篓形罐上的原始文字里我们看到了由天数五和地数五合在一起形成的“八角星纹符号”(图3)。 图3中那平置的地数五即是从太阳影子投射到地上的长度变化,描绘出一年的四季八节;冬至,日出东南隅(辰),立竿测的影指向西北方(戌);日落西南隅 (申),日影指向东北(寅)。夏至,日出东北隅(寅),立竿测的影指向西南方(申);日落西北隅方(戌),日影指向东南(辰)。即图3中的地数五图形。 而图3-七五中的天数五则是从太阳影子投射到地面的角度变化,描绘出四季八节来。从这说明,天数是以多维度即角度变化方式显示出宇宙的运行法则的,地数则是以长度变化方式示相宇宙的运行法则。 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黑陶鱼篓形罐上的原始文字里看到由天数五和地数五合在一起形成的“八角星纹符号”,说的就是斗转星移变迁是个多维度的复杂的变化过程。它用几何上的圆、方、角来体现圭表测的太阳影子和天圆地方的观念以及宇宙运行的轮回法则。 综上所述,古人从太阳与地球之间产生的阴影位置和角度的变化,阐述了一年的四季八节的规则。 郭璞在相温州城时便发现了温州城地形地貌里蕴含着这法则,因此,他将温州城称为斗城,并且根据天文中北斗星的运转规律预测到一千年后其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现在就根据温州城市发展中的地形地貌在长度和角度上的变化来论述它存在的道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