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玄先生玄纲论》性情章第五

窃得五术不修道,受灾得祸皆自召 时时修之清静体,便知古仙皆参玄 性情章第五    夫生我者道,禀我者神,而寿夭去留,匪由于己,何也?以性动为情,情反于道,故为化机所运,不能自持也。将超迹于存亡之域,栖心于自得之乡,道可以为 师,神可以为友,何为其然乎?夫道与神,无为而气自化,无虑而物自成,入于品汇之中,出乎生死之表。故君子黜嗜欲,隳聪明,视无色,听无声,恬澹纯粹,体 和神清,虚夷忘身,乃合至精。此所谓返我之宗,复与道同。与道同,则造化莫能移,鬼神莫能知,而况于人乎。 粗糙的解释   既然是道生的我,禀受于我的是神,但是人的寿命,活多久什么时候去世并不由自己,这是为什么? 因为性动则成了情,情则返于道,这样就被“化机”所运了,所以不能由自己控制。 如果超出这些之外,栖心于自得之处,则道可以为师,神可以为友了,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道与神,什么也不做气便自己会化生,而不需要思考意念物就自己形成了,其超出于生死之外。所以君子应该放弃欲望,不要追求聪明,看到不见色,听之不见声,淡然纯粹,自然体安神清,如此再虚夷忘身,便能合于至精。 这样就称为返我之宗,而与道相同,与道只要相同,造化就不能改变,鬼神也无法知晓,更何况人。 修炼实解 道家有很多东西让人质疑。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放弃欲望,这真的对吗? 如果这样做,如何又能在现代的激烈竞争中出人头地,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又怎么改善自己的处境,如果不能改善自己的处境,又如何给家人幸福? 当年,皇帝问宗玄先生,修炼之道。宗玄先生回答说:“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 这里表达得很清楚,修炼的事,并非是人主所适合做的,因为道家修炼讲究的是无欲无求。 皇帝不适合是因为天天需要管理国家大事,如果花费时间在修炼上,必然会荒废朝事,一举而天下皆动,影响的人太多,所以连基础的修炼也是不宜进行的。 也就是说,其实这个是个例,这也是当皇帝代价,并非针对于大众。 道家修炼,到一定的境界,就要生活中无处不处于修炼状态,非仅仅是打坐练功的时候。客观来说,道教的基础修炼,与世俗的生活是有冲突的。 但所幸运的是这是道教,所以为了针对世俗的问题,就有了道门五术,道门的五术就是专门为世人解决问题用的。 很多人说道教不究竟,但在说前,往往先要搬出来道教的一个法门,然后说这个法门很好,然后再来句不究竟。 通常说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理解道术,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往往还是停留在术的观察上,没有认识到道家的道的部分。 术是道的体现,道是术的根本。 而道术,不是说拎只鸡,扎个草人,挂在竹竿上,然后等鸡叫打卦能把魂召来,这就叫道术了。 这充其量只能叫术,非道亦可行之。 甚至有些宗教窃取术中部分后,用了效果不好或是受到外来的影响,导致不吉之事,于是就说道教之术不过如此。 更有自作聪明之人,偷学术中部分,自以拜神实是祭鬼,画符弄事,偶有灵验而欣喜不已,最后祸患加身,以致于悲惨,于是又言这是道所致。…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天禀章第四

不知太极不知先,方诸聚水岂虚言 明得承负分明理,感召至精现眼前 天禀章第四 夫道本无动静,而阴阳生焉。气本无清浊,而天地形焉。纯阳赫赫在乎上,九天之上无阴也。纯阴冥冥处乎下,九地之下无阳也。阴阳混蒸而生万有,生万有者,正 在天地之间矣。故气象变通,晦明有类,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 凶悖戾,阴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合而生中人。三者各有所禀,而教安施乎。教之所施,为中人尔。何者?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 气者也。亦犹火可灭,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热。理固然矣。夫中人为善则和气应,为不善则害气集。故积善有余庆,积恶有余殃,有庆有殃,教于是立。 粗糙的解释 道本来是没有动静的,但阴阳发生了,气本来是没有清浊的,但是天地成形了。纯阳在上,所九天之上无阴,纯阴在下,所以九地之下无阳。阴阳混和,而生了世间的一切,所以阴阳正在天地之间。 所以气与象可以变通,晦与明而有类象,属阳的则明则正,其本质为真灵,属阴的为晦为邪,能成为魔魅。所以禀受阳灵而生的睿哲,受阴魅百生的则顽凶。睿哲 惠和,因为阳喜生,顽凶悖戾,因为阴好杀。所以有善有恶合一起,而成了人。三者都各有所禀,那么如何才能立教以化?教化的对象,是中间的人。为什么呢?因 为睿哲的人,不教自己就明白,顽凶的人教了也不会发生改变,这都是因为受阴阳的纯气的原因。 正如同火可以灭,而不能让它变冷,冰可以让它化,而不能让它变热,道理就是这样。只有中间的人,为善则与气相应,不善则与害气相集。所以,积善能够有余庆,积恶则有余殃,有庆有殃,于是才立了教。 修炼实指 气有阴阳的分别,阴气多害,阳气多生。而这个是站在对人的好坏的角度来上分论的。 阴阳是相对的,但无论哪种相对的分割,必然有一个原则,此处的原则就是:对人有益的称为阳,对人有害的称为阴。 但更需要注意的,无论哪种相对的分割办法来区别阴阳,在纯阳与纯阴时,它们的概念都是相通的。 因为纯阳与纯阴都是无极的,所以无论哪一种视角,在这种视角的边缘上的纯阳纯阴都是一回事,关于这个,可以在道门五术中细细体悟。 人生受气不同,本性难改,设教而教化众生,不是针对至阳之气或是至阴之气重人的来设的。 因为人类大部分还是阴阳相杂,属于善恶之间的变动。(在下推测应该或较符于正态分布。) 因为阳多的,不用教也是善的,阴重的,教了还是那个样子。 比如说,大家同是从小读书,从小就被教导要当好人,但即使是学习很好的孩子,也有后来当罪犯的,也有学习很好进去当官结果贪污腐败的,即使大量的教育、教化仍然无法解决。 明朝时期,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全国大力查杀贪官,举朝上下杀了不知多少人,结果还是杀不尽。 这个就是天禀,如果换作现代的说法来说,就是天生基因有缺陷,正如近年来科学上基因的研究,发现有一些基因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只是少数现象,大多数人还是可以教化的,所以才有了教,行教化之道。 宗玄先生对于天禀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正如同火一样,你只能灭了它,而没有办法让它变冷。 虽然有低温火焰,但那是一种发光现象,与宗玄先生这里说的火却不是一个道理了。 这里描述的火,是一种高温运动的东西,你可以让它的运动变慢,但一旦变慢,就不会发光了,火焰也就灭了。 所以这里称为天禀。 宗玄先生这里谈的天禀,是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是这章的意思是,虽然有天禀这回事,但不意味着就是不可教的,即使是有少数人不需要教或是教不了,但是还有更多人的是需要教的。…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真精章第三

