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周易参同契(七):偃月炉中煮天地,煎炼日魄并月髓。

聊聊周易参同契(七):偃月炉中煮天地,煎炼日魄并月髓。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

易谓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论结字,原理为证。

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秉中宫,戊己之功。

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凑而轮转,出入更卷舒。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当斯之时,天地构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

天地设位,便是说的是乾坤,而设位之义,是指阴阳相互配合。

谓之易行于其中,易者,日月也,故以日月以为易。

坎卦与离卦,便是乾坤的“二用”,然而这里说“二用无爻位”,如此说来,便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何称其为爻位,二是为何又说其无。

《易·系辞》有云:爻者,言乎变者也。效此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

故所谓之爻位,便是专用指于动变衡量之处。

如卦中初爻,便是“初这一个位置”,而此位置不动,爻位之中,示之以阴阳变化。

故以月相而明之者,月分六象,一象而一爻,可以观其变。

古注之中,更有将六卦配以乾坤六爻,一象配一爻之说,虽颇见精彩,然而却不直白。

正所谓:“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要解其中意,还从日月下功夫。

 

满月时为乾,称之为望,看不见时便是坤,称之为朔。

与其它国家或宗教所用太阴历不同,中国对此时间十分讲究,必要那太阳与月亮重合的时刻,方认为才是初一的开始,这称之为日月合朔。

观其图,月相的变化,受光为阳,不受则为阴,此便是其变化。

如是一一对应下来,便发现只有乾坤震兑艮坤六卦,并无坎离两卦。

这便是坎离两卦无爻位之意,因其不在正常的月相中体现。

既然如此,为何又云坎离二卦“周游行六虚”?

 

时逢日食,此月以遮日,于地上,便见得日全食,外为光茫而为阳,内却为阴,故为离卦,外阳而内阴。

———

—   —

———

又来看看月全食

 

外阴而内阳,这便是坎卦。

—-   —-

———-

—-  —-

这些变化便是:“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凑而轮转,出入更卷舒。

然不论是日食还是月食,总不是经常能见之物,方才说“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

并又在参同契

然“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又作何解?

关于日食的原理,汉代的时候便有了记载。

在王充的《论衡》中说:“日食者,月掩之也,日在上,月在下,障於〔月〕之形也。日月合相袭,月在上日在下者,不能掩日。日在上,月在日下,障於日,月光掩日光,故谓之食也,障於月也,若阴云蔽日月不见矣。其端合者,相食是也。其合相当如袭〔璧〕者,日既是也。”

意思便是说,日离得更远,月离得更近,而月遮挡住了日,这便是日食,不过关于月食,王充的解释却是不对的,因为他认为是太阳遮挡住了月亮。

后来到了张衡的时候,月食才被真正认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便描述出来了月食的原因,由于地的遮挡,导致了月食的产生。

张衡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很出名,汉顺帝阳嘉元他曾经制作侯风地动仪,依八方而设八龙,一龙动,看其方位便知千里之外的地震,其它的成就众多,便不细说。

重要的是,张衡使用的是浑天说,此说便是“天地如鸡子”,悬挂在虚空之中。

而浑天说,则与盘古神话有关,据《三五历纪》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盘古的传说来源颇早,便跟中国的其它文化一样,早年的专家学者,总是都要扯到说是从印度来的。

幸好有现代考古发现,一例确凿年代为公元86年,还有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年代。

道教同样采用这种浑天说,并且也用了盘古的神话,不过这就得有个问题,盘古究竟是谁,于是不同的流派有了不同的说法。

当然也有的并不是肯定这种说法,只是将它列了出来作为一种参考,比如《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如宋代的正一道士陈葆光的《三洞群仙录》中便说:又真书曰:二仪未分,淇津洪蒙,未有成形,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浑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

在这里列出来了盘古真人就是元始天王这个说法。

然而同是宋代的《云笈七签》中,说法却又不同:尔时盘古真人,因立功德见召於天中。盘古乃稽首元始虚皇道君,请受《灵宝内经》三百七十五卷。时高上虚皇太上道君则授以《三皇内经》三十六卷。而盘古真人乃法则斯经,运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万物。下游天地,发圆珠之应万六千日月明三辰天元而起,遂有五亿五千五百五十亿万重天地焉。十方俱行道德之化,后天皇氏始兴焉。

