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寻访中国当代隐士(六)

《空谷幽兰》—-寻访中国当代隐士(六)

      隐士是中国保存得最好的秘密之一,他们象征着这个国家很多最神秘的东西。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修道意味着孤独的生活;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则意味着从政生涯。然而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是一泓泓『纯粹的思考』和『纯粹的生活』的源泉,迟早会找到合适的渠道,流向人间。 


       尽管隐士传统是中国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直到公元三世纪末,中国官员才开始费心思去传讲隐士的贡献。《后汉书》里有一章是专门讲隐士的,作者是这样开头的: 

    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作者继续解释说,除了个体之间的这些差异之外,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不变的目标,那就是修道。对他们来说,道是通向尘廛之外的。虽然孔夫子同意 “道不行矣”,但是他仍然待在尘廛里,因为他认为,作为一个敬道的人,说服那些当权者“为政以德”是他的责任。那些为政以德的人就好比北极星,世界会围绕 着他而和谐地旋转(“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乐观的。楚狂接舆佯狂以避世自保,他曾经从孔子身边走过,作歌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第18章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修道意味着孤独的生活,而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则意味着从政生涯。不管一个特定的个体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关于这两种选择之间的辩论是永无休止的。在《楚辞》里,《渔父》继续着这场辩论: 

    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不饣甫其糟而歠其酉丽?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 

    不复与言。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也是一位萨满。大约公元前300年左右,他以这种身份供职于楚国宫廷。在楚国附近,有沧浪河流过。由于批评了楚王 的过失,以及遭到同僚的诽谤,屈原被流放到长江南岸的沼泽地带。就在那里,当他正沿着湘江岸边行走的时候,那位渔父遇见了他。屈原对楚王的昏聩感到失望, 又不可能继续从政,所以他的前途怎么样,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了。在《离骚》里,他写道: 

    何离心之可同兮, 

    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 

    路修远以周流。 

    但是屈原没能成为一位隐士。他也从来没有到达过昆仑——终南山一带。他拒绝了渔父的建议,就在汨罗江注入湘江入口处的东面,跳进了汨罗江。 

三符风云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