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经中的六一泥研究

  炼外丹首先需要造炉,造炉是炼丹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造炉首先需要六一泥,本文详细分析六一泥成份。葛洪《抱朴子·金丹》提及:“用雄黄水、矾石水、戎盐、卤盐、矾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以为六一泥﹝封之﹞。”   六一泥的主要作用是对丹炉进行封固使用,古又称为神泥,但古代六一泥的制作备是一直作为丹家秘密,所以在公开的丹经中记载的是否正确,或哪一个版本才是最正确的,已然不可考之。   以下针对常见丹经里记载的六一泥制法进行分析。 1、牡蛎壳   在《黄帝九鼎神丹诀》中,对于牡蛎壳要求取“东海左顾牡蛎三百斤“,明显指出是海牡蛎,所以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要用牡蛎壳?因为牡蛎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而生石灰为氧化钙CaO,海蛎壳高温煅烧之后,因为CaCO3→CaO+CO2,故而可以形成氧化钙与二氧化碳。   所以牡蛎壳锻烧后能够形成生石灰,可以作用涂料,除此之外,牡蛎壳还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及17各氨基酸,如果使用牡蛎壳粉调配土壤,可以让炉有保湿性,保肥性及透气性,并能促进微生物的循环吸收,比纯粹的生石灰要好,有极强的防腐作用。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将牡蛎壳放入土壤中,能够大大提高洋白菜的产量,并且能够使酸性的土壤碱性化。另外在混凝土材料中,加入10%牡蛎壳粉,能够增强牡蛎壳的抗冻性与搞水渗透性,并还有防霉的作用。   如在《太清丹经》中称推测牡蛎壳可能是为了细腻,但是并没有相应的作用,所以推测是无用之物,不过孙真人显然还是遵循古法,后面所以又说可能有其它的更好解释,只是暂时不太清楚而已。   如今来看,古法中使用海牡蛎壳是有其道理的。 2、卤碱   盐卤凝结而成的氯化镁等物质的结晶,适合用于制作耐火材料。 3、戎盐   又称大青盐,一般为为氯化物类石盐族矿物石盐的结晶体,通常会于盐湖里取用,其主要万分是氯化钙,有很强的吸水效果,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它能够加速六一泥的凝固速度。   另外因为使用了卤碱,含有氯化镁,而戎盐(氯化钙)有可以解除镁中毒的作用。 4、矾石   按丹经中所述,各地的矾石成分是有区别的,取敦煌的矾石最佳,这里指的应该是黄矾,主要含硫酸铁(Fe2O3·2SO3·10H2O),其中三氧化硫(SO3)32%,三氧化二铁(Fe2O3)32%,水(H2O)36%。   其中硫酸铁有较好的净化及杀菌的作用,而其中三氧化硫是很强的氧化剂,在高温的时候能够氧化硫、磷、铁、锌以及溴化物、碘化物等,能够减少毒性。   另外也有使用绿矾与白矾的。 5、赤石脂   主要成份是三氧化二铁,不过按日本保存的唐代赤石脂来看,主要成份应当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及三氧化二铁,可做催化剂。   近代氧化铁常用作红色染料,值得注意的是,里面的氧化铝,硬度高、耐热性及化学惰性好,是比较良好的封固材料。 6、滑石   滑石成份主要是3MgO·4SiO2·H2O,Al2O3、FeO/MgO,在现代于橡胶、塑料、油漆、等化工行业作为强化改质填充剂。其特点是增加产品形状的稳定,增加张力强度,剪切强度,绕曲强度,压力强度,降低变形,伸张率,热膨胀系数,白度高、粒度均匀分散性强等特点。 以上六种较为确定,还有一种比较存疑,这时列出。 1、胡粉   存疑,胡粉即是铅粉,成份是碱式碳酸铅,这一份是比较有争议的,虽然有杀虫的作用,但是量大也会引起人中毒。 2、雄黄   雄黄是四硫化四砷,加热后会形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对人体有毒药。不过有些时候中药入药时会用到砒霜,并且现代也证明砒霜治疗白血病是可以真正达到”治愈“的效果,是医学上的一个极大突破,所以此处暂时难解。 3、毒砂…

