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周易参同契(五):追寻先天图

聊聊周易参同契(五):追寻先天图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所以一般也常称呼为邵康节先生,以表示敬重,曾经追随李之才研究河洛象数之学,而李之才的拜河南穆修为师,穆修是跟种放学的,而种放是跟陈抟老祖学的。

在《宋史·朱震传》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按这个说法,邵雍的学术是从陈抟一系下来的,当然也有人表示怀疑,毕竟凡是涉及陈抟老祖的事都太玄乎。

不过再怎么怀疑,邵雍也是个被称为“子”的,即使是他自创的,也是了不得的东西。

据说邵子曾经非常刻苦,为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力,他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夜里不睡觉的刻苦地学习了好几年。

不过这个刻苦是真的,后半截就别信了,历史上不少形容人刻苦,都是套的这个桥段,尤其是夜里不睡觉刻苦学习云云。

邵子年轻的时候,比较穷困潦倒,自然有标准的书生意气,毕竟学问很高,不去做那些卖卜的事,不然说不定早发达了。

因为邵子穷的没地方住,王拱辰、富弼与司光马看不下去了,所以给他在洛阳买了个宅院,里面有块地,可以自耕自种,所以邵康节先生就这样过着。

其中司马光很敬重很敬重邵子的学问,认了邵雍为兄,常常跟他一起出游

根据宋朝朱㳎《曲洧旧闻》记载:有一次,他们曾在洛水的北岸散步,看见有人在盖房子,邵子就指着北岸的新房说:“这三间,在某年某月就得倒塌;那三间,在某年某月,将被大水淹坏。”

司马光回到家,把这件事记在他所写的文稿后面,因为时间太长,后来就忘记了。后来有一次,司马光从洛水北岸经过,忽然想起了以前邵子所说过的话,就去看那些房屋,原来已经变成一片瓦砾场了。

然而邵子占算是如何精妙呢?举两个例来说。

在辰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时,邵子与朋友在观赏梅花的时候,看见二只麻雀在一树枝上争斗,然后两鸟相继坠地。

康节先生便起了一卦,说明天晚上,一定有一位姑娘来此折花,然而在折花的时候,于是便会有人追赶她,姑娘惊慌之间便摔倒了,然后摔伤了大腿。

后来到了第二天,果然应验了,附近的一位姑娘到花园采摘梅花,管理员以为是小偷,就拼命追赶她,结果那姑娘摔倒在地,摔伤了大腿。

泽火革                泽山咸

▄▄   ▄▄          ▄▄   ▄▄
▄▄▄▄▄        ▄▄▄▄▄
▄▄▄▄▄             ▄▄▄▄▄
▄▄▄▄▄          ▄▄▄▄▄
▄▄   ▄▄          ▄▄   ▄▄
▄▄▄▄▄          ▄▄   ▄▄

当时康节先生得到的是泽火革变泽山咸卦,这其中奥秘在哪里?实际上按康节先生的算法,泽火革中还会再生出来一个天风姤卦来,方法便是将顶上一爻与最下面的初爻两爻抽掉,然后剩下的四爻,取上面三爻做一卦,取下面三爻做一卦,组合天风姤卦。

泽火革         天风姤       泽山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直接换成卦,那么便成了这样:

兑  乾 兑

离  巽 艮

为什么是晚上呢?离卦与艮卦在一起,艮卦代表的是山,离卦为太阳,这是太阳落山的象,所以推定当然是傍晚。

为什么是一个女子?因为兑卦代表为少女。为什么是折花?离卦是漂亮的,巽卦为花朵,而遇到了兑便是折损。而花被折损,又遇到了艮卦,代表被中止了。中止了后,又遇到了兑卦,兑为口舌,为惊吓,所以被吓到了。乾卦是属金的,巽卦是属木的,而乾克巽,这便是伤损之象。双雀相争,本来就是争吵之事,而卦上,乾是金,兑也是金,一起来克巽,显然是强的克弱的,所以这个两雀两争的象便发生了偏移,就变成了变成了一方抓另一方。虽然是伤损之象,但是主卦的离为火,变卦的艮为土,并且艮上为兑为金,此是火生土生金的象,所以并无大碍。然而巽被克,巽居于下,居于什么之下?在类象上“巽为股”,所以为大腿,所以便是大腿受了伤,因为大腿受了伤才能出现艮卦的止象,走不了路啊。