说是太上道君授给了盘古真人经,于是后来成天立地。

还有宋代的《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中指出:天皇君曰:天地者,不能自有生也。生天地者,太极也。太极者,不能自运也。运太极者,真精也。真精者,自然运化也。惟神惟明,是曰虚皇,高居九清,乃司玄化。总御万灵者,曰元始君也。元始君者,一曰盘古真人,二日九皇都主,三曰八极神王,四曰大罗仙总持。天形如巨盖,日月未着明,星辰未着光,玄元虚旷,况荡弥冥,寂寂默默,混沌无名。上无所系,下无所根,上无八极,下无五岳,上无变通,下无枢机,时元始君混成焉。

在这里,元始君便是盘古真人,并且也是九皇都主,八极神王,大罗仙总持。

如果是更早,那么唐代的陆修静祖师的《道门科范大全》中说:“正一之风,宣行於东汉。自虚皇之造物,至道为先;暨盘古之开天,神化为主。东罗飞景,西列灵丘,南挹丹陵,北峙元阙。”

根据以上可以整理出来这样的源流:无上虚皇元始天尊授元始天王,而元始天王便是盘古。

如果认为这个看似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就错了。

宋代三皇内秘文中说的:“天皇君曰:天地者,不能自有生也。生天地者,太极也。太极者,不能自运也。运太极者,真精也。真精者,自然运化也。惟神惟明,是曰虚皇,高居九清,乃司玄化。总御万灵者,曰元始君也。”

这一句它是有大来由的!

它来自于唐代宗玄先生的《玄纲论》:“天地不能自有,有天地者太极。太极不能自运,运太极者真精。真精自然,惟神惟明,寔曰虚皇,高居九清,乃司玄化,总御万灵”。

真精运太极,然后才能有天地,无上虚皇元始天尊象征的便是真精,专司玄化,总御万灵。

古人说话,没有一个字是废词,“总御万灵”这四字,并不是随意说说,道法的关键皆在于此,召将御神的关窍也在于此。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说:“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灵光永不离。”

内炼修持通真达道的关窍亦在此处。

并在注处说:“子野曰:谷者,养也。玄牝者,阴阳也。人欲养神长生,必须阴阳既济,而后则金精复归我之中官,如一颗明珠长存也。”

既然真精如此重要,要在何处寻?

紫阳真人的《悟真篇》中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由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参同契中后面亦有云:“元精眇难睹,推度效符征。居则观其象,准拟其形容。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发号顺节令,勿失爻动时。”

《金丹四百字》云:“天地交真液,日月含真精,会得坎离基,三界归一身”。

日月含真精。

之所以要感悟日月的变化,便是为了从中找到真精的痕迹,而并非仅关注日月而已,因日月运动有其天然之道理。

故而称:“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

真精“专司玄化,总御万灵”,运转太极而立天地,“包囊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便分明了当了,所推消息者,便是坎离的出没了。

日在何地?离在乾位,自是在人的头上,月在哪里,坎在坤位,自是在人的腹中。

故头上日而腹中月,修行方式,便是时时存在头中有日,腹中有月。

据《云笈七签》载:青牛道士口诀:暮卧存日在额上,月在脐下,上辟千鬼万邪,致玉童玉女来降,万祸伏走,甚秘验。此即封君达也。

《方术传·甘始传》:「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甘始、元放、延年皆为操所录,问其术而行之。君达号『青牛师』。凡此数人,皆百余岁及二百岁也。」

唐·李贤注引《汉武帝内传》:「封君达,陇西人。初服黄连五十余年,入鸟举山,服水银百余年,还乡里,如二十者。常乘青牛,故号『青牛道士』。闻有病死者,识与不识,便以要闲竹管中药与服,或下针,应手皆愈。不以姓名语人。闻鲁女生得五岳图,连年请求,女生未见授。并告节度。二百余岁乃入玄丘山去。」

