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星万年历天圣九年闰月有误?

今日编写历法程序,在参照寿星万年历,查天圣九年,即1031年时,其上显示闰十月小。 而大六壬古案例却云:天圣九年闰九月初。 然而考宋史"天圣九年"中载:“冬十月丙戌,诏公卿大夫励名节。乙未,诏常参官已授外任,毋得奏举选人。辛丑,罢益、梓、广南路转运判官。闰月戊辰,翰林侍读学士孙奭请老,命知兖州,曲宴太清楼送之。” 故此年当闰十月,天圣年中,所闰九者惟天圣元年。      

Read More

谈谈佛教一些少人知晓的情况

佛教是有原来自己的义理与一些宗教规范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已经陈旧了。不少佛学者只好翻着佛经,努力牵强附会到现代科技之上,然而大多又很浅薄,经不起严密的推论,面对专业知识不够深入的大众尚可苟且以应,然而对于专业人士面前却是不值一提。 道教与佛教最大的区别在于,道教有很强的包容性,信教之人也可以有正常人的生活,对于不出家的正一道士来说,娶妻生子都是可以的。 而中国佛教现在尽量明面上的教义说不能结婚生子,实际上不少寺庙方丈住持,多在外偷偷摸摸有私生子,包括很多其它和尚,虽然没有结婚,然而在外也有情人或是女友,其中也不乏有偷偷生子的情况。 这些都说明了,佛教一些制度实际上正在崩坏,一方面在努力渴望能够像道教一样,一方面却又碍于教义的限制,而不敢公开。 对于大多数佛教人士来说,教义的问题是第二位的, 赚钱的问题才是第一位的,如何更好的运营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财,成为了佛教人士最重要的目标。 在很多寺庙中可以看到,随处可见的功德箱,四处站满了劝捐的僧人。而大凡公开结缘的经书,也不离劝捐的主题。至于活动上,又有花钱点灯,花钱供牌,抽签算命等,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实际上这些都是彻底违背佛教的原始教义的。 然而尽管如此,中国佛教主要是谋财及公开偷犯戒律罢了,而在海外的佛教却更为奇异。 在日本,大部分佛教派别的和尚和尼姑都可以结婚生子,而且和尚可以和尼姑结婚,也可以在同一个庙里修行,这属于佛教彻底世俗化的表现。另外在日本的历史上,佛教徒曾经屠杀过基督教徒,同时在二战时,日本佛教大力称赞日军侵华罪行,并积极支持侵华战争。 这些,显然违反了原始佛教的戒律的,然而佛教人士自己的解释是,这样总比去信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要好,至于戒律是可以变的。换句话说,现代佛教的解释上认为,戒律已经是次要的因素了,而一些原则性的东西,都是可以任意改变的,这是典型的目的论。 在缅甸的佛教,则带有一些血腥与暴力的色彩,缅甸佛教与缅甸伊斯兰教之间,冲突不断,时有会出现缅甸佛教徒屠杀伊斯兰教徒的新闻。对此国内的佛教人士,面对海外铺天盖地的报导,声称一切都是虚假新闻,是对于佛教的恶意诬陷云云。 在斯里兰卡的佛教,也曾经发生过残忍的战争,主要是出现在南传与北传佛教的斗争上,导致了斯里兰卡民族大屠杀。 这些的源头,都是因为佛教教理的人为崩坏,典型便是目的论:“虽然佛陀不许杀生,但佛陀也告诉我们,除非所有生灵都通过操练无限的慈悲来合为一体,在此之前绝无和平。作为达到和谐的手段,杀戮和战争是合法的”。 日本禅学大师是这样解释佛教杀戮的:“当他挥舞剑的时候,并不是他在杀人。他没有伤害别人的冲动,是敌人自己显现为了牺牲品,而剑则自动完成了这个公正而仁慈的程序。”通过采用这中"杀人者非吾乃剑也"的逻辑,从而实现杀戮的合理化。 在斯里兰卡的小乘佛教,在进行残杀时,避规教义上的业力,是这样说的:”僧侣避免在他们的布道中直接鼓励杀人,但他们强调战士应该没有恶念的去杀泰米尔武装并战死,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保护佛法的战争而受到因果报应。“ 在泰国就更加直白,僧侣在受戒的时候仍然维持武装活动,并且大量寺院其实是军需火药库,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只要泰国宣称是一个佛教国家,佛教在面对威胁的时候就总有理由,而不管教条上质疑暴力的理论。

