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山派(一)

闾山派(一)

道家阴符派博客--闾山派(一)--闾山派
一、闾山教的传入和流布

浙江称道教“闾山派”为“闾山三奶派”、“陈十四夫人教”等,系产生于元、明间民间符籙道支派,有人将其划入正一道,其实与正一道并不完全相同。原流传于福建漳州一带,

崇奉临水夫人陈靖姑及林九娘、李三娘等所谓“三奶夫人”。其中尤其崇奉陈靖姑,曾推其为教主,故又有“陈十四夫人教”之称。丽水一带闾山 派师公不论做何种醮斋,其“净坛”时,均须于净水碗内敕夫人名三字;“关奏章书”时,法师须化白鹤飞至福建古田县临水殿请陈十四夫人到坛关奏章书并度达天 庭。据传,陈靖姑曾在福建闾山向许真君九郎兄妹学法得道,后林、李二夫人师事她,亦得道法。福建道士奉其为开派教主,自称“闾山教”,其派诗为:
道高三山龙虎伏,德重五岳鬼神钦。
符驱天下无道鬼,法治山川不正神。
该派自宋朝以来随移民的搬迁,东传台湾,南下广东,西流江西,北入浙江温州,丽水及金华等地。据福建寿甯县下房村《陈氏族谱》载,闾山派道士、村民陈小 五为太平兴国末至咸平间人,此人后迁东瓯下榆洋(今属温州平阳县)定居,可见,闾山教至迟于北宋初年已从福建传入温州。温州的闾山教以苍南、永嘉、泰顺 诸县为着。苍南称闾山派道士为“红师”或“师公”,与来自福建的其他派道士合称为“闽派道士”,长于武场,以铃刀、龙角收妖驱邪,所做的法事有“三元 醮”、“师公拔崇”等,永嘉县的闾山派则单称“师公”而不叫“红师”,亦长于武场,好踏罡踢斗以除妖灭怪,所做的法事有“八卦”、“收殇”等。据该县 老道士何国敬先生说,他的祖上从福建迁居永嘉渠口南山村,自先祖何恭一习闾山教起,传至他时已是第三十三代,计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丽水地区闾山道流传 于景甯、丽水、云和、松阳、青田、龙泉、逐昌等县,除汉族外,尚有畲族移民,包括雷、兰、锺三姓,他们自称始祖龙麒曾在闾山学得驱邪降魔的法术,以后代代 相传,以保佑本民族长盛不衰。所做的法事有“奏名传法”、“做功德”、“打鬼”、“拔伤”、“夫人炼丹”等。金华武义县亦有闾山教流传,为明朝时由福建 畲族移民传入,能做“做丧”、“念符”、“破地狱”、“破血湖”等法事。

 

