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解(五十三):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解:施政之道,若其政平平,则民风淳厚,若其政苛刻,则民便会不会遵守并加以抱怨。祸是同福而来,福也是祸而来,祸福总是相伴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并无明确的标准与界限,正反总是在转换之间的。人对此已经困惑已久了,所以圣人处事,总遵循方而不割,以保持它的完整,廉而不刿,以让它不会受损,直而不肆,以让它不会任意横行,光而不耀,以让其不会物极过反。         若为处世之道,凡事不可过于苛责,也不可过于标新立异,因为这些是会带来风险的,如果是个体上,遇到这些风险并不是大问题,但在一个组织或一个集体,或是面对大量民众时,就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一点点分寸拿捏不好就会造成极大的问题 。        比如,一个部门报怨说自己的权力太少,如果权力更大一些就能管理得更好,但问题在于,权力更大了以后,如何能保证不会出现滥用权力?一个部门整体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细化到个人时,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比如明朝的东厂,本来是监视各官员行为而设立的部门,但因其权力太大,结果失控,锦衣卫的结果一家独大,全天下都怕他们,而由此也滋生了他们的腐败化。本来监察官员,以使其行为正直,这是一个好的初衷,但到了具体的实施上是有各种问题的。所以,如同明朝东厂一样,虽是从正开始的,它也会变成奇,变来变去,结果事情就变妖异了。        此段文中不但提出了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如果是圣人的话,会怎么样去做呢?处理事情,不会把它苛责到底,整体会保证全盘的平衡,如一物已经锯成方的了,就不需要再把它割裂,又如人可以获取好名声,从而反过来促进自己的行为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却不能为了名声能够去影响他人而去博取,因为这样的话,会为了名声不择手段,于是又失去了最初理想的初衷。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五十二):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治国靠的是堂堂正正的手段,而用兵则靠的是出奇制胜,所以要以无事而取天下。我是怎么知道需要这样的呢?是这样的:天下的忌讳越多,而民众就越贫穷;民众的利器越多,而国家越昏乱。人多奇伎巧工,而奇物则越来越多。法令越严厉,而盗贼则越加多有。所以圣人说,我不刻意去某些理由做什么,那么自然就不会给百姓带来麻烦,这样就能让百姓自发的进行社会活动。而我如果好静,不常各种举行这样那样的活动,民众自然也就会 行为端正。我如果不给百姓带来负担,那么百姓就自然会富裕,我如果没有欲望,而百姓也会校仿我而变得纯朴。 细解:治国之道,考虑的是大局,所以必须用光明堂堂正正的手段,只有用兵才是依赖使用阴谋诡计的。所以不应该通过玩弄巧智采取各种阴谋手段来管理天下。为什么会这样?大凡天下忌讳越多,在各种这样不能为,那样不能做的情况下,民众就失去了上升的道路,被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物资就会越来越少,自然就会越来越贫困。 从现实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越迷信的国家,越是不能做这做那,通常越加的迷信,宗教正信与迷信不同,宗教正信是劝导善,而迷信则是提出种种理由使人不能做这做那,越是忌讳多的地方,民众越加的贫穷。 民多利器,而国家昏乱。不说多杀伤力大的武器了,曾经防狼喷雾剂是用来防身的好东西,对于经常走夜路的人来说,购买一瓶这个用于防身是极好用的。但是,北京地铁曾经出了一件事,一位女士,因为不耐烦安检,直接拿着防狼喷雾剂朝安检人员喷去,同时周边还有大量的民众也受到了波及。反过来想想,如果歹徒在抢劫前用此类喷雾剂先把人喷了,然后再施以强劫,被抢者就一点还手能力也没有了。这些会伤害到别人的东西越多,则国家则会越加的昏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技术高了,自然奇物就多了,但奇数多了,人就会贵难得之物,会去想方设法获取它,由于仅试图依靠众人的自律是无法保证行为端正的。所以奇物越多,则越会有更多的人尝试采取不正当手段去获取它们。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盗是指偷盗、逃避,钻空子的,而贼是指残害、伤害别人的人,所谓网密则无鱼,如果法令太多,那么人民动不动就犯法了,自然盗贼也就多了,所以法令必须要适度,而不能细到任何一个细节,否则世间人人皆盗贼。 圣人说的事,很好理解,人总会对大人物的行为产生兴趣并进行模仿,比如皇帝喜欢一样东西,结果就是全天下都会喜欢这样东西,根源或是投其所好,又或是行为模仿。现代一样,一个名人做一件事,往往会带来大众的模仿,如广告请明星就是一类了,当对明星的喜欢与某一件商品相关联时,大从看到这件商品时就会联想到喜欢的明星,而同时又会把这种喜好加在相应的商品上。