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风水象数

温州风水象数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城建档案馆

象数,是我国古代三大思维方式之一,它作为一种隐喻、借喻、象征的工 具和手段,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特别是皇家建筑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温州古城规划布局和空间发展,就隐含着”象数”内涵。每每触及并思索它,脑子 里就蹦出”天置人为”,想起理学大师朱熹写在江心寺佛殿上的”开天气象”的题匾来。
探索这个问题,首先得回顾下1600多年前术数名家、堪舆鼻祖郭璞卜城时说的话:”若城于山外,当骤至富盛,然不免于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又曰:”此去一千年,气数始旺云。”今读之,令我们肃然起敬:温州古城发展的历史,今天的

 

道家阴符派博客--温州风水象数--风水 1

 

结果竟被一千多年前的他预见了。佛学有“相由心生”的理念,拟可说城市的相貌是由其规划者的精气神产生的。
温州古城称“斗城”,又名“鹿城”。所谓 “斗城”,宋本《方舆胜览》载:“《郡志》:始议建城,郭璞登山,相地错立如北斗,城之外曰松台,曰海坛,曰郭公,曰积谷,谓之斗门,而华盖直其口;瑞安 门外三山,曰黄土,巽吉,仁王,则近类斗柄。”上述七山布局如天上的北斗星,因此得名为“斗城”(图1)。考查和研究温州古城的发展历史,竟与中国风水学 理论中的斗转星移之说十分吻合,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谈谈温州古城发展为今城的许多令人惊奇的“象数”现象。
汉代《鹖冠子•环流》中对天上的北斗星有这样的记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书上还 说天上的大角星牵着北斗星的柄绕着北极星运行,随着位置和角度的变化,形成了一年的四季和八节。人们根据北斗七星在天空中这样周而复始地围着北极星运行的 轨迹,以及此时此刻太阳在地球上投射的日影长短变化,将时空划分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的运行法则显示出天道中周而复始的年的大圆满(如图2)。

 

道家阴符派博客--温州风水象数--风水 2

我们经多年勘察研究发现“斗城”时空发展过程中竟蕴含着这样的历程。温州古城“城东西宽7里,南北宽5里,面积约3.8平方公里”发展为现在的170平方公里,恰恰是从“斗柄南指,天下皆夏;”的夏至发展到“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冬至的历程。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温州从建城发展到现在,实现了斗转星移运行中显示出的春夏秋冬年大圆满:

一、关于“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法则

  《周 髀算经》说“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阳照三,不覆九。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阳照九不覆三”说明春夏秋冬是以地球赤道为中心线,根据太阳投射到其 两侧的影子长短而定的。而古时测量太阳影子的方法便是立戌,阳照九不覆三”说明春夏秋冬是以地球赤道为中心线,根据太阳投射到其两侧的影子长短而定的。而 古时测量太阳影子的方法便是立竿而测的,古人在立竿而测中,用不同的方法(空间角度变化和长度长短的变化)描绘出太阳影子的变化。在良渚文化(约五千年 前)遗址出土黑陶鱼篓形罐上的原始文字里我们看到了由天数五和地数五合在一起形成的“八角星纹符号”(图3)。
图3中那平置的地数五即是从太阳影子投射到地上的长度变化,描绘出一年的四季八节;冬至,日出东南隅(辰),立竿测的影指向西北方(戌);日落西南隅 (申),日影指向东北(寅)。夏至,日出东北隅(寅),立竿测的影指向西南方(申);日落西北隅方(戌),日影指向东南(辰)。即图3中的地数五图形。
而图3-七五中的天数五则是从太阳影子投射到地面的角度变化,描绘出四季八节来。从这说明,天数是以多维度即角度变化方式显示出宇宙的运行法则的,地数则是以长度变化方式示相宇宙的运行法则。
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黑陶鱼篓形罐上的原始文字里看到由天数五和地数五合在一起形成的“八角星纹符号”,说的就是斗转星移变迁是个多维度的复杂的变化过程。它用几何上的圆、方、角来体现圭表测的太阳影子和天圆地方的观念以及宇宙运行的轮回法则。
综上所述,古人从太阳与地球之间产生的阴影位置和角度的变化,阐述了一年的四季八节的规则。
郭璞在相温州城时便发现了温州城地形地貌里蕴含着这法则,因此,他将温州城称为斗城,并且根据天文中北斗星的运转规律预测到一千年后其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现在就根据温州城市发展中的地形地貌在长度和角度上的变化来论述它存在的道理。

道家阴符派博客--温州风水象数--风水 3  道家阴符派博客--温州风水象数--风水 4

二、江心寺至慈湖南村的八福塔——温州的地轴线(图1)

