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真”还是“全真”之考辩

“金真”还是“全真”之考辩

科仪之中,常有一句“金真演教天尊”,然而因历史辗转,不少全真派道士在科仪时,不少将它改为了"全真演教天尊",这种现象非常常见,比如在内陆的某知名道教网站上,就有大量写着”全真演教天尊“的科仪,其中不少是正一的经典,也将”金真“偷改成了”全真“两字。

这样修改后,已经完全改变了原经本义,这样去做科仪,已经完全变了,自然作用也大打折扣。

首先说说对于“金真”的定义,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中写得比较清楚,解释“金真朗郁,流响云营。”一句时,是这样说的:

○东曰:金真者,自然之章。梵天神人飞游太极之上,玄歌无量之音,激爽灵风之炁,拂扬洞章之曲。太和玉女於华都之门而和神人之歌,流响庆云之宫,故曰云 营也。

○幽栖曰:金真者,即金真玉光也。此是天尊之身光耳。郁者,光耀也。营者,凝聚也。既泛景大霞之中,故金真焕烂,吟咏洞章之句、云合烟凝者也。

○少微曰:金真,金简真文也。昔真文始现结於玄空,莹发光芒,刻书金简,故明朗郁郁然也。云营,云宫也。百玉容堂在玄都龙山之上,言上帝高吟金简,清音响亮, 流入云宫。

○玄英曰:金真者,刻金纪录真文。朗者,真文书字明朗也。郁者,明盛之貌也。云营者,玄都之内百玉置立容堂之名也。其堂在龙丘山之上。流响者, 将明众圣啸咏,响彻云营宫中,故云流响云营也。

这四个注释中,虽然表达不同,但可以统一简洁的说,"金真"指的是"金简真文"。

同样的,在《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中则说:“君於金华之宫,又拜太上玉晨君於七映之房。此二尊君,玉秀虚朗,金姿映苓,圆光蔚於华寝,晃曜激乎八玄。存既毕,叩齿十二通,先三读金真之祝毕,乃读上品第四章、次读第二章、次读第六章、次读第三章、次读第五章、次读第七章,上中二品合十四章,都毕……,",这里所说三读金真之祝,是指的《太素三元君曲素诀辞玉景内真金章》。

另外,上清派的经典中,《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大约出於南北期或隋唐,内载金真章十二首,又见於《上清诸真章颂》。

东晋时期的《洞真太微金虎真符》一经,又提到“…此咒奇秘,名曰三天虎书太元上箓。受之者先斋七十日,赉金虎玉铃,素锦玄罗各三十尺,以为金真之誓,盟于天地不宣之约…”。

从这些显然可以看出,金真实际上代表的是道教的秘典经文,为了说其珍贵,所以用以“金真”简指“金书真文"。

”金真演教天尊“,首先要明白在科仪中,通常"天尊"一词,并不是具体指的哪一位仙真,而是为了起表现与修饰作用的赞咏词,如《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天尊应号经》之中,有“至心信礼十极妙光天尊。至心信礼八威结成天尊。 至心信礼玄通道会天尊。至心信礼高虚道运天尊。至心信礼高光运明天尊。至心信礼三华西灵天尊。至心信礼静定长存天尊。至心信礼至景灵曜天尊….“等。又如《太上瑶台益算宝籍延年忏》中,”志心归命,玄穹上帝天尊。志心归命,太极高皇天尊。志心归命,金辉紫殿天尊。志心归命,琼宝丹台天尊。志心归命,广明德道天尊。志心归命,溥度人寰天尊。志心归命,福星垂佑天尊。志心归命,惠日回光天尊。志心归命,九宫益算天尊。志心归命,八卦延年天尊。志心归命,清微大帝天尊。志心归命,紫极元皇天尊。志心归命,浮罗翠袖天尊。志心归命,郁察宝山天尊。志心归命,寿崇五岳天尊。志心归命,福广四溟天尊。志心归命,常臻凤历天尊。志心归命,克保龟龄天尊。志心归命,九天集福天尊。志心归命,十极垂休天尊。志心归命,虚无凤阙天尊。志心归命,浩渺龟台天尊 。志心归命,能增百福天尊 。志心归命,克纳千祥天尊。志心归命,亭山受命天尊。志心归命,嵩岳升真天尊。志心归命,玉光照室天尊。志心归命,宝炬浮空天尊。志心归命,九灵消祸天尊。志心归命,二炁延生天尊。志心归命,九清圣德天尊。志心归命,八景虚真天尊…“

显然上述的内容,完全可以抽离出来,去除“天尊”两字,文句依然通畅,其它的科仪里还有常见的诸如”常清常静天尊““道气长存天尊”等赞叹用法。

在《灵度济度金书》中有:“某,崇建玄坛,敷陈素悃。金真演教植万劫之津梁。玉匮告斋,开九幽之径路。朱章灵奏。。。“

而《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灵宝玉鉴》《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中俱提为“金真演教天尊”,一个最基本的判断:灵宝派要比全真派早上几百年,所以这里不会是”全真“

在《玄门报孝追荐仪》,其结构是明显的正一风格,开篇即称:”恭以金真演教,弘敷拔度之文;玉册垂科,茂着升迁之法。“

另外的还有《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注》《玉箓大斋三日九朝仪》《上清灵宝大法》《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太上三洞表文》俱是以“金真演教”为准。

另外一个佐证是在《大涤洞天记》中,《大涤洞天记》的作者邓牧心为宋末元初隐士,居大涤山(今浙江余杭县境内)洞霄宫,曾与道士孙宗宝合著《洞霄图志》六卷,实际上《大涤洞天记》与《洞霄图志》是同一本书,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里面记载“嘉定十年辛巳三月,道士白玉蟾撰”演教堂揭扁法语“中有”以吾教之当兴,与名山之不朽,方玉烛应天之日,政金真演教之时。",

总的来说,以上资料完全可以推定,古代用的是“金真”而不是“全真”,一来此词来源非常久远,二来多本不同的著作出现,如果都是抄错的可能性实在太高。

而在后世全真派中,所言“全真演教天尊”,实际上是奉丘长春为全真天尊,龙门弟子又常以"全真龙门承律第XXX代弟子"自称,然而如果用于科仪,则不合于古法,因为其意义已经完全大相径庭了。

 

 

 

 

三符风云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