Read More

紫清指玄集之修仙辨惑论

       海南白玉蟾,自幼事陈泥丸,忽已九年,偶一日,在乎岩阿松阴之下,风清月明,夜静姻寒,因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遂稽首再拜而问曰:玉蟾事师未久,自揣福 薄缘浅,敢问今生有分可仙乎?陈泥丸云:人人皆可,况于汝乎?玉蟾曰:不避尊严之责,辄伸僭易之问,修仙有几门?炼丹有几法?愚见如玉石之未分,愿与一言点化。        陈泥丸云:尔来,吾语汝。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成。        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饷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        夫人仙之道,能出入隐显者也,中士可以学之,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虽有卦爻,却无斤两,其法要妙,故以口传之,必可成也;        夫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也,庶士可以学之,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炼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两,其法繁难,故以文字传之,恐难成也。        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处卧为火候,以清静自然为运用;        中品丹法,以心肝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侯,以抱元守一为运用;        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思升降为运用。        大抵妙处不在乎按图索骏也,若泥象执文之士,空自傲慢,至老无成矣。        注释:下品丹法修精血髓气液,中品丹法修心肝脾肺肾,上品丹法修精神魂魄意,然皆不离五行之分,然修炼之过程,理法总同,终不离五行混合而反归先天,其中分品,只在药材取用。        玉蟾曰:读丹经许多年,如在荆棘中行,今日尘净鉴明,云开月皎,总万法而归一,包万幻以归真,但未知正在于何处下手用功也。陈泥丸云:善哉问也! 夫炼丹之要,以身为坛炉鼎灶,以心为神室,以端坐习定为采取,以操持照顾为行火,以作止为进退,以断续不专为堤防,以运用为抽添,以真气熏蒸为沐浴,以息念为养火,以制伏身心为野战,以凝神聚气为守城,以忘机绝虑为生杀,以念头动处为玄牝,以打成一块为交结,以归根复命为丹成,以移神为换鼎,以身外有身为脱胎,以返本还源为真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故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去来无碍,逍遥自然矣。       解释:白玉蟾说,读了很多年的丹经,感觉就如同在荆棘中行走一样,现在完全弄明白了,如同把蒙了灰的镜子擦明了,也如同云散开后太阳出来了。总的来说,万法是归一的,虽包括万幻但终归于一,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下手修炼。        陈泥泥丸回答说:问得好,炼丹的要点是,以身为坛炉,为鼎灶,然后以心为神室,端坐习定为采取,操持照顾为行火,而有作有止为进退,并要以断续不专堤防,以运用为抽添之法,真气熏蒸为沐浴,息下念头为养火,制伏身心为野战,凝神聚气为守城,忘机绝虑为生杀,念头动处为玄牝,打成一片为交结,最后归根复命为丹成,再移神为换鼎,身外有身为脱胎,返本还源为真空,打破虚空为了当。这样便能聚则成形,散则气所,去来无碍,逍遥自然了。       注释:修丹之要,必先知:坛炉、鼎灶、神室、采取、行火、进退、堤防、抽添、沐浴、养火、野战、守城、生杀、玄牝、交结、成丹,而后又须知、换鼎、脱胎、真空。不解此类诸词,盲目下手,便入歧途。…

Read More

三符风云涌注:五篇灵文之玉液章第一

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往来,归乎一源,不可著体,不可运用,委志虚无,寂然常照,身心无为而神气自然有所为,犹天地无为万物自然化育。 三符风云涌注:神不能离开气,气不能离开神,神与气相混合,归在一处。所谓下手功夫只在“凝神入气穴”便是这个道理。但凝神非用意去凝,而是不可著体,不可运用,要处于无思无念,委志于虚无,寂寂至无踪,而常朗照。如此身与心皆是无为,然后与神与气自然就会运转,这就如同天地无为但是万物自然化育出来一样。 工夫已久,静而生定,神入气中,气与神合,五行四象,自然攒簇,精凝气结,此坎离交媾。初静之功,纯阴之下,须用阳煅炼,方得真气发生,神明自来矣。 三符风云涌注:怎么才能让神气相抱?这里说了,工夫已久,静而生定,意思就是静坐入定之后,神便会与气混在一起,神入气中,气与神合。此时就会出现五行与四象都自然攒簇在一起,而真精会凝,气会抱在一起,这个就叫坎离交媾。初时入静的功夫,因为入静,是在纯阴之下的,所以要用阳来进行锻炼,如此才能真气发生,神明自然就会来了。         坎为水,离主火,所谓坎离交媾,即是开篇中说的,以定慧为水火,静入中定之后慧自然而生,这就是水火俱现了,但这个还不够,还需要水火交融既济,如此神气才会打作一团,浑然一体。         而要做到这一步,应该怎么做?正所谓“心息相依,神气合一”,首先要炼己,通过静心定气,使得万缘放下,然杂念俱消,而后觉得天地一片清明,前无所思,后无所忆,当达到这种状态后,要保持这种状态,保持这个过程就称为定。能熟练定在其中,时间只要够久,自然就会慧生,而慧生之时,便是水火俱现了,定为何是水,因如水一般,如不侵不扰,则平静如湖,如是忽然有所侵扰,又是乱了。慧为何是火,因其光明故,寂然之中,此光此明朗照天地,久久自然精气神会混在一起,神气抱作一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而不分。          静中又分四层境界,第一是一心不动之境,第二是心如止水之境,第三是碧波映月之境,第四天地清净之境,如果没有修到碧波映月之境,慧光就不会出现,而即使是修到了碧波映月之境,此一步便会神气相抱,然后需要再进入天地清净之境。         关于这一步有不清楚的,请去阅读在下写的《宗玄先生玄纲论》:率性凝神章第二十七》,自然便会弄明白。         而做到了神气相抱之后,并不是做只有静坐修炼的时候才是神气相抱,而是要时时神气相抱,“如鸡抱卵常为之”,如不能做到这一步,神气就会散开,仍然达不到往下修的要求,一定注意这一点。         很多修炼者,就在这一步出现了问题,没有神气刚抱,就开始运功行法,结果导致根基不牢,后面的修炼是一塌胡涂。         一般来说,如果是佛家修炼,到了第三步,会直接往第四步走,然后下一步就是跳入虚空,这是佛家与道家修炼的最大区别,因为佛家是不修炼阳神的。          注意道家修炼,先不要进入第四步,因为身中阴气并未消除,如果直接进入第四步,就不要指望成就阳神了,按古籍说法,也就是做个清灵爽快之鬼而已,虽然能够成就神道,神道中还可以进入涅槃之道,但这个离先天纯阳就远了。         道家在第三步成熟后,初步下手的炼己功夫才能算是初步成熟,到了这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正如上阳子曰:“金丹之道,先须炼己,使神全气盛也,七情不动,五贼不乱,六根大定,精难动摇,方可从事丹道之事。”         初步炼己是极其重要的根基,切勿轻视,炼己实际上就是筑基的过程,正如丹经所言:“基必先筑者,盖谓阳神之所成就纯全而显灵者,常以精炁而为用”,“欲得元神常住而常灵觉,亦必精炁常住而长有基地也”。        又如《悟真篇》中有云:“先且观天明五贼,次须察地以安民。民安国富方求战,战罢方能见圣人。”这个是出于《阴符经》,也是强调根基的问题,只有根基牢固,才能去修行下一步。         很多修炼的人,到了第一与第二步后,就匆忙开始采药了,虽然这样也能修出来一些作用,但是其最多是强身健身,锻炼后天真气而已,因无先天一气,而以后天气感为伪,结果连精气神也补不了,更有修炼出误,反激元阳消耗,一时见得精气神充盈,身体逐而强健。久久之后,却落下一身毛病,有很多气功师,就是犯了这个错误,最后导致自己元阳不足,不足以支撑对抗外邪,然后忽然身患奇疾,或意外突然夭折,不可不慎重。       