Read More

谈谈对心理作用及安慰剂效应的看法

很多时候,遇到一些现象时,总有人抱着怀疑的口气说:“这是不是心理作用?”又或时常用来攻击一些治疗方法时,常会轻蔑地说:“这不过是安慰剂效应”。 这一类人是非常肤浅的,但是这一类人却占了人群的不少数,所以便不得不说一下了。 无论是心理作用还是安慰剂效应,它们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因为某种现象是心理作用,于是便加以轻视。 很多情况下,它们对一些即使是常见的疾病,也会比药物更管用。 心理作用可以产生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典型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期不与人联系,闷在一个小屋子里长年不见阳光,那么很容易患上抑郁症。 而抑郁症有个因素是人体内的激素分泌的影响,但这种分泌目前来说是属于不可控,只能通过情绪调节来改变。 同样的,心理作用还有可能造成各种古怪的疾病,而这些疾病一旦产生,往往就很难可逆。 比如牛皮癣,一旦得了,如果患者心情不好受到不好的暗示较多,自然情绪不佳,自然就会导致疾病变得严重。所以医学上的临床调查显示:负面情绪多的人群患牛皮癣的几率高于常人。 心理上的作用有不良的部分,自然它也会有好的部分,好的部分会使人心情更加愉悦,身体也会更佳健康。 从现实来说,虽然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心情好的癌症患者一定比不开心的活得更久,但是心情好的患者的生存质量往往远胜于不开心的。 而心理作用往往能够作用到人身自我的激素分泌与调节,这些往往会对一些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以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便是时常认为人体自身是不足以解决一些疾病问题的,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因为这世上显然存在着一生没有得过重大疾病的人,也存在着一生身体相对都比较健康的人,人与人之间虽然有差异,但这种差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并不大。 比如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人类机体中的细菌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制造出成千上万种分子,研究人员通过开发新型的数据分析软件,对来自人类机体的细菌样本进行研究后,鉴别出了许多细菌基因簇,通过开启这些基因簇就可以控制人类机体细菌活性分子的分泌作用。研究人员在人类机体中鉴别出了3118个基因簇,这些基因簇编码的蛋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分子工厂”,其可以产生特殊的药物分子来帮助治疗人类疾病。 这说明至少人类是拥有对不少疾病的自我治疗能力的,只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挖掘出来这种潜力。 而心理作用即使只是单纯导致人理的激素分泌,显然也能够影响一些细菌的生存环境,如果说会产生一些积极作用也是可以预见的。 轻蔑说“安慰剂效应”的人,而且时常用双盲实验来说事,其实也是有问题的,因为目前确实存在一些情况,真实有效的药物确实不如安慰剂。 典型的便是意大利图林大学的实验,用一种其实没作用的止痛膏与耐勒克松(强力解麻醉剂)对注射辣椒素的受试者进行双盲实验,结果用了止痛膏的都说疼痛减轻了,然而再注射耐勒克松后,受试者却表示疼痛又回来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安慰剂比药物管用的例子,如果按正常的判断的话,应该认为这种强力解麻醉剂是没用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哈佛大学做的试验更加有意思,拿安慰剂,甚至在上面写清了这是安慰剂,然后让患了肠道激惹综合征的人服用。 肠道激惹综合征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特点是肠壁无结构上的炎症病理改变,但整个肠道对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有反常的现象。同时,这种病与精神因素的关联是非常之大的。 结果发现,无论患者是否知道这个是安慰剂,均能对这种症状产生作用,更有意思的是,明知道是安慰剂的一组竟然显现症状改善,另一组并不知道是否是安慰剂的,竟然没有任何。 这正如古人说的:“心病还需心药医”,与精神因素相关的疾病,并不代表患者一定有精神疾病,同时现实中有大量常见的疾病与精神因素均相关性,这类往往药物往往无法解决或效果不佳,但通过安慰剂效应却能有很好的效果。 哈佛大学这个疾病试验里关键之处在于,患病如果不确定药物有没用,那么药物都不会产生作用,但如果患者明知有用,或是明知无用,亦或猜测其实有用,但只是写无用,无论是哪种,由不确定的状态,转成一种确定性的状态后,只要进行了固定的服药,那么就会产生效果。 这些便是心理因素的巨大作用的现实案例,所以,切勿轻视心理作用及安慰剂效应的作用。 总而言之一句话: 能治好病总比吃药也治不好强。

Read More

三生万物与Chaos系统

     现代科学界研究一种叫混沌系统的东西,有很多人将它与道家观念对应了起来,尤其是与《道德经》中“三生万物”的惊人巧合,令人非常吃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说自混沌之中产生了万物,但实际上这个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混沌其实不是一回事,更准确的翻译应该称为“浑沦系统"。      汉班固《白虎通·天地》是这样描述混沌的:“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      宋代整理的道经《云笈七签》卷二:“《太始经》云:‘昔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涬濛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      在道家来说,混沌的概念是在天地之前的,但现代科学界所言的混沌系统却不是这个概念,这需要说一下现代混沌系统的来历。      在英文中,混沌系统更正确的翻译应该叫“混乱系统”,因为本来的词应该是“Chaos”,代表着“混乱,乱七八糟”意思,其原因是美国数学家约克写论文时,因为混乱的出现是因为达到某种临界条件时自然产生的,所以便给它命名成了“Chaos”,是为了表达在固定的规则性下可以自然产生无序,然后又在无序之中会自然产生有序,它本身是规则性与非规则性或有序性与无序性融为一体的现象。       正如其论文中指出的一样:如果一个系统出现了‘周期3’,那么就会出现任何正整数的周期,系统便一定会走向混沌。       如果不了解Chaos系统的对于“周期3”这个词会有点困惑,用通俗的说法其实很简单。       这取决于3的数学特性,这个要提及沙可夫斯基定理(sarkovskii)       3,5,7,9,11,13,15,17,……………       3×2,5×2,7×2,9×2,11×2……………       3×2^2,5×2^2,7×2^2,9×2^2,11×2^2……………      …