又如一例:一年的三月十六日卯时,邵康节和许多客人到司马先生家里欣尝牡丹花,当时正值牡丹盛开。有一位客人问说:“这牡丹花这么盛开,难道它的凋败的时间也是命中注定的吗?”邵康节先生回答说:“万物的兴衰都有定数。”于是邵康节就给这些牡丹花卜了卦,得《逅》之《鼎》。他发现第二天中午这些花被马所践毁。许多人都不相信。结果没想到次日中午果然有一位达官显贵来欣尝牡丹花,两只马相啮,然后在牡丹花间奔驰,牡丹花都被踏坏了。

为了简单就不贴卦爻了,直接换成卦来看:

乾  乾  离
巽  乾  巽

 

与巽,巽为花,乾为首,而牡丹为百花之首,自然合象,而又逢乾,暂放一边,得离为吵闹或口舌相争,然后得巽为散落,中间经两个乾,乾为官贵,乾为马,故而是官贵带马来,而整个卦里有两三个乾一个是代表官贵了,那么就是两匹马了,所以这便是被马所毁的象。

邵子的易数,讲究个象数理,如花园里被人折花,是迟早会出现的事,所以卦中出现了相应的类象,再配合时间,便知是什么时候一定发生,其它相应的断事均在合理范围之内。

而断卦的方法就是在卦中不断旋转循环,能循环得象数理逻辑理顺了,通了,那么便对将会发生的事情便能揣度得差不多了。

当然,这个说得轻易,却并不容易,毕竟卦里转晕掉,算出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是很常见的。

像上面的两个卦,如果直接扔两个卦出来让人断,恐怕世间能断得出来的很少。现在分析它时,是已经知道结果后分析的,所以是作不得数的,玩过易卦的应该深有体会。

如果仅是事占的话,高明的卜者都能做到,然而邵子显然更进一步,已达知命之境。

有一次,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叔弼去拜访邵雍,刚走到门口,还没敲门,邵雍就已经开门,欢迎他进去了。进去了后,先生就主动给他聊自己的经历,遇到的人等等,并且在聊完后,还问都能记得下来吗?欧阳叔弼觉得先生先反常,为什么会问这个呢?

然后宋神宗元丰年间邵雍去世,朝廷崇尚邵的品行,认为应该给他一个谥号,因为欧阳叔弼当时是太常博士,博士官的职责,决定了由他负责给邵子写一篇谥议的文章,呈奏给皇上。

欧阳叔弼才恍然大悟

如果说这是纯术的范畴,邵子的感悟则近道了。

他写过一本书,叫《渔樵问答》,以“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为核心宗旨,在这里面描述了天地万物之道,统一于易中。

对于“观天地万物之道”他在这里作过一个阐述,值得欣赏。

渔者谓樵者曰:“子知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樵者曰:“未也。愿闻其方。”
渔者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者,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夫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天下之所,其于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非唯吾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非唯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而千万世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者乎?过此以往,来之或知也已。”

所谓观物,并不是用眼睛来看的,而是用心来观的。然而,说是用心来观物也并不全面,实际上是用理来观物。天下的物,都是有理的,有性的,有命的。

这个出自于《易经·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那么什么是理?事理便是理。什么是性?本来面貌便是性。什么是命?万事万物的变化遭遇便是命,而这一切都是可知的。

以水为例,如果烧水,烧过的水是可以喝的,这便是理,水开了还是没开这是性,水开了被人喝了,还是被泼掉,这便是命。

如果穷理尽性,你便不再是那水,而是烧水的人。

如果到人身上,人的性,便是人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应该是什么样的?

