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随便说说

从“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随便说说

佛教界出了个“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很有积极意义,这个系统出来,可以有效的避免假冒的情况。

不过各大媒体及佛教自己用“活佛”这个词来宣传,按定义来说“活佛”这个词本来就是概念有问题的。

大部分人以为,在藏传佛教中,“活佛”通常是被称呼为“仁波切”,其地位相当于汉传佛教中的“佛爷”的称呼。

但有一个问题,在藏语里,“仁波切”是泛指有价值的事物,并不单独是在宗教里使用,对于普通人也是可以称之为“仁波切”的,只要他有学识,有足够的威望。

如果正确的翻译“仁波切”一词,不是翻译成活佛,而是应该是“大师”,“法师”,“珍宝”的含义。         但不要以为这里是共同的,称为“仁波切”等同于大师,即使是西藏宗教氛围如此浓重的地方,也不认为一般宗教内的仁波切是等同于非宗教里称呼的仁波切的,打个比方,比如国内公认季羡林大师级的,那么这种放到藏语里才称得上仁波切,但是一般的风水先生也可以称为风水大师,同是大师的称呼,却不是一个等级一个含义,便是这个道理了。

所以实际上,泛滥了以后,随便叫什么人做“仁波切”都是一样的,正如中国古代一般管很有学识的人叫“先生”,作为一种尊称,然而后来随便个人都能称“先生”了。

所以严格意义上, 民间戏谑说“北京朝阳区有三十万仁波切”,倒也可以强扯为不是假冒,只能说是自称的很多。

但正是因为大部分人不明白了这个,所以纷纷不少混圈子的,脖子上挂几串东西,手上再挂几串东西,然后就自称是仁波切了,然后一个忽悠一个,忽悠来忽悠去,乱象一片。

而佛教推出来的这个“藏传佛教活佛系统”倒是非常不错,可以肃清一下乱象,毕竟真正意义上藏教佛教里的“仁波切”,也并不是很容易的。

在宗教内, 因为此类大多在藏传佛教内,被认为是转生者,称为“加瓦仁波切”,这种情况下仁波切的名号是属于天生就带来的。

然后首先要从小就在如佛学院之类的地方读经学习,一直到大,然后还要参加考试,最后获取到堪布的头衔才来,起码也要二三十岁了。

换而言之,这就像在卖大学文凭一样,就那么轻轻松松被文艺青年或冒充文艺青年的混混们把这个名头弄坏了,也是件很烦人的事。

从上所述,“活佛”这个称呼是有问题的,因为而在宗教定义上转生者未必是佛。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种转生,中间有含糊的地方。

藏传佛教里认为确实是某位前世修行很厉害的转生到今世,这个姑且不进行否定,即使是认为是真的存在,其实也是极少数。     然而藏传佛教中的转生者,更多是实际上跟真正意义上的“转生”没有多大联系的居多。

一种情况是,一个流派中需要一个领导人,于是就不得不弄个出来,放在那个位置上进行培养,表示就是某某转生,这样显得名正言顺。

而另外渲染的转世者间的相似性,如相貌相似,其实是因为本来就是近亲或是父子。

这种情况也是认为是宗教意义上转生的一种。

这个不仅仅是一般的仁波切,包括班禅也是这样的,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之前,藏传佛教的转世灵童之争,各流派间你争我斗,跟皇子夺嫡的激烈程度差不多,谁扶植了自己流派的上台了,那么这个上台的就被认为是班禅转世。

后来到了清朝才开始有所改善。

乾隆皇帝写了《喇嘛碑》里说:“然转生之呼必勒罕出于一族,是乃为私。佛岂有私?故不可不禁。 兹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于凡转世之呼必勒罕,众所举数人,各书其名置瓶中,掣签以定,虽不能尽去其弊,较之从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

简单来说就是,佛怎么会有私心,只跑去那里转生,所以就干脆做了一个金瓶,送到西藏去,要推举的话,就直接扔瓶里去,然后抽签是谁就是算,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总是比以前只由一个人来授意,要靠谱得多。

同时《喇嘛碑》中也指出来了:”皆以兄弟叔侄姻娅递相传袭,似此掌教之大喇嘛呼必勒罕,皆出一家,亲族几与封爵世职无异。“这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转世者大多会有相貌相似的原因,因为  本来就是近亲或直系亲属。

如果明白了这些,也就会明白,实际上所谓的转世,其实一直是在被人为控制下的。

所以现今有些不了解人,质疑“活佛”资格必须是由宗教部门管理审核批准,是没有道理,是因为它更多意义上类似一种称号,不过因为有了宗教的历史原因所以变得复杂。

可以预见,这种系统的上线,将会进一步正规化发展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个是其它宗教应该借鉴与学习的。

三符风云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