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4 年 12 月 14 日

《宗玄先生玄纲论》:神道设教章第十

原文 九玄之初,二象未 构,灵风集妙,空洞凝华,宝章结于混成,玉字标于独化,挺乎有无之际,焕乎玄黄之先,日月得之以照临,乾坤资之以覆载。于是无上虚皇命元始天王编之于金 简,次之于玉章,初秘上玄,末流下土,降鉴有道,乃锡斯文。故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大禹受洛书,神道设教兆于兹矣。又玄元愍俗,历为帝师。人 伦浇浮,则陈道德以示朴。鬼神杂扰,则演盟威以荡邪。爰及苏、茅、周、王、裴、魏、杨、许,莫不躬接玄圣,亲传宝经,故西台无隐于灵文,东华不秘于真诀, 是以龙章云篆,渐降人间,师资相承,经法弥广。然可以周览,难可以尽行,何者?以一人之心,兼累圣之道,神疲形倦,莫究其微。故周览以绝疑,约行以取妙, 则不亏于修习,无废于闲和。道在至精,靡求其博尔。 粗糙的解释 在九玄开始的时候,阴阳二象还没有形成,就已经有灵风奇妙地聚集在一起了,其空空洞洞而能凝出光华,宝章也就在此中混成,而玉字也在此成形了,这是在有 无相生的时候,也是在玄黄产生之前。日月受它的影响而能发光,乾坤因为它的影响而能够覆盖天地。所以有无上虚皇让元始天王编成了金简,然后做成了玉章。所 以伏羲得到了图,轩辕得到了符,高辛得到了天经,大禹得到了洛书,这就是设教化的过程。后来太上老君又为帝师,因为人伦不稳定,所以告诉道德以呈示纯朴。 尔后鬼神相杂干扰人间,所以演盟威之教以荡邪气。苏、茅、周、王、裴、魏、杨、许等祖师没有不是接引玄圣,亲自传下玄经的。所以西华不隐于灵文中,东华也 不秘诀与真诀中,所以龙章云篆,慢慢降临人间,又由人间师徒相随,经与法广传。经文可以多看,但是是看不完的。为什么这样?因为以一人的心念,去感悟至圣 之道,即使很精疲力尽得难以领悟微妙。所以可以多看以绝疑问,从中提炼学习其妙处,这样一来不会有亏于修习,也不会在闲时有所荒废。道在至精,并不是在其 广博。 修炼实指 这篇虽然是说神道设教的源流,但实际上主要是在说,道在于精而不在于博,即如同现在说的在专而不在于广。 道教的经文实在太多,很多也各有妙处,但如果总是追求读更多的经的话,即使是知识很广博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再广没有一样精专的,实际上没有修行是一回事。 但是宗玄先生不反对广读,只是认为广读要正确的态度,广读可以用来感悟决疑,这样可以把平时闲暇的时间也用起来。 但不能舍本逐末,只是拼命去往多了读,正如“百招会不如一招精”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如雷法炼将之中,雷部众将,将将可招,每个雷将的法都各有特色,但是如果试图把每个将都召来的话,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即使是雷法的祖师也明确说的,要修炼,先专炼一将,一将炼精了,则其它的自然也就容易了。 功法也是一样,现代阻碍人的并不是没有功法,而是修炼功法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学者都迷茫了,不知道学习哪个好。 生恐修炼到一个不好的功法,而以后再要提升就困难了,又或会想,遇到更好的功法时再修,这样于是弹指之间,年华就过去了。 结果一瞬间几十年过去,发现自己还是什么也不会。 修道的关键还是在于实修,道法不同于气功或是武术,因为在道法之中哪怕一个小法,都是能通于道的,其成就能力只在于修炼感悟,而不在于法门高低。 每一个法门的传承都是经历了无数年的积累,如果小看了某一个法门,这只能说明自己的智力有限,不足以理解其深厚之处。 如罡步术中,九宫之罡,仅踏九宫而止,常人亦可学而踏之。然修炼至精者,其步法灵活,于技击之中敌不能沾,可起保身之用,法师踏罡练至此乎?更有深者,罡步一踏,步之所过,鸟沾之而不飞,被禁其中,行科法之士,练至此乎? 又如手诀,多有学者四处搜求各类诀法,敢问传统之诀掌握如何?常见法师笑称,自然是熟练之极,随手可结。然再问,一瞬可打几诀?拘邪拷附九诀复打之时,可在一瞬完成否?若是修之至深,可掌毙青牛,试问已然做到否? 又如采炼气之法,运罡吹饼,其色自变,投之入井,井水自沸,试问采炼已能沸井乎?既不能,便是门亦未入,岂敢言法之大小?…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明本末章第九