Read More

气温与人群性格的一些资料

        在中医治病中,会考虑不同地区的人群差异,对于气候的变化也极其重视,典型的就是五运六气的研究,还有对人的不同类型体质归类与性情总结。近代的医学中对于性格与药物之间用量配比的关系认识比较模糊,时常认为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随着现代科学进步,又反过来开始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        中医对于气候的重视,反应与验证在人群上,与性格有关性,而人的性格往往又与激素相关,而人体内激素分泌的量的不同,自然也与用药有关,不少中药里也是有激素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说中医更早的认识到了这种关系。        在孟德斯鸠(1689-1755)的年代,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开始提及所观察到的气候与人性格的关系,他总结说:在寒冷的国家,人们对快乐不够敏感。在温暖的国家,人们对快乐的敏感性就要强些。在炎热的国家,人们对快乐极为敏感。气候是用纬度来区分的,不过因此也意味着人们可以用感觉的敏感程度对它加以区分。我曾经在英国和意大利观看过一些歌剧,剧本相同,演员亦相同,但是同样的音乐在两个国家却产生了极不相同的效果。一个国家的观众显得很冷淡,而另一个国家的观念则非常激动,令人难以置信。在北方的国家,人们的体格健康魁梧,但显得迟钝,这里的人可以从一切能够振作精神的活动中找到乐趣,例如打猎、旅游、打仗和饮酒。你会在北方的气候条件下发现那里人民很少有什么邪恶而是有道德、待人诚恳坦率。当你走近南方国家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远离了道德的界线,在那里,强烈的情欲引起了各种犯罪,每个人都企图占别人的一切便宜来满足自己的情欲。       这里提到了一个观察的现象,就是气候与人的不同的变化,后来在1892年又有学者研究发现,连续统计几十年的犯罪数据,显然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的犯罪率显然比秋冬要高,说明人的情绪在于春夏相对更容易激动得多。到了20世纪,德国犯罪学家Gustav Aschaffenburg在他的论著《Crime and Its Repression》中研究了11年的数据,也提出夏季人的犯罪率最高。        后来在美国一些学者的研究中,也同意季节与犯罪率有关这个观点。          1996年,通过问卷调查28个国家的2, 963人的性格发现,南北性格差异在一国之内确实存在,但是仅仅存在于北半球。表现为南方人更情绪化,北方人显得更冷淡。2004年一项更大规模的调查发现,远离赤道(北半球的北方,南半球的南方)的人性格更加外向,好交际、爱娱乐,但是不如接近赤道的人(北半球的南方,南半球的北方)谨慎细心,尽职尽责。气温是对这些性格差异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2009年,一项对雀鲷(Damselfish)的行为学实验发现,增加水温之后,雀鲷变得更富侵略性,同时行为变得保守,缺乏魄力,并在人的行为上,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目前比较可信的一种认识是认为,在不同气候的状态下,因为新陈代谢需要的不同,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量是不一样的,而甲状腺激素又会影响到人的性格,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多时,人就会更容易亢奋,情绪激动。当然光是甲状腺激素说明不了所有的问题,因为根据一些从犯罪学角度的研究可以发现,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人血液中还有一些特别的激素含量会明显比正常人高得多,另外还有一些在大脑结构上也会出现一些差异,所以它们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           

