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3 年 11 月 22 日

符咒会不会影响人未来的福报?

    时常有一种说法,说使用符咒,固然能带一时的好处,但这样实际上是用的未来的运气,很多持此说法人很多。这种说法大抵的理由是认为人的福报是有限的,所以人的一生的总的财富也是有限的,如果采用什么方法而能获取更多的财富的话,那么必须就是消耗的是未来的福报。     实际上,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只不过是想当然罢了,如果是初接触这些事物的人说这些话的人,那是因为不懂,还尚可理解,但有一些多年接触这些的人,竟还是这样的意识,并还四处宣扬固执己见,在下只能对此类未悉世间之理人们的世界观抱以遗憾的态度。     天地不仁,但天地也给了生机,不是让这个世间只是有孤零零的毫无活力的万物,而是有生命的存在,如果天不留其机,就不会让有生命的万物会出现在这个天地之间,而既然让生命在这个天地之间生存,也相应赐予了一线之机。     虽然只是一线,却是绵绵而不绝,其小而无内,其大而无外,人完全可以由着这一线生机,成神成仙成佛成圣,借此能合于天地,能出于天地,能同于天地,能胜于天地,能天地俱寂而我不灭,能万劫重开而我不殆,而这一线之机其幽深微妙玄通难识,为道家正统之究,岂是区区福报之说可解?     所谓符咒,是古之圣贤留下的传机之法,而符咒之正名,应称为阴符,何谓阴符?阴者暗也,符者合也,暗而合之,是谓阴符是也。万物繁复纷杂,但在其中有统一之物,其不受空间时间所限,贯穿于始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此物实非为物,强名之物,强名而称为道,知之者是为得道,然有无同出而异名,故有道亦名无道,得道又之道,实无所得。有无相徘之下,称为玄,玄之又玄,便是众妙之门,符咒便这众妙之中一妙。    正因是符咒为众妙之一,其源于之道,演之于道,证之于道,实归于道,故其之力,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河,明可以伏龙虎,晦可以伏鬼神,大可以助国家,小可以驱灾患,此灵验难量。     试问,如是动于之山川,损谁之福报?撼之于山河,损谁之福报?伏之于龙虎,损谁之福报?助国兴邦,驱灾除患,又损谁福报?     自古修炼,以少病少灾以为验,以寿命绵长以为验,以家庭和美以为验,以人丁兴旺以为验,若是这些都做不到,就别来谈什么道,聊什么法。     散言数句,能看得明白便看,如是看不明白,仍是坚于己见,必是与大道无缘,若还坚持诬我道门正法,请日后生病也别上医院治病吃药了,按之福报妖理邪说,赶紧病死消业,说不定便立即成就仙佛果位了。   

Read More

道家阴符派店铺上的符咒图片代表什么?

       熟悉本派的缘主,都知道这是本派在淘宝上的招牌图片,很多缘主很好奇,这个步骤究竟是在做什么,这里就说一说。实际上,这是本派制作高级的灵符时的一个过程,与天上北斗七星所相呼应,将北斗七星光芒加于符上,再布灵光一点于符上行罡,从而赋予符灵性。这也是本派的灵符为何灵验的原因之一,至于其中涉及到的秘讳、咒法、亦或是其它内秘,就不一一细说了。

Read More

学道入手

               有人来问,如果想学学道,那么应该怎么学?这里简单谈谈。         道学之纲要,必是先读《道德经》《阴符经》,这两部基本上是道家思想提纲契领之大成,道教古籍中盛赞“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 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所以,这两部必定要先读,一开始不要指望会读得懂,如果真能完全懂,那早就得道成仙了,要先熟读,然后在生活中找依据,并且之后介绍的所有经文或是典籍中的一切,都是用来领悟这两部经用的。         在奠定了道德与阴符的基础后,应该开始读一读《太上清静经》,太上清静经中的思想微妙玄通,要多读多感悟,并用清静经的内容与尝试解读一下道德与阴符,会发现很多有矛盾的地方,不理解的地方。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说明对了,找到问题在哪里了,这里一定要深刻理解,有与无同出而异名,不但有无如此,所有的阴阳对立的事物实际上都是如此的,这一步一定要想通,并弄清楚这些矛盾背后统一的是什么,然后才有看其它典籍的意义,如果这一步不通,看其它的就会越想越歪,偏离古人的本意了。       在有上面三部经的思想为指导后,基本上看所有的事物都不会只看到一面,而是多面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去看其它的经典。