原文 夫仁义礼智者,帝王 政治之大纲也。而道家独云遗仁义,薄礼智者,何也?道之所尚存乎本,故至仁合天地之德,至义合天地之宜,至礼合天地之容,至智合天地之辩,皆自然所禀,非 企羡可及。矫而效之,斯为伪矣。伪则万诈萌生,法不能理也。所以贵淳古而贱浇季,内道德而外仁义,先素朴而后礼智,将敦其本,以固其末。犹根深则条茂,源 浚则流长,非弃仁义、薄礼智也。故道丧而犹有德,德衰而犹有仁,仁亏而犹有义,义缺而犹有礼,礼坏则继之以乱,而智适足以凭陵天下矣。故礼智者,制乱之大 防也。道德者,抚乱之宏纲也。然则道德为礼之本,礼智为道之末。执本者易而固,持末者难而危。故人主以道为心,以德为体,以仁义为 车服,以礼智为冠冕,则垂拱而天下化矣。若尚礼智而忘道德者,所为有容饰而无心灵,则虽朝乾夕惕,而天下敝矣。故三皇化之以道,五帝抚之以德,三王理之以 仁义,五伯率之以礼智。故三皇为至治,五伯邻至乱,故舍道德而专任礼智者,非南面之术。是以先明道德,道德明则礼智薄矣。老子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 首。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此谓礼亏则乱,智变则诈。故塞其乱源,而绝其诈根。而扬雄、班固之俦,咸以道家轻仁义、薄礼智,而专任清虚 者,盖世儒不达玄圣之深旨也。 粗糙的解释 仁义礼治,是帝王治国的大纲。但惟独道家说,不应该大谈仁义礼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道关心的是根本总是,至仁与天地的德是相合的,至义与天地的宜是相 合的,至礼与天地的容是相合的,至与天地的辩是相合的,这些都是自然所来的,并且是通过赞扬或是羡慕就可以有。如果是有意去模仿,那么这就成了伪了。既然 伪了就会欺骗也伴生,所以通过法也不能治理得了。所以更有价值的是淳古而非尧季。内有道德外就有仁义,有了素朴也就有了礼智。抓住根本,则末也自然稳固 了。这就如同树木的根如果深,枝叶就会茂密,河流的源头广大,则河流的长度就会更长。这并不是不要仁义礼智。 所以道如果没有了,还能有德,德如果衰落了,还有仁,仁如果也亏了还有义,义如果也缺了还有礼,礼如果也坏了,就会大乱了,但乱时,智如果足够也能够凭陵天下。 人主当应该以道为心,以德为体,以仁义为服饰,以礼智为冠帽,则天下自化了。如果只是尚礼智而忘记了道德,只有外在的表现而无内在的心灵,就算时时担忧 小心,一样也治理不了天下。所以,三皇治化用道,五帝抚民用德,三王明理用仁义,五伯率众则用礼智。故三皇五帝为至治,三王五伯则会大乱,这是因为舍了道 德而专用礼智,这不是统治天下的办法。 先明道德,道德明了自然礼智就不需要关心了。所以老子说:礼,是导致忠信变弱与混乱的根源。以才 智治国,只会害国,不以才智治国,才是国的福气。这说的就是,当礼亏之后就乱了,所以智就会变成了诈。所以要从根源上解决乱与诈。至于杨雄与班固他们说道 家轻仁义而薄礼智而什么也不管,是因为这些儒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圣人的玄旨。 修炼实指 所谓心为君,身为国,此篇是指治国之道,但也是指的治身之道,道家的思想是要绝仁弃义,关乎道德之源。 为什么要绝仁弃义?宗玄先生认为,因为仁义礼智并不是根本的东西,如果把注意力放在仁义礼智上,并试图通过仁义礼智来解决问题,是不行的。 因为仁义礼智是由道德化生出来,而它们并不能自己保证自己的秩序状态是能一直保持下去。 最好的例子时,当礼出现问题时,人与人之间没有礼节往来了,相处自然摩擦就多,摩擦一多自然就会乱了。 而这种混乱一产生,本来的智是用于正道上的,现在也就转变成诈了,一转变成诈了后,祸乱的根源也就真正的开始了。 现实中的例子比如搞研究的,心性正直的人,会将智用在正途上,研究怎么提高生产效率,怎么对大众有益。而心性歪邪的人,失去了仁义之心,会研究如何用地 沟油冒充好油,会研究如何以劣充好,会研究如何在别人面前伪装。这都是因为没有仁义的制约,而礼也坏了,所以智变成了诈。…

Read More

桃柳婴灵

古法有邪师取桃木或柳木制作男女法像,后又取亡灵(多为婴灵),引灵入于法像之中,日日供养,饲鬼为行,以作施法之用。世间多有养小鬼者亦如此为之。今日流行泰国之古曼之类亦属此类,然无桃柳为质,且多无真灵相附,故其力不彰,惟因供养,其所附者,不过外来过路之灵。然今世人多以传统之正法为迷信,泰国之古曼却不以之为邪,可谓举国之怪哉。

Read More

十二元辰

何为十二元辰?此是人命中以星空为经纬所分十二区域,各区分管一宫,并各应于生辰八字地支分属,凡某分属有患,则人同应。如午中受刑眼目有疾,如再有罗睺 掩日,定主目盲,更如日支之宫,凡见八专,女命必婚姻不顺,如此推而断之。道中又以十二分属建分人身中十二神于禳解之用。

Read More

寺庙多鬼

师曰:鬼氣盛行江南,百粵之地為最多,蓋尚鬼信邪之俗,因而自作不靖,引惹妖邪,憑凌作怪,頑俗不知其害己也,故多信向,被其毒者,反諂事而不悟,所謂鬼氣縱 橫,上干雲霄氣,腥焰觸犯天地,天真怒而不降,魔試喜於獨勝,故世上私家香火、廟宇寺觀,居多假托之鬼神,不有大法主嗣行正教,其妖孽豈易蕩除也。

Read More

三魂之色

古时民俗棺材有三,一红,给年逾八十喜丧者用,一黑,给正常去世者用,另一为白。民俗以白色不吉,故购买来多需上漆,或凶死急葬来不及上漆亦用白。所谓红黑白三色者,盖取于人魂之色。时人有梦,梦亡者入棺,多不过或红或黑或白,此实为三魂之色也。

Read More

草人招魂

民俗之中,若有人凶死而难葬,招魂之法,常扎一草人,上画五官,并贴生辰八字于中,取一竹竿进行悬挂,并另用一白衣吊起白鸡,吊上等白鸡突然叫时,再卜以 圣卦,若是卦上为得,即是魂魄已招来,同时此时当应会有竹竿摇动,人扶难止之状,尔后于此草人作为亡魂替身以施法,另一法则用代骨银牌更为简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