Read More

三符风云涌注:五篇灵文之序

斯文乃金丹之至宝,非其人而不可传也,若上根上器大德之子,得遇此书,修仙之正路耳。 三符风云涌注:这篇文章是讲金丹之道的至宝之文,如果不是良善之人不能传,如果是上根上器大德之人,得到这篇经文,便是修仙之正路。 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 三符风云涌注:天心者,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天心,即是天机,《阴符经》又名《黄帝天机经》,同于此理。此处说主用分别,即体用分别。唐代崔憬《周易探源》中有谈及:"凡天地之间,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假令天地圆盖方轸为体为器,以万物资始资生为用为道。动物以形躯为体为器,以灵识为用为道。植物以枝干为器为体,以生性为道为用。"。所以修炼之中,以天机运转以为根本,元神为外在表现作用,元神非是根本,天机方是根本,切记。 以三宝为基,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也。 三符风云涌注:元代王道渊注《阴符经》中有谈及:“其三返有二说:外三返乃眼耳口,内三返乃精气神也。”这里的内外三宝与三返是同义。外三宝不漏,即耳不闻其声,口不泄其气,目不视其物,收其而返,自然能感应合同精气神。 始得天人感通,先天之气,自然归之。 三符风云涌注:当外三宝返归内三宝自合后,便能做到出现天人感通,而先天之气,也自然会招摄而来。不要轻视这一段文字,这是说的大纲,说得比较简单,不过实作比较不容易,在精气神三宝自合时,玄关便会显现,此在静中突现,其玄之又玄。 然人之一身内外,四大上下皆属后天阴阳,惟有先天一点至阳之气,混于杳冥不测之内,至虚至灵,难求难见。 三符风云涌注:然而,人的一身内外所有的一切,虽然也有阴阳之分,但全是后天的阴阳,只有先天一点至阳,藏在“杳冥不测”之中,它的特点是“至虚至灵”,很难求见。所以理论上三宝自合,便能招来先天一气,但是实际上操作这是很困难的, 虽然外来,实由内孕。 三符风云涌注:这先天一点至阳,虽然是外来的(由父母生育后,藏在脐中一点元阳遗留),但实际上这个也是由自己的体内孕育出来的。 先天若无后天何以招摄,后天不得先天岂能变通,此乃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无因有而激之成象,有因无感之而通灵,先后二天之气,如谷之应声。 三符风云涌注:所谓先天成气,后天成形,先天化形于后天,但是后天也是感通于先天的,如果后天与先天没有联系,后天就不能产生变化,而先天与后天没有联系,先天就无法招摄而来。如果以先天为无,后天就是有,这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无因为有而成了象,有则是因为无感之能通灵,先天与后天之气,其相互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其道理,就如同于空谷回声一样,虽是空,而声却能存。        这里是一个用空谷回声作为一种比喻,而类似的比喻还有方诸取水,冰镜取火之类的说法,这是因为古人大多数对物理现象了解并不透彻,修行有成的人虽然明白个中道理,但要解释给世俗的人听会很困难,就要用世俗的说法,所以这种比喻从现代看来不是很精确也是正常的。        但不要因为这种比喻看起来并不够彻底就轻视这个理论,如果要用哲学一些的描述可以这样解释:万物之间彼此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有强有弱,但是无论强弱它们都是有联系的。比如两个星球再远,它们之间也会有引力,不是因为有引力才说它们有联系,而是它们有联系,所以才会表现成为引力。         而先后天之间是一样的,是因为先后天之间有了联系,先天首先是气,然后会化形为固定的物质或是能量或是其它事物,但在化成后天的东西后,还是因为先天的没有消失,所以后天事物才能变化,否则就是固定不变死板的东西,而后天事物之所以能变化,就是因为与先天有关系,所以后天与先天之间有彼此的联系。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修炼比起一块石头修炼要更容易的原因,因为石头本身受先天之气化成后天的量很大,它的变化与灵动便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把物质细分到粒子时,会出现量子效应的原因,因为在微粒的角度上,就能开始发现先天的部分特征展现了出来。        为什么后天能招摄先天,也就是这个道理。 神仙妙用,只是采取先天真阳之气,以为金丹之母,点化己身阴气,以变纯阳之体。 三符风云涌注:修炼的主旨其实很简单,神仙的妙用,就是取先天的真阳之气,作为金丹的生成器,用来占化自己身中的阴气,然后变成纯阳体,修炼就成功了。        顺便说一下:在西方炼金术界有个传说,如果炼出贤者之石,就能用它来使自己成为神,据说这个是由一个叫赫尔墨斯的神传下来的,这也是西方炼金术的起源,最早追求的内容类似于中国的炼外丹一样。        从炼金术看,很多资料声称源头出自犹太人一个祭司的手本,但是犹太人自己都不知道这回事。而实际在历史上,炼金术及一些法术操作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所以拉丁文很受他们的重视。但阿拉伯在大搞炼金术时,与中国有密切的文化交流,当时拼命在中国采购朱砂及各种药草,并在炼金术相关书上明确写明,必须要用东方的这些材料。同时,阿拉伯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很擅长于吸收外来文化,可以推测其当年搞炼金术应当与中国外丹术有密切的联系,只是阿拉伯在搞炼金术时,采用的是古希腊的哲学体系作为炼丹的依据。典型的证据是:公元8世纪,阿拉伯炼金术中就开始频繁出现一个新的词语,叫“丹药”。阿拉伯人认为,“丹药”可以点化任何不完善的东西。它一方面可以把一些贱金属变成黄金,另一方面可以治疗不健康的身体,所有这一切,显然都是直接从中国移植的结果。…