祖师不言千古秘,吾今却来分明语 惟愿后学明妙旨,道不虚行只在人 真精章第三 天地不能自有,有天地者太极。太极不能自运,运太极者真精。真精自然,惟神惟明,寔曰虚皇,高居九清,乃司玄化,总御万灵,乾以之动,坤以之宁,寂默无 为,群方用成。空洞之前,至虚靡测,元和澄正。自此而植,神真独化,匪惟巨亿,仰隶至尊,咸有所职。丹台瑶林,以游以息,云浆霞僎,以饮以食,其动非心, 其翔非翼。 听不以耳,闻乎无穷。视不以目,察乎无极。此皆无祖无宗,不始不终,含和蕴慈,愍俗哀蒙,清浊体异,真凡莫同。降气分光,聿生人中,贤明博达,周济为功, 为君为长,俾物咸通。爰历世纪,玄勋允充,德掞天壤,名书帝宫。于是运绝北都,命标南府,元真乃降,是为形主。阴气既落,世尘自阻,炼胎易质,革秽除腐, 神形合契,白日轻举。所谓反我乡,归我常,与道无疆,而孰知其方。 粗糙的解释 天地不是本来就有的,是太极演化出来的天地,太极不是自己就会演化的,演化太极的是真精。真精就是自然之物,其神而明之,主一切之运化,所以说虚皇高居九清,主管玄化,总御万灵,乾性健而动之,坤性顺而宁之,寂默无为,而万物皆成。 在空洞之前,其至虚之极而难以认识,本来和顺澄清并为中正,以此而发生演变,神真独化,其数之众而不可计量。万物都尊从于它,被其排着自己的角色。丹台 瑶林之中,以其为流以其为息,云霞像浆水一样饮用,其之运动非是因心而变动,其飞行变化更非有通过翅膀来进行。听声音不用耳,却能听到一切。不用眼看,却 能知晓事物的最细微之处。 它们都没有源头,也没有开始结束,其含于太和蕴着慈悲,痛苦于凡俗哀伤于众生蒙昧,其清浊有分,真凡而不同。 气自运而降气并分光于人,则人贤明博达,喜于周济与人,如果是为君或为长者,则能为人指点迷津,什么事物都明白。所以其自北都所运,命标于南府,元真于是 降下,成为万物之形的主导。 阴气落下,尘世之中便会己阻碍自己,所以需要炼胎,消除其阴质,革除其腐秽,这样神与形才能两相契合,一旦如此,白日就能轻易飞升。此称为返我乡,归我常,与道之间没有分别。 修炼实解 道家重修炼一途,但修炼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千古人来大多不愿说破根本的道理,即使是有丹经,也是多以象言事,其中的根本道理是不说清楚的。 宗玄先生的论述,是极为紧要的,因为后世丹道内炼的理论基础受其影响很大。 天地是如何而来?道家认为是由太极分阴阳而演化了天地。但是太极为什么会分阴阳呢? 这背后必然是有一种力量的,这种力量可以视为宇宙大爆炸的第一原动力,又或认为是宇宙万物自无而生有的那一瞬间变化背后的驱使力量。 虽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自且然也,也就是说,“它自己就是那个样子了。” 举个更细致的例子来理解: 火为什么是热的?因为它有极高的能量,所以物质飞速运动着,而这种快速的运动能将能量传播给其它物质。 但物质为什么会运动?按相对论来说,世间的万物都在运动着,因为运动是一种相对的现象。 因为运动这个概念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地方,即如果你觉得动了就是动了,觉得没有动就是没有动。 如坐在椅子上,人没有动,人相对地球没有动,但是地球还是在旋转的,人相对太阳或其它星体来说,仍然还在运动着的。 所谓动与不动,在于你选择的是参照物是什么,如果选择地球为参照物,你坐着不动便是不动,如果选择太阳为参照物,你要每秒三千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逆转的方向奔跑,才是相对于太阳不动。…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元气章第二

  原文 太虚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着,混茫无倪,万象之端, 兆朕于此。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而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而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既涉化机, 迁变罔穷。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气也。授天地人物之灵者,神明也。故乾坤统天地,精魂御人物。气有阴阳之革,神无寒暑之变。虽群动纠纷,不可胜纪,灭 而复生,终而复始。道德之体,神明之心,应感不穷,未尝疲于动用之境矣。 粗糙的解释 在太虚之前,是什么也没有的,这个描述,即是在指,没有宇宙之前,有什么? 在宗玄先生的认识里,真空之中,却是有真精存在的,称为至精,至精相感互激,导致了真一的产生。而真一运神,元气便化了出来。 从丹道的修炼上来说,至空之寂之中,才能有真精出现,而这个真精出现之后,便能化出来一。 圣人守一而为天下式。守一之后,便能有神出现,神出现气也就自然感召了出来。 所以是至精交感而一,一生神,一运神,气自化生。故修炼下手,总不离守一。 此一,即为玄关。 元气的性质是其为无中之有,因为从无中而生出,但又不附在有上,即使是生出来了仍然是有中之无。 其旷而难以描述,其细微时又无法感受,似有似无,但却氤氲渐着,混茫无倪,万物之象所化生,皆自元气所来。 元气显象之后,其清的一部分,化升为天,其浊的部分结为地,中间还有平和之气,结为人,而其中平和之气中杂气较的,则变成了其它事物。 所以万物由一气所化。但一气只是化成万物,人有灵智,此是由神明所化而来。而神明,是在真一之后而生,其非元气,元气自化却因神而来。 何为神?使一气为化而为神。由真一运神而使而元气化生万物之形,而灵智亦自神中而来,所以称为“乾坤统天地,精魂御人物”。 气分阴阳变化,而神明不分,所以万物纷纷运动,周而复始,但道德在其之先,神明于中而不变,其不受天地万物之制约。 修炼实解 丹道之中,有流派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说,但为什么要有这三步? 因人受七情六欲之沾染,真神已昧,欲要让真神显化,需要通过修性“见得本来面目”。 如禅法中修行真性,而忽顿悟,见得真神出,于是自顶门跳出而寄于虚空,作为成就法门。 丹道之中,认为人之气阴阳相杂,而气之阴阳是由自身神明以气自转而来,如果神明不够纯净则会不断产生阴阳之气,故而成人。 其所出之神也难免带有阴气,故出阴神,而此阴气重浊相坠,必不能真入虚空,故难免再坠。 客观说,佛家修炼与鬼仙还是有不同的,鬼仙是一身纯阴,而佛家修炼而成,实是神带阴气。 正因为如此,佛家修行,终不离因果,即使是修炼成佛,也只能不昧因果,所谓不昧因果,就是明了因果,所以不去沾因果。 佛家之所以也能成,主要是通过炼性将阴气压着,使其没有散发的条件,而这种镇压必须要通过强烈的信仰才可能实现。 在佛家修炼禅定时非常讲究“定”,一定要进入定在境中不掉出来,如果能够永定,则说明修炼很深,这种定也是压伏阴气的一种方法。 佛家重视降魔一说,并非常重视信仰也是这个道理,不过显然也有降不住的时候,于是有了十地菩萨转为大魔王的说法。…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道德章第一