而圣人更是天下校仿的对象,所以圣人最好的选择是什么也不要做,以免带动民众干这干那从而劳命伤财。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五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真正明白的人,通常不说,会说的人,通常是不明白的。堵上它的缺口,关闭它的门户,挫掉它的锋锐,将复杂的东西条理化,和应于它的光彩,混同于它的尘俗,这称之为玄同。 所以,不可因为得了它就亲,也不可因为得了它就亲,不可因为得了它就获利,也不可因为得了它就有害,所以为天下之贵。 引申:无论对于何事,真正明白了解的人,通常不会对一般的人多说,因为很难去描述。数学家通常不会在超市里谈微积分,物理学家也不会在买猪肉时跟摊主谈量子力学来砍价。而往往高谈阔论,对着一般人大谈的人,往往不是真的明白的。修行要不断的进步,那么就应该先查找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解决它,平时处事应当少言多行。同时应该磨灭自己的锐气,虚心把复杂的事情都清晰化及条理化,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这样就会表现得与常人一样,和其光而同其尘,如大隐之士一般。修行之道,不可有得失之心,这样做不会变得更亲密,也不会变得更这样做不会得利,也不会有害,也不会因为这样就会贵,也不会因为这样就贱。似乎这样无得无失,没有任何意义,但正是因为这样,反而能成天下之贵。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五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道中有云,“守一炼神,虽非上真之道,亦是中真地仙之好事,亦能朝千山之神,摄川泽之精,吐故于七华之下,纳新於三官之上,礼乎赤子,谒乎真人,恭乎婴儿”,又有注曰:“气足形圆,百神俱备,如二仪分三才,体地法天,负阴抱阳,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既而产生,为赤子焉”夫至人含怀道德,冲泊情性,抱一守虚,澹寂无事,体合虚空,意栖胎息,故曰合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之心,与至人同心,内为道德之所保,外为神明之所护,比若慈母之于赤子也。夫赤子以全和为心,圣人以全德为心,外无分别之意,内无害物之心。赤子以全和,故能拳手执握,自能牢固,所谓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歊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执牢实者,其由元气充壮,致骨弱筋柔。未知阴阳配合,而含气之源动作者,由精气纯粹之所然也。阴为雌牝,阳为雄牡,歊谓气命之源。气命之源,则元气之根本也。言赤子心无情欲,意无辨认,虽有歊作,且不被外欲牵挽,终无畎浍尾闾之虞,其气真精,往还溯流,自然自在,任运任真而已,故曰精之至也。终日号啼,而声不嘶嗄者,亦纯和之至也,故曰和之至也。嗄者,声物之破也。赤子以元气内充,真精存固,全和之至,乃不破散也。”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四十九)-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建设的好的,别人难以毁坏,抱得紧的,别人拖不走,所以子子孙孙会祭祀不断。把这种理念修于自身,其作用是人的能力会是真的,修之于家,其作用是家里会有余粮的,修之于乡,则其作用是乡村会发展的,修于家国,则家国会丰盛,如果修之于天下,其就能普济天下。所以,以身来观身,以家观家,以乡来观乡,以邦来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就是这样知道的。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四十八)-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这使我坚持的认识到,在施行大道的时候,只有实行才是最令人畏惧的。因为大道太平坦了,而人却是喜欢小道捷径。朝政一片糟糕,田里的土地都荒芜了,却穿着漂亮的衣服,带着利剑,吃东西时挑这挑那,表现得很有钱的样子,这是盗贼在自夸,而非大道。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四十七)–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无名为天地万物之始,有名为天地万之母,天下有始,也就有了无(在开始之前为无),所以这是天下的源头,既然得其源头,便能知到它的发展,知道它的发展,复又能遵循它的源头规律。只要堵上它的漏洞,闭上它的门户,让它不会耗散,终身便不需要担忧,如果任其缺口扩大,任意发展,只会越来越乱,最后就无法挽回。能知其晓细微之处的就称为明,能守得住柔弱的称为强,运用明的光来复归于明,便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灾祸,久而久之,称为习常。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四十六):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万物皆由道来生,由德来畜,由物来形,由器来成,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德的尊贵,在于任由自然而并非命令它。