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5 年 3 月 15 日

常用便利符咒之四:治打呃符咒(呃逆)

    打呃,特指呃逆,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遇到打呃不止会是很郁闷的事情,所以这有一道常用的便利符可解决这个问题。     【画法】     1、顶部先书一个尚字     2、在尚字下,左方如书一个草书的“去”字,然后轻微抬笔,微连至下方,再拉出一竖猛提笔入右上挑出。     3、在尚字下,右方写一横,然后弓状折横,共计七横,写完不可提笔。     4、接上步,笔不离纸,连在右下方写一乙字,上写三小横。     5、中间横一横,左至右     6、右上至左下约三十角,画一横。     【咒语】     杀都利摄     【要点】     第二步中,一定要右上挑入,第六步中,一定要自右上到左下,并且不可连笔,不然气散不出去。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以有契无第三十三

   或问曰:道本无象,仙贵有形,以有契无,理难长久。曷若得性遗形者之妙乎?    愚应之曰:夫道至虚极也,而含神运气,自无而生有。故空洞杳冥者,大道无形之形也。天地日月者,大道有形之形也。以无系有,以有合无,故乾坤永存,而仙圣不灭。故生者,天地之大德也。所以见六合之广,三光之明者,为吾有形也。若一从沦化,而天地万物尽非吾有,即死者人伦之荼毒也。是以炼凡至于仙,炼仙至于真,炼真合乎妙,合妙同乎神,神与道合,即道为我身。所以升玉京,游金阙,能有能无,不终不殁,何为理难长久乎?若独以得性为妙,不知炼形为要者,所谓清灵善爽之鬼,何可与高仙为比哉?    曰:然古有仙矣,胡为既隐而不复见乎?曰:清浊殊流,真凡异境,安可得而见邪?虽然,令威千载而暂归玄元,至今而屡降,何为不复见乎?    曰:然则今之仙者为谁乎?曰:自我唐以来,可略而言矣。刘庆云举于蜀土,韦俊龙腾于嵩阳,道合蝉蜕于太一,洞玄骨飞于冀方。其余晦迹遁世、得道轻举者,不可胜纪。此皆接于闻见,讵可诬而蔽之?盖知道者稀,故得仙者寡,至音不娱于俚耳,悲夫。 解释:     有人问,道本来是无形无象的,但仙是有形的,以有来契无,按道理难以长久。这个比起只修性,然后抛弃肉体来说,怎么见高妙呢?     我回答说:道是至虚极的,但含神运气,所以从无而能生有,所以空洞杳冥,是大道无形的形,而天地日月,则是大道有形的形。以无来联系有,以有来相合无,所以乾坤能永存,而仙圣永不会灭。生,是天地最大的德。所以见六合之广大,三光的光明,皆是因为我有形。如果是沦化的话,则天地万物都不是我所有的,是死者人伦的荼毒。所以从凡人修成仙,由仙而于至真,再由真而合妙,妙再合于神,神与道相合,道便是我的身。所以升到玉京山,周游金阙,能有能无,永不会消亡,怎么推说难以长久?如果仅仅以得性为妙,不知炼形的重要,最终不过沦为清灵善爽之鬼,怎么能与仙相比较。     有人问:如果真的自古有仙,怎么现在都看不见了?     回答说:清与浊完全不同,真与凡不在一个境界,怎么那么容易看得见。更何况,令威已经成仙千年有余,至今还时常降临人间,怎么能说完全见不到呢?     (注:令威指古代一个仙人)     有人问:现在成仙的有谁?     回答说:自唐代以来,可以简单说说,蜀地有个叫刘庆的飞升了,嵩阳有个叫韦俊升仙了,合道留下肉体而入太一,洞玄则尸骨飞到中原,其它的都隐秘难知,得道飞升的不可胜数。这些皆是能够知闻的事,怎么能硬说它不存在?正是知道的人少,所以得仙的人更少,正如好的音乐俗人却不懂得欣赏一样,真是可悲啊。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明取舍章第三十二