原文   道者何也?虚无之 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 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 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然则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 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 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粗糙的解释 道德分为道与德两个概念。 道,是指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有代表空无的一面,出有内含阴阳代表有的一面,还有无无既无,真然常寂的一面。 空无的一面表现在,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而内含阴阳的有的一面,表现在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 无论是先天未生还是后天已成,其中生生成成,无处不离道,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无时无处都在体现着一种完美的统一,从来不曾改变这,这个便是道。 德,是指天地禀性,受阴阳变化,再以五行四时影响,从而成为处处存在的规则,群生百姓生活在其中却不知。 所以,生之谓之道,畜而成之谓之德。 道即是从根源到演化中贯穿一切的东西,它不是规则,但它演化出来了规则,而规则又制约与促进着天地万物的变化,造成了万物的不同,这就是德。 没有道,万物不可能生,没有德,万物也无法化现。而生不见其始,成不见其终。去探索其隐奥,却无法追究到其宗本,所以入有之末,出无之先,不求其兆,而自然而然。 自然,指自且然也,其义指本来便是如此,在哲学上称为自指,这便是天地的关键。 如果用现代的系统论的观点来理解就是: 道是贯穿于始终造成一切开始与结束的根源,因为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即是指的自指性。 而德代表的就是道所产生的规则及规则的迭代,通过自指与迭代,万物发生了化生与演变。 模拟的实验观察 可以用一台摄像头与一个显示器来简单模拟一下这种系统,将摄像头的镜头对着显示器。 摄像头上拍到的是显示器上的图像,然后又会转入到显示器中,再不断地被摄像头拍摄。 如此便能完成一个自指迭代模拟。 当显示器上出现图案后,对该图案进行放大或缩小。 会惊奇地发现,图案中会呈现岛屿、星系、星球等,均似自然界之自然造物情状。 现代科技中的一些发现 如果说现代科技中的一些发现,莫过于说分形了。分形基于一个最简单的说法:所有复杂的东西其实只是最简单的东西无数次的迭代。 一个简单的公式通过迭代而成了奇妙的螺壳。 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的多次迭代变成了一个漂亮的花朵。…

