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解(二十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注解:重是轻的根源,静是导致躁的主要因素,所以圣人终日都是如负重担的样子。虽有漂亮虚荣的东西吸引,但也会仍然超然而处。奈何有些大国的国君,却轻慢天下。轻慢就会失去根本,而浮躁则会失去主宰啊。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在天地之前就有了,静悄悄的没有声音空虚一片,独立而不变化,周而复始而不消亡。可以认为它是天下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强行用用 “道”字来描述,强行用称为“大”,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逝去,逝去到一定程度就称为远,远到一定程度又会返回。故道、天、地、人均可称为“大”,在域中有四 大,而人在其中之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古之“大”字,多指与人相关之物,这里指出"大“并非”大小“之”大”,而是一个强命名的名词,符合这种规律或法则的都称为“大”,而可认知的概念中,道、天、地、人,都符合“大”的规律:发生到一定程度便会逝去,逝去后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之后它又会返回。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二):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此句被有些经文放在上一段,但根据上下文,放在下一段,更有道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yù)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仰望言及自然,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之说,是什么导致了这样?天地。天地之中的自然现象尚且不能持久,而何况于人?与道产生共鸣的人会与道相感,与 德产生共鸣的人会与德相感,与失产生共鸣的人会与失相感。与道产生共鸣的,道亦会与其产生共鸣,与德产生共鸣的,德也会与其产生共鸣,与失产生共鸣的,失 也会其产生共鸣。 实证不足以领悟如此的道理,而有人并不去进一步实证它们。光踮着脚的人是站不久的,光跨开了步子而不往前走,自 己觉得自己聪明的并不是聪明人,自己总觉得自己有道理的人是无代让人信服的,自吹自擂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自恃自己的成就的是不会再有进步的。它们对于道来 说 ,如同多余食物,身上的赘疣一样,这类事物都只能带来损害,所以有道的人不会与这些相交。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一):曲则全,枉则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弯曲能够保全,扭曲则能拉直,先有了水坑就能有水满出来,去了旧的就有了新的,因为少才会有了多,而有了多就会有了迷惑。所以圣人只坚持用“一”来面对 天下所有的事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总是以自己的想法为主,故能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能不断进步,而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所以有作用,不自 己觉得自己了不起,所以成长。由于不去争辩,所以天下没有能与其争辩的。所以古之所说,“曲则全”并不是虚言,都是为了求“全”。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 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恍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唯者,应声唯唯是也,阿者,谦卑顺从是也,两者又有多大区别?善与恶之间,又有多大区别?只不过是,大家都所畏的,不能不畏。荒者,迷乱也,众人迷乱无 边无际,热热闹闹,像是在逢年过节一,而我却发现他们就如同没有长大的婴儿一样,都没有归际。大家都觉得拥有得很多了,而我却心中觉得像是失去了什么。那 我愚笨的心啊,混混沌沌,俗人表现得锋芒必露的样子,而我则表现自己很平凡,俗人表现得自己体察很细微,无所不及的样子,而我独沉默不语。思绪如水波起 伏,像大海一样,一波接一波,似乎无尽无止。众皆认为自己知道万事万物的原因,而我却显得很笨很无知,我与大家都不同之处在于我认为最宝贵的是去探索万物 的本源。 【食,食墨之简称,为龟卜之术语】【母,同“以为天下母",万物的本源或发源】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注释:略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如果不玩弄权术心智,人民做事就能提高百倍的效率,如果不玩弄仁义,人民自然会恢复孝慈,不要追求取巧谋利,那么自然也不会有盗贼,这三者都不是能依赖 于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定所能解决的,所以必须要有所归属,管理者需要做到自然纯朴,减少自私的欲望,减少别人的校仿,便能做到无忧了。 