    或问曰:仙者人之所至美者也,死者人之所至恶者也。而历代之君子罔有不知,而从俗者至多,习仙者至少,何也?愚应之曰:此有二理。一者,所禀之气非高,即所希之志难广。故溺于近务,忘乎远见,为声名所汩,嗜欲所昏,终絷伏于世网,竟无蹈于真域。二者,虽禀气萧遐,神襟秀迈,而济物之功未备,登仙之路犹远,是以迟回人爵,未解帝悬耳。若夙勋已着,名入丹台,则超迹绝尘,物所不能累也。又问曰:仙必有骨,无骨不可学仙,奈何?愚应之曰:夫工者必因其材而施乎巧,学者必有其骨而志乎道。故冰不可镂,愚不可仙,自然之理也。所以神不清、骨不峻者,皆非禀阳灵之气也。非禀阳灵之气者,必无慕仙之心也。苟有慕仙之心者,未有不夙挺夫仙骨者也。曰:然则有仙骨不修而可致乎?曰:有骨而不学者,亦如有材而无工。故金藏于矿也,不冶而为石。道在于人也,不炼而为凡。虽无骨而不仙,亦不可恃骨而待轻举也。 解释:    有人问:仙是大家都想去追求,而死是大家都不喜欢的。历代君子们没有不知的,然而却是俗人多,修仙的人少,这是为什么?我回答说:这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禀气不高,所以志不够广,所以才会忙于俗务,而没有远见,被声名所牵绊,被欲望所困扰,最终不得不在世间沉沦,所以最后无法修真得道。一种是,虽然禀气不错,并且各方面条件也充足,但是济人济世的功行不足,离登仙还很遥远。所以迟疑于权力地位,而不能有成就。如果积功行已足,则名入丹台,然后隐居修炼,则不会被外物所累。    又有问:修仙必须有仙骨,无仙骨不能学仙,这个怎么说?我回答说:大凡做工艺都需要根据材料来,学道的必然是因为有仙骨才会有志于道,所以说冰拿来雕刻总是会化的,跟没雕一样,而愚人根本就不会起学道的心,所以当然成不了仙,这个是自然之理了。所以神不清,骨不峻的人,都禀的不是阳灵之气,既然不是禀的阳灵之气,也就不会有慕仙之心。大凡有期望修炼成仙的人,都是有仙骨的。    又有问:有仙骨而不修可以修仙吗?我回答说:有仙骨而不去学,如同只是材料而不去雕刻打磨,类似于金藏在矿里,不去冶炼它就还是石头。道在于人,不修炼就是凡人,所以虽然没有仙骨的人,是不可能成仙的,但也不要以为自己有了仙骨,不修炼也能成。 分析:     首先指出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大部分人都懂,但是就是不去做,所以不能有所成就,这个是修炼者少的原因,后世有个王阳明先生也是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才提出来,要知行合一,光知道是没用的,必须要要去行动才行,如此才能所成就,也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提出指出仙骨的概念,只有有仙骨的人才会去追求仙道,而没有仙骨的人是不会产生修道的心的。同时有仙骨,只是说明有修炼成仙的条件,而不是说有了仙骨,不需要修炼也能仙。

Read More

道家阴符派在淘宝上为什么不刷评价冲销量?

    有人问在下,贵店为什么不去刷刷评价,淘宝上刷评价的很多,已经都成了一种习惯了,没有不刷的,刷点评价有能让店铺生意好上许多。     因为解释起来麻烦,所以通常不解释,非要解释时,只说我们从来不刷,爱来不来,智力不高的愿意看评价跑其它家买东西上当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     但问者竟很多,这里就解释一下:     一、在下并不缺钱,所以不靠淘宝赚钱     说钱虽然俗,但这是现实的经济因素,大部分人在淘宝上刷评价冲销量,无非就是想商品卖得更好,多赚点钱罢了。     在下并不靠淘宝而活着,淘宝上是否有收益并不重要,如是有,那自是好,做慈善或是扩修道观能多有些资金支持,聊胜于无,如是没有,也有其它资金来源,淘宝上的收入不过杯水车薪。     二、很忙     在下很忙,很少有时间上线,作为道人来说,读经看史,悟道修行本来时间就很紧张,时常还要被拉出远门做一些事,所以在下无空亦无精力去操弄这些事。     三、修真不欺人     修真,总不要欺人才是能真,如果伪造评价,岂不是骗人?     修道,绝不可欺人,即使是天下皆是欺人之辈,那也是他们的事,既然修了道就绝不能去骗人,不然就违背了修真之道了。     如果非要欺人才能做下去,在下宁可不做。     四、积累功行。     开设淘宝的窗口,无非是积功行的需要,所以在下没有兴趣为了淘宝上赚点小钱而去做什么刷评价冲销量这类事,反而影响自身修行。     若是说在下觉得本派在淘宝上,觉得最与其它店不同的地方,并不在于本派道法水平之高低,只在于本派从立店以来,从未去刷过评价,而缘主所给出来的好评,或有一些过赞之词,也是缘主们发自内心,在下亦很感谢这些缘主们的支持。…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道无弃物章第三十一

