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符咒的秘密

浅论开光

当今有很多物品,大到寺庙神像小至衣着首饰,甚至包括手机号码,都有开光之说,不能不说是让人很惊异的事.本来开光一词最早是来源于佛家,本义是为神像点眼开明,而具有灵性,后世开光一词不知是泛滥还是泛化,总之现在是什么物品都说是开过光的了. 道家自古并无现世开光一说,有所载者,乃是以无量之光度炼亡魂,于阳间则以三光济世,然后世不知怎么的,也很奇怪的各种开启过灵性的物品,也称之为开光了.后调查了一下看,发现民间对开光一词的接受度颇高的,所以导致了很多人认为没开过光的东西就不具有灵性,结果就是开光也对了成了对物品灌注法力的代名词. 一般来说,让物品能够具有特别的功效的办法只有如下几种: 一 采用可复制信息的法子,把该物品放置一个气场中进行同化,使物品沾染上良性的信息,这种是最低层次的,灌注的效果虽然有,但效果通常很差.如果要加强效果,就必须要有古时修行人留下的强大的法物进行操持才行,如一些高僧焚化后的舍利子,道家打造的有灵性的宝剑之类,不过此类宝物都比较珍贵,一般都镇山之宝,不可能随意拿出来使用. 二 施法者将法力集中注入到被拖法的物品中,这种就是直接对物品的灌注,效果比较好,但问题就在于,这是很难进行大量制作的,而且这种处理极其花费时间,真正会启灵的法师如果不是为自己炼制法器,通常都不会去干这事.当然这种处理也有其它诀窍,可以增强一定的制作效率, 三 留下符窍,然后令神轮流入之,这种方法不知是何代祖师发明,有上述两种结合的功效,比如一张请财神符,是不可能请财神天天坐在被施法者家里的,这样花费的法力供奉是划不来的,所以最有效的做法,莫过于设立一个神像或留下一个符窍,轮流进行请神入窍,从而达到催旺财利的效果,但这也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恐怕是千古之秘了,没人敢说破过,就是无论是什么神,刚开始供奉的香火增多时,效果是越来越灵验,但超过一定的度后,灵验度及有求必应的次数开始降低,其实主要是神的力量过于分散所致.  (世或有愚者不信此语,智者观之自明.) 上述三种方法中,最容易处理的就是第三种,可以说是大众之法,只是灵验度难免会降低了.不过这也跟万物可分三六九等一样,对人来说,这本身也是人道法则之一. 至于具体的手法,分门别类有许多种,各种奇怪的方法都有,但大体的原则也是按照一定的仪式(这个很重要),然后让被施法的物品带上相应的信息,从而对使用物品的人产生影响(有时是针对风水环境进行影响). 严格来说,开光这个词很不精确,开光只是留下符窍为请神留下一个空间的办法中的一种而已,虽然后世含义扩大光了,但仍然是一个相当模糊而不恰当的描述.它模糊了各种手法之间的界限,并且含糊其辞了各种不同手法之后的效果强弱区别,简单说,这个词,很不地道.

