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睺计都紫气月孛的精确计算公式

    罗睺、计都指黄道与白道的两个交点,月亮绕地轨道(白道)之降交点,西方称为月亮之南交点(Moon's South Node);月亮绕地轨道之升交点,西方称为月亮之北交点Moon's North Node。罗睺和计都在推算日月食时使用。 印度古代天文学称北交点为Rahu,南交为Ketu。印度占星认为Rahu为土星之特质,Ketu为火星之特质。这与我国天文学正好相反。我国古时称北交点为计都,南交点为罗睺。 在清初西洋传教士认为是中国人翻译梵文时将罗、计颠倒了,不过从古籍及历史发展看来,应该说是历史中概念发生的演变,然后产生名词变化更为适合一些。 西天竺国婆罗门僧金俱吒所撰集的《七曜攘灾决》,是在第九世纪初被译介入中国的,此书中对罗、计两曜曾提出相当具体的定义,曰:罗喉,遏罗师者,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复,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朔望逢之必蚀,与日月相对亦蚀……对人本宫,则有灾祸,或隐 覆不通, 为厄最重。常逆行於天,行无徐疾,十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一度十分度之六,一年行十九度三分度之一,一年半行一次,十八年一周天退十一度三分度之二,凡九十三年一大终而复始。 此处罗睺算法为19日行一度,18年约近一周天,并且93年一个完成一个循环。另外更有一说计算,罗睺18日一度,18年以一周,每日行度相差一度。 罗睺本身为黄白交点指黄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平面)与白道面(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交点,因为月球章动周期的影响,会造成黄白交点的循环为18.61年,即罗睺的周期为18.61年。所以古法计算相对来说已经较为精确了。 古代推算罗睺主要是为了计算黄交点的位置,因为无论日食还是月食,都是因为地球太阳月球在一条线上的时候发生,而这种时候就是月球在地球黄道上近为0度的时候,但黄道上纬度虽然为0,经度上却不一定,所以只有地球与月球之间的交点与地球太阳之间的经度相差不大时,才会出现三点一线的情况,然后就会出现日月食了。但古代的计算方法是不足够精确的,在一些时刻相交的时候,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这里需要说一下,很多人以为七政四余不精确就算不对了,这是很大的错误理解,属于不求甚解的表面。实际上,一般的占星,并不需要太高的精确度,这是因为宫位之间的切换,是渐变的,而不是突然变化。一个在子宫的转入丑宫,并不会因为一度之差,就立即由水变成了土,真实情况应该是:由水多土少过了临界变成土多水少,所以丑土克子水但它们终究还是相合的,其它等同此理。所以追寻精确计算,是能提高一些精确度,但并不意味着准确率也会大幅度提高,因为推占之术,本质并不是在于局部多精确,而是在于整体与天道运转多相符。 黄白交点的相对精密一些的计算为:     Omega = 125.04452 - 1934.136261 * T + 0.0020708 * T2 + (T3 /…

Read More

七政四余中四余的由来

中国古代天文、术数中的四余,多与日、月在天球上有关但在自印度传入之后,其定义渐生变化。四余中的罗喉(Rahu)及计都(Ketu)均为梵 语的音译,传说罗喉本为统领众魔的龙,曾与天神们联合对抗恶魔Ananta,但在高奏凯歌之际,他却趁大家不备,偷喝了圣液,不料其罪行被太阳和月亮看 见,就向众神告发,於是天神Vishnu赶去奋力将罗喉的头切下,然而此时圣液已在罗喉的体内发生作用,令其得以如同星体般永恒不灭,自此罗喉的头以及他 的身体—计都,即成为日、月两曜永不妥协的敌人,只要环境许可,他们即试图吞噬太阳和月亮,造成日、月食的现象,而计都的尾巴有时亦会以彗星的形貌出现在 世人之前。 在中国,罗喉之名通常均以为最早见於唐开元六年(718)瞿昙悉达奉诏所译的《九执历》,所谓九执即九曜,指七政(日、 月、五星)及罗喉、计都两隐曜。开元八年,南宫说奏称在己所编修的《九曜占书》中,必须量校星象,故请造浑天图,玄宗许之。南宫说为当世著名的天文家,稍 后曾治《乙巳元历》,并担任过太史丞。由《九曜占书》的书名,可知罗、计的躔度及其星占意义,应已渐为当时的中土天文家重视。另一位著名的天文家僧一行 (683-727),相传更曾大量引进佛经中以罗、计占算吉凶的术法,如在《续藏经》所收题为一行撰著的《梵天火罗九曜》、《北斗七星护摩法》及《炽盛光 要法》中,即细述如何在隐密处画形供养此两曜以禳灾。 由西天竺国婆罗门僧金俱吒所撰集的《七曜攘灾决》,是在第九世纪初被译介入中国的,此书中对罗、计两曜曾提出相当具体的定义,曰: 罗喉,遏罗师者,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复,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朔望逢之必蚀,与日月相对亦蚀……对人本宫,则有灾祸,或隐覆不通, 为厄最重。常逆行於天,行无徐疾,十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一度十分度之六,一年行十九度三分度之一,一年半行一次,十八年一周天退十一度三分度之二,凡九十 三年一大终而复始。 由其中「逢日月则蚀」的叙述,我们可推断此书中应是以罗喉为黄道与白道相交的两点之一。 由於地球的赤道部分较为鼓起,故会对月亮的咝熊壍喇a生摄动(Perturbation),而导致黄、白交点的连发生转动,其方向则与月绕地的公转方向 相反,此即现代天文学中所称的交点退行(Regression of the Nodes),而其周期即所谓的章动周期(Nutation Period),今测约为18.61年。此一黄白交点向西退行的现象,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由刘洪所发现,刘洪以为此点乃依每27683/1488 (= 18.60417)日退行一度的均匀速率邉樱嗉匆恢芴旒s需18.60年。而《七曜攘灾决》中所称的「一年行十九度三分度之一」,相当於一周天 18.62年,此与章动周期相当接近,更证实罗喉确为黄白交点之一。又据该书中所记元和元年(806)之后共93年的罗喉躔度推断,当时乃定义罗喉所在为 黄、白道两交点中的升交点。 在《九执历》中,罗喉又被称为「阿修」,此历以显庆二年(657)二月初一日为历首,其中记阿修的咝羞L 期为6794日(约合18.60年),并称阿修在历首时乃位於「五相二十四度四十分」,由於一相即30度,故约合黄经174.7度,经以现代天文知识回推 白道升交点的位置后,发现其在历首的平行黄经(Mean Longitude)应为175.9度,显然此历亦是以罗喉为白道的升交点。又,我国古代云南□族所使用的印度系统历法,同样是将罗喉定义成白道的升交 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