    或问曰:物自道生,道无弃物,何独得道者灵长,失道者灭亡乎?愚应之曰:夫龙之与鱼,同育于水,明之与暗,俱生于道。龙则兴云施雨,出有入无。鱼则在藻而乐,失泉而枯。龙则得水之妙,而能化于水。鱼不得水之妙,而不能化于水也。上士则栖神炼气,逸于霄汉之上。下士则伐性损寿,沦乎幽壤之下。上士得道之妙, 而能化于道。下士不得道之妙,而不能化于道也。故鱼不知水之生乎己而弃之,非水之弃鱼也。人不知道之生乎己而弃之,非道之弃人也。或曰:龙鱼异质,明暗殊禀,安能使鱼化于水,凡化于道乎。愚答曰:若鱼能潜深渊,匿幽穴,不贪饵,及其大也,即奋鳞激鬣,超吕梁而为龙矣。人能游崆峒,息澹泊,绝嗜欲,及其至也,即含微契虚,蹈真境而为仙矣。所恨藏身不密,保神不固,而水之与道,岂负鱼之与人哉。 解释:     有人问:万物是从道来,而道不会舍弃万物,为什么得道者灵长,而没得道的就会灭亡?我回答说:龙跟鱼,同样是从水里出来,都是由道所生,但是龙能兴云施雨,鱼即只能在水草里玩乐,一旦没有了泉水就枯死了。龙得的是水之妙,所以能化水,而鱼不得水之妙,所以不能化水。上士修炼栖神炼气,安逸于霄汉之上,下士则伐性损寿,所以死归于幽壤之下。上士得道之妙,所以能化于道,而下士不得,所以不能化于道。鱼不知道水能生自己而弃水,并不是水会弃水而去。正如人不知道能生自己而弃道,并且是道弃了人。     有人问:龙与鱼毕竟不一样,区别那么大,怎么可能让鱼化于,又怎么可能让凡化于道?     我回答:鱼如果能潜在深渊里,藏起来,不去贪求饵,就能长得很大,而如果再努力上进,跳过了吕梁就能化成龙了。人游于崆峒,澹泊无欲,到了极致,就能含微契虚,进入真境而为仙了。只是怕因为藏身不严,让神不能坚固,而水与道,与鱼与人的道理不是一样吗?   分析:     所谓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这段比较好理解,所以说一些引申的内容。     很多人觉得,大家都是一样的,有些人怎么可能做得到呢?一旦听说谁会如何如何,立即就会生出反对的心来,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直到眼见为实。     这样看起来似乎很严谨,但其实犯了一个大错误,即是还没有确定某一件事,没有足够的证据与理论时,就先下了否定,这样是不对的。     凡是未经证实也未经确定的东西,应该保留的是存疑的态度,虽不肯定,也不能否定,但可以尝试推论其可不可能,但推论仅是推论,却不可作为公理存在,这才是严谨的态度。     自己做不到的,别人也未必做不到。而自己不去做或尝试的,更不要去否定别人所做的。     如去翻一下《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上,有无数的人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更如现在视频网站上很容易翻到的《超强大脑》节目中,也有大量的人能做到别人做不到事情。再如已经成名的不少艺术作品,它们之所以有价值,在于作者常常因为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     在衡量他人的能力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不然虽觉得别人肯定也不行,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但这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正确认知这个世界,看待一切事物都会发生扭曲,这样不利于学道。     所以,如果听言有人修炼如何,可以先从逻辑上推敲可能与否,然后再去求证,尽管这世上多是欺世盗名之徒,但还是有少量真修之士的,切不可见多了欺世盗名的,然后就认为世上没有真修了。    …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专精至道章第二十九