Read More

中医中的疾病与季节关系:免疫系统的季节性

        根据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的免疫系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这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某些疾病(如心脏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冬天会加重,而人们在夏季往往更健康。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讯》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表明我们的基因中有将近四分之一基因(检测的22,822个基因中的5,136个)的活性,根据一年当中的时间变化而不同,一些基因在冬季更活跃,而另一些则在夏季更活跃。这一季节性也会影响我们的免疫细胞以及我们血液和脂肪组织的组成。        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各种各样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精神疾病,呈现出季节性的变化,像维生素D代谢那样。然而,这是首次有研究表明,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免疫系统功能的季节性变化。        JDRF/威康信托基金会糖尿病和炎症实验室主任John Todd 教授说:“这真是一个令人惊讶和偶然的发现,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确定和描述1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很明显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疾病——从心脏病到精神病,在冬季更糟糕。我们该如何对待疾病(如1型糖尿病),甚至我们如何规划我们的研究,这些结果的意义可能是深远的。”        由剑桥大学医学研究所医学遗传学系JDRF /威康信托基金会糖尿病和炎症实验室带领的一个国际团队,检测了来自16,000多人的样本,他们生活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包括英国、美国、冰岛国家、澳大利亚和冈比亚。这些样本包括血液样本和脂肪组织的一个混合物。         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技术来研究样本,包括研究血液中发现的细胞类型,并测量了单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当一个基因在一个特定细胞或组织中活跃的时候被认为是“表达”,通常涉及蛋白质的生成。他们发现,数以千计的基因在血液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不同,这取决于样品是在一年的什么时间采集。同样地,他们在血液中发现的细胞类型中也切断确定了季节性差异。        季节性差异,存在于地理和种族多元化地点混合的种群中——但是季节性基因在南半球和北半球显示出相反的模式。然而,季节性活动的模式在冰岛受试者中并没有强烈反映。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夏季近24小时的日光和冬季近24小时的黑暗。         特别感兴趣的一个基因是ARNTL,它在夏天更为活跃,在冬天则不活跃。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至少在小鼠中,这个基因可抑制炎症——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如果该基因在人类中有相同的功能,那么在北半球冬季期间炎症水平会更高。炎症反应是一系列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那些处于最大风险的人,在冬季可能会达到“阈值”,在这个阈值上疾病很快就成为一个问题。靶定炎症机制的药物,可以提供一种方式,在冬季期间帮助更有效地治疗这些疾病。         一个特别令人惊讶的发现是,与个体疫苗接种反应有关的一组基因,在冬季更为活跃,这表明一些疫苗接种计划如果在冬季实施则会更有效,因为此时免疫系统已经“做好准备”响应。        他们认为,在欧洲和澳大利亚冬季期间,触发免疫反应所需的阈值可能较低,作为我们与传染性生物(往往在冬季更为常见)协同进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有趣的是,冈比亚人在血液免疫细胞数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与雨季相关(六月到十月),在此期间的传染病,特别是蚊子传播的疾病(如疟疾),更为普遍。         Chris Wallace博士说:“我们知道,人类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我们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免疫系统在赤道地区(季节变化不明显)表现出的季节性差异,不同于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人,他们在夏季和冬季之间有着更明显的差异。”         目前还不清楚什么机制维持我们所看到的免疫系统季节性变化,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如日光和环境温度。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物钟——被称为昼夜节律,部分是由日光的改变而协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符合日常循环工作的人,如工厂轮班工人或长途航班上的工作人员,可能健康状况较差。       …

Read More

谈意念的力量的一些研究

研究意念对疾病的影响,已经无数人研究很长的时间了,但是大多数举证及案例的说服力都不够。 还有些奇怪的不知出处的案例,比如说有一个案例说的是1946年,在美国加州的监狱实验室搞的一个试验,大体是说把一个犯人蒙上眼,用刀割他的手背,并弄滴水的声音给它听,模仿滴血的声音,结果后来发现犯人死了。 很多引用这个案例说人的意念可以发挥的力量有多强大,只是有意思的是,这个案例在国内说得很多,但是当我尝试在谷歌上用英文查询时,竟然发现丝毫查不到相关的信息。所以,这个案例更有可能是伪造的,并不具有说服力。 然后,更多被引用的,是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一书,里面拍了各种声称人的意念影响了人的结晶的实物拍照,但实际上这个实验,根据网络上获取信息来看,有学者重复了实验过程,根本无法重现实验效果,实际上是很受批判,只有一些迷信的宗教人士喜欢过份渲染它们。 我很反对这种带着迷信不辨是非的宗教狂热情绪,因为正规的宗教是一种正确信仰,里面包含有无穷奥秘与知识,宗教应该做的是如何充分发掘,而不是用伪科学去掩盖。 其它还有很多案例都是不足信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也很奇怪,因为虽然上述不可信,但是在道法实践之中,还是感受到意念力量的确实存在,那么是否有可信并有说服力的资料? 以此,我查询了一些资料,试图探讨相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先来说意念的力量,有无可能通过双盲实验? 意大利图林大学在一次实验中,里奇奥~贝内代蒂和同事给志愿者注射辣椒素,令其产生疼痛感, 然后给他们涂抹一种强效止痛膏。实际上,这种止痛膏根本不含任何药性,但志愿者普遍感觉疼痛感 有所减轻。接着研究人员给他们注射耐勒克松(一种强力解麻醉剂),结果疼痛感又回来了。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安慰剂效应并非纯粹出于心理作用,患者期待药物起作用的心理也会引起生理上的条件反射。 可以说,意念的力量,在这个实验中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2006年,哈佛医学院做了一个实验,发表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他们找来270位慢性上臂痛的病人,分成两组,一组吃药,一组针炙,并给所有的病人说了可能的副作用,结果有意思的是,所有病人都报告上臂痛的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针灸组甚至效果优于药物组。看上去似乎药物和针灸都有很好疗效,但都或多或少有些副作用。但实际上是,药只是一些玉米粉,而针灸的针也是特制的,并不会真的扎入皮肤中,令人惊奇的是,它们居然都产生了疗效。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实验,11个不同的临床试验都显示结肠炎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后,52%的患者出现症状缓解,其中50%患者经结肠镜检查后真的出现实际炎症消退。 2010年,哈佛大学再做了一个试验。他们找来80位患有肠激惹综合征的病人,分成两组。给其中一组的药物的外包装上明确写着:“此为安慰剂,没有任何药物成分,类似于糖果,但是临床试验显示此安慰剂能通过思想身体自愈作用产生很好疗效”。另外一组病人则不给任何治疗。治疗开始后11天和21天,第一组明 知道是安慰剂的病人仍然出现了很高比例的症状缓解,而第二组则没有显示任何缓解。这个实验最有意思的是,即使患者知道只是精神上的作用的,但一样能产生作用。 因为早期滥用“心理作用”的说法太多,结果很多人觉得有效果,后来知道其实是安慰性的东西时,会觉得一切都是虚假的,其实只是心理作用。 这个说法在最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它们是心理作用,但并非心理作用就是虚幻的, 早期的研究发现,如果用化学药物强行中断患者大脑内的内啡肽(一种天然的镇痛剂)分泌,就可以部分阻断安慰剂效应。之后的大脑扫描显示,很多种神经传递因子在起作用,其中很多与阿片和大麻的作用机制一致。并且,在去年的研究中发现,分泌多巴胺的一个基因会影响安慰剂的效果。携带有这种基因的人群更容易受安慰剂影响而获得症状缓解。 在上述的研究中,主流科学界的学者们始终对于精神上的力量讳莫如深,并没有尝试去研究精神对物质的影响是否有一种通用的模式,并没有把单独的意念的力量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来区别对待。更多是考虑在这些心理作用后,造成了什么物质变化,然后所以产生了什么真实效果。这种研究进度会很缓慢,其实不若大胆的假设一下,然后小心的求证,这样会好得多。