Read More

三符风云涌注:五篇灵文之前言

        夫最上者。         三符风云涌注:指最高级的修炼方法。         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         三符风云涌注:修炼丹道,以外丹为比喻,要分炉与鼎,两者是不同的。       《鼎器歌》歌云:“圆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尺二,厚薄匀,腹齐三,坐垂温。”         一三五皆属阳,所以为三五一来合圆,二四八为阴,所以用来合方。而长尺二代表十二,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月有十二侯,一日有十二个时辰,这里的厚薄匀不是完全相等的意思,而是代表要根据六阳六阴来,并以大月多小月少闰月加减视节年而定,这个是用来调停阳火阴符火候用的。而腹要齐三,在人身则代表聚集精气神于其中。         这就是天圆地方的象征,圆三五寸一分,代表三五合一。而口四八寸取二,代表四八合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炼丹是要把道给炼出来。所以取天归于一,取地归于二,人归于三,这是法于三才。         炉不是指的鼎,虽然炉鼎二字经常合在一起说,但实际上是不同的,古代为了防爆,通常挖一个坑为炉,也就是如同窑,而鼎才是常人认为的炉。         所以这里说的是,以太极为炉,太极生两仪,太极是指的混沌未分,两仪未判,这个是基本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以太虚为鼎。         清净为妙用,无为为丹基,         解释:清净即清净本来面目澄清无碍,以此为妙用。而无为即是以无为而无所不为,来作为丹基。         什么是丹基?参看外丹《庚辛玉册》描述云:灵砂者至神之物也。硫汞制而成形。谓之丹基。夺天地造化之功,窃阴阳不测之妙。可以变化五行,炼成九还。其未升鼎者谓之青金丹头。已升鼎者乃曰灵砂。灵砂 有三。以一伏时周天火而成者。谓之九转灵砂。以地数三十日炒炼而成者。谓之医家老火灵砂。         丹基它的主要作用是可以用来变化五行,并且有夺天地造化之功,而这里的修炼,是要以无为来代替灵砂的作用。        性命为铅汞,       …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神道设教章第十