    或问曰:古之学仙者至多,而得道者至少,何也?愚应之曰:常人学道者千,而知道者一。知道者千,而志道者一。志道者千,而专精者一。专精者千,而勤久者一。是以学者众,而成者寡也。若知道能绝俗,绝俗者能立志,立志者能专精,专精者能勤久,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曰: 然则理世者,绝望于仙乎?应之曰:不然。若特禀真气,大庇群生者,则无妨于理世。若中人好道,志慕轻举,必藉于栖闲。故太昊袭气母,轩辕升云軿,颛顼处玄 宫,文命游紫府,斯皆抚俗而得道者也。若乃玄元寄柱史,南华吏漆园,王乔莅叶县,方朔登金门,此亦佐时而得道者也。又仙欲隐密,道贵无名,或昭其踪,或秘其迹,不可以一途而察,不可以一理而推。按《真诰》及抱朴子《元始上仙记》咸云:自古至忠至孝,至真至廉,有大功及物者,皆有所得,不同常流。尧舜周孔伊吕,昔诸圣贤,皆上擢仙职,斯所谓死而不亡者寿,又白华自以随。世畏死而希仙,没为灵官,其骨不朽,功充之后,灵肉附骸,返魂还形,倏忽轻举。若尔者,则片善不失,而况专以神仙为务者乎。 解释:有人问:自古学仙的人很多,而得道的人很少,这是为什么呢?我回答说:常人学道如果有一千人,真正知道的人也就一个,比率不过千分之一,而知道的一千个人中,能有志于修道的也就一个,而有志于修道的一千个人中,专精的也就一个,而专精的一千个人中,能勤久的也就一个。所以学者的人多,但成道的人少。如果知道的人能绝掉俗念,并加以立志,再专精去修,并持之以恒,没有学不成的。      又有人问:那么忙于世俗生活的,就不可能成仙了吗?我回答说:这倒不是。如果是特殊的人,禀于真气,庇护众生的人,则不妨于世欲的。如果只是人好道,要想轻举飞升,则必须要闲下来修行才可以。所以太昊袭气母,轩辕升云軿,颛顼处玄宫,文命游紫府,都是通过管理民情而得道的。又如玄元(老子)当过柱史,南华吏(庄子)在漆园工作过,王乔管理过县,然后才成的仙,也这是佐时而得的道。并且,修仙要隐密,道最贵的是无名,或隐藏其踪迹,不能单方面来看待,更不能片面而推论。按《真诰》以及抱朴子《元始上仙记》记载来说:自古至忠至至忠至孝,至真至廉,有大功德的人,都最后有所得,与平常人不同。尧舜周孔伊吕,这些人是以往的圣贤,都得到了仙职,正所为死而而不亡者寿,又白华自以随。世人怕死而求仙,死后成为灵官,其骨头不会朽坏,而功行积满后,灵肉会附上骸骨,魂返其形中,然后得以飞升。像这样,都要做到一点善也不能失,更何况是专门修神仙之道的。 分析:有人会多会问,说是至忠至孝,至真至廉,有大功德的人,为什么也会成仙。这里需要注意,其实说得很隐晦,至忠至孝,至真至廉,有大功德的人,并不一定会成仙,因为这样的多半是成神道的。但是有特殊的例外,就是本来就是禀真气而生的,这些不需要修行,只需要把功行充满了就能得仙,这个与前面的内容是呼应的。      但是文中又说了,“尧舜周孔伊吕,昔诸圣贤,皆上擢仙职”,说明尧舜周孔伊吕这些圣贤也是得仙的,这是因为他们与常人不同,他们首先是圣贤,而大凡圣贤多是受禀真气而生,所以会有至忠至孝,至真至廉的特征,这类不需要修行,只需要功行也能成仙。      同时还有一种情况是,是至忠至孝,至真至廉的虽不需修功,但功行不足,死后会成为灵官,等到功行满了后,仍然也可以使其死而复生,然后轻举成仙的。      因为情况很复杂,所以不可以单纯去论,更不能以片面的道理去理解这些。      此时的仙论,仍然是唐代的仙论,而后世,又多了一种赐封的仙的概念,这类不属真仙,虽为神道但又要与神道有所区别,所以也称为仙,但不可以混淆。      比如法师,得赐仙职后,生前作为法官,积修功行,虽然修炼不足以成仙,在去世后就会被祖师接引,然后赐封一个仙号,如果不是通过己力修炼证道的,此类还是归属于神道,但是有了特殊的路径后,最后便不会沦为鬼途,最终还是能被接引过去。      但此类从成就上来说是不如修炼成仙的,而且很多只是进入神道,比如成为一方神明等,一定要区别清楚,不可混淆。      而在民间,又有些地方称一些妖物附人身,比如出马仙,这种最初只是一种尊称,这里的仙是指搞阴阳的,如地仙,命仙之类,又如江西带墓葬风俗,需要找八个人掘土,亦称为八仙,这类皆不是道家正称所统的仙,一定要区别清楚。      而如佛教《楞严经》中的十种仙,基本上连仙的概念皮毛都没摸到,基本上属于印度修行者或未得其法的修炼者的描述,无论此经是伪造还是翻译,用仙之一字,都是在故意抹黑道家,这也是要注意区别的。      再次强调,真仙必须经历修炼阳神,这个是最根本的标准,也是道教与世间所有宗教绝然不同之处。      汉唐时代的仙的概念并不是很复杂,到了后世附会得很多,比如五种仙的划分,比如,导致了仙的概念的变化与扭曲,这个以后专门再说。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道反于俗章第二十八