Read More

符咒的秘密:紫微讳

    纵览道门传记、史籍,有许多道士皆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虽然书里不免有些夸张,但也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的道士们很多都有厉害的功夫,所以才能祈晴祷雨、呼风唤雨、驱邪抓鬼。 而要学到真正的道门功夫首先是要入道,好比要得到"金库"先要就进金库的大门,然后按照"手续"一步一步来。而道士在许多道法修炼和道法科仪行持的时候必定会要把:罡步、手诀、讳、号、秘、字、咒、诰、心印和行持顺序烂熟于胸。所以,民间说"出秀才简单,做道士难"这也可能是如今愿意出家做道士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其中内容过多的繁缛。但是,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许多伪造的《符咒》类书记日益增多,许多都内容污浊,鱼龙混杂,不分神仙、佛陀品位高低,更无"取气"、"灌气"之道,有甚者称道教"神讳"为"许字",谬误之极,无以言对。     在道士的“金库”中,道教的秘字神讳又是一大重要看点。讳,古代对大人物一种尊重称名的方法,古代一律对皇帝都有"避讳"的方法,史官在记录的时候有用"空字法"、"缺笔法"也有写异字的(最前者不写字,后者"缺笔法"把讳字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省略,最后的一种方法是写同意字或者同音字),神权对于道教徒而言亦是高高在上,故以太上老君姓李讳聃以表达人神各有品位,等级不可跃僭。     一般秘字神讳在道场科仪中都是虚书的,在符则多以其做“符头”或者书而涂之,成一个团;也有将诸多讳字叠书在一起,通常情况下明符的“符袋”(亦称“符胆”即是多字或多讳叠书而成)。例如,在正一派的《发符科仪》中就要右手剑诀对地"开天门闭地户 留人门 塞鬼路 穿鬼心 破鬼肚 横金梁 架玉柱"(配掐诀) 二足成丁罡 立于金梁玉柱之上 ,二手掐金光诀平眉目运大金光讳同时念 《金光咒》;正一派上表的时候当高功念密咒"巳午二神 风火元君 巽风鼓舞离火炎明 与吾传奏 电急星奔 急急如律令"后火速"从天门上台向正中坛目运三皇号"。高功法师通常都有很多有关秘字、诀法的"内密",比如变坛、变水中首先要"三上香"再步罡于水盂内先画太极(一圈加一个"s"两边分别加两点),虚祖气出而用诀来画"太阳讳"取"太阳九芒红气"左目出掐卯文吁气入盂再书"太阴讳"。神讳多数结构为"云头鬼脚"(云头即"雨")也有称"云头鬼脑",道内普遍称做“云君鬼臣”。普遍上来讲分为阴阳两类,比如说阳的"救苦讳"那就是个"云头维字"结构而阴讳则多是带"鬼"字,拿阴救苦讳来说就是在"维"字的下面书一"鬼"字(书此鬼字有诀法);再例如五帝讳中的青灵始老讳,阳讳为上雨字下"哈"而阴讳则为"左鬼右合"(合在鬼字的勾内)等等,讳字内涵之盛可见道教符咒文化一斑。      有心的朋友一定已经发现了,玄青霖先生所展示“除怪急救符”中的“雨聻(音:见)”(自上而下合书)以及小微版主转发的《〈玉皇大表〉中的讳令供大家参考》一文内的“紫微讳”与独行者先生刊录湖南傩坛的“云耳讳”、“万神讳”,字型极其相似,后学愚见,认为此皆出于道教“紫微讳”(可见独行先生《傩坛讳图选介》)     “紫微讳”中的聻字来头不小,一云源于唐朝的民间厌鬼法——“门书渐耳”在唐张续《宣室志》记载有:“裴渐隐伊上,李道士曰:‘当令制鬼,无如渐耳。’时朝士乃书‘渐耳’于门。”; 一云“聻”乃“沧耳”之讹误,清朝的王士禛的《香祖笔记》里写到“李石以聻为沧耳虎”; 又云唐朝人书“渐”字以驱邪,此则渊源于唐朝的“冯渐”根据《太平广记》卷七五引唐张读《宣室志.冯渐制鬼》:“河东冯渐,名家子,以明经入仕,性与俗背。后弃官隐居伊水上。有道士李君以道术闻,尤善视鬼,朝士皆慕其能。李君后退归有博陵崔公者,与李君为僚,甚善。李君寓书于崔曰:‘当今制鬼,无过渐耳。’是进朝士咸知渐有神术数,往往道其名。别后长安中人率以‘渐’字题其门者,盖用此也。”到了后来,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便有了:“时俗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阴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疟疠。”的记载。 在这里“渐耳”传为阴司鬼神之名,而金韩道昭《五音集韵》中云:“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崇,远离千里。”此处的“聻”已经发展成了鬼死之物也,蒲松龄的《章阿端》里就有描写,章阿端一病而去,戚某的亡而复来的鬼妻对戚某说:“适梦端娘来,言其夫为聻鬼,怒其改节泉下,衔恨索命去,乞我作道场。”之言。      正如“猫熊”被报纸讹传为“熊猫”一样,这个被指控是笔误的“聻”字也一下子风靡了中国大地的山山水水,土生土长的道教以起强大的吸收能力马上吸收了他。便有了“紫微讳”,在“紫微大帝护身符”中“紫微讳”充当了主角,在五帝讳的萦绕下,显得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其在正统道教内用法不可计数,例如驱邪、镇煞、伏魔、杀伐、破庙以及在雷法立狱的时候作为“锁”来用;当然,力求实用的民间符咒也将“紫微讳”目为万神宗旨之钥匙。可以驱邪、收惊、退煞等等多种功能,在许多法门内有对“紫微讳”的一道口诀即: 夹上青云盖 左边三点金 车动龙身现 斤字斩妖精 耳听雷声响…

Read More

道家咒术小析

      道家咒术其中从表面看从来都不乏迷信色彩,大部分咒语其实都是一种过渡的形式,如金光咒,它只是“在对某种核心的东西进行赞美”而已,虽然一般传世的有手诀及咒语,但是都是不完整的。        在下有一事非常不解,那些根本不知道大金光与小金光咒诀,甚至连太乙金光心印都没有的修士们,是如何练出“包罗天地,养育群生”的金光的,并还竟然声称明显可以感觉自己身放金光的,不可思议。          至于究竟是在幻觉还是真实修为,此处不作评论。           有一说,咒语是通过发音来与宇宙的气场进行共振,从而达到效果,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恐怕仅针对极少量咒法是可以依此说的,绝大部分却完全不是这样,因为各地方言不一样,音节大部分都是不一样的,而咒语最好就是采用出生地的母语方言去念,才能更好地与自然的力量进行感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蓬咒在日本流传甚广,发音早已变化多端面目全非,但效用一样不可小觑。           一般的道家咒语,有一些是自巫教而来,光咒便可,称为禁术,在孙真人的〈禁经〉中阐述得最为仔细,而另一些则是出于道经,如出于黄庭经之类的道经,咒法大多是直唤神名,而此类咒,神在身之内,不在身之外,所以大多不必请神之类,亦可以直接施之,不过此类咒术以养气调身修炼类居多。还有一些咒法则是与神明有息息相关的联系,如天蓬咒,万神咒,二十四诸仙咒等,这类大多是借助外部的神明进行感应而施术。          最后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咒法形式,就是平时没文化的人认为的梵音咒,又因为很多翻译的佛经的梵音的表达与道经中的秘咒似乎极为相似,故而大众认为极其深入的联系。           实际上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印度梵音有何神秘之处,一样不过是天天挂在口中的话,并无任何出奇之处,只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一个比较强的民众意识,结果就导致了大众觉得外来的东西就是好,肯定更神奇。           后世又因为佛教的渗入,吸取了道教的不少东西,比如符法,如民间秘传的释氏心法中的内部,就基本上全部是道家符咒的内容,不过佛教有自己思想性的东西,是值得肯定的。      …