原文 九玄之初,二象未 构,灵风集妙,空洞凝华,宝章结于混成,玉字标于独化,挺乎有无之际,焕乎玄黄之先,日月得之以照临,乾坤资之以覆载。于是无上虚皇命元始天王编之于金 简,次之于玉章,初秘上玄,末流下土,降鉴有道,乃锡斯文。故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大禹受洛书,神道设教兆于兹矣。又玄元愍俗,历为帝师。人 伦浇浮,则陈道德以示朴。鬼神杂扰,则演盟威以荡邪。爰及苏、茅、周、王、裴、魏、杨、许,莫不躬接玄圣,亲传宝经,故西台无隐于灵文,东华不秘于真诀, 是以龙章云篆,渐降人间,师资相承,经法弥广。然可以周览,难可以尽行,何者?以一人之心,兼累圣之道,神疲形倦,莫究其微。故周览以绝疑,约行以取妙, 则不亏于修习,无废于闲和。道在至精,靡求其博尔。 粗糙的解释 在九玄开始的时候,阴阳二象还没有形成,就已经有灵风奇妙地聚集在一起了,其空空洞洞而能凝出光华,宝章也就在此中混成,而玉字也在此成形了,这是在有 无相生的时候,也是在玄黄产生之前。日月受它的影响而能发光,乾坤因为它的影响而能够覆盖天地。所以有无上虚皇让元始天王编成了金简,然后做成了玉章。所 以伏羲得到了图,轩辕得到了符,高辛得到了天经,大禹得到了洛书,这就是设教化的过程。后来太上老君又为帝师,因为人伦不稳定,所以告诉道德以呈示纯朴。 尔后鬼神相杂干扰人间,所以演盟威之教以荡邪气。苏、茅、周、王、裴、魏、杨、许等祖师没有不是接引玄圣,亲自传下玄经的。所以西华不隐于灵文中,东华也 不秘诀与真诀中,所以龙章云篆,慢慢降临人间,又由人间师徒相随,经与法广传。经文可以多看,但是是看不完的。为什么这样?因为以一人的心念,去感悟至圣 之道,即使很精疲力尽得难以领悟微妙。所以可以多看以绝疑问,从中提炼学习其妙处,这样一来不会有亏于修习,也不会在闲时有所荒废。道在至精,并不是在其 广博。 修炼实指 这篇虽然是说神道设教的源流,但实际上主要是在说,道在于精而不在于博,即如同现在说的在专而不在于广。 道教的经文实在太多,很多也各有妙处,但如果总是追求读更多的经的话,即使是知识很广博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再广没有一样精专的,实际上没有修行是一回事。 但是宗玄先生不反对广读,只是认为广读要正确的态度,广读可以用来感悟决疑,这样可以把平时闲暇的时间也用起来。 但不能舍本逐末,只是拼命去往多了读,正如“百招会不如一招精”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如雷法炼将之中,雷部众将,将将可招,每个雷将的法都各有特色,但是如果试图把每个将都召来的话,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即使是雷法的祖师也明确说的,要修炼,先专炼一将,一将炼精了,则其它的自然也就容易了。 功法也是一样,现代阻碍人的并不是没有功法,而是修炼功法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学者都迷茫了,不知道学习哪个好。 生恐修炼到一个不好的功法,而以后再要提升就困难了,又或会想,遇到更好的功法时再修,这样于是弹指之间,年华就过去了。 结果一瞬间几十年过去,发现自己还是什么也不会。 修道的关键还是在于实修,道法不同于气功或是武术,因为在道法之中哪怕一个小法,都是能通于道的,其成就能力只在于修炼感悟,而不在于法门高低。 每一个法门的传承都是经历了无数年的积累,如果小看了某一个法门,这只能说明自己的智力有限,不足以理解其深厚之处。 如罡步术中,九宫之罡,仅踏九宫而止,常人亦可学而踏之。然修炼至精者,其步法灵活,于技击之中敌不能沾,可起保身之用,法师踏罡练至此乎?更有深者,罡步一踏,步之所过,鸟沾之而不飞,被禁其中,行科法之士,练至此乎? 又如手诀,多有学者四处搜求各类诀法,敢问传统之诀掌握如何?常见法师笑称,自然是熟练之极,随手可结。然再问,一瞬可打几诀?拘邪拷附九诀复打之时,可在一瞬完成否?若是修之至深,可掌毙青牛,试问已然做到否? 又如采炼气之法,运罡吹饼,其色自变,投之入井,井水自沸,试问采炼已能沸井乎?既不能,便是门亦未入,岂敢言法之大小?…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明本末章第九