或问曰:人情之所至爱者,皆道家之所至忌,何也?愚应之曰:夫福与寿,人之所好;祸与夭,人之所恶。不知至爱者招祸致夭,无欲之介福永寿,若斯而过求自害,何迷之甚乎?且燕赵艳色,性之冤也。郑卫淫声,神之諠也。珍肴旨酒,心之昏也。搢绅绂冕,体之烦也。此四者,舍之则静,取之则扰,忘之则寿,耽之则夭,故为道家之至忌也。 解释:或有人问:人情所最喜欢的东西,都是道家所忌讳的,这是为什么?我回答说:福与寿是人喜欢的,祸与夭是人所嫌弃的。不知道至爱的人,就会招祸致夭,而无欲却能得福与寿。这些都是过求而导致自我伤害,有什么好迷茫的呢?如燕赵的美女(自古燕赵出美女),只会给性带来妨害,而郑国与卫国导淫之作,只会喧哗闹神。而珍肴美酒,只会让心昏乱,漂亮衣服与帽子,只会让人身体不舒服。这四样东西,都是不求静而求扰的,如果不在意则能寿,在意则会夭寿,所以为道家的所忌讳。 分析:这一段内容简单总结就是,外物影响了心,而心动自然神迁,于是就会影响到寿命。而道家是追求养生,更健康的生活的,而大众之所以不能长寿,原因就在于平时的喜好与习惯是有问题的,所以看起来大家所喜欢的,正好就是道家所忌讳的。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率性凝神章第二十七

