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2 年 12 月 31 日

穿越生死的中轴线

1850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俄罗斯外交部任命的俄国东正教第13届驻北京传教士团监护官科瓦列夫斯基,在中国僧人的引导下参观了位于北京昌平的明代帝王 陵。科瓦列夫斯基在文章中这样描述明成祖朱棣的长陵:“陵墓四周景色宜人,从大门口一眼就能够观赏到建筑群、山峦、半球形树冠的雪松、直冲云霄的钻天杨、 石像生、柱子、屋顶以及探出来的彩绘飞檐,陵区宏伟的全景,一览无余。夕阳燃尽最后一缕光线,一切都印在火红的天际。景色之美,永远也看不够。” 围绕着长陵的十二个同样壮丽恢宏的明帝陵,也让科瓦列夫斯基唏嘘不已,流连忘返。 如此壮丽的明代皇陵经近600年风雨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在中国朝代更迭的历史上殊为难得。事实上,就在17世纪初明清交替时期,就曾经发生过三起大规模 毁坏皇陵的事件:为了遏制后金的侵略,明王朝挖掘了他们认为是后金祖先的金朝皇陵;崇祯末年张献忠的部队毁坏了位于安徽凤阳的明朝皇陵;以及明王朝挖掘了 李自成祖坟。 紫禁城“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 所有这一切被中国人认为是奇耻大辱的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断绝对手的“龙脉”,破坏对手的“风水”。古代帝王认为,只有占据了天下最好的“龙脉”,江山社稷才能固若金汤,阳宅(宫城)和阴宅(陵寝)若均能占据绝佳的“龙脉”,国运和王气才会悠长不绝。 北京的龙脉源自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北京龙脉所在的北干龙是天下最长的龙脉,昌平的天寿山正居于北干龙的“龙结”。大明王朝的紫禁城和十三陵之风水同属一脉,明朝的历代皇帝生前身后均享用着中国最好的风水吉地,彰显出明朝统治者意欲利用风水永统天下的谋略和雄心。 科瓦列夫斯基在北京半年的游历让他认识到,厚葬的风气之所以从中国古代开始就非常盛行,是因为中国人认为死后的世界和真正的现实生活一样。但他也认识到中 国人来世观念的复杂性:“孔子虽然承认灵魂不死,但从未提及灵魂世界,也不谈来世。而与他同时代的李耳在其学说中就谈到了这些。老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 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非常之深,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与儒学相抗衡,甚至经常居于上风。”这也许是世界上许多乐于营建陵寝的国家的精神因素之一,但至少中国人 营建墓穴的原因不仅于此。 营建墓穴的深层原因 刘熙在《释名》中曾对“墓”的社会伦理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解释:“墓 ,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这个功能性即便是对于贵如帝王的明皇室也是如此。1850年初春的那个夜晚,科瓦列夫斯基游历十三陵后,在昌平夜宿的旅店曾意 外与前往十三陵祭祖的一位明皇室后裔相遇。科瓦列夫斯基写道,清廷知道有很多明王朝皇族后裔在祭祖,但对他们置之不理,也未加以严格限制。任由前朝皇族后 裔扫墓祭祀,乃是因这些皇族后裔对他们祖先的尊重的孝,乃是所有封建道德伦理的共同基石。即便是当年明成祖朱棣选择了长陵作为自己未来陵寝时,虽将当地的 康家庄迁出,却保留了陵区内康家的祖坟。 让“龙脉”之气流动的朝宗河 晋人郭璞所著《葬书》中,“风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于中国古代文献。郭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风水”理论的根本,乃是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 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对于如何界定风水的好坏,郭璞的观点是:“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后世风水师们的主要工 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界水,具有生气的吉地,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发展繁衍,福荫子孙。 “形势宗”和“理气宗”抽象的理论语言虽然玄妙不易把握,但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寄托和比喻则相对容易被人理解。这也许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明、清时 期,江西的“形势宗”对于福建的“理气宗”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地位,这最终使得廖均卿等为代表的“形势宗”风水术士得以运用其风水理论的指导,协助营建了明 十三陵、清东、西陵,乃至南京城、北京城等著名的建筑。 建都先建陵:十三陵的选址 通过“靖难之役”夺权后,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以避开南京不利的政治舆论环境。之所以选择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利于防卫蒙古的侵犯,还因为北京是他“龙兴之地”,“风水极佳”。 天下最尊贵的位置…