原文 夫仁义礼智者,帝王 政治之大纲也。而道家独云遗仁义,薄礼智者,何也?道之所尚存乎本,故至仁合天地之德,至义合天地之宜,至礼合天地之容,至智合天地之辩,皆自然所禀,非 企羡可及。矫而效之,斯为伪矣。伪则万诈萌生,法不能理也。所以贵淳古而贱浇季,内道德而外仁义,先素朴而后礼智,将敦其本,以固其末。犹根深则条茂,源 浚则流长,非弃仁义、薄礼智也。故道丧而犹有德,德衰而犹有仁,仁亏而犹有义,义缺而犹有礼,礼坏则继之以乱,而智适足以凭陵天下矣。故礼智者,制乱之大 防也。道德者,抚乱之宏纲也。然则道德为礼之本,礼智为道之末。执本者易而固,持末者难而危。故人主以道为心,以德为体,以仁义为 车服,以礼智为冠冕,则垂拱而天下化矣。若尚礼智而忘道德者,所为有容饰而无心灵,则虽朝乾夕惕,而天下敝矣。故三皇化之以道,五帝抚之以德,三王理之以 仁义,五伯率之以礼智。故三皇为至治,五伯邻至乱,故舍道德而专任礼智者,非南面之术。是以先明道德,道德明则礼智薄矣。老子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 首。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此谓礼亏则乱,智变则诈。故塞其乱源,而绝其诈根。而扬雄、班固之俦,咸以道家轻仁义、薄礼智,而专任清虚 者,盖世儒不达玄圣之深旨也。 粗糙的解释 仁义礼治,是帝王治国的大纲。但惟独道家说,不应该大谈仁义礼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道关心的是根本总是,至仁与天地的德是相合的,至义与天地的宜是相 合的,至礼与天地的容是相合的,至与天地的辩是相合的,这些都是自然所来的,并且是通过赞扬或是羡慕就可以有。如果是有意去模仿,那么这就成了伪了。既然 伪了就会欺骗也伴生,所以通过法也不能治理得了。所以更有价值的是淳古而非尧季。内有道德外就有仁义,有了素朴也就有了礼智。抓住根本,则末也自然稳固 了。这就如同树木的根如果深,枝叶就会茂密,河流的源头广大,则河流的长度就会更长。这并不是不要仁义礼智。 所以道如果没有了,还能有德,德如果衰落了,还有仁,仁如果也亏了还有义,义如果也缺了还有礼,礼如果也坏了,就会大乱了,但乱时,智如果足够也能够凭陵天下。 人主当应该以道为心,以德为体,以仁义为服饰,以礼智为冠帽,则天下自化了。如果只是尚礼智而忘记了道德,只有外在的表现而无内在的心灵,就算时时担忧 小心,一样也治理不了天下。所以,三皇治化用道,五帝抚民用德,三王明理用仁义,五伯率众则用礼智。故三皇五帝为至治,三王五伯则会大乱,这是因为舍了道 德而专用礼智,这不是统治天下的办法。 先明道德,道德明了自然礼智就不需要关心了。所以老子说:礼,是导致忠信变弱与混乱的根源。以才 智治国,只会害国,不以才智治国,才是国的福气。这说的就是,当礼亏之后就乱了,所以智就会变成了诈。所以要从根源上解决乱与诈。至于杨雄与班固他们说道 家轻仁义而薄礼智而什么也不管,是因为这些儒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圣人的玄旨。 修炼实指 所谓心为君,身为国,此篇是指治国之道,但也是指的治身之道,道家的思想是要绝仁弃义,关乎道德之源。 为什么要绝仁弃义?宗玄先生认为,因为仁义礼智并不是根本的东西,如果把注意力放在仁义礼智上,并试图通过仁义礼智来解决问题,是不行的。 因为仁义礼智是由道德化生出来,而它们并不能自己保证自己的秩序状态是能一直保持下去。 最好的例子时,当礼出现问题时,人与人之间没有礼节往来了,相处自然摩擦就多,摩擦一多自然就会乱了。 而这种混乱一产生,本来的智是用于正道上的,现在也就转变成诈了,一转变成诈了后,祸乱的根源也就真正的开始了。 现实中的例子比如搞研究的,心性正直的人,会将智用在正途上,研究怎么提高生产效率,怎么对大众有益。而心性歪邪的人,失去了仁义之心,会研究如何用地 沟油冒充好油,会研究如何以劣充好,会研究如何在别人面前伪装。这都是因为没有仁义的制约,而礼也坏了,所以智变成了诈。…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化时俗章第八

