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玄先生玄纲论》:道无弃物章第三十一

《宗玄先生玄纲论》:道无弃物章第三十一

    或问曰:物自道生,道无弃物,何独得道者灵长,失道者灭亡乎?愚应之曰:夫龙之与鱼,同育于水,明之与暗,俱生于道。龙则兴云施雨,出有入无。鱼则在藻而乐,失泉而枯。龙则得水之妙,而能化于水。鱼不得水之妙,而不能化于水也。上士则栖神炼气,逸于霄汉之上。下士则伐性损寿,沦乎幽壤之下。上士得道之妙, 而能化于道。下士不得道之妙,而不能化于道也。故鱼不知水之生乎己而弃之,非水之弃鱼也。人不知道之生乎己而弃之,非道之弃人也。或曰:龙鱼异质,明暗殊禀,安能使鱼化于水,凡化于道乎。愚答曰:若鱼能潜深渊,匿幽穴,不贪饵,及其大也,即奋鳞激鬣,超吕梁而为龙矣。人能游崆峒,息澹泊,绝嗜欲,及其至也,即含微契虚,蹈真境而为仙矣。所恨藏身不密,保神不固,而水之与道,岂负鱼之与人哉。

解释:

    有人问:万物是从道来,而道不会舍弃万物,为什么得道者灵长,而没得道的就会灭亡?我回答说:龙跟鱼,同样是从水里出来,都是由道所生,但是龙能兴云施雨,鱼即只能在水草里玩乐,一旦没有了泉水就枯死了。龙得的是水之妙,所以能化水,而鱼不得水之妙,所以不能化水。上士修炼栖神炼气,安逸于霄汉之上,下士则伐性损寿,所以死归于幽壤之下。上士得道之妙,所以能化于道,而下士不得,所以不能化于道。鱼不知道水能生自己而弃水,并不是水会弃水而去。正如人不知道能生自己而弃道,并且是道弃了人。

    有人问:龙与鱼毕竟不一样,区别那么大,怎么可能让鱼化于,又怎么可能让凡化于道?

    我回答:鱼如果能潜在深渊里,藏起来,不去贪求饵,就能长得很大,而如果再努力上进,跳过了吕梁就能化成龙了。人游于崆峒,澹泊无欲,到了极致,就能含微契虚,进入真境而为仙了。只是怕因为藏身不严,让神不能坚固,而水与道,与鱼与人的道理不是一样吗?

 

分析:

    所谓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这段比较好理解,所以说一些引申的内容。

    很多人觉得,大家都是一样的,有些人怎么可能做得到呢?一旦听说谁会如何如何,立即就会生出反对的心来,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直到眼见为实。

    这样看起来似乎很严谨,但其实犯了一个大错误,即是还没有确定某一件事,没有足够的证据与理论时,就先下了否定,这样是不对的。

    凡是未经证实也未经确定的东西,应该保留的是存疑的态度,虽不肯定,也不能否定,但可以尝试推论其可不可能,但推论仅是推论,却不可作为公理存在,这才是严谨的态度。

    自己做不到的,别人也未必做不到。而自己不去做或尝试的,更不要去否定别人所做的。

    如去翻一下《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上,有无数的人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更如现在视频网站上很容易翻到的《超强大脑》节目中,也有大量的人能做到别人做不到事情。再如已经成名的不少艺术作品,它们之所以有价值,在于作者常常因为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

    在衡量他人的能力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不然虽觉得别人肯定也不行,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但这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正确认知这个世界,看待一切事物都会发生扭曲,这样不利于学道。

    所以,如果听言有人修炼如何,可以先从逻辑上推敲可能与否,然后再去求证,尽管这世上多是欺世盗名之徒,但还是有少量真修之士的,切不可见多了欺世盗名的,然后就认为世上没有真修了。

    在下见过很多宗教人士,最初抱着美好的梦想入道学道,结果发现学到的根本不是自己原来幻想的那样,于是就生了怠慢之心,尔后久久之,自己也不信世上有修炼这回事了,于是就只会忙着奔波于务俗,靠着自己书上看来的言语,并结合一些江湖手段四处蒙骗信众。

    这类属于堕落了的宗教人士,他们堕落的根本并不是因为道远于人,而是这些人本来便是生性不良,故而不能坚持正信,终究会走上这一步,于是离道更远。

    古人为何说:道不轻传。唯有立志修道,心性坚定者,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忠厚仁义,方会传道。

    其根本原因无非在于,如果不是这样,所传非人,非人或能学到法,却学不了道,如此便形同未传,所以必须这样做。

    而对常人来说,只要自己坚心求道,总会有机缘走上正道,很多人把这个顺序弄反了,以至于终求而不得,非道远人,而是人自远也。

三符风云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