Read More

斗城温州城形

来源:温州市城建档案馆   古人云: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四维,地有四渎;天有八气,地有八风;天有九道,地有九州。也就是说,地有其形,则天就有其星。 温州是由晋代著名的学者、术数名家、我国的堪舆鼻祖郭璞占卜选址规划的,他选址是严格遵守中国的风水格局以及天文地理中的象理数的理念规划的。 我们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反复勘探温州地形地貌后,发现郭璞就是根据“地有其形,则天有其星”的理念占卜选定的。古城温州的地形地貌如同一只浮于瓯江 口的神龟。以下我们用几方面内容讲述古城温州的地形地貌与中国风水学中象理数的关系,来说明古城温州其形如龟的实相,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龟为通天意的灵物 在先民看来,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等众多的星体都附在天盖上。在夜晚,满天繁星构成一幅五彩缤纷、错落有致的壮观图画,故有"天文"之称,文者,有花纹之 意。而龟的背甲,也有纵横交错的天然花纹,与"天文"酷似,故称之为"甲文"。所以,古时认为龟能传天道,观龟之象即可窥天之语。所以,汉代刘向对灵龟 有"四趾转运应四时,文著象二十八宿"之说。古人认为: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万年曰灵龟。古人把龟看得比金银还重要,《史记.龟策列传》 说:"取龟置室西北隅而悬之,以入深山大林中,不惑。"。 古天文学有"天圆地方"之说。而龟背甲近似于圆形,象"天";龟腹甲近似于方形,象"地"。现在,我们就从龟背龟腹甲的象和数理上看龟被选为能传天道的灵物的原因。 1、龟背甲如天(图1):首先从象上看龟背,其中心由3块龟甲组成(图中黄色圆点部分);外围一圈由10块龟甲组成(图中红色圆点部分)。共13块, 背部这13大块其形类似圆的形状;从整个龟背甲看,与龟腹相比较,其形也为圆形。再从数上看龟背纹理:《周髀算经》中有"径一周三"之说,而龟背中心3块 组成龟背圆的直径,即为3,如乘上圆周率3.1415,积近似于10,刚好是其外围一圈的块数。因此从数上分析,龟背也隐指圆。从中也说明13代指天。再 说龟背主轴线是由7段组成,在《易》中7为少阳也。少阳即指东方,代指东宫,太子所居。 2、龟腹甲如地(图2)。先从龟腹甲的象上看:龟背为3纵(图1中3条黄色直线),而龟腹为2纵(图2中2条黄色直线)。古语云:"奇数为阳,偶数为 阴。"阳为天,阴为地;其次龟腹每纵各有6块,两纵共12块,皆为偶数,阴;再者,6加6为 12,共所周知"勾3股4弦5",是推算方形面积的基础,也就是《周髀算经》上说的方率。3加4加5合计为12,故此12隐指方,指地。天圆地方,故此龟 腹为"地"。 3、龟边为下气上通之关节(图1中蓝色圆点)。从象上看龟边,它下连着龟腹--地,上接着龟背--天;从龟边的数上看,刚好是25块。即龟腹12块加 上龟背13块之和,25蕴含着天与地之意,正如《周髀算经》上云:"治天下者,此数所生也。"所以,龟边蕴含着"天地人合一"之意,具有下气上通之功能。 刘向《说苑o辨物》:"灵龟……千岁之化,下气上通。能知吉凶存亡之变。"其言不假也!           二、古城温州地形地貌如龟 1、从江心屿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中找寻龟的踪迹 众所周知,江心屿上蕴含着宗教文化、诗词文化、名人文化、帝王文化、航标文化等。有这么多文化类型汇聚在这小小岛屿上,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实质与郭璞 选址之始 “人杰地灵”之说是有必然联系的。我们从江心屿的名胜古迹及其历史文化中不难发现有关龟的许多传说。这恰恰也说明温州的山形和水色为什么蕴藏了天地的灵气…

