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响及之二佛经真伪问题

关於佛经的真伪问题,常会被人问及。世人多以为受道教影响的,即是伪经,不受影响的为真经;有梵本的为真,无梵本的为伪;印  度僧徒所写的为真,汉地佛徒所写的为伪。但这些判经方式,毕竟不  能无争;今析述於下:    一、据书籍真伪的定义言——本人亲自撰写为真,此外为假 世人所谓的真伪,从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民.梁启超《古书真为及其年代》、  民.张心澄《伪书通考》等人所说的真伪来说,书籍的真伪,其定义  乃是指该书是否为他本人所亲手写成的而言。然而有的虽是本人所写  ,但成书既久,经历朝代既长,便难免有後人增补删定的现象,如此  则真中有伪;而有的虽非本人所写,系後人伪托,如汉代以黄帝名义  写成的书籍甚多,皆是此类,但此类书中,有的为了取信读者,因而  也有不少辑引所托者的言论文字等,如伪古文《尚书》中,即保存不  少史料,此类书中,则常是伪中有真。此是世俗典籍中所言的真伪;  而佛经的真伪,虽也该由此来做定义,但事实上,则较上述复杂。 我 们如以本人亲自所写这种尺度来衡量佛经的话,那麼佛经便无一本是真经了,佛经都标明「如是我闻」,说明了所述的内容是听来的,既是听来而非手写,便不能说 是其人所作。再者,如把标准放松,说亲自听到本人所说,也可以算真,那麼佛经里,便只有距释迦死後最近,第一次集结的极少数小乘经典为真,其馀皆伪;尤其 距释迦死後甚久,迟至西元一世纪以後才形成的大乘经典,和形成於八世纪  的密教经典,都不能算真经。彼时去佛已久远,而却依然称「如是我闻」;这种情形,就像西汉末、东汉初的人写谶纬书,而依然假托说是孔子所说一样,不能视为孔子真有此说。孔子的年代和释迦相近,东汉初即西元一世纪;两相类推,自然知佛教大乘显密两教的经典,都不能视为真经。 但後起的经,未必比先期的差;汉地撰的经,未必不如印土撰的  经;印度所撰的经,年代也未必全早於汉佛徒的撰经。再论述於下:    二、世人以为:印度人写的为真,中土僧侣写的为伪 佛经既非释迦所作,而大乘经典又是中土东汉时代兴起於印度的  思 想,已无真伪的问题可言,但世人常把由印度传来,有梵本为据,由此翻译来的佛经视为真;中土学高识远的僧徒所作,即为伪;这种心态,实是媚外自弃之说。印 度人写佛经常随时代的变易而有改变;甚且杂糅外道思想名相以入经,甚至把印度的文学作品加上佛说也变成了佛的本生经,如印度古诗《摩罗衍那》叙述一太子, 被後母逐出 国,与妻住於林中,後来妻被劫走,由猴王救出的故事;在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及《杂宝经》中分为两部分来叙述;再者,不仅印度文学、外道说等 引入佛经,更有甚者,连中土的名相习俗及道教术仪等也常见诸佛经  ,如本文前面所举者是。这些杂糅中土名相的地方,也许是印度僧人来华传教时本身所增入,而有的则是印度本土即已受中土影响。 纵使没有上述这些缺失,印度人佛经方面的创作,原也未必能胜过中土,如中土僧人所撰的《大乘起信论》,影响唐代佛教各派甚深,此书甚且被玄奘译为梵文;而藏川的《佛说十王经》则使十王地狱说(注10),成为中土各教的代表地狱。慧能的中国禅,更远甚於达摩来  华所传的印度禅。且禅分印度禅和中国禅,虽有先後之别,却没有人去  为真伪而争执,也没有人因中国禅是中国人所伪,而看轻它不去学它。再说,印度人的地狱说依旧保存在佛经中,但却敌不过藏川的地狱十王说;如此都说明了汉地撰经,未必不如印度所撰。    三、梵本非梵本的问题    汉文书籍向来有版本问题,同样一本书,有敦煌出土六朝及唐的抄  本、有宋刻、元刻、明刻、清刻、甚至民国後的排印本。佛经也一样,  用梵字写的,也应有抄经年代及版本的问题,不能一见梵文写本,就像  溺海者见大木一样欣喜欲狂。必须先要去探讨此梵本的抄写年代,是抄  於西元第几世纪,是十世纪?八世纪?