春秋时期,有位荀子在《性恶篇》中描述了“人性本恶",他认为的是人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表现出恶来,也就是仅仅服从于自己的原始欲望需求。

但儒家还是采用了孟子的“人性本善”之道,因为人毕竟是人,并不是动物,人比动物懂得更多的便是克制,所以在儒家提出了“克己复礼”,从而不断提炼人性,达到更高完善的品格。

这并非是说荀子错了,因为荀子在《解蔽篇》说:“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夺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

在荀子这里的人心就像什么呢?就像你泡了一杯清茶,倒水进入的时候,水冲着茶叶翻腾,便是一片混沌的,然而放在那里,渐渐的茶沉了底,茶水也就变得清澈了起来。

这又好比天地混沌初开,一片混杂,渐渐地天地始变,清而为天,成了我们宇宙中的空间,浊而成地,构成了一个星球,然而便各得其序,在宇宙中运转。

所以荀子以人心相喻,这说明他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人心是能够分辨是非的,并强调要养心以清,这样便不会被外物所扰。

更可以看出,荀子所立的人性本恶论,是站在强调后天的教化与自身如何才能不受外物所扰上,所以谈性也要谈心,只是他将心与性对立而统一了起来。

远古之时,人并没有教化,从现代考古可以知晓远古时期,人与人之间相互残杀与血腥争斗,并谈不上美好,然而为什么人类却能慢慢地发展出文明出来?

荀子所说的:“耳好声,心好色”也确实普遍存在于人类之中。

狗还是狗,猫还是猫,兔子还是兔子,它们也一样,然而为什么人类能发展至此?

《道德经》说得明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为圣人寻求的是最实在的东西,便不会被外在的虚华所影响,而人是的本性中是渴望像自己也是圣人。

人虽然本性的欲望是坏的,然而人性却不仅仅有欲望,还也寻求更高的精神追求客观需求。

这便是一点良知不昧,而这一点良知便是存在人性之中的先天之本。

所以阳明先生说:“返照明心是见体处,分别心意是起用处,而良知即体即用,是从禅到儒的转换处。”

这个性,在道家,有一个名字,叫作元神。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天地万物之间竞争虽然激烈异常,但是天地并没有让一切灭亡,留有一线生机,一线生机让万物繁荣成长,所以要得生,必要契合这一线生机。

学道者中,虽然不乏品德高尚之士,然而也不乏有阴谋算计之辈,奸险小人之属,然而只要是真心想学道,终究是会期望能够变得更好,不断能够提升自己。

因为修道会经历要积阳炼阴,而积阳炼阴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假外物,不需心求,只需凭良知本性而行,渐渐便能元神坚固。

因为不这样,契合了不了那一线生机。

当然,契合生机,并非仅仅靠心性之学能办得到,魂魄凝结死而不散,最终也仅能求个神道,明清以来大重心性之学,渐偏于仙道本源,偶有成者,多不过是神道香火之中。

空谈心性而不重实际修炼,整日只玩弄巧智,或能博取一时世人欢喜,实际是无益之事。

认真学道,踏实修炼方是正途。

曾经有位老道长说:为什么怕坏人学道呢?即使是坏人,只要真的肯学,学着学着的,也就变好了啊。

在下深以为然。

穷其理,尽其性,终归于命,这便是观天地万物的正途。

镜子能照出来万物,但是不能隐藏万物,这不如水能够适应任何万物的形状,然而水又不如圣人了。

因为水毕竟只是水,圣人却是能天物万物都认识,知晓天地万物之情的。

那么圣人为什么能知晓万物之情呢?因为圣人能够“反观”啊。

什么叫反观?反观就是不是我来看事物,也不是事物来看我,而是用事物去看事物,这叫以物观物。

既然能以物观物,又哪里还有“我”呢?所以人便是我,我便是人,我也是物,物也是我,于是便能以天下万物而为自己的耳目了。

以天下之口为口,便能无所不言,以天下的心为心,便心无所不能谋了。

这些来源于邵子的感悟,易占之道到达一定的程度后的心得之谈。

然而邵子近道,却未得道,这是为何?