Read More

道教音乐之垂簾赞

   词:    朝拜天门出玉堂     众官齐出下金阶    仰望神威垂簾下    请旨朝元再转来    皇坛肃静天尊      垂簾赞一般用于道教道场科仪结束的时候,其中“众官齐出下官阶”一句,“齐出”一词,在龙虎山本中被写为“齐楚”,“齐楚”在河南怀庆的方言中代表“整整齐齐”的意思,意思是众官整整齐齐下台阶的意思。垂簾赞的道音一般是采用江西上清腔来唱,而江西本地方言中并无“齐楚”一词,故此处多为“齐出”之误。

Read More

谈民间小儿夜啼奇症之猪毛风(又名猪毛痧)及治疗原理

     猪毛风,是民间的一种称呼,它不在正式的医学里出现,即中医或西医均不认同此症,因此症无大危害,随着小儿年岁增长,自然会消除。      其表现主要是在初生小儿身上,入夜小儿睡觉时难以入眠哭闹,而又并非是受惊的症状,一旦抱起又不再哭闹。      要确定是否是猪毛风,可以用人奶涂在小儿身上,然后轻轻搓,便会发现有针状突出,摸起来坚硬如刺,严重的全身如同刺猬一般。      除人奶外,用蛋清也是可以的,一般在手部,脚部,背部,胸部,臀部揉即可看见。             通常在出现了猪毛风的症状后,一般民间对于猪毛风的治疗有如下几种做法:      1、直接拔除      拔除的问题在于,婴儿皮肤较嫩,且免疫力不强,很容易导致皮肤感染,不建议采用。      2、使用面粉      用面粉进行轻搓揉,相对直接排除更加适合,但是面粉搓揉过多,也容易伤及皮肤,不建议采用。      3、用鸡毛煮开水,然后擦身      一般擦上一两次就好,这种方法相较前面更为妥当。      猪毛风在民间认为风症的一种,又称为胎毒,是受风或是胎毒影响,导致猪风毛的出现。     如果是用现今的科学解释,也是能解释得通的,大体猪毛风一症,是因为小儿出生后,因小儿娇嫩,胎脂通常不会清洗干净,导致与进入毛囊形成堵塞,其成因大致与毛囊炎或粉刺相似,不过因小儿皮肤比较敏感,故实际症状并不如成人严重,汗毛与胎脂共同结成硬块,会导致难受或疼痛,所以民间常采用前面所说的方法去将胎脂在毛囊形成的堵塞清除。     鸡毛煮水看似奇异,其实现今生活已常见,正规的瑶浴中,有鸡毛浴一方,水便是要求使用鸡毛煮水,给孩子用鸡毛水擦身,实际上与瑶浴原理相当,都是利用鸡毛煮出来的开水对皮肤中的油脂淤塞进行清除。…