或是更早;且须究明此抄本跟原  撰的佛典是否已有增删,再进而更须探讨原撰此经的成书年代,及其流  传情形,如此方能还其本来面貌。   四、先伪後伪的问题    有人认为汉人所撰为後,印人撰经在先;先撰为真,後撰为伪。其 实这又是不实之言。《大乘起信论》、藏川两种《十王经》等等,其撰  写年代,都不一定是晚於唐宋人所译的佛教典籍。《大正新脩大藏经》  第18册至第21册,收录不少唐及以後印人来华所译的佛经,这些佛经其撰写年代都未必早於《起信论》与《十王经》;大量的密教经典,更是出现在此两经之後。因而以撰成年代的先後,来论优劣及真假,便是幻中增幻,伪中说伪。   五、详本略本的问题    中土佛徒常会把性质相同的一本经,卷数少的称为略本,卷数多的称为详本。并且认为两者是同时并存,皆出自佛说,略本是详本之节录,不是先後产生,只是传入中土先後有别而已。 其实,这种说法也未必正确,证之以书籍的发展过程,同一本经,往往是先简而後繁,并且常随著时代的不同,而续有增删;因而详本、略本,并不是同时呈现的。佛经中如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  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原仅三卷;至宋.施护译《一切如来  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时,则扩增为三十卷;而汉代失名译  《佛说安宅神咒经》,与隋.闍那崛多译《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相较,後者文字转多;又如,唐.菩提流支译《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较诸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多出了许多咒语  和经文;梁.失名译《佛说摩利支天陀罗尼咒经》、唐.不空译《佛  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不空译《佛说摩利支天经》皆是一卷本,但到了宋.天息灾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则扩增为七卷本。   佛教如此,道经也是如此,如《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晋世初起,原为一卷本,後来迅速扩增为六十一卷;不仅宗教如此,儒学者的论著如《玉篇》、如《事物纪原》,现存卷次,都较旧书目著录者为多。当然,书籍自成书後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原来卷数繁多,经後  人删减而反少,甚或部分篇卷佚失的现象;但都可以都说明详本、略  本并不是同时并存,而是书籍经历多时的演变过程。据此,世人常把  较原始的本子称为略本,後起的本子称为详本,认为同时并存,皆出自佛说;则反而是昧於对书籍流变的认知了。   中国的道教及思想习俗,不仅影响了汉地的佛教,使它产生本土化,同时也曾影响了印度本土;佛教密宗,便是中土道教和印度佛教相融会的产品。印地兔子成道和月 兔的结合、印度密教的五佛五色五方配置法及中土《大乘起信论》的梵译,都足以说明印度本土确曾受中国道教及思想的影响,那麼汉地的佛教受到影响,便更不在 话下了。 至於佛经的真伪,如以亲自撰写为真,则佛经皆以「如是我闻」起始,便无真经;如听来的也可以视为真经,则第一次集结,距释迦最近的为真,其馀的大部分小乘经典,和起於西元一世纪的大乘、起於西元八世纪的密宗,都应视为伪典。 但 後起的经,未必比先期的差;汉地撰的经,未必不如印土撰的经;相反的常有後出转精之作,且中土佛徒所撰者,能以中土思想弥补印度之不足,常有独到之处,因 而中土佛徒所撰的经典,有许多不论在年代先後及哲理上,都远胜过印度佛典,如《大乘起信论》的撰作年代,即比大多数的密教典籍早,在哲理上也远比小乘的一…