《道德经》中说:“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邵子的感悟,所发之论已合道德之旨,《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然《道德经》中又说了:“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才是真正圣人之境界。

此说并非贬低邵子,毕竟道德之高妙,知其旨易,证其旨难,要证得道德妙旨并非容易。

祖师云:“九层之台起於累土”,邵子虽不至九,怕也有七八,自然具体有多少,在下自是没资格定论的。

吾等还只可暂且仰望。

邵子有一个极大的贡献,便是整理出来了先天八卦图,并有先天数,另外还有方圆六十四卦图。

谈到方圆六十四卦图非常出名了,白石将它带到了欧洲,莱布尼茨看到之后,得到了启发,发明了二进制。

有些人对此有反对意见,要么说莱布尼茨根本没有见过这个卦图,要么就说周易卦是套符号系统,与二进制完全没有关系。

历史上白晋在康熙指示下学习《易经》的手稿,并且也确实将此介绍给莱布尼茨过,而且莱布尼茨的书信中也提到了伏羲。

并且根据梵蒂岗收藏的手稿看,有一份分别1668,1671, 1697三个年代间的手稿,是欧洲对中国易经的研究,最下面的中文写的是”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是复卦的卦辞。

道家阴符派博客--聊聊周易参同契(五):追寻先天图--参同契 1

 

更为可信的是,还有比利时来华传教士柏应理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提及了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八卦方位图两张图。

1687年12月19日他致函冯·黑森—莱茵费尔的一封信中说“今年巴黎出版了一本中国哲圣孔子著作”,就是指《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

所以早在白晋前,莱布尼茨便见过先天图了。

不过莱布尼茨未必深入研读周易的具体内容,而是看到阴阳渐变的规律,于是制作出来了二进制。

先天六十四卦图是这样的:

道家阴符派博客--聊聊周易参同契(五):追寻先天图--参同契 2

 

这个长相是有点吓人,所以我们看简化版的。

 

道家阴符派博客--聊聊周易参同契(五):追寻先天图--参同契 3

 

 

这个图如果整理出来便是这样的:

 兑    震

 离        坎

 巽    艮

 

如果对开篇印象还深刻的话:“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即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

如果到了第二段描述,会说:“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

周易一共六十四卦,而乾坤与坎离四个月,作为牝牡四卦,以为橐龠,剩余的六十卦。

而月节有五六,需要解释一下,月球自西向东在南北纬18~28度之间绕地球公转,与赤道交角平均5.09度,朔望月为29.53059日。

所谓的朔月便是月节,这里指的是一个月的长度为30天,每一日白天用一卦,晚上用一卦,正好配上六十卦。

并且而每一卦,有六个爻,每一个爻对应一个时辰,即两个小时,所以两个卦正好对应十二个时辰。

这样就构成了三十日的火候,这里说的三十日是模拟真实世界的三十日的象,并非是说要三十天,这个涉及到劫气运的事。

六十四卦开头的卦序便是:乾坤屯蒙,因为乾坤已经用了,所以开始为初一早上出太阳时为屯卦,然后到傍晚开始为蒙卦,之后的依次类推。

有人可能会疑问了,这里为什么要用屯卦?周易六十四卦中,屯卦为什么要排在第三位,仅仅是这样的理由?

想解释这个,需要用到洛书了,洛书直接化成数来看:

4  9  2

3  5  7

8  1  6

显然它是一个标准的三阶幻方,特点便是无论是横竖斜,相加皆等于十五,如果看过贫道写的《道家文化内秘:术数之美》,里面关于洛书还有更多的特性,这里先不多述。

在先天八卦中,坎卦的位置在七,震卦位置在八,七加八等于多少?

一般稍有点修炼常识的,便知道家重视肾,因为肾乃先天之本,而肾便是坎卦,震便是动。

水雷屯这个卦,其实此卦有土法子可以记,便想着有个水雷,修炼的时候它便会引爆于是便震了。

这个一震不是比喻,古诗有云:“山南山北一声雷,撼动乾坤橐龠开。潭底老龙眠不得,轰亨飞上九天来。”

如在《青华秘文》也说:“交会之际,心田静而肾府动,得非真阳在下而真阴在上乎?”

敏锐一点会问,那九加六也等于十五,是不是意味着乾与离卦也有什么用?