Read More

五篇灵文

三符风云涌按:凡修炼上乘之法,总不出阴符。            最上一乘妙诀重阳祖师心传 清虚子录 夫最上者,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妙用,无为为丹基,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以自然造化为真种子,以勿忘勿助为火侯,洗心涤虑为沐浴,存神定息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先天之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无混合为圣胎,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此最上一乘之妙道,三教同源之心法,上士行之不怠,直超圣域,顿悟圆通,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逍遥极乐,永劫不坏,即大觉金仙之位也。至道原来不易传,空微究理了尘缘,山头水降黄芽长,地下当升白雪填,慧月涓涓澄碧沼,玄风细细卷青烟,木性金情相交合,便是虚无太极圈。 序 斯文乃金丹之至宝,非其人而不可传也,若上根上器大德之子,得遇此书,修仙之正路耳。重阳注曰:仙有五等,鬼仙不可取,人仙不必论,地仙住世长年,神仙出有入无隐显莫测,身外有身。能二其身者,是谓神仙。天仙者,列于神仙之上。学道之士,勿为中下之徒,当学最上一乘之真法,无上至极之妙道。洞晓天地阴阳,深达五行造化。阴阳二字,理莫大焉。天地日月五行,由此而化,太极既判,清气上升,在天成象。浊气下降,在地成形,木火之精为太阳,金水之华为太阴。天地日月,感二气而化成也。此二气互运于天地之间,周流不已,化生万类。然人之生也,禀父精母血,天之阳气,地之阴气,日之阳魂,月之阴魄,火之阳神,水之阴精。人之一身造化,与天地同一气也。天地乃人之大父母。悟之者超乎天地阴阳之外,迷之者罗乎苦海万象之中。不被五行之所拘、阴阳之所缚,是谓上品天仙。不悟之者,与造物同沦,悲哉。 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重阳注曰:天心才妙圆之真心也。释氏所谓妙明真心,心本妙明,无染无著清净之体,稍有染著,即名之妄也。此心是太极之根,虚无之体,阴阳之祖,天地之心,故名天心也。元神者乃不生不灭无朽无坏之真灵,非思虑妄想之心。天心乃元神之主宰,元神乃天心之妙用。故以如如不动,妙圆天心为主,以不坏不灭,灵妙元神为用也。 以三宝为基,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也。重阳注曰:内三宝者精气神是也,外三宝者耳目口也。须以耳目口,闭塞勿发通。目视色则神从目漏,耳听声则精从耳漏,口开言则气从口漏。视听言时动于外,则神气神日耗于内,渐渐衰老,耗尽则死。所谓固三宝者,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是为外三宝不漏也。目不视而神在心,耳不听而精在肾,口不言而气在丹田也,是为内三宝自合也。 始得天人感通,先天之气,自然归之。重阳注曰:天者先天气也,人者后天形也。修仙之士,若常涵养如如不动之天心,灵妙不昧之元神,行住坐卧,摄于玄关一窍之中,自然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内真外应,先天之气,自然感通,归于吾身矣。 然人之一身内外,四大上下皆属后天阴阳,惟有先天一点至阳之气,混于杳冥不测之内,至虚至灵,难求难见。重阳注曰:人之一身,外有四肢百骸,内有五脏六腑,至于涕唾津精气血者,俱是有形之物,皆属后天阴浊。这点至阳之气,即先天真一之气,谓太乙含真气是也。恍惚杳冥者指先天发生之所也。欲先天至阳之气发现,别无他术,只有一静之工夫耳。静工之道,只在去妄念上做工夫。观一身皆空,寂然不动之中,忽然一点真阳,发现于恍惚之中,若有若无,杳冥之内,难测难窥,非内非外,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虽然外来,实由内孕。重阳注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人之一身四大虽属阴浊,内含一点先天元阳。本自良知良能本妙本明,因人七情六欲攻于内,寒劳暑役伐于外,以致元阳散尽而不知觉悟,随造化而沦没也。知之修炼,收视返听,忘物抱真,视听不漏于声色,妙湛不漏于念想,真精自固,元阳自充。内真外应,先天一气自虚无中而来,点化身内之金丹。故曰虽从外来实由内孕。是以母气而伏子气,神抱于气,气抱于神,当斯之际,丹田温暖,三关升降,上下冲和,醍醐灌顶,甘露洒心,钧天妙乐耳中常闻,至宝玄珠,目中常见,此乃真景象也,非譬喻也。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岂虚言哉。 先天若无后天何以招摄,后天不得先天岂能变通,此乃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无因有而激之成象,有因无感之而通灵,先后二天之气,如谷之应声。重阳注曰:先天者入于无象,后天者滞于有形。先天者真净妙明之心也,后天者端严具足之形也。先天妙明真性本来清净,无始以来,一念垂珠至今日,若不得后天具足之体招摄,则阴灵孤渺。后天具足之体若不得先天灵妙之元神,则不能变化通灵,岂能超凡入圣。夫性命者,神气之根源也。气者天一之水,神者太乙含真,性者无中之有象,命者有中之虚无。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无者是先天之性,神者真一之气也。有者后天之命,气者真一之精也。此有形阴质因一点无象阳气而生,此有形之内怀无象之真,必假煅炼澄清,方得玄珠显象,玄珠既显,采归炉内,有无混融,二气感通,如影之随莆,如谷之应声,自然心凝形释,骨丹都融,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神仙妙用,只是采取先天真阳之气,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已身阴气,以变纯阳之体。重阳注曰:金丹在内,药从外来,实由内孕也,盖神依形生。既有此物,一点先天在人身,个个不无,人人本有。世人迷真顺情,情境既熟,爱海流浪,欲海波深。实观觉悟之者,得遇真师指示,这先天一气,药从外来依形而生,采取之法,只是忘情忘形,委志虚无,一念不生,静中至寂,忽然天光自发,不内不外之间,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乃玄珠成象。玄珠因何而成象,皆因静寂之时,神抱于气,气结精凝,结成一粒金丹,永在丹田之内。外现玄境地之象,犹如室内之灯光,照透窗外之明朗。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待他一点自归复,身中化作四时春。温养丹鼎光透廉帏,此之谓玄珠外药也。先天真元也,真阳火也,铅遇癸生也。于斯之时,宜当于静,方可采取归来。自觉丹田火炽,两肾气暧,三关升降,一气冲和,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内景无穷,笔难尽述。先天气生,即一阳动时,更生天地,别立乾坤,回阳换骨之时也。人自父母媾精胎形,十月渐满,气足形全而生身,其一点灵光元阳之气,已含于内。既有此身,则阴系阳,五行之内,死生贵贱,莫能逃也。既得先天真阳,归于身内,假作炉鼎,与后天真阴交媾,二气氤氲,结成仙胎,返炼五行,逆施造化,当三万刻工夫,不差毫发,方得火侯不灭丝毫。须要十月功成,脱胎飞升。五行不能拘,阴阳不能陶,通身浊阴尽化纯阳,跳出樊笼,散荡逍遥无穷矣。 却从炼已纯熟,方得先天造化,玄珠成象,太乙含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皆自然而然,不假一毫作为也。重阳注曰:二六时中,逆而修之,不顺熟境,动持道念,目不随色随境,耳不随形遂境,鼻不随香臭境,身不随触欲境,意不随情熟境。觉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斯不顺人情熟境,久久自然,天理纯真。炼已即炼心也,心为离,离者已土也。炼心不动即离宫修定。定则气和,和则身安,安则精气充满,满则铅汞凝结,结则造化自有。玄珠成象,太乙含真,金液炼形,骨散寒琼,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皆自然也。若非操存谨守,降心炼形,必无自致之理。然此工夫必加勇猛决烈之心,舍死忘生之志,乃可纯熟也。心死方得神活,此之谓也。 玉液章第一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往来,归乎一源,不可著体,不可运用,委志虚无,寂然常照,身心无为而神气自然有所为,犹天地无为万物自然化育。重阳注曰: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二气相交自然神抱于气,气抱于神。先后于天之气,相交相得者,浑如醉梦,自然而然,无一毫作为也。吸则气呼则神,神呼气吸,上下往来,复归于本源,炼结成丹为之胎,身心大定无为,而神气自然有所为。委志虚无,不可存想,犹如天地之定静,自然阳升阴降,日往月来而造万物也。工夫已久,静而生定,神入气中,气与神合,五行四象,自然攒簇,精凝气结,此坎离交媾。