青牛道士便是封君达,这便是他的秘密口诀,按载其活两百余岁,此法当然非其所有的功法,然而由此可见其功法之端倪。

无非自日月而觅真精尔。

人为三才之人,立于地,而天道运转,日食发生之时,是月来遮日,而月食发生之时,更是巧妙,是由地遮月而见日之食。

如依此推至修炼,闭目含光,这以象日,光照下田,以下田而象月,这两处即为日月之所。

而人身又有黄庭之正中以象地,所谓“上有黄庭下关元,前有幽阙后命门。”,此之一中,在命门之前,便是两肾之中,而下为关元,上为黄庭。

日光沉而愈下,映之于月,而月又朗照,此便是“蟾光终日照西川”,所谓蟾光,是月光,而非日光。

今世之修者,只晓得一个神光下照,有日而无月,故究竟是修之而不得。

故陈泥丸真人云:“夜来火发昆仑山,山头火冷月光寒,曲江之上金乌飞,垣娥已与斗牛欢。”

非是虚言也。

此修炼之术,并非空口而来,乃是参照天地变化而来,正所谓“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论结字,原理为证。

话不随便说,论不随便立,根据客观事实检验推论,并以此证。

然而蟾光照后,又如何能产真精?

“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当斯之时,天地构其精。”

它是自然发生,然而如何才能自然发生?

当斯之时,天地构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

时机一至,天地便会构其精出来,必要是日月相持,保持不动。

因何如此?

古人做过一种比喻,说这个就如同用阳燧取火,方诸取水一般。

阳燧取火如同现代用放大镜去在太阳镜下取火,夜晚用金器或是蚌壳在月下取水,而相隔如此之远,却也能取到,所以认为这是无中生有的效征。

实际上,古人这个比喻如今看来却是错误的,因为放大镜取火,是光学聚集的原理,而金器或是蚌壳实际上是空气中的水分因寒热而凝固,并非是无中生有的案例。

然而比喻错了,并不代表原本就是错的,因为并非由这些比喻而出现修行之法,而是古人尝试在用现实中的道理来比喻修行,只不是由于认识所限,未尝找到更好的比喻罢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回事?

所谓混沌相交接,何为混沌,天地未生为混沌,混沌始分如果放到如今来说,参照现代量子力学中的概念来理解,颇有惊奇之处。

量子力学中有一个叫薛定锷猫的段子,这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当一只量子状态的猫装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在没有打开盒子时,它的生死是不确定的,所以它处于生与死的混合态。

为什么呢?因为未打开盒子时,是不知其状态的,只有打开盒子的一瞬间,一切事物方才定了下来,于是猫是死是活,也便在此时定了。

这是采用哥本哈根学派的推演,认为微观的概率和态叠加会被扩展到宏观现象上,所以猫会处在又死又活的叠加态上。

那么现实之中,宏观事物有无可能出现量子力学的概率与态的叠加?

最近斯坦福大学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他们通过创造由10,000铷原子(在一个超级冷冻室)组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云完成这项研究,所有原子都处于最初的状态。接着,研究人员用激光把云推进到10米高的腔室,这也造成了原子进入一个或另一个给定的状态中。当云到达腔室的顶部,研究人员指出,该波函数是给定的状态的一半一半的混合状态和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即是54厘米。当云回落到腔室的底部,研究者证实原子看来是已经从两个不同的高度下降,这证明云是保持了叠加的状态。

可以看出关键是在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云”这个基础上,然而它又是什么?根据量子力学中的德布洛意关系,λdb=h/p。粒子的运动速度越慢(温度越低),其物质波的波长就越长。当温度足够低时,原子的德布洛意波长与原子之间的距离在同一量级上,此时物质波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达到完全相同的状态,其性质由一个原子的波函数即可描述。

当温度非常接近绝对零度时,热运动现象就消失了,原子于是便处于理想的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

在修炼上,并不需要制造那么低的温度,因为本来便是针对非物质性的东西来进行。

所以,只需要做一个模拟。

什么模拟?便是入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相归。”

当入静的时候,一切都是处于静的,尽管你的肉体还在运动,然而思维却是可以静止的,但这种静止又不能是完全的静止,因为到了真正的绝对零度时,便什么也动不了,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变化出现。

未动之时便是混沌,一动便是混沌始分,天地便产生了。

这个又能用现代什么样的解释?