乾离,构成天火同人,乾为头,离为目,闭光收光,而离在乾之下,所以要把光往下沉,无论是沉到膻中还是下丹田,都能符合其象。

如果沉到下丹田,便是《悟真篇》中所说的“蟾光终日照西川”。

现在先不多说修炼的事,不能稀里胡涂,后面还要明白一个道理,才知道这个下手功夫是怎么进行的。

“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

先天八卦图中最下面三爻为坤卦,往左一转,便成了震卦,再往左一转,便成了兑卦,然后再转就成了乾坤,阳爻从八卦的初爻开始,不断的填充进来,然后成了乾卦,紧接着,又从初爻开始变成阴,逐渐最后变成了坤卦。

从坤卦到乾的过程,认为阳是上升的,从乾到坤的过程,认为阳是下升的,这两个分别对应于节气中的冬至与夏至。

冬至便是阴气皆尽,阳气始生的时候,而夏至便是阳气足满,阴气始生的时候,自然也可以理解为阳气开始泄的时候,而在进的时候,称为进阳火,退的时候,叫退阴符。

用八卦的时候,对应的是八节,它针对的是阳,而阴的一面也必须考虑,所以需要再配上十二地支,这样便可以与一年的十二月相应。

                      午

             巳     乾      未

       辰      兑        巽     申

   卯     离                     坎   酉

        寅     震         艮   戌

            丑          亥

                     子

 

这里需要说下十二地支,一些不专业的著作,里面会说十二地支就是十二生肖,而十二生肖是印度传来的。

这个其实是荒谬之论,在中国十二地支,其由来极为久远。

印度没有可靠文献佐证时代,后来的印度史基本上是主要参照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整理出来的,很多遗址也是这样挖出来的,并没有十二生肖的明确证据。

而十二地支衍生的十二生肖时代虽然比较晚,但再晚也是秦汉甚至更早的事了。

因为根据考古资料,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两批秦代竹简及1986年4月,甘肃天水放马滩秦代墓葬出土秦简中,均记录已经有十二地支配动物的模型了,并且与现代的十二生肖基本一样。

不过在秦汉的时候流行有两套生肖方案,后来到了战国时期才稳定下来,一套变成了三十六禽,一套稳定了下来逐渐成为了后来的十二生肖。

顺便说个有趣的,最早的地支配动物的运用,并不是为了现代生肖这样的用法,而是在占卜中,推出来相应的地支后,看偷东西的人长什么样的。

回归正题,关于十二地支,网上资料颇多,这里不多说,这里继续谈《周易参同契

“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在三式术数的奇门遁甲之中,冬至到夏至为阳遁,夏至到冬至为阴遁,与此理是合的,只是参同契中是冬至起子,夏至起午,它用的是北斗位置,不是太阳,也不是日月合朔。

道家注重的是北斗,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这里的秋冬当外用,用奇门遁甲里的占法来说会更容易理解,如在冬至到夏至时,对应的是阳遁。

而在阳遁中占卜时,比如占失物,用神落在子到辰巳这一面的话,那么就称为落在内盘,如果是落在午到戌亥的话,便称为外盘。

内盘代表所遗失的东西在家中,宅内,目前场所之中,外盘则是在外了。

这个在修炼中是指的内外的概念,那么内在哪里,外在哪里寻?

《淮南子 天文训》中说了:“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从一辰,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谋刑,十一月合子谋德。”

“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

《管子》中《四时》篇云:"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

而刑德的关键就是卯与酉,如果翻阅过丹经的话,能够知晓有卯酉沐浴之说,实际上这里的卯酉便是刑德的体现,如果不依照客观规律进行,不但不能修炼如法,还会出现问题。

不过这里说的只是个大概,这个问题之后会详述。

现在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里的先天图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当年朱子在托友人在蜀中得到的是“先天诸图”,说明这个图并不止一张。

那么说明它还差一部分,究竟是哪一部分?下文再说。

 

道家阴符文化致力传播正统道教文化知识,欢迎与天下学道者共进交流,更欢迎道门前辈们指正,诸天气荡荡,吾道日兴隆。

 

 

yinfupai_public

道家阴符派博客--聊聊周易参同契(五):追寻先天图--参同契 4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道家阴符文化

三符风云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