初静之功,纯阴之下,须用阳煅炼,方得真气发生,神明自来矣。重阳注曰:炼自纯熟,工人静久,自然神气交合。神属南方火,火在卦为离。精属北方水,水在卦为坎。魂属东方木,木在卦为震。魄属西方金,金在卦为兑。意属中央土,土在卦为坤,名曰中宫黄庭。先天玄关为乾,既神与气合,神入气中,自然五行四象攒簇,是为坎离交媾之功也。纯阴用火,谓凝神下照坤宫,杳杳冥冥而得真气发生,神明自来,谓一阳生而为复也。 产药章第二 神守坤宫,真火自来。坤宫乃产药川源,阴阳交媾之处。重阳注曰:坤宫乃人身中黄庭是也,即心下肾上,肝西肺东,内肾之前,脐轮之后,中虚之窍,真气发生之所。人自父母胞胎,一身之精粹,其连如环,其白如练。先生三元,后生两肾,两肾既生,渐生两目。后生两外肾,三才既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渐次而生。此一窍乃祖气之宫,故曰坤宫。坤乃承载万物之谓也。实为产药川源之处,阴阳交媾之所也。神守坤宫,要昼夜之间,时刻不离,元神下照,回光静定,逆施造化,拔转天关,大药自此而生,金丹由是而结也。 若不得真火煅炼,则金水混融。若不专心致志,则阳火散漫。大药终不能生,先天何由而得。煅炼之久,水见火则自然化为一气,薰蒸上腾,周流不息。真精自此而生,元气胚胎于此。呼吸相含,脉住气停,静而生定,大定之中,先天一气,自虚无中而来。是以先天母气而伏后天子气。顺其自然,不可欲速,先天自发也。重阳注曰:坤宫之火,曰真人之火也。常以神照坤宫煅炼阴阳,精化为气。专心致志,于行住坐卧之间,皆可随意守之,不可散乱。日久而不见其功者,皆因心中杂乱。若煅炼之久,精得火炼,自然化为一气。日久三响,震上泥丸,化为甘露,降下重楼,凝为精液,复归坤位。胚胎元气,渐渐壮旺,神呼气吸,自然含育,周流不息。气脉以停而入静定,大定之中,忽然而动,乃先天一气发生。自坤宫而来,如母恋子,自然感含,神变莫测。听其自然,不可欲速,时至气化,自然见其功效也。天光者神光也。工夫久静,神光照烛,静则神灵,表里透彻,发现于外色象不能碍,爱欲不能障,自然隔墙见物,预知前世矣。 混沌之初,天地未判,玄黄相杂,时至气化,定中生动,只这动处,方知造化,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不内不外,此是大药始荫,不可遽采之,若有一毫念起,天真遂丧矣。重阳注曰:天之轻清在上,其色玄,地之重浊在下,其色黄。天地未判之前,浑沦一气,玄黄不公,清浊未定,混而为一。时至气化,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凝为地。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二气氤氲,化生万物。清净之功亦然。先天真阳与后天真阴,阴阳混一,犹如天地玄黄相杂。忽然定中生动,造化自现,如天地一判,别立乾坤是也。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乃玄珠成象也。此玄珠似乎在外,闭目甚分明,似乎在内,开眼却清白有象。他人不能见,无象独自见分明。故曰无象玄珠。乃是大药之苗始生,其药尚嫩,故不可采。若有妄念,采之必失玄珠,丧却天真至宝,反成魔狂,呼吸乱奔不可救也。命宝不可轻弄,其斯之谓也。 采药章第三 神守坤宫,真气自归。坤宫乃造化之源,行身受气之初,知之修炼,谓之圣人。重阳注曰:坤宫属地为阴,应人后天有终之形。乾宫属天,应人先天无始之神。乾宫乃虚无玄关一窍是也,实为造化之源。自无而有谓之造,自有而无谓之化,由造而化也。始则受气于虚无一窍而生,终则散精于幻妄图六贼而死,造化循环,不知几万劫矣。 始则凝神于坤,煅炼阴精,化为阳气,薰蒸上腾,河车搬运,周流不息。次则凝神于乾,渐炼渐凝,渐聚渐结,结成一颗玄珠,大如黍米,恒在目前,一得永得。先天虚无真气,自然归之。待其铅光闪烁如月之象,汞气飞扬如日之象。不时日月交合一处,一点灵光,圆陀陀,光烁烁,照耀上下,内真外应。先天之气自虚无中而来,是以母气而伏子气,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药从外来,非假存想。重阳注曰:人禀天地阴阳二气以生,真阳之气在身,为铅为精为坎,真阴之气在心,为汞为神为离,象曰人与天地之气同体是也。修真之士,既得大药初荫,玄珠成象,而精神壮旺,当此之际,神中之精下交于坎,精中之神上交于离,内则精神交合于内,外则阴阳交合于外,内外明彻,照耀上下,化为一颗明珠,圆陀陀光烁烁,三关升降,上下旋转如轮,周流不息。如斯景象,是内之精神和合,金木交并,水火激发之际。是内有真实,故外应其景象也。若非亲造真境,岂能有此哉。先天之气母气也,后天之气子气也,自然感合,返斯造化之妙,始得药从外来。母气天气也,子气人气也,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先坤后乾者,又名移鼎换炉也此乃金丹之真窍妙,先天火侯之秘诀也。 初炼丹时,便向水中求之,终落顽空,毕竟无成。须以我之真气而感天地之至精,当以阳燧方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重阳注曰:初炼丹时,先须神照坤宫,以火炼药,以神驭气。待真气发生,后守乾宫,悬胎鼎内,结成玄珠,炼成大药,吞入腹中,点化已之阴气,变成乾阳之体,此空中之妙用也。时人不悟真空之妙用,不遇至人之传授,道听途说,盲修瞎炼,便向水中求之。水者杳冥之谓也,忘念忘体于杳冥之中,岂不落于顽空乎,必竟终无成丹之理也。当以阳燧方诸,水火感通之理,推之自得。阳燧火珠也,太阳正宫,以火珠向日燧之。方诸水珠也,太阴正宫,以水珠向月珠之。天地悬隔之远,一刻之中,自然得水火也。彼物受气之偏,尚能感通日月,得水火于顷刻之间。何况人为万物之灵,静定之中,岂不感通身中妙化,而结成金丹也哉。 当其日月交光之侯,先天适至之时,泥丸风生,欲海波澄,此身如在万丈海中,不知有水,不知有火,不知有天地人我,浑如醉梦。正是龙虎交会之际,金木相啖,水火相激,景象发现,迅如雷电。急急采取,其采取之妙,如发千钧之弩,惟用一寸之机。似采非采,不采实采,乃为真采也。重阳注曰:不知如醉,此是得药之景象也。当其玄珠成象,日月交光,正是采药之时,先天适至之侯。当此之际,泥丸自觉风生,从天吹下,灌入玄关两目之中,径通周身,关窍齐开,骨节如断,酸软如绵,心冷如冰,丹田如火,身心欠爽。慎勿恐怖,正是水火烹蒸激发之时,龙虎金木交会之际。少刻三宫气满,二气冲和,尘情尽绝,神气泰定,恍如醉梦,犹如万水万木,互相感激,不知有天地人我。只闻千钟雷呜,万道霞光,灵明内外,琳琅满空,雷轰电击,撼通乾坤。采药归来,这个妙用,如半寸之机发千钧之弩,一旋之水斡万斛之舟。经云,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乃真妙之用也。又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又云,杨柳风来面上吹,梧桐月向怀里照。泥丸风清,绛宫月朗,林间嫩风清,一派天音降之句,皆形容先天一气自外而来也。 得药章第四 神守玄宫,意迎牝府,神意相合,先天自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一点红光,闪入下元。已之真气,翕然凑合,阴乃抱阳,阳乃激阴,至精发现,海泛浪涌。自太玄关升入泥丸,化为金液,吞入腹内,香甜清爽,万孔生春,遍体生光。至此乃是乾坤交媾。一得永得之妙,全在防危虑险,即当牢封固闭,勿令渗漏,以便温养。重阳注曰:玄宫即玄关也,炼黍米之所也。又云,悬胎鼎,朱砂鼎,乾坤鼎,皆异名也。前言乾坤,所谓初炼丹,以乾坤为鼎器。先凝神聚于坤位,静中生动,采阴中之阳,名曰兔髓。真气上腾,升上乾宫,动而后静,合阳中之阴,名曰乌肝。二物相融,炼成如意之珠,所谓坎离交媾,癸花发现,真铅初露,先天初现,一阳初动之时。如初三日,月出庚方之象,正所谓活子时也。一时分作六侯,二侯得药,四侯别有妙用,此时是得药之初一侯。既得初一侯之药,宜当深入静室,运天然之火,再入兑丁半轮之月现,此时有龙吟虎啸之声。铅汞全在洗心涤虑,沐浴提防。渐过十三日而生乾甲,即十五日是也,此日圆满乾坤之时也。鄞鄂已成,玄牝已立,金花已现,三阳已备之时。月圆满于甲方,应乾之象,恐其金逢望运,正是日月重明之际,再得药之侯,二侯得药也。四侯别有妙用之法,为前半月之象,半轮明月之内,有龙吟虎啸之声,要虑险防危之妙用也。仙胎已成之后,月到十八,一阴巽方守城,野战之妙用也。次炼二阴,下弦二十三,艮地洗心沐浴之妙用也。炼尽三阴,阳神出现,提防固济之妙用也。此名前三三后三三,四侯之妙用也,二侯得药之理也。神守玄宫,意迎牝府,此二句是采药之口诀。当其玄宫之中,至精发生,真铅之气,发现一轮明月之象,真汞之水,发现一轮红日之象。日月之中,各发金花二朵,壮如丹山,金红赤色。斯时正不老不嫩,急急采取,何采何取,诀曰,只是意迎牝府,神意相合,先天自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一点红光,闪入下元,交会真阴,阴乃翕然凑合,阴乃抱阳,阳乃激阴,阴阳激发,海浪泛涌,自太玄关至尾闾夹脊,过玉枕化为金液,琼浆吞入腹内,香甜清爽,耳听鼓声,万颗雷呜,钧天妙药,非琴非瑟,非笛非箫,别是一般妙音,似寒泉漱玉,似金磬摇空,似秋蝉拽绪,似风鼓青松,非常之异。琳琅振响,有群鸦齐噪之声,众鸟频伽之韵,口涵目惊,心怜意悦,诚为极乐之邦,实乃天宫妙境。尘寰俗客,如瞽如聋。身心清净,百关和畅,万孔生春,遍体发出万道霞光,现一圆光,内有婴儿之象,乃阳神出现也。全在防危虑险,不可远离。温养之法,注见下文。 温养章第五…

