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解(二十二):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此句被有些经文放在上一段,但根据上下文,放在下一段,更有道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yù)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仰望言及自然,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之说,是什么导致了这样?天地。天地之中的自然现象尚且不能持久,而何况于人?与道产生共鸣的人会与道相感,与 德产生共鸣的人会与德相感,与失产生共鸣的人会与失相感。与道产生共鸣的,道亦会与其产生共鸣,与德产生共鸣的,德也会与其产生共鸣,与失产生共鸣的,失 也会其产生共鸣。 实证不足以领悟如此的道理,而有人并不去进一步实证它们。光踮着脚的人是站不久的,光跨开了步子而不往前走,自 己觉得自己聪明的并不是聪明人,自己总觉得自己有道理的人是无代让人信服的,自吹自擂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自恃自己的成就的是不会再有进步的。它们对于道来 说 ,如同多余食物,身上的赘疣一样,这类事物都只能带来损害,所以有道的人不会与这些相交。

Read More

论基督教与佛教中的阴符规则

  名词解释: 阴符:自古阴符一义多在史上出现,不过总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在道家阴符派认为,凡是以某种方式来模拟天地之间自然的生杀规律,并利用其力量的方法所呈现出来的形式,都可以称之为符,所谓阴符,也就是暗合的意义。 生杀:这是世间规律的一种呈现,以人手为例,如果有生无杀,人的手就不会出手指头,而是会成一个大肉掌,正因为有杀的力量在里面,所以细胞们该生的生,该 杀的杀,手上才能长出五个手指头出来,在这背后有一种特别的规律,让人一般情况一只手只会长五个手指头,这个就是背后的力量,再追溯这个是由基因导致的, 那么人类的基因为什么要这样构成,更背后的力量是什么?不断追溯下去,就是自然的力量了。 自古中外,都有符咒法术一说,在西方更多是以巫术,炼金术或是魔法来体现的,众而归一,其实在本质上区别并不大,虽然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各自有各自的变化,它们都具有统一的阴符规则的特征。 像在基督教中,尽管基督教是很反对符咒之类的东西的,但事实上西方的基督教中,原本十字架不是基督教自身的东西,后来被吸取进入了基督教,十字架代表耶稣受难,从而达到一种神圣的意念,可以用来消罪解罪,耶稣就成了为人类背负罪恶的受体,所有的罪业都可以由耶稣来承担,这就是一种符咒。无论基督教的历史变迁如何复杂,事实上十字架就属于基督教的符文,通过虔诚的信仰能够转化出力量来,但这种转化不是一种稳定的输出,所以在基督教中说的是一切由上帝赐予,已经拥有的部分就应该感恩了,是否会有更多的赐予是上帝的事,你只要好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好。一个单纯的符号不足以寄托足够的调节能力,最终还是要赋予智能,所以十字架本身与耶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耶稣与十字架总在共同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神灵象征,所以基督教也有它自己的力量原因,所以十字架与耶稣的力量,不如说是上帝启示了大众以这种形式去达到消罪纳福目的。 在基督教中,还有一种符咒的体现是在基督教堂的修建中,不少教堂的修建,要符合特别的符咒特征,这也可以称为风水上的特征,就是耶稣十字架的位置恰好是在某个夹角或某种特别的建筑范围内的,如双圆形教堂体系中,中间交叠的部分才是可以安放耶稣十字架的,更有讲究的,还要求有特别的光线从什么角度射入配教堂内部的配合,而这类特征,恰好又与一些符咒中常见的符文形状惊人的相似,这个以后有机会在谈西方的风水及符咒时细说,这里不细说。 像这种典型的又如佛教,佛教中与基督教有一定的相似性,尽量原义的佛教并不要求设像,并反对偶像崇拜,但事实上现代的佛教的大部分宣传,主要还是以拜佛为主,其中以净土宗为最广。拜佛与拜神的行为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样是一种借助信仰的方式,只不过佛教通过的是一种一佛代万神的方式来集中这种信仰的力量。在佛教自身,这种又称为念力,通过念力是能够驱使一些客观实在的变化,尤其是汇聚了大众的念力后。汇聚大众的念力有一个问题就是,众生的想法念头驳杂不纯,之间有各种冲突,要使这种念力达到一种协调,那么就得通过一种教化的方式去进行大众有公共一致的观念,这样的力量才能够纯正,然后产生一个回向,这种力量达到一种极致时,是可以产生净化神魂,接引至净土的力量的。在佛教而言,这种共同的信念,要建立在三点上面,一是积极行善,二是谦让不争,三是一心求佛,这种信仰也符合大众的公共道德规范,同时心性修养的提高也能够加强这种力量的凝聚。同时不得不指出一点,现世的佛教中,为了争取香火信众,而四处吸收其它神衹,并称作为自身的护法神之类,以广纳香火信众不择手段,这实际上是对佛教的众念汇聚一种干扰,现世修行僧人大多总不如过去的高僧们,而且佛教不少寺院也混乱一片,与这个有不可脱离的干系。 佛教的符咒主要是几种, 1   信仰式的符咒:也就是佛,菩萨等,通过念经念咒感应,从而借助信仰的力量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实的目的,但这种力量并不够强,所以有些人念经放生念咒很久后没有什么效果,这种问题一般是归结出来就是在业力上,业力较重的化起来就比较困难。这是佛教的观点来看待的,而且在佛教的思想中,神通不敌业力,对业力的力量是描述得很大的,并且认为业力是因为在藏识中流转,遇到因缘就显现,如果去干扰其中一点,无论是什么行为,又会产生更多的业力,如一像大网,越纠越不清楚,所以不如就出世修行,或是暂无全力修行条件,那么就不断修善积累资粮,而修行的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念经拜神,达到气场上的共鸣,从而产生自我的净化与协调。 2  种子字的符咒: 这个主要是密宗的流派里流传,种子字表示佛、菩萨等诸尊所说真言之梵字,大多先是由观想虚空结梵,结梵化本尊,这种在道教一些流派中也有类似的概念,类似于真空结妙有的概念。这种种子字,化出的本尊具有力量,这种力量就可以用来施咒念经,种子字中比较继承印度的思想,包括地火水风空等概念,修习种子是一个比较大的法门,内容精深复杂。 3  佛道合流的符咒:主要是民间法教的结合体上体系较多,正规的道教流派或佛教流派里也有这个,属于边缘混化产生的体系,典型的是如闾山一系是巫医道僧结合体,信仰非常庞杂,里面符咒体系庞杂,其中有一系如普庵符派,就是典型的一个流派,里面的符咒以佛或是普唵或是观音为令,施使符咒。更有如明清常可见的一些手抄本上,可以看到不少法教中有结合了佛教信仰的符咒,穿插在各种符咒之中。 4  手印符咒:在道教这种叫作诀,也就是手诀,在佛教的流派中称为手印,以密宗最为见长。 5  其它符咒:如密宗中的曼荼罗等。 佛教的符咒是比较杂乱的,从原义的佛教上来说,是反对符咒的,但事实上在现实的行教中,符咒却是在佛教里很盛行的,并非如一般人了解的那样,佛教不使用符咒,但如果究其本义来说,在一些佛经里明确指出,如果是正统佛教人士,是不应该使用符咒的,不过这些就是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了,以上叙述不一定完整,欢迎补充。