Read More

符咒的秘密:符法的朱砂选择

    朱砂分为几种类型:超箭,朱标,牡丽,黄标,此皆是在红朱砂中。      超箭:鲜红,不黄不紫,。适合盖写意雄强一路,火。      朱标:红里透出金黄的色彩极好,适合盖工整一路的印,金。      牡丽:红偏紫,色泽深沉。适合豪放一路的印,木。      黄标:有朱标和箭镞的特点,略近朱标,土。      五行中尚差一行水,即黑朱砂,辰州符法也很著名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辰州便便是以产红朱砂,黑朱砂闻名。      红砂用法一般用于文符,其性缓,其情慢,适合缓发积蓄之效,如招桃花,聚财之用,黑砂用法为武符,其性急,其情暴,适合快速处理如治邪镇煞驱鬼之用。      在道家阴符派符法中,又有五行相配,依据五行之理,配以符行变化,能引导天地之气,法天象地,拟乎事而应乎人,所以符法对朱砂的使用是相当重要的。        有人常言一点灵光便是符,是啊,没错,高手还无招胜有招呢,你什么也不学,去用你的“无招”跟专门练拳的打一架试试。符法也是此理,要做到万物皆符,首先该走的路还是要走的,不过是今人浮躁,总妄想一步登天,所以老是不安分,总是幻想太多。          

Read More

道家阴符派谈道家刻版符

        符法艺术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扎根华夏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具有无比深厚的群众基础。符者,信也,符合也,含相信、相合之意。符号演变为“符瑞”、“符应”,作为吉祥征兆的代称,深受百姓崇信,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民间民俗艺术。这种民俗艺术,最早是以“桃符”形式表现出来的。   华夏先民对桃树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仰,尊紫红色的桃木为圣木,相信紫红色的桃木可以避邪。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故农历春节,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符)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据《山海经》记载: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上有二神,统领众鬼。黄帝据此立桃梗以当门户,驱鬼辟邪。《庄子》对桃枝的辟邪作用写道:“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桃梗、桃枝是桃符的最初形态,后来发展为桃板、桃杖、桃人。《玉烛宝典》引《典术》说:桃是“五行之精”,可以厌伏邪气制百鬼,所以作“桃板”著于户。桃木板本身有辟邪的作用,可以在上面画“神荼”、“郁垒”二神的符号和画像,还可写上祈福禳灾的文字,从而大大提高了桃符的艺术品格。   桃符在周代已很盛行。《周礼•夏官》说,诸侯盟会割牛耳取血,要用桃茢为镇物。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在一次取藏冰的除灾仪式上,就用了桃木做的桃杖。秦汉时,在桃木板上画符,象征吉庆,驱鬼避邪的风俗,更为普遍,并受朝庭倡导。据正史记载,汉代朝廷为规范“桃人”“桃符”的制作,对颜色和尺寸都做出了具体规定。逢年过节,更新桃符,成为一种时尚。《风俗通》有“岁首立桃符于门,画二鬼以辟万鬼”的记载。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桃符在汉代已成为宫廷内一种不可或缺的礼仪,每年腊日前一日逐疫毕,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苇戟桃杖”之礼(《后汉书吼仪志》)。由此可知汉代腊日的前夜已流行在门旁立桃梗(人)的风俗。民间的桃符也很讲究,有统一的规格。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用桃木板做成的桃符,长六寸,宽三寸。至迟从汉代起,桃符已不是简单的桃木板画上符号,而且混以文字,从而丰富了桃符的内容,正如《淮南子•诠言》许慎注所说:“鬼畏桃,今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至迟到唐末,出现了“桃符”一词,韩鄂《四时纂要》明确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   南北朝时,由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挂桃符的同时,增加了门神。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神像。宋张唐英的《蜀梼(táo)杌(wǜ)》记载,五代末宋初蜀主孟昶(chǎng)降宋前一年(乾德三年)的除日,因翰林学士幸寅逊在寝门的桃板上题字不如意,于是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果然新年降宋,吕余庆为成都知府,而长春是宋太祖诞生的嘉号,应了孟昶所题,成为亡蜀先兆。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一也记载了这个故事,还说“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题‘元享利贞’四字”。除了以往桃板、桃符主要用于辟恶外,可在上面写迎春纳福的吉利祝词。这样一来,桃符的性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符瑞、灵验之信却有增无减。   宋代桃符习俗久盛不衰。据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桃符的迎春纳福性质更加明显,北宋《岁时杂记》说: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为之,除了画图像外,“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在长方形桃板上书写春词和祝福语已是桃符的一种类型。南宋高宗时修《嘉泰会稽志》卷一三也说“桃牌书左神荼、右郁垒,亦或书他语,门左右设之”。方回《乙未岁除》诗也说:“诸公富贵新桃版,我是春前旧土牛。”版,同板,即桃板,又叫桃牌、春牌。南宋时代的《梦粱录》还有市场上还卖“迎春牌儿”和除夕“贴春牌”的记载。“春牌”是迎春桃牌之意,是一种新型的桃符。   桃木板所制春牌,到了明代一般成为纸制,且名为“春帖”。制作材料的改变,使春帖脱离了桃符旧制,成为独立于桃符以外的一种饰品。嘉靖福建《汀州府志》记载了桃符后,接着写到:“春帖:大夫之家俱用五色笺书联句,以贴于门或厅堂柱间,虽工贾亦买而贴之,以见除旧布新之意。”春帖又有“春对”、“春联”、“门联”等名称。其中“春联”一词,成为清代的流行用语,一直沿用到今天。春联的内容,据《清嘉录》所载,“多写千金、百顺、宜春、迪吉、一财、二喜及家声、世泽等语为门联。咸集《葩经》吉语、唐宋人诗句为楹贴”。春联起源于桃符,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桃符民俗不仅在汉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少数民族中也得到普遍流传,土家族、彝族、苗族都有挂桃符和贴春联的习俗。相传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带有七十二道神符,流播于匈奴民间,后来形成了蒙古放的文字符号。据说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藏域,也带去了汉唐广为流传的神符。桃符还、流传到海外,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很多国家都可找到它的踪迹。如日本阴阳道即善用禹符步罡踏斗。   道教对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原始符号在文字产生之前,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承担着人人交流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是人神交流的工具。随着文字、图画的产生,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更加完美的符图。当文字从符号中分离出去,成为社会交流的工具之后,原始符号继续承担着人神交流的任务,由原始宗教和早期道团组织继承下来,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品类繁多的符籙,即道符。   东汉末年,张陵在蜀中创立并传播天师正一道,融合黄老道符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巫书,“造作符书”,以符咒为其养生修炼、斋醮科仪、传承道脉的重要法术,从而开创了符法艺术的新纪元。自张陵创教起,道教符籙派肇始,至隋唐800余年,先后形成天师、上清、灵宝三大教派;入宋,道教符籙之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汉唐三大道派的基础上,衍生出北帝、神霄、清微、东华、天心、太一、净明等新的符籙宗派。宋元时期的道教符籙派著述丰富,学说成熟,兴盛空前,道教符籙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清之际,诸宗暂归同一,大多融入正一派中。从东汉至清代,绵延1800余年,道教符籙派代代相承,起到了延续道脉、普及道理、沟通道教与社会联系的重要作用。符籙是道教的重要法术,往往与咒禁并用,成为道教弘法济世的重要手段,无论炼养修持,还是科仪斋醮,都离不开它,因而有“无符无籙不成道”之说。符籙的广泛使用,并经过道学理论家的整理,形成了完整的道符体系,称其为“三元八会”、“六十四种书”。在符籙体系中,以字符和符图最常见,数量最多。道教字符包括天书、神书、地书、内书、外书、鬼书、中夏书、戎夷书等8类;道教符图包括天象符图、地象符图、人像符图等。道教经典分为十二部,第一本文,第二神符,两者都与符籙有关。在道教浩翰文献中,到处都可见到符籙的影子。由原始符号发展而来的道教符籙,艺术品质不断升华,门类不断丰富