Read More

道家文化内秘(三):从道家九字真言谈道家山术

       道家九字真言,出自东晋葛洪天师的《抱朴子内篇·登涉》, 抱朴子曰:“入名山,以甲子开除日,以五色缯各五寸,悬大石上,所求必得。又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同时还有一个版本指出,说是“临兵斗者皆数组前行”。        有些人会问道家九字真言是干嘛的,以上就是最好的回答 。        在一般的世俗影响中,道家九字真言的作用本来并不很受重视,因为这是于道内中事,专门登山而设。但后来此法由道教传入密宗,又再由密宗传入日本东密,又被日本的影视动画等广为传播影响,才又回传入大陆,使得更加重视起来。不过,日本在传抄时,所传抄文字有误,所以变成了“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以至于不少人知道这九字,而不知道原文了。         在《登涉》的开篇就说了:“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或被疾病及伤刺,及惊怖不 安;或见光影,或闻异声;或令大木不风而自摧折,岩石无故而自堕落,打击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或令人遭虎狼毒虫犯人,不可轻入山也。”        以上解释现代文如下(为了写清楚解释,对原意有所增减):        不管是要上山采药,还是为了避乱而在山上隐居,但山上猛兽毒虫极多,且山路多险,又有瘴气等,入山并不是件轻松的事,稍有不慎便会丧命,所以为了山中生活,道家发明了不少的术法,这些术法为称山术,如果不懂山术的话,那么生存机率就很小了。所以常有谚语称:太华山下处处是白骨。关于山术如果仅仅只是了解一方面,而不能全面了解的话,有再强求生的欲望,也避免不了死亡。山无论大小,都有神,山大则神大,山小神也小,所以入山如果不懂术法,必然会受到伤害。或者会得疾病,或者会被刺伤,或者会惊恐不安,或者会见到光影,或者会听到异声,或者见到有大树,没有风吹却自己断了,或者见到岩石无故而自堕将人砸死,或者会见到有人迷惑疯狂四处乱跑,或者会掉到坑中洞中,或者会遇到老虎、狼或毒虫,所以,不可以轻易入山。         道家的山术正是因此而来,山术是专门为登涉而来的,为了保证上山的风险降到最低,所以专门立了山术来解决问题,而在后世,山术已经是道家法术的代名词了。         总的来说,在道家,山术很难有一个定义,只能以山术称呼,看看山术包括的内容就明白为什么难以给它下个定义了:山术,第一步先是要择日,择日的方法包括多种,其中又以遁甲择日法为宗,在择日后,再入山,入山需要带上照妖镜,以防山中的精妖,同时还要熟悉多种术法,比如遁甲术中的遁法,六甲秘祝中的咒法,用来避开不必要的风险,比如遇到蛇时要用的避蛇法。另外,还要会识别精怪,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什么样的精怪,以作好准备应对,另外还需要有一些医药常识,如果遇到中毒的情况时,要能及时自我治疗。最为紧要的是,一定要带五岳真形图及三皇内文,如果在山上设居,还应该用七十二道符镇一切精怪。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就可以明白,这里的山术与道家五术中的山术是两个概念,在正统道家中的山术,乃是用于登涉之山术。 众所周知,遁甲术就是道家秘术之一,在登涉一章中,葛天师明确指出:“余少有入山之志,由此乃行学遁甲书,乃有六十馀卷,事不可卒精,故钞集其要,以为囊中立成,然不中以笔传。今论其较略,想好事者欲入山行,当访索知之者,亦终不乏於世也”。可以明见,山术是揉合了各门的精华整理而成。        现在流传甚广的九字真言就是其中的六甲秘祝,凡遇一切阻碍时,都可以使用此咒。传入东密后(这里特指日本东密)后,由于密宗修持的特性,所以为其加上了手印,配成了九字真言真手印,再后来传入日本后,又小有更改变成了以““临(りん)、兵(びょう)、斗(とう)、者(しゃ)、皆(けい)、阵(じん)、烈(れつ)、在(ざい)、前(ぜん)”的九字真言。        在日本,对这九个字的发音是按日文读音来的,日文读音里,采用的是唐代的汉语读音,大概发音为“临镖统洽解心裂齐禅”,从最后两个字的发音可以得知,尽量日本记载的是“在前”,但发音仍然跟“前行”是差不多的。目前流传于世的版本中,配上手印的这种法门,是由日本1955年,新兴的佛教宗教流派阿含宗(注1)所公开的,称为“九会曼荼罗”,密宗讲究口密、身密、意密,所以这种修行法门有明显的改造特点。       …

Read More

道家文化内秘(二):道家数学

       道家文化重视术数,而术数分别是由算术与数学两门构成,算术是使用一系列的符号模拟天地之间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模型,这套模型最大的功用可以用于模拟现实,然后推算过去与未来。而数学,则是以数为学,用于解析世间的一切,很多人对道家算术比较了解,但却不太了解道家的数学,这里谈谈数学。         这种数学与现代意义上说的数学是有差别的,这里的数学单指唯数之学,包括道家对于数本身的一种思考与总结,如果了解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数”哲学的话,那么对道家的数学的概念将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道家最反对毫无实践,毫无理由的稀奇古怪的做出一个猜想,然后便把这种猜想认为是一种结论了,所以这里揭开一下道家数学中的冰山一角,希望能让一些不了解道家数学的人对道家数学有个初步的认识。        数学,以数为尊,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到数中,限于一些规矩,这里仅介绍洛书模型中部分的数学理论。       【洛书九宫数】        奇门遁甲中称“先从掌上排九宫,纵横十五在其中”,这就是道家的九宫数,在现代数学上的意义也就是三阶幻方,正如大众所周知的,三阶幻方的特点在于,无论横竖斜加起来都是十五,这是对九宫数最基本的表达。        道家认为,九宫数表达是一种完美均衡的模型,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必然是由一系列的规则所决定的,而这些规则要各自恰好形成一种平衡,无论世界怎么变化,都是这种平衡周围进行变化的,才演化出来了我们的世界。        如果要对这个世界进行研究,就一定先要寻找到万物一切的始态,而在数上的表达,就是九宫数。        那么九宫数有什么样的特性表明它是一种最稳定的平衡?而它是否永远更高阶的幻方所不具有的性质?如果仅仅只是横竖斜加起来值相等,这个是很轻松的事,很容易计算出四阶、五阶,六阶及更高层次的幻方。        但是,道德经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三就开始生了万物,为什么不是四,为什么不是五?为什么只从三就开始生出了万物?        是古人智慧有限,无法推论出更高阶的幻方?NO,完全不是这样的。        九宫数的形态是这样的:        4   9   2…