前几年网上刮起一阵盗墓风的书籍,为什么盗墓书籍那么容易流行,并不是单纯恐怖小说的影响,而是盗墓这个行业一来让人感觉很神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段,隐约也暗示着大众也可以以这样的手段去谋利,在盗墓小说盛行后,伴随而来的古董交易大热,民间收藏也更加兴旺,虽然不是单纯的小说所刺激,但是这是一种共振的现象,从盗墓小说的大兴可以看出收藏市场的兴盛。更重要的是,国内的盗墓案件也大大增加了,古董的制假贩假也更多了,各种假古董编造的收藏故事也日益增多,这就是追求取巧谋利的结果。 更如当年的三聚氰胺一样,硬性的要求了一个蛋白质含量指标,结果就造成了更多的人去做假,加入三聚氰胺来充当蛋白质含量,一方面在宣扬奶粉的蛋白质含量有多高的同时,其实另一面就是在说含有了多少危害在其中。这种现象是一种伴生的现象,在社会上,如果有追求学历的,必然有假学历,如一些著名人士闹得纷纷扬扬假学历事件,而假学历的成功人士却又反映了一个问题,他们并没有那么高的学历,但也拥有了很不错的成就,而且基本上是行业里的领军人物,这又说明了,学历是否真的足够重要?如果本来就是不需要的东西,又为什么要制定一个标准,让人去造假呢?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七):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首先,有不知道它存在的人,其次试图亲近而赞美它的也有,其次有害怕它的,再其次还有侮辱它的,最后还有不完全相信的跟完全不相信的,不必太在意啊,它的价值在于遵循它就能功成事遂,所以所有的人都认为我自然而然就成了。 很多版本将不知有之,写成“下知有之”,实际上是没有理解到这里“太上”是古语中指的“首先”的含义,故而出现了很多似乎而非的说法, 这一段的主要思想是说明了一种情况:道有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有赞美它的存在,有害怕畏惧它存在的,也有刻意去侮辱它存在的,更有不够相信或是完全不信的,这些其实都不用在意,道就在那里,遵循它来办事就能自然而然达到目的,也就是功成事遂,在旁人看来的话,似乎一切都没有刻意去做什么,一切就自然而然的达成了。 如果现代来看的话,仍然会发现,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有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有赞美它的存在,有害怕畏惧它存在的,也有刻意去侮辱它存在的,更有不够相信或是完全不信的”,亦或如现代人说的羡慕嫉妒恨也一样是这种心理,所以说道德经的智慧穿越着时空,从古至今总是通用的。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六):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达到虚的极致,静到了极致,便会忽然静中生动,万物纷纷芸芸在至静至虚之中动了起来,我反复地观察,发现万物纷纷,都会各自回复到它根源的情况,回复到 根源便是静,回复到静的状称为复命,而复命是长久不变的周而复始不变的规律,所以能称为常,能知常就能总是明白它们的变化,所以知常称为明。如果不知道它 常,而胡乱去做事的话就会做得不好,只有知常才能有容,有容做事才能公正,公正才能控制一切,能控制一切才能合乎天,合乎天才能近乎道,近乎道才能持久, 此时,不具有身也便不会有危险了。 【注:此段与“吾之所以大患,因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焉”有前后之呼应,此段并指出了修炼到“没身”的几个层次, 静,复命,常,容,公,王,天,道,久】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注释:古时候善于修道的人,微妙玄通,深邃而难以被人明白,正因为难以明白,只好强行来形容,像冬天涉河流一样小心翼翼,像很害怕四周人的知道那样,恭敬严肃 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 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不要让它自满自溢的,只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达到虚的极致,静到了极致,便会忽然静中生动,万物纷纷芸芸在至静至虚之中动了起来,我反复地观察,发现万物纷纷,都会各自回复到它根源的情况,回复到 根源便是静,回复到静的状称为复命,而复命是长久不变的周而复始不变的规律,所以能称为常,能知常就能总是明白它们的变化,所以知常称为明。如果不知道它 常,而胡乱去做事的话就会做得不好,只有知常才能有容,有容做事才能公正,公正才能控制一切,能控制一切才能合乎天,合乎天才能近乎道,近乎道才能持久, 此时,不具有身也便不会有危险了。 【注:此段与“吾之所以大患,因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焉”有前后之呼应,此段并指出了修炼到“没身”的几个层次, 静,复命,常,容,公,王,天,道,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