Read More

道家阴符派谈”道家符图”

      道经中除了字符之外,还有相当多的符图。符图也是符籙的一种,它和符字、符书有一定区别,也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讲得明白:“符者,通取云物日辰之势;书者,别折音句铨量之旨;图者,书灵变之状。针符中有书,参入图象;书中有图,形声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显发。”这说说明,符图和符字符书又是不可等同的。符图的种类虽不如符字那样复杂,但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就其用途和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天象符图   这类符籙是表述天体运化、阴阳消息的,与天文、星宿、气象、天时、季节、生态等有关联。道教认为,符图是由天地之元气凝聚而成,是对宇宙的写真,通地过它判天地,运阴阳,表述宇宙演衍的图式。许多符图都绘有北斗、南斗、三台、二十八宿等各种星宿,或是风、雨、雷、电等等图文,广泛应用于兴云、布雨、起电、招雷、祈晴、祈雨、呼风等宗教仪式中。   天象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灵宝系列符图。所谓“灵宝”,即指宇宙间最原始的能量──神和气。《灵宝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曰:“神降为灵,气聚为宝,神降气聚,具质成形,无所不生,无所不明,无所不立,无所不成。”意为神气之灵宝,总括天地人三才,包容无涯,天地万物,莫不由之营化。“故其道也,弥纶万天,范围十地,推运阴阳,调和寒暑,统行八卦,率御三元,部制鬼神,保育民物。”灵宝神气的真实载体就是日月山川人物鸟兽,符籙则是它的象征图物。在灵宝系列符图中,表现天地人三才演化的象征图式,以灵宝始青变化图、碧落空歌图、大浮黎土图三道大符最为驰名。   《灵宝始青变化图》,相传为天真皇人亲身体验了混沌初分阴阳运化的自然元始气象,用紫书描绘出的第一灵宝符图。但它的结构无拘无束,超越了实在物象,线条变化多端,潇洒自如,生动流畅,显示出自由奔放的气韵,浸透着生命与精神的活力,是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宇宙气象形态图,表现出“灵宝之气,变化之象”显著特征。此种符图,主天地万物和人世间的生养之道,给人、畜、物以生机活力,因而能“保生延年,神气不散,固全生道也。佩之则生气归身,返老回婴,应运灭度,身经太阴,带服始青变化之图,始青帝君与兆同升,逍遥太空也。”正因为它是天地初生形态的象征,所以又是炼功修真的瑰宝,静观冥想,体验天人合一的感应,达到主客一体的境界。   《碧落空歌图》,是一幅天地元气变化图,同时表现了天象与人体的关系,也是一幅人体脉络符图。道家认为,宇宙中的灵宝之气与始青之气交合,产生碧落之气;天人同体,先天元始之气为其共同根源。碧落之气在天则聚合成星,凝结为斗;在人则演变为缕脉筋络,边贯穿注,如同圆环,“生360脉,360经,360络,又生眇络、支络、丝络、□络,大范之气以为其元,中结此文以成图。”这种天人合一的脉络图,更是把人同自然的密切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浮黎土图》。浮者,虚浮也,以其虚而不实故曰浮;黎者,黑也,暗然无光之所谓也;“黎土”,乃先天真土之称,意为宇宙混沌未开之际,浮黎真土遍布太空,历经数劫,阴阳运化,天地分判,黎土凝结而成世界。因此天真皇人紫笔定书,“以青为地,黄为文。赤为界,封此图为浮黎土者,区贯庶穴之所在也。中黄太上明梵之气,回旋流演,以正域内宫阙楼观之所存。”在人而言,“此图主人脾胃,荣养太和”,故可用于养生长命。   (2)地象符图   地象符图是道家对山川风水自然环境的理性观察与神秘体验相结合,探求天象、山川、建筑、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协调关系与最佳状态的产物。道家从万物有灵的观念出发,认为山川河流、天地万物都是有灵感的生命体,由此而绘制成的地象符图,“一切感到妙应齐备,或天或人,或山或水,或飞或沉,或文或质,皆是真精之信,有字总号为符。”因此,“受符佩带,妙气入身,智慧通达,消灾厌恶,精则有微,微则神降,所愿必谐。”(见《五岳真形图记》)   地象符图又叫地理符或风水符,被广泛地运用于环境、建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对风水地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黄石公安宅护符法》所记五岳镇宅符、镇土府符、救宅符、镇寺观符、武帝应用符,《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中的解秽、安宅、辟火、辟土、止耗、厌怪、辟瘟、田种、利蚕、四季诸符,计有三十九类,皆是由地象符演变而来的风水地理符。在东方传统文化之中,自然、环境具有高度的精神象征意义,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古老的哲学命题引入人类生活,注重在整个自然界与生态环境中寻求有机秩序和普遍和谐,与天地万物保持亲密无间、共生共存关系,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精神的恬静,达到天、地、人三才一体共存,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境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是人类发展模式中的永恒主题。   地象符的代表作是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广泛流行的《五岳真形图》。