Read More

道家文化内秘(一):祖师信仰

       这个题目极大,几乎难以说明了,我只能从个人的角度来描述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可能是偏颇的,但这是我个人当前的认知,不能代表整个道家的主流,但却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这点体会,可能在得到提升之后,会发现是可笑的,但即使是可笑,也是一种体会的历程,任何交流或是实践都欢迎讨论。首先我承认自己的认知也是含糊的,道家内部的学派实在太多,但现今哲学研究或是一些道家研究的人,实际上错误的审视了道家,总是采用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观察道家,实际上是站在盒子外面看包装,而对盒子里的东西一无所知。网络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我的认识很初级,但是对于一些认识上比我更初级的人来说,也许能起到一些帮助作用,那么,这篇文章的意义就还是存在的了。         第一个问题:在道家的眼里,祖师是否是神?         先解释一下祖师的概念,祖师的概念既包括始始源的三清祖师,也包括祖师传的列位先师先圣们,在道门传承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故称师父,这种传承虽然是建立在血脉之外,却又亲如血脉的亲情。         我所修习的这一派,并不认同有至高无上的神明主宰一切。         在我们的认识里,更强调道是能够包容一切的,因为道是贯穿所有事物中的存在,天下万事万道,莫不出于道,又归于道。所以,无论是有至高神的存在,还是没有至高神的存在,有神论还是无神论,道学都可以包含,如果连这些简单的矛盾都不能包含的话,那便不是真道了。        在后面一些术法的实践中,将会更详尽描述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对祖师的信仰与膜拜,源于祖师毫无保留的传授的知识,这种恩德是让我们怀着极度的感激之心的,对祖师的膜拜,我们怀的是一种尊敬及感激的情结,同时祖师作为道的化身,我们拜的对象又其实是道。         有人要会问,三清祖师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实有的,而道家思想里认为,有与无只是异名,那就是无了,既然无,何必要执着要拜?         提这种问题的人,看仔细了,有与无,是同出而异名的,不是有等于无,而是它们有同出,并且,有又能生于无,本是无,却也能生出有,真空结妙有,既能有,又为何不能拜?         拜祖师是我们表达敬重与感激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敬重自然也可以放在心里,但更多人的喜欢采用直接拜的方法来表达,这不是执着不执着的问题。         正如人饿了,就要吃饭,既然不用碗筷用手也能抓着吃,为什么还要用碗筷?那些指责别人用碗筷是一种执着的行为的人,丝毫没有留意到自己的狭獈。         世人始终是迷茫,人类的智慧也有限,要使人类去理解,去尝试感悟道,那么必然就需要有一些有名有形的东西来使人产生认知,并在这个认知的道路上前进。认知道的过程,就像在走一条路,这条路可能很漫长很漫长,在这条路上,也许是没有捷径的,道教有句咒语所表述了这种修行意境“寂寂至无踪,虚峙劫仞阿,一入大乘路,何计年劫多。”         某些无神论者时常因为自己的不完备的知识,指责道教祖师的信仰,是一种偶像化的崇拜。         实际上,他们却不知道,真正的道教徒,只是一些真理的追求者。这些指责的人士,他们并不了解在道家的世界中,当一个师父收了弟子后,完全就像自己多了一个孩子一样,而拜祖师,其实就如同于一个孩子在拜自己的爷爷或自己的祖宗。         也许,他们永远也不能了解道家的生活态度。…

