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解(三十二):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解:大道广大,其可左可右,万物依靠它来生长,而在大道却不舍弃,生万物而有功,却不以有功,故养成万物而不成万物之主,所以时常无欲,能称其微小,但万物却归附于它,又能称为大。道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成其大。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三十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知人的有智的,能自知的是明的,能胜过别人的是有力的,而能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是强的。能知足的人是富有的,能坚持行事的是有志向的,而总不会失去自己位置的是长久的,恒定不变而又不消亡是长寿的。    【注】此段意深,涉有修行之理。总要不但能知其外,亦要能知其内,能胜过别人,也要能自我超越。能坚持不懈向一个目标努力,也要能在努力过程中不偏离方 向,如此,固定不变长久坚持下去也就是能持久的。修行过程之中,虽格外物以知之,亦要能知己之所能,常常念而不舍,方不迷失,即不迷失便可久,能久则能不 变,不变方能久。万物之生长收藏变化,无非不过是在发展之中而变,故古有十二态,只求于长生,唯长生久且恒也。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三十):道常无名,朴虽小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持久长远的道是没有名字的,虽然朴实而微小,但天下没有什么能够控制得了它的。如果是王侯能守住道的话,万物将会归服,天地也会相合,降下甘露,不需要 用什么法令,人民就会自身平均分配一切。已经开始进行实施制度,总会有个名头,既然有了名头,那么也应该知道变化之处与支撑之处在哪里,知道这些,就不会 消亡。道与天下的关系,就如同川谷与江海一样。      【注】现代文直译极难简练地描述其中的思想,此段的大意是,道虽然微小无 名,但是它是统御一切的东西,亘古长存,所以天下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它或高于它。如果有权力的人能坚守道的话,那么可以做到无为而治,不施而自化,万物会 自己进入一种协调的状态去变化得让你可以控制。在古文中,“止”字通于“趾”,没有停止的意思,而人走动,首先会动的就是足,所以这里的止,是用脚与 脚掌进行这种象征来比喻描述的一种动之处的情况。道与天下的关系,就如同川谷与江海一样,谷是山口泉水流出之处,而川是河流,而河流汇成江海,所以,这里 指道与天下的关系是:道是天下的源头,从源头形成河流,再不断汇聚,最终才形成了天下。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九):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 者,是 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解:好的刀兵,是不祥之物,它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喜欢它的。君子所在的地方,以左为贵,而刀兵则以右为贵。刀兵是不祥之器,并非是君子的 所用的东西,只是不得已才会使用,只有心境恬淡才是上上之策。打了胜仗不应该高兴,而觉得高兴的都是喜欢杀人的,而喜欢杀人的,很难得志于天下。好的事 情,都尚左,而坏的事情,都尚右,偏将军是在左这的,上将军是在右边的,这称为以 丧礼来对待。杀人杀得多了,应该哀悲哭泣,打胜了,则要以丧礼来对待。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八):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用道来辅助人主的人,不用武力来强行压制天下。做事总是需要有代价的,军队所到之处,荆棘横生,大军走后,必然是带来的一片灾难。只是擅长于有果而已, 所以不敢用强来解决。有了成就后,要勿矜,勿伐,勿骄,不得太过,勿强。凡事物如果发展到旺盛的阶段,就会进入老化的阶段,故称为不合于道,不合于道便会 提前结束。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七):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弗得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 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解:试图通过主观有为的方法来得到天下,据我来看,是不行的。天下,是神器,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凡是这样做的,终究离不开失败,凡是偏执于此的,总是会失去 天下的。圣人以无为来应对,所以不会失败,圣人不偏执,所以不会失去。世间的事物,有的行,有的随,有的嘘,有的吹,有的强,有的弱,有的挫,有的安,有 的危。所以圣人不极端,不奢欲,不过胜。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六):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 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解:知其雄壮,而守着其阴柔的地方,为天下的源头,时常守着而不离开,就能复归于婴儿。知其白,而守其黑,为天下统一的规范,时常符合而不偏离,能复归于无 极。知其荣,而能守其辱,为天下的收藏之所,时常遵循而充足,能复归于朴实厚重。朴分散开来,便能作为器用,圣人用之,便能为官长,所以真正大的约令并不 是分割开来的。      阴阳之道变化无穷,万物皆有阴阳在其中,欲使一方强旺,不但要理解阳性的一面, 还需要的就是守着阴性一面的变化,为天下式者,抱一之道,抱一便是“知其白,守其黑”,时时如此而不偏离,便能回复到无极的状态。人如能守得其辱,便能逐 渐充足,亦可将其割而为用,便为成了官长,可施约制令,行于天道之中。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五):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chì);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善于行走的人,在地上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话中不会有漏洞,善于计算的人,不需要使用筹策,善于关闭,找不到打开的地方,善于结绳作约的人,打 出来的结难以找到如何解开的办法。所以圣人常善于救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时常善于救物,就不会轻易扔弃物品,这就称为袭明。善于为人的,不喜欢作别人 的老师,不善于为人的,喜欢看人的天资。不要总是想着当人的老师,也不要热衷于别人的天赋,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反而不会是那么聪明,这才是真正的机要之 处。      【注】这里用现代文极难解释得清,人的含义与古代的含义有极大的区别,早先人并非是指“人类”,而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 而生者也。”,故阴符经有云“天性,人也”,这里的善为人,代表的是天性之中最贵者,域中有四大,人居之其一。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注解:重是轻的根源,静是导致躁的主要因素,所以圣人终日都是如负重担的样子。虽有漂亮虚荣的东西吸引,但也会仍然超然而处。奈何有些大国的国君,却轻慢天下。轻慢就会失去根本,而浮躁则会失去主宰啊。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在天地之前就有了,静悄悄的没有声音空虚一片,独立而不变化,周而复始而不消亡。可以认为它是天下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强行用用 “道”字来描述,强行用称为“大”,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逝去,逝去到一定程度就称为远,远到一定程度又会返回。故道、天、地、人均可称为“大”,在域中有四 大,而人在其中之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古之“大”字,多指与人相关之物,这里指出"大“并非”大小“之”大”,而是一个强命名的名词,符合这种规律或法则的都称为“大”,而可认知的概念中,道、天、地、人,都符合“大”的规律:发生到一定程度便会逝去,逝去后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之后它又会返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