Read More

白话《太乙金华宗旨》(四):性光识回、坎离交媾、周天、劝世歌

性光识回第十  吕祖说:回光功法,不论行住坐卧,都能够实行,并不拘于形式;但只要自己得机得窍。我在前面曾经提示过:「虚室生白」那句话,那光不就是白色吗? 但有句话要提醒大家,开始练功,从未出现过光的时后,忽然虚室生白了,那就是练功的效验。如果出现了光,而你的心意却去追随它,于是就落在意识界里去了, 那光就不是本性之光了。所以你决不要去管它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什么叫「无念」?就是佛家常说的「千修千处得。」什么叫「生念」?就是佛家常讲的「一 念一生持」,这里指所生的意念,是一种正念,与平时的念头不同。「念」这个字是「今」「心」两字组成的念,今心为念,念,就是现在的心。这心也就是光,就 是用来作练丹的药。 一般人看外界的事物,随便举目用眼光一看,还来不及区别事物的特徵和属性,这时的眼光还属于「性光」。就像镜子和静水一样,映照出各种影像,本是无心无 意。过了一会儿,那眼光就成为识光了,因为它已经在区别事物的特徵和属性了。镜子里有了影像,已经不是镜子了;静水里有了影像,已经不是静水了;光里面带 有意识,还叫什么光呢? 各位在回光时,开始时是一种「性光」,转念之后就变成「识光」,因为意识一生起,光也就杳无踪影,无从寻觅。这并不是说没有了光,而是光已经转化成了识。 黄帝说过:「声动不生声,而生响」,就是这个意思。《楞严推勘入门》说:「不在尘,不在识,惟还根。」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尘」指的是外物,佛家称之为 「器界」,与自我毫不相干。心如果去追逐外物,那就是把外物当作了自我。外物的属性,总归要返还给外物。比如说,通气是门窗的属性,但通气要还给门窗;明 亮是日月的属性,但明亮要还给日月,硬要把它当作我,始终都不会为我所有。按照这个道理来推论,直到有一个属性不能返还给人了,这东西不是你的自我,又是 什么呢?将明亮还给日月,但日月被你所看见过的那部分明亮,却不能返还。天空看不见日月的时候,人却没有见不到日月的感想。如果是这样,那么区别日月的属 性,还可以为我所有吗?不知道根据明暗来区别的属性,当明和暗都忘掉的时候,那区别又何在?这里面也有着返还,那就是所谓「内尘」。只有达到见性」的阶 段,那才是没有返还。不过,在见性的阶段,「见」并不是真正的见,所以连「见性」也还给人家了。这里所返还的,是那种随意识念虑而流转的「见性」,也就是 《楞严经》上释迦向弟子阿难所说的「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他阐述「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传送识和阿赖耶识)、「八还」时,前面七种 识,都一一论证他们存在返还,但到了第八识,姑且留下这个「见性」不谈,当作阿难的柱杖。我们追究一下见性这回事,即然它带有「八识」,那就不是真的没有 返还。如果连这个也给破掉了,那才是真正的见性,真正的没有返还了。 各位回光,正要回那最初没有返还的那种性光,所以一丝一毫意识念虑也用不着。牵引你意识念虑在流转的,就是那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但能使你成就 菩提(正觉)的,也只有这六根,一切尘和识都用不上。这里,不是讲利用那六根本身,而是利用那六根中的属性。现在你如不想陷堕入识的困境,那么在回光时, 必须利用那六根中本原之性;如果带着识去回光,那就是利用那六根中的识性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在这个地方。 总而言之,用心用意就是识光,放下意念就是性光;这里头有毫厘千里之差,不可不去仔细地分辨。要知道识不断,神就不生;心不空,丹就不结。心静就成了丹, 心空就成了药。不执着任何事物,叫作心静;不留恋任何事物,叫作心空。空,如果是能够发现的空,那空就不能算空;直到空得忘掉了空,这才算做是真 空。 坎离交媾第十一  吕祖说:如果用卦象来解释功理,那么凡是漏泄精神,流动而接触外物的,都属于离卦;凡是收转神识,静定而涵养中心的,都属于坎卦。七窍中外走的是离卦;七窍内返的是坎卦。 离卦中间那一阴爻,以追逐颜色和声音为本职;坎卦中间那一阳爻,以收回听觉和视觉为本职。广义言之,坎离就是阴阳;阴阳就是性命,性命就是身心,身心就是神气。 学道的人,一开始收敛气息,他的精神就不再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流转。广义言之,就是已经真正的坎离相交了。何况沉默安静下来打坐,那当然更高一等了。 周天第十二…