  地球上的地理位置是用经纬线确定的,其中经线由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两点的直线构成。那么一个城市也应该有确定方位的定位线,如有,温州城的定位线即地轴线又在哪里呢?
明代温州郡守文林的《游孤屿》诗中有“千古江山根地轴,几人功业破天荒”的诗句,阐明温州古城有一条与江心屿有关的根地轴,并且该地轴线能使温州城建立破 天荒的功业。据《温州市志.古代人物》介绍,文林“学识渊博,堪舆卜签。无所不通,而尤以经济之学自负”,从中得知身为郡守的文林是当时有名的风水大师。 在查找中我们还发现南宋宰相文天祥在《江心寺》诗中开门见山便“晏岁着脚来东瓯,始觉坤轴东南浮”,点出江心寺与地轴线的关系。介于此,我们开始围绕着江 心寺找寻温州的地轴线。
我们以江心屿标志性建筑江心寺为起点,在温州地图上、在温州规划展示馆的大沙盘前找寻“根地轴”的终点位置,整整花了三年时间,才在拍摄编辑《温州古 塔》一书时偶然发现:慈湖南村后山有一座“伴云古塔”,又名“八福塔”,与江心寺东塔的造型惊人的相似。后经考查,它和江心寺两点相连竟处在一条“子午 线”上,当中还穿过在温州地理上有其特殊意义的山峰——牛山。
作为温州的根地轴,它在温州地形地貌中的作用无疑是相当大的。那么,它在“斗转星移”中起着什么作用呢?

三、温州城市从建立发展到今天,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1680这具有特殊含义的数有着神奇的关联,而这数示相的就是“斗转星移”中的道理
1680 这个数在传统文化中是个神奇的数。首先,风水学中有28星宿之说,我们将28这数乘上中国历法60甲子这数便是1680。60甲子是中国历法中的一个轮回 数,也就是说1680是风水学中的一个轮回数;其次,从《佛学词典》中查知,1680万年是佛教中讲的一个小劫数,一生一灭被称为“一劫”。劫数也就是指 生灭轮回,劫数包括“成、住,坏,空”四劫,指的是时间的轮回,生命的轮回,事理所显示出的轮回。
温州城市地形地貌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中时时显现出与1680数有关的相。
从时间上看:温州古城建于323年,到2003年,行政中心从原来府前街迁移到现在的市府路,刚刚经过1680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可蟸视到温州城市发展历程从时间上示现出的与天意相吻合的数。
再从空间上看温州古城与1680这数的关联。资料查证,最能反映温州市历史文化和人杰地灵的景点江心寺的山门是南偏东12度开的,并且与江心屿东西双 塔同于一条直线上(即东偏北12度上,如图1)。将以江心寺与八福塔形成的地轴线为直线,减去12度,即180减12等于是168这个数。在168这位置 上划一条直线,这条线刚好穿过构成北斗星之一的松台山之巅——净光塔。
从天文学角度上讲,因为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运行的轨道(黄道)平面存在一个夹角(黄赤夹角)。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称为一年,因为“地球是歪的”,太 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就不总是赤道,而是以赤道为中心,南北上下浮动。我们把太阳直射北半球最远到达的点连成一条线,这条线称为北回归线。同理,直射最南端的 线就是南回归线。就北半球来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称为夏至。从《周髀算经》中对二十四节气所测,夏至时的太阳影长为1.6尺,而竿长为8。通过三 角函数定律推算,其顶角正好为12度(如图4),那么,这12度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特定的阴影——春夏秋冬中的重要节候夏至起点,也就是说这条线示 现出温州城市地形地貌在斗转星移的运行法则里夏至开始的相貌。
总而言之,1680这个数蕴含这我们无法看见的道法。1680这个数在温州市的地形地貌里,在其历史的发展中竟显现得如此玄妙。正如圣人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足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非凡。

四、温州从古城发展为今城,恰恰是从斗转星移中的夏至到冬至的历程(图4)
在之前发表的《探寻古城温州中轴线》一文中,我们论述了古城温州的中轴线即是江心寺、老市府、巽山,它与地轴线的夹角约为37度,而这一角度就是“羲和生十日神话的立竿测影”图中夏至的终点线(夏至始点为12度)。
我们再将老市府与新市府两点相连接,这条线与温州的地轴线构成的角度约为64度,而这一度数则是“曦和生十日神话的立竿测影”图中冬至的极点线。温州从古城发展为今城,就是城市从“城绕其颠”发展到现在的“城于山外”的历程,也是从斗转星移中的夏至到冬至的历程。

 

道家阴符派博客--温州风水象数--风水 5道家阴符派博客--温州风水象数--风水 6

 