《洞玄灵宝五岳古真形图》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屈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奋笔,锋芒畅乎岭鹤,云林玄黄,有台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随形而名山焉。”此图为道家所看重,在道教符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抱朴子内篇·遐览》称:“道家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道家认为,《五岳真形图》象征着众多生灵与仙真,是通神达灵的信物,修真护身的法宝。正如《洞玄灵宝五岳古真形图》所说:“子有东岳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子有南岳图,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返还自伤;子有中岳形,所向惟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形,消辟五兵,入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司迎;子有北岳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享福禄;子尽有五岳形,横天纵地,弥沦四方,我欢悦,人神攸同。”   《道藏》所收五岳真形图,除五岳外,还有霍山、□山、庐山、青城四辅,各有真形图二幅,一幅有文字说明,一幅为列字符图。道书称文者为“上五岳真形”,有文者为“下五岳真形”。据《洞玄灵宝五岳真形古本真形图》所言,原本为三色彩图,“黑色山形,赤色水源,黄点者洞穴口也。画小则丘陵微,画大则陇岫壮,葛洪谓高下随形,长短取象。”但是,流传下来的仅黑白刻本,以黑色屈曲的长方形表示山体,黑色山体中的曲线表示水流,空白处是修真隐居的宫观、洞天。图中用文字标明每座山岳的地形、高度、范围、水源、物产、洞穴、宫观、交通等。显然,这是一种古代山岳的平面图,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由此而形成地图学中的一个派别,其地理学和地图学价值,曾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肯定。日本学者小川琢治教授将《五岳真形图》中的《东岳真形图》同现代等高骊绘制的《泰山地形图》相对照,认为二者很相似(见日本《地学杂志》第258号载小川琢治《近世西洋通以前的支那地图》)。 (3)人像符图   人像图又叫做人体符或精气符,是道家以气为本的哲学观念在符籙法术中的运用。“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许多哲学派别都把气看做人与自然相互交感的介物,实现天人感应的节点。例如天地人三才学说、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等都持有这样的观点,道家的天感应论,也是这样认为的。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道教不仅以“气”为核心建立了自已的哲学观,并具体运用于气法丹道、符咒法术中。炼丹修真,首先要注重人体与天地之气;书符念咒,也要做到精气为本,元神为用。总之,无论内外丹法,符籙禁咒,都必须以气为核心,做到、天、地人与精、气、神的相谐和合。人象符图正是这种以气为核心的哲学观在符图中的运用。《云笈七签》“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气行乎其中万物即有,亦以精气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气者也。以道之精气,布于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然此符本于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象符书之异。”所以说道教符籙特别是人象符人体与气场的结合,把天地气场、人体功能、符咒法术等融贯一体,有理有法有诀,使人们可以了解符法的内容,懂得其中的奥秘。在这方面较有建树的,主要是宋元时期的净明派、清微派、天心派和灵宝派等。《净明黄素真文》收集了三十一道符,明白表示出都是内气运行、神化丹凝的修真图。   人象符图的代表作即为《净明黄素真文》中的《黄素真文图》和《五脏真形图》。《黄素真文》由八十一个符篆组成,明白表示天地梵气运化、人体吐纳之气的轨迹。该书卷一说:“凡欲学仙,必知真文。真文者,天地梵气也。”“人之身不得黄素,真文不生,皆天宝、灵宝、神宝之祖气也。祖气结而成字,合而成人。”“真文八十一字者,脾、肾中气也。天地五行,土、水中气也。自一至八十一,吐之则见其出出,咽之则见其人,各长三寸,阔三寸也。”《五脏真形图》也是修持五脏真形的图法,持符者按照图式,精思存想,由精入神,则身神可见,修真有成。人之五脏,各有其神,“神各有形,霰各有气,气者神之本也,形者气之体,而脾之形寓于;上者之中,此人所以未达其理也。欲理五脏,先知其神,知其神长生,使之亦有道,,想之亦有法。”   此外,还有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也大量采用符籙以助内修炼气,所用炼气养神、修真证道的符图甚多。神霄派有神光符、阴阳二气符、九阳气符、脑符、心符、肝符、脾符、肺符、肾符、精符、血符;清微派有气宇符、关脉通开符、通真符、服食符、服气符、明性符、明目符;天心派有三光正气符、天皇保命符、真火九芒符、真水十芒符、初阳赤辉符化生内景图、神光无上虚澄内景图、素华始元内景图、金光清虚含真内景图;灵宝派有五芽真文、玉婴神变符、日魂符、月魂符、天罡正气符、青帝护神符、赤帝养气符、白帝侍魄符、黑帝通血符、大洞十八玉符、二十四真符、十二络符、八十一品符等等。   