上面提到了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中的状态的出现,而量子力学中描写微观系统状态的函数,叫作波函数。

由于每一种微观粒子都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事先是不知道它是波还是粒子的,只有波函数坍缩成具体的一种状态。

二象性若是我们理解为阴与阳,那么此波函数从叠加态坍缩成状态A与非状态A的过程,便是确定了阴阳。

阴阳既立,一生二,二生三,水火便现,见过了周子太极图(先天图),此过程便能心中默然相契。

依贫道之感悟,人间之事物,非物质之事理之中,亦常见有此类现象。

如依占卜之事,常或觉察,一事本来模糊,却因占而清晰,此非本来事间本来如此,而是占时念动相观,事物未来之变化,瞬然定下。

所以修炼静坐,绝非修枯禅,坐死禅,不然便只能往死里坐去,这是历代仙师们大力反对之事。

静要静入一个极致,然而这种极致之中,人又要保持清明,便在这清明之中,只要微微有一点震动,它便会被不断扩大积累、最后动荡起来,所有的一切都会呈现同一个状态。

正如玄宗先生所云:地虽静,而东流不缀。

可是,这有日月什么事?

问题便在这里,你要扩大的何物?非是后天之意识,而是先天之真精。

真精包括在一切万物的运动之中,虽不局限于日月,然而日月最好把握。

虽真精它藏于日月而不现,然而真精有一个特殊的特性,此叫“真精自运”,所以它终究是会自动运转起来。

只要它发生了自动运动,在入静状态下便会被扩大。

平时如果未尝入静,真精即使是偶尔显现,这种微微一动也会毫无察觉,然而在入静的状态下,不动则已,一动便如雷霆一般。

所以这个下手功夫便是简单,平息静心,精神平和之后,便是静坐,静坐以后,闭目休息,如果觉得身心不宁,可念安魂魄咒或是静心咒,或叩齿数通,或左右各十八,三十六数为佳。

这些皆是静心宁神的法子,如果有其它法子自然也是可以。

而后垂帘,便无声无息,呼吸绵绵若存,内返精神,耳不听外,目不外视,鼻不外闻,口不外觉,惟务于心静神宁。

故内安和之后,静而凝虚,便目前自然神光充盈,便往下照,直下九幽,朗照于下丹田,而下丹田中虚空一片,中微极而受光,渐受之光明,尔后光如太阳之象,需渐渐沉下,沉入海底之中。

若目前不得光明者,闭目见黑,当是精神不足神气有亏,此必要知其白,守其黑,以逐阴而得阳,自然光渐次充盈,少年易得,成人非一日之功。

此与佛教之修行有何异同之处?

佛门准提法中,依金刚智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例:“便”唵字安头上,其色白如月,放于无量光,除灭一切障,即同佛菩萨,摩是人顶上。”

故其区别在于,它的光是存想出来的,并非是自然显现。

而佛教真正修炼能出与道家等同性光的是原始佛教中的禅定,当禅定到一定程度,同样会出现自见此光。

后世亦有修准提法相加改造,引入禅定性光,以作准提法无量之法,此法便更高明,然终究准提一法大以观想为主,无返先天之道,虽能魂魄渐凝,然终究难免一日而倾,证得清灵爽善。

如曾有大力推行修行准提法之人士,最终却因肺炎去世,既身未安康,岂云大道哉,然虽如此,其在佛门之中已然是地位极高。

若依吾中华道门之评,此只得门槛,却未得登堂入室。

另有一典型区别之处,佛教修炼,得那一瞬,便是一刹那,此一刹那便认为是悟得,然后又继续禅定,并不把握此鸿蒙开辟,一阳来复之机。

此修法是因为原始佛教讲究断灭离三界,故而始终要置身于外,却不知这样已然通达天根月窑,只需按火候采摘便可炼丹。

还有古希腊之说,也可参证,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天地被制造之后,还剩下一些原料,此原料便是太一(The One),在宇宙之中。而太一流溢出一物,此物名奴斯(nous,含义为心智/理念/精神),又此一物,再流溢出灵魂。