Read More

虚静、逍遥、玄德道教美学情趣论

【作 者】潘显一 【作者简介】潘显一 四川联合大学副教授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 邮码 610064 逍遥是庄子提出的至美的、完全无待于内心和外物的审美心理境界。道教也将逍遥状态作为得道后乐趣无限的神仙境界来追求。然而道教是怎样将哲学和美学上归趋完全不同的道家之逍遥转化成自己的宗教目标的又是怎样将这种相当玄妙的至乐状态转化为可以用来教化大众的美学情趣的这正是道教美学思想之所以与传统美学思想殊途同归的又一个契合点和支撑点。 一、虚静修道的心态 虚静作为一种无功利、超功利的纯粹的审美心态最早由老子提出即致虚极守静笃并且用生命的归宿或原本状态来比喻这静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注1)。从审美心态来说老子提出静的概念显然带有根本的性质所以他还在其他章多处使用解释它。如说平静心情的对立面是躁动不安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注2),所以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无欲无为的心态才能达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注3)。又如老子认为治国治身都应该以静胜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注4)。为什么呢他形象地比喻道牝常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5。这种归根和复命式的静究竟是怎样的审美心态呢老子又提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注6)特别是这涤除玄鉴的比喻既深刻又形象地揭示了这种绝对纯静的审美心情像玄鉴一样纤尘不染的特点。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虚静思想提出著名的心斋心态他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心斋就是指的一种纯而又纯的审美心态。只有在这种心态下才可以全性才可能明察才可以使意志处于绝对的自由才可以排除外物、内情的干扰这时来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注7)才会感到四堵皆空视有若无才能观照到大道和至美。庄子及其后学讲虚也讲静在其内、外、杂篇中均多次阐述过这一思想特别是他讲的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注8)更是集中解释了保持静的审美态度对求道修道的重要性可作为理解他的道美思想的一把钥匙。 道教的修道炼性的要求和方法在老、庄的清静观基础上向普及和可操作方面发展。《太平经》借古喻今说上古之时人皆学清静深知天地之至情故悉学真道乃后得天心地意(注9)。将清静作为天地之至情作为学道的动因和起点说明《太平经》也是相当重视内心锤炼的也是把心和情的美化作为学道和得道的前提的。至于它为什么并不祖述老、庄的虚静观点大约是因为它是民间的、群众的宗教文本而不是学者著作之故。传世道经中那些保持了学者著作的基本面貌的往往就展现了更为正宗的道家风范因而就更多地引用和发展了道家的这一思想虚和静就成了与本元意义的道相联系的一种心理状态了。 道教从来将这种纯净的审美心态作为一种清心静体的内炼标准来提倡。《清静经》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又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注10)。在这部经典看来遣欲与澄心同样重要。遣欲主要讲品德修养无欲即无忧可以使心自静而澄心却主要讲心理锻炼问题平静而安详的心情可以使神志清新以生命的存在本身为乐这又是讲审美心理了。全真道派看来更为推崇清静之心如该教派的开山人王重阳就说诸公不晓根源尽学旁门小术。此乃是作福养身之法并不干修性命如道之事稍为失错转乖人道。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11。如果不指出讲这话的是谁多半会使人误会为禅宗老和尚的禅机棒喝。清静简直就是佛家之所谓本源之清净之心(注12)。抱一真人马丹阳也以清净为修炼的基础功夫他说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注13)。一句话修道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要排除一切世俗杂念用全部心灵去感觉、体验道之妙和美。如果结合王重阳上述的唯清静为道的观点可见马丹阳道心道论传承之正宗也可看出他在修道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已经比较成熟的宗教道教也以戒律或准戒律来维护教义的尊严在劝善的同时也以惩恶的威胁双管齐下地为论证清静、澄心的必要和重要。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若清静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沦恶道皆由心也。忘想憎爱取舍去来染著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反之如果真心修道做到内观己身澄其心人常能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注14)。这种思想发展成为戒律或修道口诀之类的文字就将清静等审美的、心理的要求强化为必须遵循的更有强制性质的思想、行为的准则了。如《玄都律文》规定一者遗形忘体怕通泊然若死谓之虚二者损心弃意废伪去欲谓之无三者专精积神不为物集谓之清四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五者深居宴处功名不显谓之微六者去妻离子独与道游谓之寡七者呼吸冲和滑泽细微谓之柔八者缓形纵体以奉百事谓之弱九者憎恶尊荣安贫乐辱谓之卑十者遁赢逃满衣食粗疏谓之损十一者争作阴阳应变却邪谓之时十二者不饥不渴不寒不暑不喜不怒不哀不乐不迟不疾谓之和十三者爱视爱听爱言爱虑不费精神和光顺世谓之啬。