所以道能生它,德能畜它,使其生长,化育,安定,训治,养育它,保护它。生它但不以生它而以为自己拥有它,虽然有作为,但不以倚仗有为作凭恃,让其发展,而不去主宰它,这称为玄德。 解释:万物的产生首先是因为道,这里的道就是万事万物最原始的源头、规则,因为有了道,所以才有万物的化生,所以称为道生之。         万物在化生后,会产生不同的规则特征,这种特性称之为德。如水德,德代表的事物本身的特性,或是规则,或是规律,或是定律。那畜是什么?这就好比宇宙中先是产生了规律,如物理定律等,然后物理定律导致了不同的物质产生,如夸克粒子形成中子质子电子,这就产生了不同的物性,然后这些中子电子质子又形成原子,原子因为质子数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原子,这样的一种基本的规则迭代而产生物性组合变化积累的过程,称为畜,所以基本的规律,特点能力,称为德,德的控制的变化过程就称为畜。        物而形之,这里的物是指形成了具体的万物,形是指它具有可描述的并用以区别的状态特征,如水,水无常形,但水在什么容器就能成什么形,这便是有物而有形。所以这里称为物而形之,也就是成为了具体的物,有了明确的形状或特点。        器而成之,器,就是可以拿来使用的东西,是一个东西最明显的长处或是短处,如金属可以用于易于锻造的特征,并且很坚硬牢固,所以可以来制造机械设备,又如泥土烧制出来的陶瓷,重量轻,光泽漂亮,可以用来作为盛饭或盛水的器具。而在天地自然而言,如雷电能够在大气中制造大量的蛋白质,从而让农作物得到营养,这些均属于物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类关系就概括为器而成之。       以水为例,德而畜之,先是由水分子构成水,然后水分子间的作用力导致水无法有一种具体的形状存在,这便是水之德,而水之德导致了水无常形,水无常形,实际自然中的水,大至海洋如湖泊,小至杯中之水,实际上都仍然受制于容器,而有了“水”这种东西,这是物而形之。而水可以用来作为生物的循环系统,作为生物身体的物质传输的载体,这就是器而成之。        所以道德能使其生长化育,长,就是生长,育就是生育,亭,就是安定,毒,就是训治(古义),养就是抚养,覆,就是保护(古义),这个过程尤如胎儿一般,先是有怀孕,然后孩子慢慢长大,然后生育出来,然后使其安宁,对其教导,抚养他,保护他。虽然生育了他,但并不以生育了他就认为是属于自己的,虽然抚养他成长有功劳,但并不以此功劳为凭恃,虽然使他得到了成长,但并不让他成长就要主宰他的一切,这样的德,称之为玄德,也就是玄的特征。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四十五):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翻译 :从出生到死亡的人来说,新出生的,十个里有三个,已经死掉的,十个里有三个。但本来活着的,然后死掉了,十个又有三个。这是为什么?因为过度地养护自己生命。曾听闻擅于摄生的人,走在路上不会遇到凶猛的野兽兕,走到军队里不会被杀害。兕找不到地方用角去顶他,老虎找不到时间去抓他,兵器没有地方能伤害到他,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不处于死地。 细注 :《山海经》中,“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是一种凶猛的独角野兽。为什么过度养护自己的生命就会反而出现由生到死?看看现代人的情况更容易明白,天气热了后,就要开空调,本来是热得不得了时,才开一下,后来慢慢的,天气只要稍热就不得不开空调了,开了空调后,又往往会得空调病。这就是养护过头了导致的,所以即使是现代开空调,一般也是讲究不要与外界温差超过5度,否则人体容易不适应而导致空调病的产生。同样的,人有很多时候通过对自己的养护虽然是保护了自己,但同样也让自己失去了在一些功能进步的能力,久而久之,这些能力就会慢慢失去。如小孩的直觉,很多地方喜欢叫小孩猜孕妇肚子里的性别,大多数时间,小孩凭直觉往往能猜对,而且以三岁以下的小孩猜对的正确率最高,而这种能力在一般的成年人身上是没有的,这类能力正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养护而失去的。这里的摄生又是指的什么?这里描述不是与野兽或与士兵搏斗的能力,而是一种气运,擅于摄生的人,摄来的实际上就是气运,当气运足够,走在陆路上,野兽不会来侵害,即使是遇到了野兽,野兽也不会进行攻击,遇到军队也一样,懂得摄生的人,能够让自己的气运足够好,永远不会处于死地,所以没有什么能伤害到他。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四十五):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圣人没有自己固定的心意,所以以百姓的心意为心意,好的,善待,不好的,也应该善待,这样就有了善德。相信的,信任,不相信的,也信任,这样就有了信德,圣人与天下人融洽一片,心系于天下,百姓均纷纷作为圣人的耳目,而圣人也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百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