故而灵魂之回归太一,必借奴斯而得。而太一表现便是巨大的白光,奴斯也是一样,灵魂必要在包围在白光之中,经过洗礼才能回归太一。

基督教所言回归神性,并言三位一体,便从此说而来。

古希腊普罗提诺的著作《九章集》第五卷第三篇第十七章中,其说:“我们只知道当灵魂突然之间被照亮了的时候,我们便具有了这种所见。这种光亮是从至高无上者那里来的,这种光亮就是至高无上者;当他像另一个那样受到某一个人的呼吁而带着光亮来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相信他在面前;光亮就是他来临的证据。”

见得了光明,便认为他来了,此是古希腊的理论。

三丰祖师说:“笑睹神州有妙玄,耳边切切细相传。凿开混沌寻金汞,劈破鸿蒙捉水铅。黍米一珠含北海,蟾光万道照西川。”

此便《阴符经》之所说“其盗机也”。

三丰祖师此语中,“黍米一珠含北海”极为重要,不可忽视,如果没有黍米一珠在坎,只是单引神光下照,即使照破山河,亦是无用。

紫阳真人《悟真篇》云“咽津纳气是人行,有物方能万物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如炉火煮空铛”。

这真种子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真种子?这便是道家玄秘了,亦是区分它教修行之处。

先来看明清丹法中的记载。

明代《遵生八笺》中《内丹秘要》有云:“玄阴之月,万物至此归根复命,喻我身中阴符穷极,寂然不动,反本复静。此时塞兑垂帘,以神光下照于坎宫,当夜气未央,凝神聚气,端坐片时,少焉神气归根,自然无中生有,积成一点金精。盖一人之一身,元气亦有升降,子时生于肾中,此即天地一阳初动,感而遂通,乃复卦也。自此后,渐渐升至泥丸,午时自泥丸下降于心,戌亥归于腹中。此即天地六阴穷极,百虫闭关,草木归根,寂然不动,乃坤卦也。静极复动,循环无端,其至妙又在坤复之交,一动一静之间,即亥末子初之时。《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养生者当顺其时而行,坤、复二卦之功,正在十月之间。

又清代黄元吉真人的《道门语要》中说:“其法惟以神光下照,则先天一点乾金,自乾坤交媾之后,沉于水底伏而不起,神火一逼,则水蒸金沸,自然出现于祖窍之中。”

再清代朱元育真人的《 悟真篇阐幽 》中说:两弦合体方称真铅,与后天之凡铅凡汞迥别。盖晦朔之交,日月合壁,会于黄道,太阴水魄吸取太阳金精,有金蟾之象,到初三日一钩现出金方,是为金蟾吐光而金丹大药产矣。故曰:“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

从明清的记载与描述上看,确实很有理致,大部分人却修之难成,此问题在哪里?

这先天一点金,单纯以神光下照是不能出现的,同样靠着神气相抱,也是很难出来(抱久了可能会出),如果光是静坐不动,便能自然得到金精。

那么世上打坐的修行都能得到了,然而实际上却没有一家能像道教这样修行的,这个要非常注意。

西方受限于人不能超越神,即使是异教徒也最多认为自己可以为神,然而却从来不敢想象自己能超越神,即使是炼金术传下来的脉络,也全都赫尔墨斯教授的如何炼制哲者之石,期望通过炼出来后,让自己也神,这便是终极目的了。

印度诸教,从一开始便有不可逾越的梵天,无论婆罗门再怎么修,最终目的最多是回归梵天,而不可能超越,只需要脱离了人世,那么便是涅槃。

即使是到了佛教,也是断灭离三界,修行之法多承婆罗门而来,虽集瑜珈六派之论,并以沙门主义为核心,然而终究是还是在那个框架之内,所以仍只是以解脱为究竟。

毕竟一个几千年都是殖民地的国家产生的修行之法,会受眼界的限制,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紫阳真人说:“休泥丹灶费工夫,炼药须凭偃月炉”。

