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道德经注解(四十二):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天下有道,人会拉着马在田地里施肥,天下无道,郊外出生的野马也会拉来作为战马。允许欲望的存在,是最大的罪,不知足,是最大的祸,想要则是最大的错,所以如果能足够地知足的话,便能长久的满足下去了。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四十一):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解:名声与身体相比谁更亲?身体与商品相比谁更多?得与失之间谁更有问题?所以越是喜欢越会导致花费更大的代价,收藏越是多丢失起来也就越多,能知足则不会受到挫折,能知止则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能够长久。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四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      注解:天下之至柔之物,可在至坚之中来往驰骋,无形无象的东西可以进入无有的空隙之中,故此我可以知道无为的有益是如此表现的:不言便能有所教,无为而能有所益,天下很少有人能办到。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三十九):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解:人们厌恶孤、寡、不谷,但王侯却这样谦称自己。所以万物要么受损了便会得益,要么得益了就会受损。别人所教我的,我也一样教你们,凶暴蛮横的人不得好死,我将以此为训戒。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三十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释:世间之根器分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上士闻道之后,会勤奋地去奉行,中士闻道之后,半信半疑,时有时无,而下士闻道,则会狠狠地嘲笑一番。不被嘲笑, 就不足以为道了。所以有说法是,真正的明白清楚道理,看起来反而不是那么清楚,修行有所进益的时候,看起来反而像是有所倒退,平坦的大道看起来倒会像是有 很多问题,至德像是山间会聚的流水,彻底的显露像是在埋沉,广修功德像是功德不够,建功立业倒像是在偷取果实,真正真实的东西倒像是违背,方形大到极致便 像是没了四角,为了使用的目的制作更大更好用的器物要更晚才能真正用得,声音频率够高反倒是没有了声音,事物的形象大到了极致便又没有了形状,大道有亘古 不变内涵却无法进行命名。唯独只有道,才善于施与万物更进一步成就成物。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三十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通于返,为往复来回之义,道之变化便是往复来回之变化,天地之万物不在乎一阴一阳,一聚一散,一阖一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然却又在往返来回变化着,“用”者,象桶之形,可盛水之水,上善若于水,故道用弱以为盛器,谓之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故坚强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唯时时而弱,方可 时时变强,若已为之强,强之又强,必积弱而死,故弱者道之用。又解之:天下之万物,自有而来,有自无而来,故处无能生有,一阴一阳之道也。    注释:天下万物总是存在的,所以是自“有”中来的,而“有”是从“无” 中来的,故又称有为万物之母,而“无”又为天地之始,虽然有生于无,但有无却又是同出而异名,虽然自相生而出,但又为同出,不过是自然造化而已。道亘古独 行而不改,天地万物的变化总是往返反复的,种种因缘变化,便在这往复来回之中结成,道用弱,时时以弱而处,便能向强发展,这跟人站在南极,则无论朝哪个方 向都是往北是相同的道理。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三十六):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 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 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释:以往能得一的,天得一便清净,地得一便宁静,神得一便灵验,谷得一便充盈,万物得 一便生长,候王得一便能统治天下。反过来说,天无清恐怕会裂,地不宁恐怕将废弃,神无灵恐怕将没人再祭拜,谷不充盈恐怕将枯竭,万物不得生恐怕将会毁灭, 侯王不再高贵恐怕将被推翻。所以说贵是贱为本的,高是以下为基础的,侯王自称孤、寡、不谷,难道不是以贱为吗?像数马车太多的话就数不过来,跟没有数一 样,并不需要向像玉石一样少而显耀,而是需要像多得数不过来的小石头。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三十五):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 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上德不追求有德,不以德为德,所以有德,而下德总追求不失其德, 所以反而无德。上德无为不会以为而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而为。上仁无为而不会以为而为,上义为之是以有而为。但在世间施行上之礼之道,却无人而理,背手而 弃之。所以失道后才追求德,失去德后才追求仁,失去仁后才追求义,失去义后才追求礼。礼,只是因为人忠信不足,实在是乱的开始。有远见的人,看到道的虚华 而能知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应该处其厚重,不居其薄,追求实在,而不是追求虚华,取真正有用的。      评论:人不能体察天地万物之变化,不能合于道于是就只能追求德,而德又不能约束于人的时候,又追求仁,而仁失去了之后,只好追求义来相互约束,但义也失去 了后,就只能追求礼法了,一步一步的约束逐渐降低。实际上光凭礼,是祸乱的开始,并非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从历史来看,礼不足,最后就只能是靠法了,以法定 规矩对违法的进行惩罚,已经是最末无奈的手段了。如果人的素质够高,大家都遵守礼节,违法之事自然没有,遵守礼节后,再有相互的仁心,互助互爱,那社会就 能更加和谐,有了仁之后,再有德,那么人间的利益冲突就会大大减少,不公平的事就越来越少,有了德则再合于道,万事万物都遵守至高的道来进行,那么天下便 能大同,万物将自宾,这才是最理想的模式。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三十四):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道常无为,但它又是无所不为的,如果王侯能够洞悉其中的微妙并把握住的话,万物都将自己发生变化,发生变化之后它们就会兴起,那么我会用质朴自然的方法来镇住它们,质朴自然也就是无欲,不放任自己欲望而使其静,天下便可以自行稳定。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三十三):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注解:要将某物合拢,它现在肯定是张开的状态,要将某物削弱,必然它现在是强的,要将某物废掉,必然它现在是兴盛的,要将某物夺走,必然它是给别人的。明白了这些,就能懂得什么微明,柔弱是如此胜于刚强的。        凡物之有兴,必迎其衰,兴时不以己为兴,才可兴之又兴,否则气运便到了头,旺过之后,便是衰退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