Read More

论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响及佛经真伪

萧登福 国立台中商专国贸科教授  中华佛学学报 第九期 (1996.07.出版) 提 要: 世人大都认为佛教影响道教;而佛教是否曾受道教及中土文化影响,及佛经是否存在著 真伪的问题,则是长期来较被忽略,甚至是被否定的。其实我们翻查佛藏,常会看到佛典中,杂有道教术仪,甚至符录;因而佛教是否曾受道教影响,应不难辨识。 两教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我们由经籍文献来看,佛教受道教影响者,如密宗金胎两界曼荼罗,仿自中土帝王郊天祭坛及道教九宫神坛;而《佛说安宅神 咒经》、《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等,系由中土宅葬之说及道教南北斗主掌人间生死寿命说而来;又《佛说七千佛神符益算经》则是抄袭道教 《太上老君说益算妙经》、《佛说三厨经》抄自道教《老子说五厨经》等等;至如思想上的,则道生、僧肇杂有老庄思想,《起信论》有庄子道体说的影子,唐代宗 密用道教太极图来解说唯识,清代行策以太极图来论述禅门曹洞宗风等。 至於佛经的真伪问题,世人所谓的真伪,从明·宋濂《诸子辨》起,至民‧张心澄《伪书通考》 止,诸家所说的真伪,乃是指该书是否为他本人亲手所写成的而言。如以此角度言,佛经都以「如是我闻 」做开始,便无真经。且大乘和密教典籍成书更晚,亦无须争真伪。而世人误以印度人写的为真,中土僧侣写的为伪;或以有梵本为真,无梵本为伪;及先撰为真, 後撰为伪;以及误信经书详本略本是同时存在等;都应与事实有别。其实,经书只应分好坏,不必执著真伪梵汉;争论经书真伪,反不如去探讨它的撰写年代,及其 对後世的影响与贡献,来得有意义。(编者按∶佛教学界向来视在文献上无可考是出於印度之经典。而流行於中国,又兼有本土色彩者,则称之为「伪经」。因之, 凡道士或佛教徒所撰类似之「经名」,通称为「伪经」,唯除六祖之坛经而外。本文系从「常识之角度」,来论佛典之真伪,以阐佛道相互之影响亦信有可徵,故特 推介,以广佛教学术之交流。 ) 关键词:1.佛教 2.道教 3.佛经真伪 世人大都认为佛教影响道教;而佛教是否曾受 道教及中土文化影响,及佛经是否存在著真伪的问题,则是长期来较被忽略,甚至是被否定的。其实我们翻查佛藏,常会看到佛典中,杂有道教术仪,甚至符录;因 而佛教是否曾受道教影响,应不难辨识。至於佛经的真伪问题,则须视如何定义而言;有人以有梵本者为真,有人以经中有受中土影响者为伪;有人以印度人写的为 真,中土佛徒写的为伪;然而这些都应是较为保守的辨识方式。佛教是否受道教影响,及佛经的真伪;这两大问题,已是今日研究宗教学或民俗学者,所宜以开放态 度著力去思考的事,因而谨撰文探讨於下:   佛经是否曾受道教及中土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分两方面来讨论:一是中土佛典是否受道教及中土思想影响;一是印度本土是否受到影响。我们先来论述前者:  一、中土佛典受道教影响情形  世…