Read More

希腊古典哲学总结–追寻及半路的夭折

       从神秘主义的源头毕达哥拉斯学派一直谈到了亚里士多德,基本上就是原始希腊哲学的一个阶段了。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已经放弃了至高的道的追求,转而向结合社会实践发展,亚氏的门徒们也走的这条路,而传承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转入了新柏拉图主义,并分化出很多学说。         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源头的秘密性,使得追寻道的这一脉转入了潜伏,而亚氏门徒,则惑于亚历山大奇迹般的帝国,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尽管亚氏门徒中也有人对占星术等颇感兴趣,但失去了追寻道的理念的支撑,注定他们走上了歧路。         从希腊原始的哲学,可以看出,这些智者实际在终极思考之中,都模糊追寻着一个不可表但又能觉察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并非是单纯逻辑思维的结果,而更是一种感性认知的结果。         古希腊的智者喜欢沉思,而这种沉思往往能入打坐入静一般,让他们进入一种神秘的体验,而感悟到一种灵光的闪现,同时这种闪现后一下涌出的智慧,他们称之为神启,认为是一种神明的启示。         毕达哥拉斯,泰勒,阿那克西曼德,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无一不是声称自己的知识来自于神明的启示。         虽然西方哲学史更看重后来发展的哲学,但从追寻终极的理念来说,在柏拉图之前的这些智者,可以称为道学家,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去思考那终极贯穿于万物之中的东西。而自柏拉图开始,他把关于源头的一切都扔给了神,然后拼命讨论着神创造的这些东西----他之前的智者们本来提出了比神更高的存在。         由于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东西,在后来很漫长一段时间中,不可调和的解释,都使用了神学的腔调来避免回答问题。        这是神创造的。        这是神的意志。        神是不可知,不可论,不可察,不可言的,所以不要试图去理解神为什么要这样做,人类是无论明白神的。        这是在侵犯众神的领域,是一种亵渎,要受到神的惩罚。    …

Read More

新柏拉图主义流派—西方神秘主义及神学的架构

       公元5世纪,西方新柏拉图主义出现了,这其实是很一个奇怪的称呼,它唯一与原旨柏拉图主义有关的,就是认为存在一个精神的世界,并细化了太一的模型,除此之外,在本质上它其实是把很多流派观点总结在了一起,推出的一个新派主义,这个流派对基督教的神学体系有极大的影响。         首先,它吸收了古波斯第一帝国的哲学,认为世界有两极,分为光明与黑暗,而物质世界处在黑暗之中,精神世界处在光明之中,世界唯一的存在的就是上帝,上帝这个词在原义中是GOD,也就是神。        上帝永恒照耀着光明,这实际上是一种太阳神崇拜的沿袭,在新柏拉图主义中,认为万物中都有光明,但只有人的灵魂是最接近光明的,所以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使自己与光明合二为一。        这个流派中关于世界的本源绕开了元素说,而是提出了三大本体:太一、心灵、灵魂。        太一是近代人的翻译,实际上它与中国的太一是不是一回事是很需要争议的,暂且因为它的英文是The one,便姑且称为太一,因为这里的新柏拉图主义提出的太一,实际上应该是混沌未分的太初状态。         在这个流派,对太一的描述是,太一是神,是一切的根本,既是单一、唯一的,又是无所不包的,它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万物的源头,它是生命之源,力量之源,它不能与任何有一个现实的东西相等,它无形式、无善、无德性、无意志、无思想、无意识、无运动或行动。         从这一段哲学描述来说,里面表达的含义几乎是道德经里一些语句描述的翻版:         "道可道,非常道“         “湛兮似或存,吾不之谁之子,象帝之先”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渊兮似万物之宗。”        但有所不同的是,在道德经中,没有将道进行神化,因为道德经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神的至高无上在于能臣天下,而在道德经中从来不会把道放到神至上这个位置,对于道的描述是“天下莫能臣”,其中的区别与深意非常值得玩味。        道德经中的关于道的描述,最玄妙的一点就是,无论是任何哲学流派其实都是可以相容的,从唯心主义的流派来看,道德经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从唯物主义的流派来看,道德经仍然是没有什么好挑剔的,这就是道德经思想的玄妙之处,即使是最严厉的批评家来批评道德经,也只能从一些边缘文字的描述上进行,而无法否定它的根本,除非这位批评家根本不懂哲学---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