Read More

研究发现饥饿感或能保护大脑避免认知功能衰退

据发表在《PLOS ONE》杂志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激素信号是机体空腹与大脑存在饥饿感的“中间者”,对激素的调控也许能够有效地应对与年龄相关的认知下降病症,这种方法与限制热量摄入的治疗手段比较相似。 研究人员Inga Kadish表示:“这是目前据我们所了解到的第一篇揭示饥饿能降低阿耳茨海默氏病发病机理的论文,当然这是基于对老鼠模型的研究。如果其中涉及的机制得 到证实,激素饥饿信号也许能开辟出一种新的途径来治疗阿耳茨海默氏病,即可通过单一的方式也可与热量限制结合治疗。” 热量限制属于养生疗法,即个体摄入较平均值低的卡路里,但又不致于引发营养失调。对多个物种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保护神经避免出现变性紊乱并且还能延长寿命,但这种效果在人类随机临床实验中还未得到证实。 研究人员推断,饥饿感会造成适度的紧张,反过来就会触发机体的代谢信号通路,从而对抗引发阿耳茨海默氏病的沉积斑块。这是典型的毒物兴奋效应理论,即有害的压力源处于一个适当的水平将对机体有益。          评论:人老吃得太饱,而不能保证饥饿感的存在,容易变笨看来是正常的事了,适当的饥饿疗法不但能促进人身自我的调整,而且据很多受到饥饿疗法的人声称,大脑会变得更清醒,并不是虚言。