白玉蟾真人的《紫清指玄集》中也说了:“须信先天事事无,阴阳陶铸此形模。真空平等朱砂鼎,虚彻灵通偃月炉。九窍可风坛掸暖,二时失火药材枯。只此一点无名焰,炼出人间大丈夫。”

古人调象,比喻为偃月炉,其形两头是角,并且是尖垂落。而一动的时候,这两个角就会向上翘起,然后中间有一个窍中,微微一个孔就会开了,于是一点金光就会闪现,这个便是说的一点金精。

如果是道法行持,这一点金光出现,将它附于相应的方位,然后再按内秘进行召将,便能保持召将成功,而且可以施法立竿见影,刹那之间立见其效。

虽是如此,这里温柔提示,爱听不听,用此金精运化施法,消耗身无价之宝,切莫儿戏。

如要任意施法,当炼得真人之体,阳神大成之后,即便是炼得了金丹,也同样要慧而不用,不然大道便毁矣。

故传有陈靖姑夫人求雨治邪终不力身亡而去,黄真人常法祈雨不得,故以寿元化血为雨以求之,虽所传未必是真,然事却具理。

故而戏称此为“放大招”之用,平日行持道法却是不用的。

对熟悉唐宋丹法之修士来说,明清后丹法在下手通常写得不太厚道,这是诟病之处。

《悟真篇阐幽 》仅描述了个理,然而如何才是初三一钩之象,却没有说清。《道门语要》则认为只要用神光下照,而乾坤交媾后便能金精出现,然而“神光下照”此四字玩味甚多,若是受光自上方来,分明一个艮卦象,却如能得金精?

偃月炉是个什么东西?

实际在身内虚空之中,合成一个震卦的象,而它就像一个往上的月牙一般,所以称偃月炉,所谓神光下照,非从上往下照,而是从下往上照,如此才得一个偃月之象啊。

清代刘一明真人的《象言破疑》中说:偃月者,偃仰蛾眉之月。月晦极,下又生明,喻人至静之中,忽有天根现露,号曰道心,有如偃月之象。炉者,运火之器,以其道心阳光,能以煅炼一身之阴气,故又喻之为炉,其实道心即天地之心。以体言,为天地之心;以用言,为道心。一物而二名也。愚人不知,以丹田之下横骨上仰为偃月炉,或认心字一弯上仰,误以肉团心为偃月炉,又采战家以妇女产门为偃月炉者,皆非也。夫偃月炉,乃道心之光辉,此光照处,诸邪皆灭,能以作圣,能以作仙。紫阳翁云:”休泥丹灶费工夫,炼药须寻偃月炉。”又云:”偃月炉中玉蕊生,朱砂鼎里水银平;只因火力调和后,种得黄芽渐长生。”於此可知偃月之义矣。

这是刘一明真人一向隐晦的风格,开头其实说得对,中间也不能说错,然而整个文字在一起,一般人便看得胡涂,本来是实修直指的。

所以陈真人的“夜来火发昆仑山,山头火冷月光寒,曲江之上金乌飞,垣娥已与斗牛欢”

到此可明矣。

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

此一点微妙运用召将行法,亦是百发百中,而操符执火,凝之以成丹躯,便是神丹,故曰:“内炼成丹,外施成法”,其中奥妙不比寻常。

然金精虽妙,却不能独凝,譬如火花,其出于一瞬,失之于一刹,若无天魂相制,仍不可得。

如此又该如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道家阴符文化致力传播正统道教文化知识,欢迎与天下学道者共进交流,更欢迎道门前辈们指正,诸天气荡荡,吾道日兴隆。

yinfupai_public

道家阴符派博客--聊聊周易参同契(七):偃月炉中煮天地,煎炼日魄并月髓。--参同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道家阴符文化

三符风云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