Read More

白话《太乙金华宗旨》(三):回光活法、逍遥诀、百日立基

回光活法第七 吕祖说:回光功法按步就班的去实行,也不要影响自己的正业。古人云:「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破」。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念行事,那光就不会随物而转移。遇事以正确态度对待,光随时可以返回,这叫做时时刻刻作无形无相的回光。 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处处做返照功夫,又不着人相,又不着我相,一丝一毫也不耿耿于怀,那就是等于随时随地在回光,这才是「宗旨」的第一妙用。 清晨起来,排除各种干扰,静(百度)坐一二个小时,那就是最妙。不过,就在平常的一切待人接物活动中,练习返照法,能够做到没有一刻间断;照此实行之两月、三月,也会感动天上仙真,来与你印证了。 逍遥诀第八 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 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我这一首律诗,已经把功法的玄奥说尽了。大道的要领,不外乎「无为而为」四个字。惟有无为,才不凝滞在范畴和形象之上;惟有以无为而行有为,才不致堕入顽 空死虚之中。其中的作用不外乎一个「中」字;而枢机全在两眼。两眼就好比那北斗星的斗柄一样。造化的斡旋,阴阳的转运,全都靠着它。而大药,始终只是一 「水中金」这一味。 前面所讲的回光功法,是用来指点初学的人,从外部来控制内部,用臣佐来保证君王。这里是为中下之士修下两关,来透入上面那一关提出的功法。现在修行道路逐 渐明朗,功法关键已逐步纯熟。上天不爱惜那珍贵的道法,让我直接透露出那至高无上的宗旨。你们各位要珍惜啊!勉力啊! 回光,是功法的总名称。但功夫上进一层,则光华也盛大一番,回光方式也更妙一些。前面功法是由外部而控制内部,现在功法则是由中央而驾驭外围;前面功法是用臣佐来保证君王,而现在功法则是奉君王圣旨来发号施令,面目完全是一大颠倒。 这一功法的内容是在欲入静之前,首先要调身调心,使它自在安和,接着放下万缘,丝毫没有牵挂。让天心正位于中央,然后两眼垂帘,就象奉了圣旨去召唤大臣,谁敢不尊?接着就用两眼的目光内照坎宫(丹田),光华所到之处,真阳就会出来应接。 八卦中的离(),外部是阳而内部是阴。它的本体原是乾卦(),一个阴爻进入内部,却成为主人。于是随物而生心,顺出而流转。现在回光内照,不随物而生 心,那阴气就受到了控制;同时由于光华的注射,逐步变成了纯阳。又因同类相亲,会调动那坎卦()中间的阳爻向上升腾。这一阳爻原非坎阳,实际上也是乾 阳,所以,仍然属于乾阳应接乾阳。这二件物体相遇,就是纽结不散,氤氲活动,忽来忽往,忽浮忽沉。这时自己元宫之中(指胸腹腔),犹如太空那样无边无际, 全身轻妙无比,飘飘然好像要上升,这就是所谓「云满千山」。接着,那气机来往无踪,浮沉无迹,忽然脉也停住了,气息也停了。这种状态在养生书中称为「坎离 交媾」;这就是所谓「月涵万水」。等到在那杳杳冥冥之中,忽然天心一动,这就是一阳来复,活子时出现了。但这里面的消息还要细说。 一般人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那眼和耳一直是随外物而动的,外物走了,看和听的行为也结束了。这里头的动静,就好比是下边臣民办事,而上面的天子反而随 着他们去服务一样。这样下去,无异是跟鬼住在一起了。现在我们练功的人,一动一静,不是跟鬼在一起,而是跟人在一起。那人,就是真人,就是自己身中的天 子。天子一动,下面的臣民一齐跟着动;这种动就称为「天根」。天子一静,下面臣民也一齐跟着静;这种静就称为「月窟」。天子动静无端,臣民们也随着动静无 端;天子休息上下,臣民们也跟着休息上下;这就是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 天心处在镇静之中,气机动得过早,火侯就失之太嫩;天心已经在动,那气机在后面才动,火侯就失之太老。正确的方式,是天心一动,立刻用真意导引气机向乾宫 (头顶)上升,两眼的神光也注视顶部作为引导,这就是动得恰到时机。天子已经上升到乾宫,正在游扬自得时,忽然那运动似乎要停止下来;这时应当赶快用真意 引导他下降到黄庭部位(中丹田),而眼光内视那「心后关前」的中黄神室。接着,气机运动又要停止,那是一念不生的结果。这时眼光向内注视的意念,也忽然淡 忘了,身心来了一场大解放,万感千念一时泯灭;自己神室中练丹的炉鼎(鼎指着中丹田,炉指着下丹田),也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甚至连自己的身体在什么地 方,也找它不到。如果进入这种境界,就叫作「天入地中」,那就是众妙归根的时刻。到了这一阶段,才是所谓「凝神入气穴。」…

Read More

白话《太乙金华宗旨》(二):回光调息、回光差谬、回光证验

回光调息第四 吕祖说:「宗旨」只要专心实行去做,不求验而效验自来,大致说,初学静(百度)坐的人,不外乎有昏沉和散乱二种毛病。要治疗这种毛病的方法,无过于把心用 在调息上面,「息」者这个字,由「自」「心」两字组成,所以说「自心为息」的确,心一动,就有了气息,气息本是心所化出。我们心中的念头来得很快,一霎那 间就会产生一个妄(百度)念,相应的就有一次呼吸,念头是内呼吸,气息是外呼吸,就像声波和音响一样的相随相应,一天之中有几万次呼吸,就有几万个妄(百 度)念,像这样下去,人的精神就会耗尽,最终成为枯木死灰。那么干脆就不产生念头了吧?那不行,没有念头是做不到的,这好比说干脆不要呼吸一样,那明明是 做不到的事。不如就这个病,下这个药,将心和息紧紧依靠在一起。用这种方法来统一它们。所以在回光时,同时也要调息,调息功法全用耳光。回光是用眼睛,而 调息则用耳光;眼光在外,相当于日月交光。耳光在内,相当于日月交精。那精就是光的凝定状态,实际上是同出而异名。人的聪和明,总而言之只是一灵光而 已。 静(百度)坐时,先将两眼垂帘后,定个准则,然后将万虑放下。但就这样放下,恐怕也做不到。那么就存心于听呼吸的声音。使气息的出入,不能让耳朵听到。听 是听其无声,一有了声,那就说明气息粗浮,还未入细;必须耐心的把呼吸再放轻微一些,静细一些,照这样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而久之,忽然连那微细的气息 也突然断了。那时真息就来到你的面前,心的本来面目就能觉察到了。因为心一细,气息也会跟着细;只要意念专一,就可以调动真气,呼吸一细,心也会跟着细, 只要气息专一,就可以调动心神。古人主张在定心之前,先要养气;也是对于心意无处着手;所以借调息作定心之开端,这就是所谓「纯气之守」。 各位还不明白调「动」的意义。动,拿线索牵动来做比喻,那就是「掣」字的别名。物体可以用线索拉着跑,使它动起来;心神难道就不可以用纯静来使它安定下来吗!这是大圣人观察到心和气的交互关系,总结出来的简便方法,用以惠赐后人。 养生书上说:「鸡能抱卵心常听,」这是一句妙诀。你看母鸡孵蛋,用的是暖气,但那暖气只能去暖蛋壳,而不能贯入蛋中;只有用心来把暖气引进去。母鸡抱 蛋时专心的听,一心专注,心进入蛋内,气也随着进入,蛋得到了暖气,于是发育出小鸡。母鸡孵蛋时期,有时也出外走走,不过它经常作侧耳而听的姿势,心神还 是专注在蛋上,一直没有间断,于是神就活了。神的活是由于心的先(百度)死。人如果先能死(百度)心,元神也就会活。但这里所讲的死(百度)心,不是使心 枯槁而死,乃是使心专一不分。佛(百度)家常说:「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容易走,就用气来安定它;气容易粗,就用心来微细它。照这样办,还会有心神不 定的情况吗。 大体上昏沉和散乱二种毛病,只要静(百度)功功夫每天不间断,自然会有很大的改善。如果不去静(百度)坐,虽然一直存在着散乱,自己也不知道。现在知道有 散乱这种毛病存在,那就是消除散乱的开端了。昏沉而不自觉,与昏沉而自己能发觉,两种相比,何只相去千里!不被发觉的昏沉,才是真正的昏沉;知道自己在昏 沉,还不是完全昏沉,因为其中还有清楚明白在里边。 散乱是神在游动,昏沉是神不清楚。散乱易治,昏沉难医。好比生病一样,有痛的,有痒的,对症下药就可以把它治好;而昏沉好比是麻木不仁的症候,不大好治。 散的可以收拢;乱的可以去整理;而昏沉则是蠢蠢然、冥冥然的,真不好下手。散乱还有个境界,而昏沉则全是魄在操纵。不像散乱时尚有魂在,而昏沉时,则纯是 阴气为主。 静(百度)坐时昏昏欲睡,那就是昏沉的毛病来到了。消除昏沉的办法是在调息,息就是口呼鼻吸,出入之气,虽然不是真息,但真息的出入,却寄托在这一呼一吸 上面。静(百度)坐时,先要静心纯气。心怎样静?用在息上,息的出入,惟有心理明白,不能让耳朵所听见。听不见,息就细,息一细,气就清。听得见,息就 粗,息一粗,气就浊。气浊当然就会昏沉而想睡了,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过把心用在息上,又要善于运用,那是一种不用之用,不要过于认真,只要微微照听一下 就行了。 怎样去照?是用眼光自照。两眼只向内视而不向外视;眼睛不外视,当然就是内视。并非真正有一种内视方法。怎样去听?就是用耳光自听,两耳只向内听而不向外 听,听是听其无声,视是视其无形;仅仅是单纯的眼不向外视,耳不向外听,心神会因闭塞住了而想内驰;只有做到内视、内听,于是心神既不能外走,又不能内…