Read More

UFO与小人国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即将播出的一部关于UFO记录片声称将提供证实外星人存在的确凿证据,其中包括对这具尸体的先进科学分析。           至于是不是外星人暂时无法确定,不过有关此小人尸骸的图片在06年时就有报导了。           关于网络上的小人国资料(一):http://blog.yinfupai.com/415.html           关于网络上的小人国资料(二):http://blog.yinfupai.com/418.html           关于网络上的小人国资料(三):http://blog.yinfupai.com/420.html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一):曲则全,枉则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弯曲能够保全,扭曲则能拉直,先有了水坑就能有水满出来,去了旧的就有了新的,因为少才会有了多,而有了多就会有了迷惑。所以圣人只坚持用“一”来面对 天下所有的事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总是以自己的想法为主,故能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能不断进步,而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所以有作用,不自 己觉得自己了不起,所以成长。由于不去争辩,所以天下没有能与其争辩的。所以古之所说,“曲则全”并不是虚言,都是为了求“全”。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 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恍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唯者,应声唯唯是也,阿者,谦卑顺从是也,两者又有多大区别?善与恶之间,又有多大区别?只不过是,大家都所畏的,不能不畏。荒者,迷乱也,众人迷乱无 边无际,热热闹闹,像是在逢年过节一,而我却发现他们就如同没有长大的婴儿一样,都没有归际。大家都觉得拥有得很多了,而我却心中觉得像是失去了什么。那 我愚笨的心啊,混混沌沌,俗人表现得锋芒必露的样子,而我则表现自己很平凡,俗人表现得自己体察很细微,无所不及的样子,而我独沉默不语。思绪如水波起 伏,像大海一样,一波接一波,似乎无尽无止。众皆认为自己知道万事万物的原因,而我却显得很笨很无知,我与大家都不同之处在于我认为最宝贵的是去探索万物 的本源。 【食,食墨之简称,为龟卜之术语】【母,同“以为天下母",万物的本源或发源】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略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如果不玩弄权术心智,人民做事就能提高百倍的效率,如果不玩弄仁义,人民自然会恢复孝慈,不要追求取巧谋利,那么自然也不会有盗贼,这三者都不是能依赖 于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定所能解决的,所以必须要有所归属,管理者需要做到自然纯朴,减少自私的欲望,减少别人的校仿,便能做到无忧了。 前几年网上刮起一阵盗墓风的书籍,为什么盗墓书籍那么容易流行,并不是单纯恐怖小说的影响,而是盗墓这个行业一来让人感觉很神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段,隐约也暗示着大众也可以以这样的手段去谋利,在盗墓小说盛行后,伴随而来的古董交易大热,民间收藏也更加兴旺,虽然不是单纯的小说所刺激,但是这是一种共振的现象,从盗墓小说的大兴可以看出收藏市场的兴盛。更重要的是,国内的盗墓案件也大大增加了,古董的制假贩假也更多了,各种假古董编造的收藏故事也日益增多,这就是追求取巧谋利的结果。 更如当年的三聚氰胺一样,硬性的要求了一个蛋白质含量指标,结果就造成了更多的人去做假,加入三聚氰胺来充当蛋白质含量,一方面在宣扬奶粉的蛋白质含量有多高的同时,其实另一面就是在说含有了多少危害在其中。这种现象是一种伴生的现象,在社会上,如果有追求学历的,必然有假学历,如一些著名人士闹得纷纷扬扬假学历事件,而假学历的成功人士却又反映了一个问题,他们并没有那么高的学历,但也拥有了很不错的成就,而且基本上是行业里的领军人物,这又说明了,学历是否真的足够重要?如果本来就是不需要的东西,又为什么要制定一个标准,让人去造假呢?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七):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首先,有不知道它存在的人,其次试图亲近而赞美它的也有,其次有害怕它的,再其次还有侮辱它的,最后还有不完全相信的跟完全不相信的,不必太在意啊,它的价值在于遵循它就能功成事遂,所以所有的人都认为我自然而然就成了。 很多版本将不知有之,写成“下知有之”,实际上是没有理解到这里“太上”是古语中指的“首先”的含义,故而出现了很多似乎而非的说法, 这一段的主要思想是说明了一种情况:道有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有赞美它的存在,有害怕畏惧它存在的,也有刻意去侮辱它存在的,更有不够相信或是完全不信的,这些其实都不用在意,道就在那里,遵循它来办事就能自然而然达到目的,也就是功成事遂,在旁人看来的话,似乎一切都没有刻意去做什么,一切就自然而然的达成了。 如果现代来看的话,仍然会发现,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有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有赞美它的存在,有害怕畏惧它存在的,也有刻意去侮辱它存在的,更有不够相信或是完全不信的”,亦或如现代人说的羡慕嫉妒恨也一样是这种心理,所以说道德经的智慧穿越着时空,从古至今总是通用的。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六):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达到虚的极致,静到了极致,便会忽然静中生动,万物纷纷芸芸在至静至虚之中动了起来,我反复地观察,发现万物纷纷,都会各自回复到它根源的情况,回复到 根源便是静,回复到静的状称为复命,而复命是长久不变的周而复始不变的规律,所以能称为常,能知常就能总是明白它们的变化,所以知常称为明。如果不知道它 常,而胡乱去做事的话就会做得不好,只有知常才能有容,有容做事才能公正,公正才能控制一切,能控制一切才能合乎天,合乎天才能近乎道,近乎道才能持久, 此时,不具有身也便不会有危险了。 【注:此段与“吾之所以大患,因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焉”有前后之呼应,此段并指出了修炼到“没身”的几个层次, 静,复命,常,容,公,王,天,道,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