Read More

道教有关箓的问题

万景元        曾发表于香港《弘道》壬辰年冬季刊 一、什么是箓? 箓本是道士之中秘密传授的文契,箓中有仙童玉女、将军吏兵等众,可供法师驱策。是以玄坛科戒中有一条就是道士不受箓职的,不能为人章醮。因为没受箓职的 道士,本无灵官将吏可供役使,天曹无名,纵然章醮亦不灵验。《正一威仪经》云:"当诣师受斩邪符箓。不受之者,魔精鬼妖,横见干犯,兵病所侵。受之者,诛 邪伏凶,万神潜藏,土地山川,侍卫送迎。"如果这些人,僭越无礼,窃取衣冠,效仿法师替人章醮,召神遣将,不唯不灵验,并且有罪。可以这样说,道箓的传 授,其实也是法的传授。《正一威仪经》云:"经戒符箓,不诣师受,行之不神,反得偷盗之罪。须诣师受,依法修行。" 所以“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箓的内容包括很多,古真云:"经为箓之体,箓为经之用。"古代道门传授,不仅仅是授箓而已,还包括经、戒等。按《太上三洞传授道德经紫虚箓拜表仪》云: "臣等已参初法,修奉护持,今年某月某日,蒙师某君于某宫观,传授道德青丝金纽,紫虚宝箓,及真经上下、河上公章句、想尔要戒、存图、传诀、朝仪、斋法, 三日限毕,拜谢恩朱表一通"云云。故知授箓的内容包括很多,不仅仅是箓与职而已,还有经、戒、法、诀等等。授箓只是言其大要,举一以概其他也。 《正一修真略仪》云:"世人受道经戒,佩服箓文,纵未能次第修行,亦已不为下鬼,轮转不灭,与道有缘,而况亲行之乎?" 《真经解》云:"箓,录也。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祇,制魔伏鬼,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救拔生 灵,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箓为之津要也。箓者,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密言,将以检核三界官署,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陟罪福,考明 功过善恶轻重,纪于检籍校戒宣示之文,掌览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又当诏令天地万灵、随功役使,分别仙品,众官吏兵,亿乘万骑,仙童玉女,列职主 事,驱策给侍之目,浩劫无穷。" 二、授的箓职分哪些品类 今天师府传授的箓职,据说初授都是三五都功经箓,三年之后升授正一盟威箓,加受上清五雷经箓,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再升上清大洞经箓。这个是如今流传的比较广的说法,不知是否是天师府现行的? 甲、早期天师道箓职 按《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是为五斗米道授箓之渊源,故知其所来者久矣! 而道教箓职的种类也是十分多样的。按《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的记载,则有太上正一童子将军箓、太上正一童子十将军箓、太上正一上仙百五十将军箓、太上正一 三将军箓、太上正一上灵百鬼召箓、太上正一元命混沌赤箓、太上正一上仙百鬼召箓、太上正一九州社令箓、太上正一星罡五斗箓、太上正一河图保命箓、太上正一 解六害神虎箓、太上正一九凤破秽箓、太上正一都章毕印箓、太上正一斩邪华盖箓、太上正一九天兵符箓、太上正一九宫捍厄箓、八卦护身箓、考召箓、斩邪赤箓、 辟邪神箓、四部禁炁箓、斩河邪箓、功曹箓、保命长生箓。凡二十四品,故祖天师宝诰云:"二十四品秘箓,普度后人"是也。 乙、上清灵宝各派箓职 授箓本为五斗米道之事,所以分别人鬼之途,以定尊卑品阶,道士佩箓,其箓中神将,听其差遣,为之护法。自天师迁于洛阳之后,再迁于江西龙虎山, 天师道的信仰也逐渐在全国传播。上清派与天师道有密切之关系,其祖师魏夫人为天师道祭酒,《登真隐诀》中的修炼方法和《正一修真旨要》所提到的非常相似, 如服日月光芒、恶梦吉梦咒、明耳目诀、青牛道士存日月诀等。并且其中引书就包括《真诰》,而《真诰》之中也多次提到天师和黄赤合气等。陶弘景真 人一脉继承了天师道的许多东西,但是也有所改造,是以上清派也有佩箓的说法。如《道藏》中就收入有《上清大洞九微八道大经妙箓》、《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九灵太妙龟山玄箓》、《上清高上龟山玄箓》、《上清河图宝箓》、《上清丹天三炁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上清洞真天宝大洞三景宝箓》等等。…