15这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的修道十三字诀可说多半都是从修心的角度立论的。特别是其中的虚、无、清、静、卑、和六诀提出的正是超功利的审美心理问题。实际上也只有用这种审美的眼光和心态对待人生和外界才有可能获得大美和至乐。 二、逍遥得道的趣味 庄子在其著作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提出逍遥游的审美境界不能不说这位哲人十分重视审美问题。逍遥又是审美主体感受到的一种至美至乐的审美愉快一种自由自在、优哉游哉的超乎功利和物欲的大快乐。他讲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列子御风而行也还是有所待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是无所待的。为何是无待的呢因为他已经与道契合了即他在另外一章讲的吾游心于物之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16。庄子还以庖丁解牛喻解这种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境界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位庖丁游刃有余地解完牛就像是音乐家演奏成功一首乐曲又像是画家完成了一幅杰作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17显然是感到了一种超技术的创造自由进入了超功利的审美境界得到了一种超物质的精神享受。这种逍遥的审美趣味向艺术美学方面发展直接启发了陆机的《文赋》所表达的艺术思维论即以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注18)展现了艺术创造思维活动的富于灵感性的特点向宗教的神仙、内炼理论发展则形成了道教的神仙获得神通而能逍遥游的观点。神仙的逍遥游决不是一般意义的游山玩水或游戏人生而是一种神奇的神仙之游。如吴筠有诗曰纵身太霞上眇眇虚中浮。八威先启行五老同我游。灵景何灼灼祥风正寥寥。啸歌振长空逸响清且柔。遨嬉无迹赏顾眄皆真俦。不疾而自速万天俄已周(注19)正是指这种得了道、成了神仙的美妙境界。 《通玄真经》也为这种神仙的逍遥游下定义说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大无无驰于方外行于无门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拘于世不系于俗。这样优哉游哉的就是圣人即道家神仙之一类而非儒家的所谓圣人。该经还描述了真人之逍遥游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治其内不治其外明白太素无为而复朴体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守太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其智不萌。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入无间役使鬼神精神之所能登假于道者也。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故生生者未尝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此真人之游也纯粹之道也(注20)。如果说这还有些哲理化和抽象的话那葛洪描述成仙的逍遥就相当具体了。他说夫得仙者或升太清或翔紫霄或造玄洲或栖板桐听钧天之乐享九芝之馔出携松羡于倒景之表入宴常阳于瑶房之中曷为当侣狐貉而偶猿狖乎所谓不知而作也。夫道也者逍遥虹霓翱翔丹霄鸿崖六虚唯意所造(注21)。这种充满了艺术想象力的描写谱写了后世道教得道成仙永享逍遥快乐生活描述的基调。这种描写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建筑在神仙之学基础上的、以艺术美妆点的神话美。 神仙的逍遥自在和无所不能的大神通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得了至美至妙的道。 得道之尊者可以辅世得道之独者可以立我。知道非时之所能拘者能以一日为百年能以百年为一日知道非方之所能碍者能以一里为百里能以百里为一里知道无气能运有气者可以召风雨知道无形能变有形者可以易鸟兽也。得道之清者物莫能累身轻矣可以骑凤鹤得道之浑者物莫能弱身冥矣可以席蛟鲸。有即无无即有知此道者可以制鬼神实即虚虚即实知此道者可以入金石上即下下即上知此道者可以待星辰古即今今即古知此道者可以卜龟筮人即我我即人知此道者可以窥他人之肝肺物即我我即物知此道者可以成腹中之龙虎。知心由象变以此观心可以成女婴知气由心生以此吸神可以成炉冶。以此胜物虎豹可伏以此同物水火可入。惟有有道之士能之亦能能之而不为之(注22)。得道之后是如此逍遥自在如此神通广大既不受外物之累又不受自己身心之累享受着超时空、超物质、超功利、超能力的大幸福、大快乐后世道教题材的文学艺术对道教神仙神通或超能力的渲染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超出文始真人或通玄真人对得道逍遥之乐的想象和憧憬。 三、玄德道的风度美 《道德经》在第十章提出的玄德初始的用法也许只是一种哲学的抽象。它用德来表达本体和规律意义的道在万物中的具体体现。特别是有生命的人或物其状态或行为合于道即可称为有道或有德。在《道德经》第十章第一次出现玄德之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河上公解此几句曰道生万物而畜养之。道生万物无所取有。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器用。言道德玄冥不可得见欲使人如《道藏》本作知道也23。