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解(十四):视之不见名曰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三符风云涌注:看不到的称为夷,听不到的称为希,无法触摸到的称为微,这三个,无法区分,所以一起。它不那么清晰分明,也不是那么暗昧不清,连绵不断而无法描述,终是 会变为无,没有形状但可以认知,没有形体而能感受,这种情况称为惚恍,迎面来看见不到它的头,跟随它去摸索也见不到它的结尾。如果能做到遵循根据以前道, 来把握当下的变化,那么也就能知晓以前是如何开始的,这种方式称为便是以道为纪。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阴符派注: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担惊受怕,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地位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 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自己有非常关注与在意的东西,如 果我没有关注与在意的东西,不受外在事物的牵拌与纷扰,那么我还有什么可顾虑与害怕的?所以,以天下为身,就能寄天下,爱护天下像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就 可以托付天下与。更一层,如果以道为身,便能寄道于身,爱道如身,则可合于道。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二):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家阴符派注:华丽的色彩虽然夺目,但会对人的眼睛造成损害(午午自刑),丰富的音乐虽然好听,但会损害人的听力(酉酉自刑),奔驰田猎虽然让人很高兴,但会导致人心狂 放难收(亥亥自刑),珍稀难得的宝物也同时会对生出妨害,所以圣人关注更实在的东西而不是看起来漂亮的或是表面上好的东西的原因就在于此,更注意的是实在 的积累而不是外在的消耗。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一):三十辐共一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古代的车轮以三十根辐条为一个轮子,当它们组成轮子时,在使用时,并不需要考虑它们的存在,只作为车轮来使用就行了,泥土用来制作陶器,我们也不必关心它 的泥土,而是直接当做器皿来使用就行了,同样的,打洞制作门窗,我们也不必考虑它是一个洞,因为是将它作为房子这个整体来看待。所以,万事皆含有无之道, 关注部分视之为有,关注的部分视之为无,但同样要知道,有是由无来支撑的。因为有无相生的缘故,有无是不能偏废的,有有则有必有无,有无则必有有,反之亦 然,无无则无有,无有则无无。把握事物,如果是关系它的价值,有什么可利用的方面,就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而可以忽视一些细节,如果是关心它的背后的细节 与背景,那么就要关注它的构成,以此,可以有观其徼,以无观其妙。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行载营魄抱一之道,可否一直存想,丝毫不离开,达到随意所行?专门炼气致柔软之道,能否返老还童成婴儿状?排除杂念,修至静洗炼之道,能修到毫无瘕疵不?行爱民治国之道,能否治理到无需机谋权术,不靠智计而安?明白四达,洞悉人世,能做到不施自化无为之道不?滋长之养育之,生养了却不持有,做出了事情却不以此为恃而要求什么,成为长者也不会要求为官,称为玄德。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九):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注释:端着满出来的水,不如拿着正好的,磨得非常坚锐的长矛,是容易折断的,黄金玉石摆满一间屋子,很难守住。所以富贵就容易骄纵,自己给自己留下隐患,这些都是阳转阴生后,阳气却未散尽,仍向亢极而去所致。所以,事情做得恰好处了,便进入了阳极阴退气之时,此时抽身而出,才是天之道。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八):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最高的善就如同水一样,能周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最后呆在被大家所厌恶的地方。如果要近似于道,需要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像幽深的潭水,给人在财物善于真诚相亲,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六):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似水流出于溪谷,引之能出万物,永不消亡,就如化育万物的雌性一样,而这个门径,正为天地之根源所在,其悠扬而连绵不断,久久持续而不会断绝。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其不自生,所以能长生。所以像圣人一下把身放在后而自己在身之前,将自身放在外而自自身在,正因为这种无私而使得其私能得成。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冲。   注: 天地无仁慈之心,故以万物为牺牲之物,圣人亦无仁慈之心,故以百姓为牺牲之物。天地,其中间不象一个大鼓风的气囊吗?一胀一缩,中空而不必弯曲,反复鼓动,不断出风,更多的语言也难以描述,不如像守一池清泉那样。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四):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解:道如上涌之井水,不断涌出,绵绵不绝,虽知下而涌,却又不满于器,其周而旋之,似为万物本源,虽一向如前却遇物折转,似水纷扬却无有其乱,与其光亮相谐,聚之又如尘土在一起,清澈透明而又深沉,吾不知其何而来的,似在万物始出之先(帝者,万物之根源,为始出之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