人象符图作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媒介和道与天地、人体的联系通道,是天地造化、阴阳消息的显示轨迹及天人合一的全息摄影。这种以人体精气神为本的录之术,将符咒、气功、丹法融合在一起,内观修炼外施成符,有一定的效应,因而能在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得到广泛地运用,曾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   三)道符对阆中符法艺术的影响   张陵创道,建立二十四治,以阆中为第十七治,即云台山治。云台山治位居下八治之首,是天师正一道的重要教区之一。据《云笈七籤》卷二十八云:“云台山治在巴西阆州苍溪县东二十里上山,十代八里方得山足,去成都一千三百七十里。张天师将弟子三百七十人住治上,教化二年,白日升天。其后一年,天师夫人复升天。后三十年,赵升、王长复得白复得白日升天。治前有巴西大水。山有一树桃,三年一花,五年一实,县树七十丈,下无底之谷,唯赵升及自掷取得桃子,余者无能取之。治应胃宿,有人形,师人发之,治王五十年。”阆中有桃树和丹砂,都画符的重要原材料。明嘉靖版《保宁府志》称:云台山的云台观始建于“汉永寿年间”,张陵来此传道有诗二首,云“丹书秘诀知多少,会得分明在眼前。”这首诗是否张陵所作,无从确考,但这里所说的“丹书”,指用丹砂作原料画就的符书无疑。阆中盛产丹砂,古为道教金丹派炼丹圣地。丹砂画符,可治多种疾病。《云笈七籤》又云:“云台山中有玉女乘白鹤,仙人乘白鹿,又有仙师来迎天师,白日升天,万民见之。”这个来迎天师的仙师,据王纯武先后推测,可能指的是张修。云台山治本为巴人之治,早期为张修等传道的据点。《后汉书·灵帝记》注引《灵献二帝记》说:“时巴郡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米五斗,号为五斗米师。” 张修所传之道,本为巴郡巫教。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在北方发动黄巾起义,张修接受黄巾军的起义纲,在巴郡率起兵响应,因以太平道相号召,受太平道之影响较深。但是,所传符咒仍然保持了巴巫鬼符风格。阆中出土的道教符印,民间流传的《栾巴符咒》均同道书中辑录的符书有较大区另。栾巴亦为巴人,汉时民间道人,享有有盛誉,为后世道徒所尊崇,《后汉书》中有栾巴传。张陵之后,其子张衡称系师,其孙张鲁称嗣师,继承道脉。张鲁投降曹魏之后,占据汉中,在今川北和陕南建立政教合政权达31年之久,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为统一道教派别,张鲁斩杀了对道教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张修,将太平道统归于天师正一道,从此,道教即以天师正一为正宗。阆中符书,也以天师正一派所传为蓝本。张陵、张修之外,云台山另有得道仙人名“壶公”,善画符水治病。据葛洪《神仙传》卷九云:“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符,凡二十作卷,皆出自壶公,故总名为‘壶公符’。”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对道教神系和符书的整编有重大贡献,阆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介但他是否到过阆中,亦不可考。云台山有希夷祠,崇祀北宋道学家陈抟,是北宋最早兴建的陈抟祠庙之一。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祖赐“希夷先后”,本西蜀崇龛(今四川省安岳县)人,长期隐居于武当山,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著有《无极图》、《先天图》,所传太极图对后世影响极大。   道教对符的延续和艺术升华,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道教把符从文字中分离出来,将隶、篆、行、楷等形式的文字称做俗文,供世人往来交际;将符称为神符,供道团修真达灵专用,经过不断地加工、整理和提炼,使其变成了玄而又玄的宗教信物从而更加神秘化、迷信化、宗教化,在书法形式上不断升华,达到了符法艺术的顶峰。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符法艺术从顶峰向底谷的迭落。随着朝代的更替,科学的发展,在道教受到拟制,在提倡科学、反对宗教迷信的时候,符的合理的文化内涵也象浴盆中婴儿一样,被蠢妇连同盆中污水一齐倒掉了。符与道教的不解之缘,构成了二者兴衰同步的曲折发展史。讲到这里,符法艺术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在近代几乎失传,至今让人感到陌生也就不足为怪了。道家学说与道教,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为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根底的道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盛世兴道。这是历史规律,也是由道教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人在乱世,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前程渺茫,轻生厌世,把希望寄于第二次生命的出现。人处太平盛世,总是对美好的生活无比眷恋。道教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宗教,