五、温州城市的地形地貌无论从自然形成的还是从后来规划的角度看都隐藏着转的气势(图1)
  古城温州的中轴线是江心寺、老市府、巽山,它的角度为37度,而这一角度就是“羲和生十日神话的立竿测影”图中夏至 的终点线。温州古城这中轴线的长度近似为7市里(即巽山至江心寺)。《温州府志卷一》“温,古东瓯也。虽僻在海隅,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在《易 经》里7是代表“少阳”的。我们再在温州地图里将巽山与新市府相连接,这段线长度也近似为7市里。以巽山为圆心,以7市里为半径画圆,就示现出我们温州城 市的地形地貌的转势之一。
我们再从温州的地形地貌看在空间里(天数)变化的相。上面我们讲过,汉代《鹖冠子•环流》中对天上的北斗星有这样的记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 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书上还说天上的大角星牵着北斗星的柄绕着北极星运行,随着位置和角度的变化,形成了一年的四 季和八节。在百度里对北斗星有这样的描述:“北斗星相对于北极星,位置是基本不变的,但地球的自转会让人感到北斗星在绕着北极星转(其实是绕着地轴 转),    如果你在一个晚上持续地看北斗星,会发现它也是从东往西转,到了白天太阳出来就看不见它了。”
我们将构成斗柄的巽山和仁王山相连向西南延伸刚好与处于温州地轴线上的牛山相交成一直线(图1)。《永嘉县志——卷之一  分野》中的记述“永嘉(古时温州称永嘉)属牵牛四度”,《温州府志卷一》有“温,古东瓯也。虽僻在海隅,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记述,分别都提到 “牵牛”。陈遵妫先生在《中国天文学史》有这样的解说:“古法角宿,实从大角算起,它和角宿二星,共三星形成牛首的样子。由于它最亮,所以列为二十八宿之 首”,故此,古人取名位于地轴线上的山峰为“牛山”实是有渊源的,它隐指天上的大角星。做为地轴线它是转动的,上述印证了大角星牵着北斗星的柄绕着北极星 运行,随着位置和角度的变化,形成了一年的四季和八节的说法在温州地形地貌里转势的示现之二。
我们再以老市府为圆心,以到牛山的距离为半径做圆,新市府在该圆周上。这是斗转星移在温州地形地貌里转势的示现之三。总之,温州城市的地形地貌无论从自然形成的角度还是从后来规划的角度看,都隐藏着许多与斗转星移有关转动的相,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详述。

 六、温州古城有三条主干道,体现的便是斗转星移的规划理念(图4)
  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第六次年会暨温州古城建成1680周年郭璞规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资料查证,温州古 城内河道是以三条纵向的河道为主骨架的。这三条河道分别为大街河(今解放路)、信河(今信河街)、九三河。这三条纵向骨干河道与横向水巷构成城内河道的水 网。这三纵河道走向分别为:大街河为南偏东32度,信河街为南偏东19度,九三河为南偏东37度。而这几个度数便是“羲和生十日神话的立竿测影”图中确定 春夏秋冬中的分界线。37度是夏至的终点线;19度是冬至从开始到结束反映在“羲和生十日神话的立竿测影”角度。32度则是夏至到冬至即64度的平分线, 也就是图4-2中春分和秋分的界线。
64度是“羲和生十日神话的立竿测影”图中既是终点线也是新年的始点线, 64这数也是《周易》中的卦之数。难怪朱熹在《周易与历法》中说:“六十四卦全是天理自然排出来…..原不曾用一豪智力添助。”原来如此。

七 、 鹿城、龟城之说实隐指春夏秋冬之说,也含着斗转星移的内涵
  在查阅大量的文史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发现,温州之所以古时被称为“鹿城”,并非仅仅只含今人说的是1000多年前,由于当时城墙难筑发愁时,天际升起五彩祥云,一只白鹿口衔香花,自天而降,绕城疾奔的传说。实有其更深层的意义:
在《天文考古通论》书的66页中说,“‘鹿’字可以用为‘陆’,四鹿即为四陆,也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之意。”那么,温州又名“鹿城”,应该蕴含着斗转星移的含义。与温州称为“斗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用。
我们在《从象理数再析古城温州为龟城》(发表在《城建档案》和《浙江建设》)一文中,阐述了温州古城的地形地貌就如同一只浮于瓯江口的神龟。汉代刘向 对灵龟有“四趾转运应四时,文著象二十八宿”之说。文中的“四时”也就是指“春夏秋冬”,“二十八宿”也便是一轮回数。故此,温州古时称“斗城”、“鹿 城”、“龟城”皆蕴含着斗转星移的天道之意。
从温州古城发展到今天新温州城的历程,示现出天文中斗转星移中春夏秋冬的历程。在温州的地形地貌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实相。
说温州城市的地形地貌,想温州城市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想起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经讲过的话:科学不能以当下人们的主观意识予以定义和划分。在此,我们直 叹古代大师高深的智慧和卓识远见。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古人讲人由精气神形成,城市也应该有之,那么,现在的规划者该如何体现温州城市的精气神呢?

三符风云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