    或问曰:神主于静,使心有所欲,何也?愚应之曰:神者无形之至灵者也。神禀于道,静而合乎性。人禀于神,动而合乎情。故率性则神凝,为情则神扰,凝久则神止,扰极则神迁。止则生,迁则死,皆情之所移,非神之所使。     曰:然则变性为情者,为谁乎?曰:内则阴尸之气所悖,外则声色之态所诱,积习浩荡,不能自宁,非神之所欲动也。 解释: 或有人人问:神要静,而使心要有所欲,这个具体是指什么呢?我回答说:神是无形而至灵,而神禀于道的,以静来合性。而人禀于情,所以率性则神能凝,为了情则会受到干扰,如果神凝得久了则会定下来,但如果被扰得多了,则神就就会迁走。神止则人生,神迁则人死,都是由情所致,并非是由神本身所致。 分析:修炼之种,有定之一说,如剑仙法的修炼中,也强调“静、清、定”三个字,这个静是最根本的基础,清是代表神清,定是神止于身,定在身体之中。      而如佛家的禅定,由于印度宗教讲究禅那的缘故,虽未炼阳神而未尝完满,但不可否认在阴神修炼上非常有独特之处,所以佛家在这一块描述的比较细致,虽不能仙,也是入手之基,当参照来作领悟。     第一层入静为一心不动之境,会出现八触现象,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此是静中生动之象,并且会出现有味鼻不得闻,有声听不见,同时会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此时称为一心不动之境,即不会突然出现一个意识或是念头,把自己从境中拉出。需要注意,八触感应,绝不可去人为刻意追求,因为这会导致阴邪入体。     一心不动之境,有人会有更强的感应,如身如刀割,如头皮身上发痒等,这一切都是正常的现象,但需要注意这种静所生之动,只是气机微微萌发,而发动而已,此时也是一阳初萌之机,此步要点便是,如出现各种感应,但自然而然,当其不存在。     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大凡只要打坐久一点,是一定会出现的。     第二层入静为心如止水之境,所谓心如止水之境,与一心不动之境区别在于,虽然一心不动,但是来了八触后,仍然会如水起涟漪,动荡不已,而心如止水之境,则如枯木无生,死水一潭,此时能感受到的不是八触,而是清静之感。     在这一层无喜无悲,只觉万物寂寂如同死物,了无生机,此时是静极之状,惟觉寂处至寂而无踪,然而还会有微微欢喜之感,这一步要细细体会。     第三层入静为碧波映月之境,与心如止水之境不同,此境一心不动,心如止水,而万物投射于心,能观照于万物,以却心神不动,与心如止水之境不如同的是,第二层是感受到的一切都没有生机,而在这一步,则是寂极之中生机犹存的境地。     第四层入静为天地清净之境,与碧波映月之境不同,此境清净无念,无欲无念,物随心转,如同嵌入在了天地之中,无为而能有为。这一步比较艰深,需要自己体会。     这一步的关键是,要做到真正神凝,还必须在日常之间无时无刻都在凝神,虽然简单,但难在长期持之以恒,日常凝神之法,可借用《金刚经》中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应所无所即是神,而生心则神附于心,无心则神不附,所有神在者是因为心有所住,所以先要明无,心不生则神不住,即外物不生心,神则不被其扰,不扰则不动,不动则静下来,于是就能止住,止住于是就能神凝了。     神不同于人的肉体,也不住于肉体,它住在心中,但这个心不是心脏,心本是虚无寂渺的,所以也不可有“我”的意识,因为这个“我”是一个“虚幻的我”,而“无我”才是根基,因为“我”是本来没有的,从无中产生出来,这叫“有生于无”,同时。所以玄门入道时,时常会有问答:“汝自何处来”,回答是“自虚空来”,便是这个意思。这里就只提到“无我”,后面还有更进一步的概念,为不混淆,暂不言之。     以上四层大体对应于四禅定,但需要注意的,即使是达到了第四层,并不代表已经修炼成功,只能略有小成,这才是刚刚开始,刚刚把神定了下来。    …

Read More

家中神像裂开了出现裂纹怎么办?应该如何化解?

不少人家中供奉神像,多采用木质,而因为气候干燥或是冬天空调开得较多缺乏水份时,时常会出现裂开的现象。 很多人认为这个是物理现象,所以没有放在心上。需要注意的,无论是否物理现象,只要自然发生了,就说明有相应的问题存在。 所以一旦出现这种现象请勿轻视,因为神像一旦裂开,会出现灵气不存,然后会出现正神散去的现象,尔后便会出现邪气侵人。 从风水角度来说,出现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情况是家中会出现休息出现问题,如经常鬼压床,或人常病需要时常吃药,还有钱财意外流失。 但这个又不是简单的风水问题,所以在这种时候,需要通过将神像退神退邪来处理,不过退神需要一定的功力,不是有经验的法师,不可轻易为之。 注意,神像不可轻易扔弃,这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不是指的正神,而是阴邪。当开光方式不对或是完全没有开光时,神像里时常进入的是过路的或是阴邪,至于进入的是什么就要靠拼人品了。 如实在一时没有办法,无法解决,可去购买一个罗盘,放一小点朱砂在软盘上,镇在神像的左侧,即青龙方,可以暂时解决问题。 必须要注意,在用罗盘镇后,此神像不可再用香火祭拜,需要找机会送走,可以送到就近的道观寺庙去,也可以送到土地公门口。 那么神像应该如何修复?如果是木质神像,可以在退神之后,找有经验的师傅用木屑来修复,也可以用一些凝固的粉胶来修复,然后重新上色,然后一定要重新进行正规的重新开光处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