原文 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 也。而有今古浇淳之异,尧桀治乱之殊者,何也?夫道德无兴衰,人伦有否泰,古今无变易,性情有推移。故运将泰也,则至阳真精降而为主,贤良辅而奸邪伏矣。 时将否也,则太阴纯精升而为君,奸邪弼而贤良隐矣。天地之道,阴阳之数,故有治乱之殊也。所以古淳而今浇者,亦犹人幼愚而长慧也。婴儿未孩,则上古之含纯 粹也。渐有所辩,则中古之尚仁义也。成童可学,则下古之崇礼智也。壮齿多欲,则季世之竞浮伪也。变化之理,时俗之宜,故有浇淳之异也。窍其所以,源其所 由,子以习学而性移,人以随时而朴散。虽然,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治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义方失则师友不可训,道德丧则礼乐不可理。虽 加以刑罚,益以鞭楚,难制于奸臣贼子矣。是以示童蒙以无诳,则保于忠信。化时俗而以纯素,则安于天和。故非执道德以抚人者,未闻其至理者也。 粗糙的解释   道 德是天地之祖,而万由天地所生,所以天地是万物之母。帝王则是三才之主。但是道德、天地、帝王本来应该是同一物。却现在与古代帝王有好有坏,这是为什么? 道德自身是没有兴衰的,但是人伦是有好坏的,古今从来没有变过,性情是会发生变化的,所以当运好时,则至真之精降下为主,贤良就多,奸邪就少。而运差时, 则太阴成了主层,奸邪就举起,而贤良就隐了。天地之道,阴阳之数,所以有治乱的不同。所以古人淳厚而现在却不一样了,这是如同人小时候不聪明,长大就聪明 了的缘故。 婴儿还没有当孩子时,如同上古的人一样纯粹,而慢慢辨别事情,如同古尚于仁义。而长大些的孩子,可以学习了有了智力,就如中古崇尚礼智。等 长出来了牙后,想吃的东西多了,于是欲望也多了,则与季世相似了,开始会了说谎。变化的道理,跟世俗时代是有关的。所以古今是有变化的。知道其中的关键, 根据这些原因,可以让其学习而改变习性,让人随时而变化。父母不能不教子女,君王不能不治理百姓,但教子女要有方,治理百姓需要在乎道德。如果不会教子无 方的话就不行,如果没有道德,则礼乐也没有人在乎了。即使是不断加以刑罚,再什么狠狠鞭打,也是没有用的,解决不了奸臣贼子的问题。所以,要学习小孩的蒙 昧之状,则能保证忠信,把时代的习俗变得朴素,则与天相应相和。所以不以道德来教育或治理人,是因为不明白这个最高的道理。 修炼实指 这一段虽是讲治国与教育,实际上也是在借喻修炼。 修炼过程中,总是难免会遇到魔障的,各种慢慢修炼过程中不正确的认识的积累,往往会形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从而导致无法有所进益。 有些修炼的人,修炼不但没有解决身体问题,反而会病来的时候扛不住,落下了一身病,而这些病又很难解决。 这就如同有奸臣在国内捣乱一样,想收拾又收拾不了。 尤其是在结婴之后,当婴儿温养成阳神时,也会时常发生背逆于自己的情况,如有时发现还未长成阳神会试图脱离自己,暂时性的无法控制。 这些都是会必然发生的事情。 但是这些事情要解决,就要从源头上开始解决,因为情况比较复杂,每个修炼者遇到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要灵活解决。 灵活解决无非就是紧紧抓住道德教化这两点而来,不要一昧只想着,发现了什么问题,就不顾问题的源头去强行通过强制手段进行。 如还未长成的阳胎,要脱去时,也决不可用强力去镇制阳胎,而立即做一场大静,浑然无我,如同哄小孩一样处理,渐渐引导教化,一点一点慢慢来回牵引,牵引回来,如此方能解决问题。 正如一些丹法要诀中明确指出的,忽然一觉身外有身跳出,嫌肉身污秽,红尘浊世不肯回,这种时候一定要慢慢牵引回来,如果强制使力使意召回,只会导致阳胎的肉体间的联系断得更快。 如果不这样做,人就会突然坐化掉,这种坐化掉,往往还会有一些神奇的校验,世间不明者,见了或多会说修之有成,实际上修者却是一败涂地,身死道消。…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同有无章第七

原文 夫道包亿万之数,而不为大, 贯秋毫之末,而不为小,先虚无而不为始,后天地而不为终,升积阳而不为明,沦重阴而不为晦。本无神也,虚极而神自生。本无气也,神运而气自化。气本无质, 凝委而成形。形本无情,动用而亏性。形成性动,去道弥远。故溺于生死,迁于阴阳,不能自持,非道存而亡之也。故道能自无而生于有,岂不能使有同于无乎?有 同于无,则有不灭矣。故生我者道,灭我者情。苟忘其情,则全乎性,性全则形全,形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神全则道全,道全则神 王,神王则气灵,气灵则形超,形超则性彻,性彻则返覆流通,与道为一。可使有为无,可使虚为实。吾将与造物者为俦,奚死生之能累乎。 粗糙的解释 虽然道包括亿万之数,但是并不能说它大,而它细微到极致,也不能说它小。虚无未生时就有了它,但它不能称为开始,天地消逝后它仍然存在,而不能说它就是结束。阳气上升积累,不能称它为明,阴气下降而沉沦,也不能称它为晦。 本来是没有神的,是因为虚极了,所以产生了神,本来是没有气的,是因为神运而导致气自化。气没有形质,但它聚在一起可以成形。形是本来是无情的,但动用 则会亏性。形即成,性就动,这样就离道的太极模式越来越远了。所以会逃不了生死,被阴阳所掌握,而不能由自己作主,这是因为没有道存所以会有亡的出现。 所以,生我的是道,灭我的是情。如果能把情忘了,能性就能全了,性如果能全,形就自然能全了,形能全了,气就自然能全,气能全了,则神就自然能全,神能全了,则道就自然能全了,道能全了,则神自然就旺了,神旺了自然气就灵了。 这样我就与造物者是同一类了,生死怎么还能拖累得了。 修炼实解 可以很容易看出,宗玄先生描述的修炼模式中,修炼是一环扣一环的,大体要经历这样的变化: 性全-》形全-》气全—>神全-》道全-》神旺-》气灵 在这种模式中,情为最初的发端,只要放弃情欲,便能一环环最后越来越加的圆满。 而这些模式的根本,都是由前文的一步步推导出来的。 历史上修炼成就高的,大多古人修得好点,到了宋元就次之了,宋代理学虽然发达,但无论是修炼还是社会成就上,其实都比较不限,与汉唐有很大的差距,经历元朝大毁道经后,实际上道学一度不兴,在明清的丹法中更是简之又简,怎么简单怎么来,很难修炼到古人的境界。 至于到了民国出现的一些公开的丹法奇怪的操作更多,什么用夹子夹鼻子,用热毛巾烫背,都一起来了,这些已经离仙道甚远了,并不符合大道修炼。 所以追溯丹法,应该多从古经中进行挖掘,内丹之术自古而有之,宗玄先生的理论,对理解古代丹道原理很有帮助,需要细心研究。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第六章:超动静章