Read More

温州风水象数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城建档案馆 象数,是我国古代三大思维方式之一,它作为一种隐喻、借喻、象征的工 具和手段,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特别是皇家建筑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温州古城规划布局和空间发展,就隐含着"象数"内涵。每每触及并思索它,脑子 里就蹦出"天置人为",想起理学大师朱熹写在江心寺佛殿上的"开天气象"的题匾来。 探索这个问题,首先得回顾下1600多年前术数名家、堪舆鼻祖郭璞卜城时说的话:"若城于山外,当骤至富盛,然不免于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又曰:"此去一千年,气数始旺云。"今读之,令我们肃然起敬:温州古城发展的历史,今天的     结果竟被一千多年前的他预见了。佛学有“相由心生”的理念,拟可说城市的相貌是由其规划者的精气神产生的。 温州古城称“斗城”,又名“鹿城”。所谓 “斗城”,宋本《方舆胜览》载:“《郡志》:始议建城,郭璞登山,相地错立如北斗,城之外曰松台,曰海坛,曰郭公,曰积谷,谓之斗门,而华盖直其口;瑞安 门外三山,曰黄土,巽吉,仁王,则近类斗柄。”上述七山布局如天上的北斗星,因此得名为“斗城”(图1)。考查和研究温州古城的发展历史,竟与中国风水学 理论中的斗转星移之说十分吻合,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谈谈温州古城发展为今城的许多令人惊奇的“象数”现象。 汉代《鹖冠子•环流》中对天上的北斗星有这样的记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书上还 说天上的大角星牵着北斗星的柄绕着北极星运行,随着位置和角度的变化,形成了一年的四季和八节。人们根据北斗七星在天空中这样周而复始地围着北极星运行的 轨迹,以及此时此刻太阳在地球上投射的日影长短变化,将时空划分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的运行法则显示出天道中周而复始的年的大圆满(如图2)。   我们经多年勘察研究发现“斗城”时空发展过程中竟蕴含着这样的历程。温州古城“城东西宽7里,南北宽5里,面积约3.8平方公里”发展为现在的170平方公里,恰恰是从“斗柄南指,天下皆夏;”的夏至发展到“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冬至的历程。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温州从建城发展到现在,实现了斗转星移运行中显示出的春夏秋冬年大圆满: 一、关于“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法则   《周 髀算经》说“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阳照三,不覆九。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阳照九不覆三”说明春夏秋冬是以地球赤道为中心线,根据太阳投射到其 两侧的影子长短而定的。而古时测量太阳影子的方法便是立戌,阳照九不覆三"说明春夏秋冬是以地球赤道为中心线,根据太阳投射到其两侧的影子长短而定的。而 古时测量太阳影子的方法便是立竿而测的,古人在立竿而测中,用不同的方法(空间角度变化和长度长短的变化)描绘出太阳影子的变化。在良渚文化(约五千年 前)遗址出土黑陶鱼篓形罐上的原始文字里我们看到了由天数五和地数五合在一起形成的“八角星纹符号”(图3)。 图3中那平置的地数五即是从太阳影子投射到地上的长度变化,描绘出一年的四季八节;冬至,日出东南隅(辰),立竿测的影指向西北方(戌);日落西南隅 (申),日影指向东北(寅)。夏至,日出东北隅(寅),立竿测的影指向西南方(申);日落西北隅方(戌),日影指向东南(辰)。即图3中的地数五图形。 而图3-七五中的天数五则是从太阳影子投射到地面的角度变化,描绘出四季八节来。从这说明,天数是以多维度即角度变化方式显示出宇宙的运行法则的,地数则是以长度变化方式示相宇宙的运行法则。 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黑陶鱼篓形罐上的原始文字里看到由天数五和地数五合在一起形成的“八角星纹符号”,说的就是斗转星移变迁是个多维度的复杂的变化过程。它用几何上的圆、方、角来体现圭表测的太阳影子和天圆地方的观念以及宇宙运行的轮回法则。 综上所述,古人从太阳与地球之间产生的阴影位置和角度的变化,阐述了一年的四季八节的规则。 郭璞在相温州城时便发现了温州城地形地貌里蕴含着这法则,因此,他将温州城称为斗城,并且根据天文中北斗星的运转规律预测到一千年后其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现在就根据温州城市发展中的地形地貌在长度和角度上的变化来论述它存在的道理。…

Read More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盛神法五龍

盛神法五龍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得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       注: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遁甲开山图》 荣氏 解:“五龙,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龙身。长曰 角龙 ,木仙也。次曰 徵龙 ,火仙也。次曰 商龙 ,金仙也。次曰 羽龙 ,水仙也。次曰 宫龙 ,土仙也,故五龙,五行之龙也。 故言之于法,法之于五龙者,以身中盛气之变荡起伏,其五气,神而使之长,心而为舍,故心为其舍,神为其长,无神气之不长,无舍则气之不存,因气而舍为之大,因气而神为之使。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 注:道为天地万物之始,亦为天地万物之母,有名无名两者同出而异名,又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故而,一其纪也,亦守一为其始也。 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   注:天之有德,故物成而德蘊其中,故天之所生,物含其德,德者,其能,其智,其为,其行,其变,其化,其隐,其显,其宏,其微,其大者无外,其小者无内,故而包宏。其皆自先天一气中来,气先天地而成,不见其形,不知其名,故称其神灵。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          注:道为始,神明自道而化变,故以德养五气,神得一而灵,而能得一,则成术。 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           注:舍者,心也,所由于舍,则有气之道,有气之道,则有神灵,神灵始于道,心可役于气,神由道出,故为之使。 九窮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

Read More

复旦学者探索“大脑神经网络形成之谜”