这样的以生美即道美的生命形式的观点解说德之玄妙自然是因为河上公基于黄老道家思想的缘故而以玄冥解玄德之玄也是基于玄字的本义黑中带红的颜色名词和比苍天更高更远的玄天名词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幽远深远玄妙奥妙均为形容词的涵义。可见在河上公看来《道德经》说的玄德之玄还不是后来道教学者如成玄英所讲的重玄之玄名词和宗教哲学范畴还离幽远深远玄妙奥妙的涵义不远而这个涵义显然具有审美的正面肯定趋向。比较王弼的注解也可看出这种从哲学到宗教转化的过渡性特色。王弼注曰不塞其原也。不禁其性也。不塞其原则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物自长足不吾宰成有德无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注24)换言之玄德就是一种有德无主的、隐而不显的潜在道美。 玄德第二次出现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文字与上文所引第十章几乎完全一样王弼的注解也大同小异河上公对玄德的注解略有差异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注25)这还是指的一种不可见的至美亦即道美。 玄德第三次出现是在《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常知楷王弼本作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河上公从玄德之人的角度来注王弼从德之道的本体角度来注但都强调其深矣远矣崇高伟大之美的一种的审美特色。其实这里还有与物反矣这句话十分耐人寻味。这也是从美学的角度理解玄德之玄妙美的关键。王弼从德的本质高度分析故说反通返其真也即是要求人们充分去理解和把握德所体现的道之真美特点反其真特点。而河上公从玄德之人的人格美上去正面解释反的含义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己玄德欲施与人也。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故能至顺顺天理也。可见无论是王弼的哲理的解说还是河上公准宗教的引导都将与物反作为玄德具有的深、远之美的原因和根源。这又是一个充满辩证气息的美学命题。还有第十六章讲的浊而静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都是道美或玄德美的无用之用、无为之为的特色展现是道和德的无美之美道隐无名的有力证明体现的正是《道德经》反者道之动(注26)的辩证思想和上文述道家虚静与逍遥的审美情趣的特定表现形式。 这种玄德美观念到庄子那里就被人格化为哀骀它、闉跂支离无唇、瓮大瘿等具有丑怪之美的形象。这些人的内在品格、内在人格力量之美即老子提出的玄德之美反其真的深远美。这个玄德美观包含庄子的丑怪美观对后世美学思想、包括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丑怪人物画当代的美术史家认为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注27)。而由贯休开创的丑怪人物画有当代的美学史家论证说这一类从丑怪中求美的艺术创造以及滑稽玩世的作风就其美学思想的源头来说是同庄子的美学相关的因为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而画家贯休所代表的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密切联系着的(注28)。 这种玄美的反其真的特点在后世道教思想中一方面转化成对于修道人的内在美、品德美要求返朴归真恶众人之所好贱众人之所贵反众人之所欲以逆行异于天下凡夫俗子也要有河上公早就提出的施与人的心胸亦即后来道教讲究的一种纯宗教的度己又度人的诚意。如最著名的通俗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就十分强调这种好施与人的情结并推而广之为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不伤昆虫草木、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等具体而细微的道德要求和准则。29另一方面玄美所标志的反其真原则在道教的修炼理论中被归结为内炼的逆数论、返还、反复或反覆的具体操作方法。道教内丹理论认为内丹修炼的基本模式就是在自身之内反演生命和宇宙的生长过程即阴阳相反相成内炼功夫取坎填离皆取逆数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如《黄帝阴符经》用独特的言词表达这个过程说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机(注30)。张伯端《悟真篇》以诗解释这个逆向的过程说须将死户为生户莫执生门号死门。若会杀机明反覆始知害里却生恩又说仰观造化功夫妙日还西山月归东。天是地地是天反覆阴阳合自然。识得五行颠倒处指日升遐归洞天(注31)。另一部道经详细解释说自下复归上谓之返自末返归于本谓之还。即还返之道谓颠倒也。故曰圣人逆流常人顺流逆者成丹顺者成物也(注32)。既然道、德、生、善、仙是至美至乐的那么达到这些宗教目标的方式和途径虽然与常人常事相反但也应该是美的创造、美的道路和这美之本身。这是对玄德反其真特点的完全宗教化的阐释和发展正是道教美学思想区别于道家的一个最显著的证明。 总之道教逍遥游的情趣是一种得道成仙的至美至乐的精神境界并且是可以通过自我修炼达到的。但它需要一种清静或清净的审美心态作为根据和基本人格要求。而这清静或清净本身同时既是一种审美的判断准则也是一种得道的情趣。从老子的玄德品格风度论到道教以逆、返达到道美即神仙的修炼操作法这中间的确有不小的理论距离。但从美学的角度看又不难统一因为神仙似的逍遥自在是永远吸引人的宗教罗曼蒂克 注释: 1234562426《道德真经》见《道教三经合璧》第十六、二十六、四十五、三十七、六十一、十、十、四十章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7《南华真经人间世》见《道德三经合璧》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Read More