Read More

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的传说

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有的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 上海白云观的王灵官神像 历史记载 《 明史》的《礼志》称,“隆恩真君,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真君传符法。 永乐中,以周思德能传灵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1426-1435)改庙为大德观,王灵官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观曰显灵宫。”“夫 萨真君之法,因王灵官而行。王灵官之法,因周思德而显。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灵素辈所附会”。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名王恶,湘阴浮梁之庙神, 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王恶不服,奏告于天庭。玉皇大帝即赐慧眼并金鞭,准其阴随 萨真人,察有过错,即可报复前仇。十二年间,王恶以慧眼观察无遗,竟无过错可归咎于萨真人。后至闽中,拜萨真人为师,誓佐行持。萨真人乃以“善”易其名, 改王恶为王善,并且奏告天庭,录为雷部三五火车雷公,又称豁落灵官。 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宫,又称火车灵官王元帅。王灵官常塑在山门之内,镇守道观,其作用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陀。 根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时候的人。 又 据《列仙全传》卷八说:王灵官是淮阴(今江苏淮阴)城隍庙的城隍。萨真人修得正果后,路过湘阴,投宿于城隍庙。数日后,湘阴太守梦见城隍要求自己将萨真人 轰走。于是天一亮,太守立即带人来到庙中,迅速地将萨真人撵走了。萨真人十分气恼,走不多远。见有人抬着一头猪到庙里还愿,他拿出香给人家,央求帮他烧烧 香。这些人如约办理,不料突然降下一阵雷火,将城隍庙烧了个精光。可见萨真人恼怒之极,用法术将城隍老爷闹得无法安身。 另外一种说法见于《三教搜神大全》卷二,书中称萨真人路过此处、见人用童男童女活祭本处庙神,大怒道:“此等邪神,该焚其庙!”说毕,雷火穿空,上焚此庙,人莫能救。事后,萨真人云游四方,遍行救济。 据 《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十一记载,十多年后的一天,萨真人来到龙兴府,正在江边洗手时,水中突然冒出一员神将,方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轮,右手执钢鞭, 对真人口:“吾乃先天大将火车灵官王,久执灵霄殿,奉玉帝之命庙食湘阴,以惩四方恶业。自真人焚吾庙后,私随十二年,今见真人功行已高,将供职天庭,愿为 部将,奉行法旨。”可见王灵官还是玉帝的御前大将,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但根据《明史•礼志四》曰:“宋徽宗时,尝从萨守坚传符 浩”,又回:“灵官受法萨守坚,萨复受法于林灵素,而林乃一诗弃道士耳。”由此表明,王灵官曾师从西蜀道士萨守坚,受道符秘象,是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 传说及后世影响 明 朝永乐(1403—1425)年间,杭州有个名叫周思德的道土,因为会使王灵官元帅的法术,、名声显赫于京师。据《新搜神记.神考》“王灵宫”条记“周思 德”行“灵官法,知祸福先,文皇帝(朱棣)数试之,无爽”。以至“招弭除,神鬼示鬼,逆时雨,远疾”,无所不能。于是永乐皇帝为王灵官在禁城之西建天将庙 及祖师殿,以把萨真人和王灵宫。里面塑二十六天将,以王灵宫为首。不久,永乐皇帝便得到了一个世传的灵官藤像,藤像份量很轻,永乐皇帝将其放入寝宫,“崇 礼朝夕,如对宾客”。永乐帝雄武而有大略,征战一生。每次出战,都要带上灵官藤像,作为军中的保护神。第五次出征漠北,打到金川河时,忽然藤像重得抬不动 了。永乐帝祷告,答曰:“上帝有界,止此也。”不久,永乐帝果然病重,不能前行,最终病死在返京途中。可见在称史笔记中,神明“灵验”的的故事不胜枚举, 亦表明灵官信仰的深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