Read More

道家阴符派谈道家符文种类

    明陈继儒说:“道家字学,详见《三洞经教部》。曰本文,曰云篆,曰八体六书文,曰符字,曰八显,曰玉字诀,曰皇文帝书,曰天书,曰龙章,曰凤文,曰玉牒金书,曰石字,曰题素,曰玉字,曰玉录,曰玉篇,曰文生柬,曰玉札,曰丹书墨录,又曰玉策,曰福运之书,曰琅虬□文,曰白银之编,曰赤书,曰火炼真文,曰金壶墨汁字,曰琼札,曰紫字,曰自然之字,曰四会成学,曰琅简芯书,曰石□”这里所指的字或书都是指的字符。道教字符种类繁多,就其含义而言,有所谓“六文”,包括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按其来源和形体,一般分为八大类或八体,即天书、神书、地书、内书、外书、鬼书、中夏书、戎夷书。    (1)天书。   相传天书为元始命天真人皇所书,又名八威龙文,包括龙书云篆和八会之文。《道教义枢》卷二称:“一者天书,阴阳初分,有三元五德八会之义,以成飞天之书,后撰为八龙云篆、明光之章。”所谓“八会”,即三元、八会,三元即三气(玉虚之气、紫虚之气、清虚之气;五德指天地阴(少阴、太阴)阳(少阳、太阳)之合。三五和合,是为八会。《洞玄灵宝玄门大义》曰:“三元者,一曰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气,二曰赤混太无元无上紫虚之气,三曰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气。五德者,所本有即阴、阳、和,阴有少阴、太阴,阳有少阳、太阳,就和中之和,五德也。篆者,撰集,云书,谓之云篆。此即三元八会之文,八龙云篆之章,皆是天书。”说明天书即三元八会之文,来源于天地间之三气与阴阳和合。   天书在道教经典中的代表作,当为《元始安镇敷落五篇赤书玉字八威龙文》,见《上清灵宝大法》卷十四,包括太清九真安化上爱玉符、交神生明玉化符、真皇混丹肃玄符、明纲玄兆大冥九化符,共五道大符。这五道大符,不仅结构相当复杂,内涵也极其玄妙,符中有象征日、月、山、河、水、火、人、鬼等文字和图案,宁全真称“其功甚博,上消天灾,中镇国祚,下度人民”。   (2)神书   道教中人称这种符字乃三天自然之气结成,天真仰写,方传下界,故谓之神书或神符,又称云篆或风篆。《云笈七签》说:“二曰神书,云篆是也。”“篆者,撰也,撰集云篆,谓之云篆。”意思是说,所谓云篆,是指其形体如云气盘纡,变幻无穷,以这种形体撰写的符书即为云篆。《道教义枢》卷二称:“神符者,即龙章风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神以不测为义,符以符篆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倍如符契。”云篆主要保存在《道藏》中,最为集中的是《云篆度人经》,收入云篆4000余字。   (3)地书   《云笈七签》说:“地书,龙凤之象也。”故又称龙章、凤文。《紫凤赤书经》云:“此经旧文藏在太上六合紫之内,有六头狮子、巨兽夹墙,玉童玉女侍卫凤文。”《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一曰:“玉章圣号龙章天书,此文出在赤明浩劫之时,上封付八子以镇天宫,隐于神霄天总真阁,玉女天仙三常护其文若水火大灾,朱书掷于水火之中,不伤兆身。若行佩带吞服,则百邪奔走,万病消除,水怪潜形,妖龙苦藏伏。如欲超度九玄七祖、苦爽穷魂,如法以黄地朱书,告付三官,皆即超哗上生天堂,受诸快乐。”所收龙章天书42种,均由飞龙游□组成,妙契自然,可谓“云气势奔垂,龙蛇互蟠屈。”(宋·王禹□:《阳冰篆》,《古今图书集成》第65册第78776页引)“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愈:《草书屏风》,《古今图书集成》第65册第78748页引)《灵宝无量度人经大法》卷三十亦书有龙章凤气篆文256个,其形象犹如凤鸟,生动活泼,尤其是还配有正楷,这对于辨认这类地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十分可贵。   (4)内书   《云笈七肪砥咴唬骸八脑荒谑椋懔隳袼抡咭病!敝感嗡贫锏姆郑嘣醋韵惹氐墓盼募扒睾菏贝淖ァS序蝌绞椤⒐晔椤⒊媸椤⒛袷橹稹O啻暗垡⑻仗剖希蛐楣旮和迹绻晔椤!薄爸芪耐醭嗳赶渭В渫醯つ袢胧遥槎耍首髂袷椤!鄙⒓诘朗橹校形奕苏怼?   (5)外书   《云笈七签》曰:“五曰外书,鳞甲毛羽所载也。”也是散见于道书中与动物有关的一种符书。有蛇书、虎书、麒麟书、蚊脚书、金鹊书、龙虎篆、牛书、免书、犬书、鸡书、回鸾书等等。   (6)鬼书   鬼书指被雷电击死者身上或附近物体上出现的图文。唐韦续《五十六种书法》曰:“鬼书者,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书也。”道教谓雷霆有神司,主宰生杀、赏罚之权,“世间不忠不孝,负命造业,恶贯满盈,而阳法所不及者,三官鼓笔,社令奏□,付五雷斩勘之,司以击之;或前世为恶,罪该雷诛,仍罚为六畜,以为报偿;或宫观寺院公宇,有妖孽凭附其处,或树木器皿,其下有毒虫隐形;或淫亵秽渎,以致震击其处,必有天书以彰其咎。或现于锅底,或书于屋壁,或书于其形体,皆非后世市里字形,实乃天书云篆,或与籀文、蝌蚪、鸟迹、古文相近。”这类被称为“雷文”、“雷篆”、“雷书”的符字,也就是鬼书。《云笈七签》谓“六曰鬼书,杂体细昧,非人所能解也”即指此。《道法会元》卷七三中收有几百个鬼书雷篆。   (7)中夏书   中夏书是指由汉字组成的符籙,亦是云篆的一种。《云笈七签》谓“七曰中夏书,草艺云篆是也”。《太平经》中的“复文”,由几个隶书汉字组合而成:《祝由十三科》中的符籙即由几个楷书汉字组合而成;《辰州符咒大全》中的符籙多为几个草书汉字组合而成。   (8)戎夷书   戎夷是古时对东南、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戎夷书即由少数民族文字形成的符书。《云笈七签》曰:“八曰戎夷书,类似昆虫者也。”道教的来源是多元的,符籙中包含着各民族的文化成份。张陵创道于西蜀,吸收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字以造作符书,《米巫祭洒张普题字》碑文中所说的“微经十二卷”,即是这类符籙,可惜早已失传。