原文        夫道至无,而生天地。天动也,而北辰不移,含气不亏。地静也,而东流不辍,兴云不竭。故静者天地之心也,动者天地之气也。心静气动,所以覆载而不极。是故通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虽休息毫厘之内,而气自运。故心不宁则无以同乎道,气不运则无以存乎形,形存道同,天地之德也。是以动而不知其动者, 超乎动者也。静而不知其静者,出乎静者也。故超乎动者,阳不可得而推。出乎静者,阴不可得而移。阴阳莫能变,而况于万物乎。故不为物之所诱者,谓之至静, 至静然后能契于至虚。虚极则明,明极则莹,莹极则彻。彻者,虽天地之广,万物之殷,而不能逃于方寸之鉴矣。 粗糙的解释       道是无的,所以生了天地。天是动的,但是北极星永远在空中不会改变位置。地是静的,但是自西向东流的水从来没有停过,并不断地蒸腾云气。所以,静就是天地之心,动就是天地之气。心静气动,所以能像天地一样运转不息。这就是通于道的啊,虽然翱翔于宇宙之外,但心是宁静的,虽然休息于毫厘之内,气却是在运动着的。心不宁就不能与道相同,气不运就不能存形。而形存同于道,这是天地的特点。所以虽动而不知其动,这样就超乎动了。静而不知其静,这就出乎静了。超出动的,阳不可得而推,超出静的,阴不可得而移。阴阳都不能变化它们,更何况于万物。所以不受物质的诱使,不产欲物之心,这就是静,要至虚,才能契合于至虚。而虚极则明,明后会生莹,莹后便会生彻。而到了彻的境界,虽然天地之广,万物之多,也不能逃出方寸之镜中。 修炼实解 直接的翻译总是很粗糙的,又要翻译出意思,又要表达出宗玄先生的深意,这基本上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道由无生了天地,这个前面几章已然说过,对于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的人来说,这个道家的宇宙生成图景并不然理解。 然而宗玄先生在这一篇中向我们提示了天地更深的意境。 深入研究过术数占卜的人,都知晓,阳者动也,阴者静也,而天属阳,地属阴,所以天动地静。 但世传的太极图中,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个表达是如何来的? 宗玄先生描述了一个让人恍然大悟的图景,很清晰的描述了:“天虽静,而北辰不移,地虽静,而东流不缀...” 天虽然是动的,但里面也有永远不动的部分,地虽然是静的,但也有在动的部分。 这就形成了一个太极图的完美表达。 现今的太极图,大多是宋代传出的,但是显然在唐代的宗玄先生这里,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里已经表达出来了后世的太极图景。 北辰在天中,永恒不移,这个实际上是因为地球的地轴正好对着北极星,所以无论如何变化,它看起来都是不动的。 所以北辰即是天心,而天心不动,便是天心静的表现,而在地上,水的流动是一种气的体现,所以宗玄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心虽静而气却动,这才是合于道的。 为什么合于道,因为它合乎天然自然本来的面目。 那为什么要合乎天地自然本来的面目,修道为什么要法天象地? 因为只有最本初没有受到七情六欲干扰的事物,才能更好的体现出纯朴的道,这不是说情欲中没有道了,只是七情六欲会让事物变得复杂,不利于去观悟道理,所以道家一般丹道的修行,即是以天地为师。 在明白了这种太极原理后,很容易就推出,静不知其静,便是真静,动不知其动,方是真动的道理。 正如相对论里指出的,动与不动,其实只是在于参照物的选择。 因为地球轴心与北极星在一条线上,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北辰不移",这个是把北辰选择成了参照点。 所以自古道家尚北,而北又为水,故道家也喜水,这是同样的道理。 如人站在地球上,地球虽然是动的,但是人没有动,人不知动,这个是真动。 但世间多是动的,很少有静的,这并不符合理性的太极模式,愈动得频繁,则越会加剧与太极模式之间的差距,故而,道家提倡让人清静,需要“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当人进入静的状态后,如丹道修炼之中,则会产生光,这个被称为性光或是慧光,这是入静后的自然校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