经3年多潜心研究,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禹永春副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与美国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时松海课题组合作,在“脑神经环路发育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首次发现,脑神经元间由“电突触”介导的信息交流在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发育中有重要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科学家深入研究大脑皮层神经网络形成之谜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脑神经环路发育异常相关疾病(如小儿癫痫、自闭症、智力发育迟滞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日前,该成果已在线发表在世界顶级科技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 大脑皮层是由上百亿个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网络,大脑中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它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科学家把大脑中突触前细胞通过释放特殊化学物质将信息转送到突触后细胞,称之为化学突触;把借助于电信号传递信息,称为“电突触”。“电突触”被普遍认为在神经元相互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 多年来,神经科学家都在考虑和研究一个重大问题,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突触环路是怎样形成的?这些神经环路的形成有没有什么基本规律可循?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大脑皮层发育早期兴奋性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电突触”,然而,随着大脑皮层不断发育,神经元间“电突触”联系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化学性突触。 为了探索大脑“电突触”之奥秘,禹永春等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兴奋性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方法,首次探明了“电突触”在脑皮层神经环路发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发育早期神经环路记录中,高亲缘性姐妹神经元间较非姐妹神经元有着更紧密的“电突触”联系,并随着发育姐妹神经元间“电突触”联系逐渐减少,进而“化学性突触”逐步取代了“电突触”。那么,姐妹神经元早期表达的“电突触”有什么作用呢? 禹永春等进一步研究发现,“电突触联系”在姐妹神经元间同步化放电中有关键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研究“电突触”对化学性突触发育的影响,禹永春等巧妙地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选择性地关闭姐妹神经元“电突触”通道,令人吃惊奇的一幕发生了:通道关闭后,姐妹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突触联系显著下降,但是非姐妹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突触联系没有受到影响。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皮层神经环路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即神经元亲缘性越高越容易形成神经突触联系,更为重要的是,神经元亲缘性是由“电突触”联系在一起的。该成果首次揭示了“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之间的因果联系。该成果破解了脑皮层环路发育过程中神经元间相互交流的“秘密语言”,为人类深入探索大脑的奥秘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对人类由神经环路发育异常引起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Read More

科学家发现基因可能普遍存在“生理周期”

评:譬如以神经网络以为结构,人之生时间以时序,基因之构造以为事件,时投于事,事遇于时,依时间序列以作函数分析,则生之,死之,何来不可知之理? 人体活动有着24小时的节律周期。以前认为,只有少数基因和蛋白质是周期性地打开、关闭,但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身体各个器官的数千个基因,每天的起伏变化也都是可预测的,它们的活动周期则受多种复杂方式的控制。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科学》杂志网站上。 了解基因在一天中如何周期性地开关,是掌握许多生理功能的关键,包括睡眠和新陈代谢。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研究人员、得克萨斯大学西北医学中心的约瑟夫·塔卡哈斯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了节律基因及其蛋白质产物,他和其他研究人员确定了该基因为CLOCK,并发现其他两种蛋白BMAL1和NPAS2,能在白天与基因结合激活它们,另外4个节律调控因子是PER1、PER2、CRY1和CRY2,能在夜晚抑制基因。 新研究旨在全面理解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是怎样协调配合,共同维持身体24小时生理节奏的。新研究的核心发现是,RNA聚合酶(有了这种酶基因才能转录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随着生理节律而变化。塔卡哈斯说:“RNA聚合酶Ⅱ的发动是整个基因组周期节律的开始。随着整体RNA聚合酶Ⅱ和转录的调控,全体染色质的状态都受节律生物钟的调控。组蛋白也随着整个基因组的节律被广泛修改,而组蛋白是维持DNA完整性的关键。这表明每个基因都可能按照生理节律的周期被修改。” 此外,他们还做出了许多重要发现。首先是节律调控因子能在许多基因组位点和标靶基因结合。他们研究了小鼠肝脏细胞的基因组,发现超过2万个位点能与1个或多个调控因子结合;其中超过1千个位点能与所有7种调控因子结合,还有许多位点只能与激活或抑制因子二者之一结合。塔卡哈斯说:“我们以前还以为,它们都只与同一位点结合。” 其次,他们研究了肝细胞所有基因每天的表达方式,发现在转录过程中,基因表达并非都控制在转录层次。他们还发现,在一天中RNA聚合酶Ⅱ与基因的结合比基因转录更早发生。周期开始时,转录激活因子CLOCK和BMAL1招来了RNA聚合酶Ⅱ,但被随后出现的抑制因子CRY1给抑制了。结果RNA聚合酶不得不“暂停”几个小时,暂停解除后才开始转录。所以,生理节奏不仅与RNA聚合酶有关,还和“暂停”状态的解除有关。 “这些节律基因的标靶,最高类别的就是新陈代谢路径,所以说生物钟秘密地控制着每天的新陈代谢。这些发现为研究短期转录动力学、生理周期、聚合酶和一般转录提供了新途径。”塔卡哈斯说,下一步是研究RNA聚合酶在一天的节律中是怎样受控的,是什么原因让聚合酶对某些基因在一天里的特定时间暂停,以及其他RNA分子在转录之后是如何被调控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