“中国雨人” 经测试心算能力确超常人

  经两天测试,周玮的心算能力的确超出常人,并不是背了很多答案.   最近,有“中国雨人”之称的周玮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他被诊断为“智力中度低下”,但在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中,不到1分钟就心算出了6的13次方和16位数的14次方根,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泪水。质疑接踵而至——方舟子在微博上写道:“16位数字开14次方取整数结果很简单的,记下就行。如果他能小数都开出来,或者让他开个3次、4次方也能开出来,算他有能耐。电视台找了一帮骗子在那里装有超能力。”   周玮是否真的拥有超常能力呢?   测试表明 心算能力超常   上周,周玮在母亲陪同下来到上海,接受了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专家的测试。上海交大Bio-X研究院的李卫东研究员是专家之一。经过两天测试,李卫东认为,周玮的心算能力的确超出常人,并不是背了很多答案。   据专家组介绍,他们给周玮心算的题目类型有很多,包括多位数乘法、乘方运算、开方运算等。方舟子提出的 “让他开个3次、4次方”这类运算也测试了,结果周玮都能算出来。除了心算测试,专家组还给周玮做了记忆力测试,发现他的记忆力并没有超出常人。这就间接证明了:他不是靠记诵答案来答题的。“应该说,周玮的心算能力不算顶级,但肯定远超常人。”李卫东说。   在测试过程中,专家组有时会让这位智力中度低下的“雨人”把心算过程写出来。结果他们看到的是,周玮会把很多数字分解。例如,在一张写着题目“321×678”的答题纸上,他写下的运算过程为:“321÷3=107,678÷6=113,107×113×3×6=217638”。上海交大数学系和自然科学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徐振礼表示,对周玮的很多数字分解,他并不理解,因为分解后似乎还是很难心算,但周玮分解后就能得出答案了。   可能属于 “学者症候群”   李卫东认为,周玮很可能属于 “学者症候群”。所谓“学者症候群”,是指有认知障碍,但在某一方面,如对某种艺术或学术有超乎常人能力的人。自闭症患者中,有10%属于学者症候群。   学者症候群患者的智商大部分低于70(以往的测试显示:周玮的言语智商为49,操作智商在46以下),但在一些特殊测试中却远胜于常人,故俗称为“白痴天才”。他们的天赋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如乐器演奏、绘画、记忆、计算及日历运算能力。   美国电影《雨人》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的学者症候群患者,他的心算能力和记忆力令观众印象深刻。“雨人”的原型是美国人金·匹克,他出生时因巨头畸形导致小脑受损,而且胼胝体发育不全,连接两个大脑半球的神经束完全缺乏。这导致了他到四岁时也不会走路,长大后只会横向走路,在其它运动技巧上也有困难。他的智商低于平均值,但拥有超凡的记忆力:能把读过的书都背出来,读书时每页只需要约10秒钟,而且心算能力惊人。   谈及“学者症候群”的成因,李卫东告诉记者,有一种科学假说:人的语言功能中枢位于左脑,当一个人左脑的功能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受到限制后,他的右脑在一些未知的条件下可能比常人发达,从而在某些领域拥有“超常能力”。以周玮为例,由于在童年时受到惊吓或遗传学及环境因素等原因,他的大脑发育明显受到影响,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只有3—4岁儿童水平,但在计算能力上超出常人。   科学研究 需要“雨人”案例   李卫东表示:“周玮的案例,对神经科学研究而言是很有价值的。”因此,他带领的团队把周玮纳入了 “中国超级大脑人才库”。去年10月,上海交大Bio-X研究院联合国内外著名学者开始建设“中国超级大脑研究中心”及“中国超级大脑人才库”,开展对入库人才的遗传资源保护和认知学、脑功能学、行为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深入研究。   上海东方脑科学研究所所长、仁济医院教授王桂松指出,像周玮这样的“弱智天才”并不十分罕见,在音乐上很有天赋的舟舟也是个典型案例。在看了电视节目后,他觉得“中国雨人”不是骗局。据王所长介绍,如今美国、欧盟政府都启动了脑科学计划,旨在探索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并开发出针对大脑不治之症的疗法。上海科研人员也已行动起来,力争在脑科学上有所突破,开发出人类大脑的更多潜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