Read More

【转】白话《太乙金华宗旨》(一):天心、元神识神、回光守中

注:《太乙金华宗旨》据一些人考证认为是全真派王重阳祖师所著,其中很多文字内容与佛家思想有关, 以道家修炼方法为本,而借用了大量的道家佛家理论来作论证,是极为重要的一本修炼典籍。金华实际上就是金花,修炼中三花聚顶,实际上就是金花、银花、铅花三花,其中还有别有秘诀。 实际上《太乙金华宗旨》出于明代,其功法源于降乩所得,多托名于吕祖,其中引用乩词较多,一些乩词出于明代,故而按考最早不会早于明朝万历年间。 天心第一 吕祖说:自然,就是道。道没有名义,没有形象;仅仅是一个性和一个元神而已。性命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只寄托在天光上,天光也是看不见,摸不着,只寄托在两眼上。 自古以来仙真传道,都是口口相传,传授一代,成功一代,自从太上点化东华,一直递传到我吕某,以及南北两宗的徒众,全真道教可称谓极盛了;不过说是盛,盛在 人数众多;其实是衰,衰在心传断绝,直至今日,真是泛滥到极点,凌替到了极点,物极必反。于是净明派的许祖站出来慈悲普渡,提出教外别传的原则,来接纳根 器不凡的人,听道者可算是千载难逢,学道者可算一时机遇,大家都要体会许祖度人的苦心,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和待人处世方面立定脚跟,然后才能谈到修真悟性。 我现在荣幸的担任度师,先讲解一下「太乙金华宗旨」,以后再逐章细为介绍。 所谓「太乙」者就是无上的代名词之称,一般练功的法诀虽有很多种法,但都要借有为之术,以达无为之境,所以并不是一步登天的功法。而这里所传授的宗旨有些不同,一开头就直接提出性功,不落第二法门,所以更为玄妙。 所谓「金华」也就是光。那光有什么颜色?不过取像于金质的华采。用这个名词,内涵包藏着一个「光」字在内,这就是先天太乙的真气。入药镜所说:「水乡铅,只一味」者,就是说这个。 回光的功夫,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是位居于日和月(左右眼)的中间。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的话,那尺宅,指的是人的面部;面部有块一寸见方 的田,那不是指天心,又是指什么?这一方寸的地方,居然有森罗萧台之胜景,玉京丹阙之奇观,它是最虚最灵的神居住之处,儒家称它为「虚中」;释家称它为 「灵台」;道家的称乎更多有「祖土」、「黄庭」、「玄关」、「先天窍」等等。原来那天心就像一家宅院一样;那光是这家宅院的主人翁,所以只要一回光,则周 身之气都要上朝头顶,就像圣王定都建朝,万邦都持有玉帛前来朝贺;又像主人精明,奴婢自然俯首听命,各司其职。 各位只要实行回光,就是无上妙谛。不过要注意,那光易动而难定,回光一久,那光就会渐渐凝结成自然法身,最终能够凝神于九霄之上。心印经所讲的「默朝上帝,一纪飞升」者就是指此也。 实行宗旨,别无更进一步的功法,只在纯想天心。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那天,并不是指蓝蓝的天,而是隐喻法身在乾宫(头顶)生成是也。乾为天,日久天长,自然就会身外有身。 金华也就是金丹,它的神明变化,随各人的心而不同。这里面的妙诀,虽然没有丝毫差池,然而这功法却十分灵活。全靠聪明,又要沉静。故不是最聪明的人不能实行,不是最沉静的人不能坚持。 元神识神第二 吕祖说:天地看人,好像朝生暮死的蜉蝣;而大道看天地,也像水中的泡影;它们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惟有人类的元神真性,能够超越悠久的元会年代,更长期的 存在着。但人们的精和气,却随着天地而腐朽败坏,仍然不能持久 。好在还有元神存在,它就是所谓「无极」;天地都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因此,学道的人只要把元神守护住,就可以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不过,这必 须要见到真性才行,而真性就是所谓本来面目。 人类从投胎时期起,那元神就安住在那一寸见方的地方,而识神却安住在下面的心脏里,下面那颗血肉之心,形状像一只大桃子,有肺协覆盖着它,肝协依傍着它, 大小肠承接着它。假如人们一日不吃食物,心上就觉得老大不自在。那颗心听到可惊的信息,就蹦蹦的跳;听到愤怒的信息,就沉沉的闷;见死亡的情景,就感到切 切伤悲;见到绝色的美女,就飘飘然昏眩起来。可是头上何尝有一丁半点的闪动? 如果要问:天心难道不能动吗?答复是:方寸处的真意,怎样能动呢?如果它真动了,事情就不妙了,但却也是最妙。一般人死的时后天心才动,所以叫做不妙;而最妙,是指那神光已凝结成了法身,渐渐灵通,它就跃跃欲动。这些话可是千古不传之秘语啊。 人类的下识心,就像专横跋扈的诸侯和军阀,欺负上面君主孤立,在外边遥执朝纲;久而久之,君臣的地位就会颠倒过来,发生篡权夺位的事。现在如果凝聚神光照 定元宫(天心),好比英明的君主,有了伊尹周公那样的贤臣辅佐;两眼回光,好比左右大臣尽心参政,结果政治清明,这时,自然一切奸臣乱贼,无不倒戈乞命 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