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凯歌的《道士下山》毁于功利

评陈凯歌的《道士下山》毁于功利

  胡歌当年原创了一个作品叫《一个馒头引起的备案》,颇有影射《无极》,而陈凯歌立即勃然大怒,要求胡歌给其道歉。

  由于都是娱乐圈中人,胡歌也不好得罪陈凯歌,所以也就做了道歉,但是坚决不承认侵权。

  时至今日,陈凯歌一部《道士下山》引起了剧烈的争议,中国道教权益保护协会的孟道长对陈凯歌做出谴责,并要求道歉,同样引起了轩然大波,有很多人抱着不理解的态度,认为这样是小题大作了。

  孟道长发的文里的很多谴责内容,同样是没有道理的,实在也是让人很难支持的。

  一是谴责的内容没有说到要害之处,二是太小看观众的智商了。

 

  不能因为一个厨师错把盐放成了糖,就认为盐应该抗议,看看豆瓣上的评论就知道了,实际上大众很明确的知道,这是厨师的水平有问题。

 

  抛开这些来说,倒是有个问题值得深思。

  网上多有批评道教人士要求陈凯歌道歉,但是陈凯歌能要求胡歌道歉,道教人士为什么不能要求陈凯歌道歉?

  有人说陈凯歌只是走娱乐路线,这不过又一是部一只烧鸡引起的血案,其实并不是有意扭曲道教形象。

  个人而言,相信陈凯歌并不是针对道教来扭曲,但是陈凯歌却是因为票房的缘故,故意这样安排。

  当年《无极》的失败,让陈凯歌很是恼怒,他放言说:自己绝不会为了票房而拍电影。

  但是真是这样?可以看到《道士下山》的英文名是:"Monk Comes Down The Mountain(2015)"。

  用的是"Monk",这个单词代表的是:"修道士,僧侣",而并不是道士的专用英文词"Taoist"。

  这说明什么,说明陈凯歌在海外还是有顾忌的,不敢用"道士"这个词,一旦用了,必然会引起海外道士的抗议,惹上很多麻烦。

  也只有在国内这种现状下,才让陈凯歌敢于公然这样做,目的是什么?票房。

  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现象,越是争议搞怪,越容易吸引票房。

  陈凯歌一直在计划拍摄一部佛教主题的电影《沙门空海》,并且多次在公开场合声称他是尊崇佛教的,所以对原著进行了改动。

  在原著中,有寺庙中其实有地道的,而过去求子的女子,实际上皆是寺庙中的僧人偷偷爬过地道去与女子相会,然后使女子怀孕。

  如松长老在守寺庙时,封闭了地道,但是后来又困惑了,这样到底是不是慈悲,因为那些女子如果没有怀上小孩,回去后是很凄惨的。于是他又打开了地道,放了何安下过去与女子相会。

  这样一个剧情,按照陈凯歌的念头,于是便删除掉了,因为这样不但不能显示出如松长老的高大上来,引入如松的困惑会影响他想塑造的形象。

  问题来了,既然对于如松长老的形象都知道维护,说明陈凯歌懂得信仰这个概念的,但为何又对于道士的形象就任意扭曲?

  如果谈及扭曲的情节,何安下被安排去拜佛的情节已经是让人吐槽了。

  而原著中,何安下是在岳王庙(周西宇在的高)门口打坐入定了十天,然后如松长老觉得这样他太招摇了于是请去了佛寺里。

  这个情节被有意识的删除掉了,但这个还是其次了。

  更重要的是,在安排查老板与周西宇的形象时,说话神情各种暧昧,在电影院里,大量的人都评论说这个是基情四射。

  在访谈中,陈凯歌声称那是个为了表现战友的关系,完全没有表达这个的意思。大家也不是没有看过抗战片,表达战友间深厚感情的手法多了去了,为什么要偏偏选择这种暧昧的?

  虽然道教并没有明确反对同性恋之类的规条,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龙阳之癖之类并非少见,所以也不在道家考虑的范围之内。

  但是同性恋的情节,在社会上很容易引起关注,国内的现实是有很多基于同性感情的段子,虽然无关讽刺,但总是能让人觉得新奇。

  陈凯歌故意安排这种情节,无非就是为了哗众取宠,打造一个大众关注的新奇点,这样以便吸引票房。

  虽然是票房还是火爆,但豆瓣上《道士下山》时至今日,评分一路下滑,充满了各种批评,这两天陈凯歌的水军也是拼命在网上造势,试图挽回局面。

  这说明票房大家只是冲着特效去的,而对情节是极其不满意的,在陈凯歌自己的糟蹋之下,结果这部片子,变成了彻底的只为票房的商业片。

  商业片的结果就是,虽然会被人看了,但很快会被人忘记,不会有人去回味,不会有人记得你片子里有过什么经典台词,有过什么经典的思想。

  《道士下山》这部片子,陈凯歌如同一个只会表演的法餐厨师一样,安排的表演虽然极其精彩,眼花缭乱,然而最终食物一入口,却是无什么味道。

三符风云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