Read More

神与信仰

  大量人的都在烧香拜神,它是否有用?道家上古本无神,有言道,"神仙都是人做的",人能否成神仙,不在此处为话题,本文还是关注,烧香拜神是否真的管用?     论数世界各国,宗教人士自然多是信神的,非宗教人士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信神,然后剩下的才是完全不信的,或是无神论者.有些无神论者,也未必是真的不信神,只不过试图用无神来代替有神的概念,然后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而成功,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阴符经是最伟大的经典之一,道家阴符派便是发源于此,是道家阴符派的最高典籍,按道家阴符派的观点:"人知其神之所以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一句道出了神的本质与关键.      世界上真的有神吗?神究竟是什么?另一种生物?更高层次的生命?      古语有云,圣人因神设教,此处之"因",世上之人多有误解,"因"非指原因.     "谁因谁极"。——《诗·傭风·载驰》     此处之"因",义为凭借,圣人凭借神来设教,从而教化天下.教是圣人所设,什么是教?教即是教化,宗教的职责便是教化,教化什么?教化让人民能够更好的生存.立教便须有神,神是什么,神是一个教中的核心灵魂,如果用一个死物来作为精神向导,未必不够亲近.早期的神,以图腾的形式存在,后来随时时代变迁需要,人类赋予了图腾灵性,从而演化出了最原始的神.     常言,得其形而不得其神,神便是万物之中最灵动的部分,从精神上来说,神存于心灵之中,什么是神?当你目睹天地万物造化之功时,你便感觉到了神;当你专业某一门技能,炉火纯青之时,你便得到了神.     得不得神,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神虽不可捉摸,其形难容,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去感觉到神的存在.所谓鬼斧神功,其中之神便是此义.     圣人因神设教,并非如后世之所设之神,神为万物之精,为万物之灵.并非什么财神,什么佛祖所可替代.世上毕竟是下士为多,如果要普济世人,描述这样一种恍惚杳冥的东西,世人大多不能理解.那么,如何来因神设教?     世上之人总有所愿,总有所求,总有所信,神念亦总有所寄,但并非人人都能找到寄托,也非人人寄托了神念之后,又懂得如何去利用.于是世间有聪明者,把神进行演化,塑造出种种形象,让这种形象深入人心,让人时时都能记起,一念心到便可把神念寄于其它.再有世间聪明者,把具体化的神明,赋予人格,用神来代替客观的规律,并制造种种事迹,让后世塑造的神明能广入人心.     那么,入人心的条件是什么?人民为最现实,那就是一定要有用.有什么用?当你有灾难时,生活困苦时,运气不佳时,悲伤愤怒时,有一个可以诉说与寄托的对象,有一个可以祈求的对象.     神得一以灵,人在无心去寄托神念之时,在人心之中所成之神,也逐渐真正成神.所以我们不用质疑各国不同的宗教为什么神是如此的不同,神的强大于否,在于人心,而非在于国别,宗教.     人类集体性对后世神进行信奉时,这种信奉,本身就会产生极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群体性的潜意识的集中发挥,宗教的神吸收这些力量是有一定筛选性的,比如正教的,要求的多是以善念为先,众人皆有善念,便能进行群众性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群体性改善的目的.     那么,一个人去烧香拜神,常听及有各种神验之说,但也有人说完全没效果,这是为什么?其缘由不过是,人在平时无求时会提供的神念能够成为滋养神的原料,当你有所求时,相应的神也会根据你提供的神念多少反馈相应的调节力量给你.如果你提供的神念本来就少,那你很难得到足够力量去解决问题,当然,有些事物成败只取决于一线之间,往往在这种时刻,临时抱佛脚也能看得到效果了.…

Read More

小谈佛道观音信仰

     观音在道教之中,为慈航普度道人,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昔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据李善注引《灵宝经》曰: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郄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为了生存,广泛吸纳中国本土文化,故而吸收了本土道教的慈航普度道人的形象,并与印度相关传说对应起来,于是便有了南海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出现,又称南海大士,故而民间也有称之为观音大士。所以,观音的形象也由原来的印度双头马驹的形象演变到了汉地的男人形象,后又演变成了女性的形象。     自然演变为了传说中的“慈航道人”是一位男仙,后因见世界苦难重重,女子却没有出家修行之路,于是便转世为女身,修奉佛法,为女子开了不二法门,从此才有女子出家修行之路。     客观地说,在民间这个角度观音大士是佛道之共同信仰,所以中国道教中各大教派都有观世音菩萨的信仰,现今的研究佛道的学者或还在门外的修行者,总是反复各种追究观音菩萨与慈航普度道人是否一样,意图使用人为意识为自己也为它人设立心灵牢笼,却不知大道本源自是相通,显化自有不同,道教有道教的显化方式,佛教有佛教的显化方式,其本源直指却是一样的。     对于民间的百姓及信仰者来说,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慈航普度天尊具有那慈悲为怀、普度天下、解人纷难的精神与行为,是因为它的灵验,才会去产生信仰,而不是因为是教派的吹捧。     所以在民间很多道教流派中,也多是信奉观音的,在福建闾山一支,有些流派甚至强调,做道场时是必须要观音在场,而在青羊宫,白云观都供奉有“慈航道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