二、闾山教的科仪
浙江闾山教的科仪原来均为“武场”,旨在摄妖捉鬼,表演时右手握龙角,左手执铃刀,伴以掷珓杯、摇铃、摔鞭、步罡、捏诀等动作。其服饰,头上裹红绸头 巾,身穿藏青对襟上衣,腰围红色“师裙”,扎红色绑腿,穿戴与台湾“红头法师”相近。近年由于吸收正一道的科仪及其表演形式,因而亦出现了“文场”,旨在 超度灵魂或延年益寿,其表演以诵经、拜忏为主,穿戴与正一道相同。其“武场”科仪除上述提及外,尚有“祈晴”、“祈雨”、“翻巖破洞”、“翻九楼”、“驱 五雷除邪”、“翻三界”、“召开兵”、“过火焰山”、“做五龙闪”、“大罗山”、“小罗山”、“大九州”、“小九州”等等不一而足。
最常见则是:“打蛟”、“跳童”、“拔伤”、“召引”、“十二踏罡”、“炼丹”、“做功德”、“传师学师”、“做丧”、“度关”、“皇君落场”等。
“打蛟”流传于丽水地区龙泉县八都一带畲族村落,旨在捉鬼驱邪治病,多在病人家里进行。据当地老师公兰木又(一九零七年生)口述,他祖宗七代都会做 “打蛟”、可见“打蛟”在佘民中流传至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全科仪仅由师公一人表演,扮演“闾山法师”(村民称其为“先生”)捉鬼抢魂。伴奏五人,其中 两人打铜锣,两人打扁鼓,一人打小钹。仪式依次为:“撒五雷子”、“打头坛”、“点五方灯”、“炼蛟皮”、“会洞”、“行署施法”、“造庙下鞭”、“送魂 衣”、“造九州仙楼”、“放油火”。
“跳童”,既跳神的意思,流行于丽水地区松阳县古市一带村落。于清末从福建传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旨在为病人驱魔除病。一般均在病人家中举行,堂屋正 中放置供桌一张,桌上除摆供品外,尚放置净水碗一只,米斗一只,铃刀、马鞭插在米斗内,另外将毛草纸折成文牌立放在铃刀与马鞭之间。仅由一位师公表演,仪 式包括开坛、净坛、请神、跳神、封厄等,重点则是饰演闾山法师建造东、南、西、北、中五方神楼,捉鬼灭魔,载歌载舞、音乐多用“普界调”。
“拔伤”流传于丽水地区景宁、云和等县的畲族村落。是佘民为死于“天伤”、“地伤”、“水伤”、“火伤”、“刀伤”、“吊伤”、“跌伤”等所谓“三十六 道伤门”者所做的超度仪式。一般在死者墓葬后举行,少数也有在死后即举行的。畬民认为衹有经过“拔伤”,使死者在阴间不再重遭各种“伤门”所害,其子孙后 代才会太平无事。仪式包括“朝魂”、“过三十六道伤门”、“破三十六道伤门”等,需一昼夜演毕。主要由一位高功饰演闾山法师大破三十六道“伤门”。道场设 在露天的平地上,伤门设在中间,所谓三十六道伤门,即用小竹子做成象征“伤门”的三十六道竹圈。伤门前竖立一根连根挖起的毛竹,毛竹上挂着一只鸡笼,笼内 放着一只公鸡。还在适当的地方放置米筛、镜子、尺、剪刀及牛轭等,以示祭度避邪。牛轭中穿着一根稻草绳,绳上吊着三十六个铜钱,一直穿过三十六道伤门。伤 门的后面放着盛满水的木盆,盆中放着一对石磨,草绳穿过石磨中的洞孔,使之头尾两端相接。众孝男孝女钻过三十六道伤门之后,师公便宣召闾山法师破三十六伤 门。每破一道伤门,首先要念一段破门咒语,然后吹一声龙角,接着挥舞铃刀向伤门一击,场上便有两人将这一道伤门(竹圈)用刀砍断并扔在火堆里焚化。死者的 女儿或媳妇跪在伤门的后面,边唱哀歌边拉草绳,法师每破一道伤门,她们就从草绳上摘下一个铜钱,直至破完三十六道伤门为止。
“召引”即“做圣召引”,又名“引魂”。流传于丽水地区。是丧葬前举行的一项祭祀活动,旨在为不使亡故者的灵魂在外四处飘游,成为“游魂”,故请闾山九 郎祖师把死者的亡魂召引回来,使之安居香炉,一年四季八节享受后人供奉祭奠。仪式一般在丧家堂屋举行,正中摆一张四方桌,上放各类供品,法师在桌旁时而舞 铃刀,时而吹龙角,时而捏手诀,表演请祖师、收师、添香、藏魂、奏章等科仪。此法事原为师公所为,后因动作、道具均较简单,个别普通老百姓也学会做,他们 自称为闾山子弟,也常常被丧家雇请。他们往往省略了乐器伴奏,纯粹为自念、自唱、自做,道具也衹用铃刀及铜铃,不用龙角,穿一般便服。
“做丧”又名“做功德”,流传于金华武义县柳城大源乡一带畲族村落。大约于明末清初随移民传自福建莆田县。旨在请闾山法师为死者破地狱度亡魂。仪式包 括:请大小冥王、迎香火祖师、通府、接佛、请灵、行孝、召兵召将、破地狱等。召兵召将破地狱时,闾山法师一手持龙角,一手举神刀破阵,并唱道:“上宫三清 登宝座,闾山法主请出坛,请出坛前扶弟子,引接五营兵马到坛前。”又道:“闾山九郎派兵马,派兵点马降来临。”充分体现了武教的特点。道场自始至终走“莲 花步”,据说这是因为“陈十四夫人教”教主陈靖姑是女性之故,走莲花步是对陈十四夫人信奉虔诚的象征,莲花步又称“娘娘步”,走时两脚始终在一直在线,两 脚的脚尖、脚跟前后相接,每只脚着地的顺序是先脚掌,后脚跟,身子可上下微微颤动,动作要保持平衡、对称。可见,所谓“莲花步”即罡步。
“度关”全称为《三元禳灾解厄度关召魂保安道场》,为儿童除煞过关的科仪。据说,儿童自诞生之日起即要遇到种种关隘,每关均有神煞把守,计有田柱关、四 季关、千日关、百日关、阎王关、五鬼关等三十六关,不破煞度关,难以生存。一般需请五个师公做一整天法事,共十九场科仪,上午六场,依次为发鼓、发符、召 兵、请神、太岁醮、灶君醮;下午九场,依次为解连醮、天医醮、谢外客、保童灯、三落军、收魂、造船;晚上六场,依次为:造钱、分钱、度关打关、妆扫送船、 赏军、送神。全堂法事不补管弦,惟有锣鼓伴奏。笔者曾于1998年9月21日在苍南五凤乡大隔村观看“度关”道场实况。
“皇君落场”为闾山教与正一道合作启建的九日八夜《三元大斋九皇大醮》大法事中的一场科仪。意谓奉请皇君陈十四夫人降临道场斩妖驱邪,以保地方平安。陈 十四夫人因救民护国有功,被唐德宗加封为“太阴圣母娘娘”,民间则称其为“皇君娘娘”。仪式包括:净筵、结界、拜三山三洞三祖六路、挑灯、拜印、开三洞、 发十愿、召将、阅兵、过百花桥等。最后歌颂陈十四夫人的功德曰:“巍巍道法本闾山,九转丹成得意还。到处救民邪气敛,忠心护国帝恩颁。泽重临水无穷碧,迹 显古田尚欲班。但愿人人虔供奉,何愁解度叹维艰。元君学法在闾山,法显无边济世间。玉质金容犹灿灿,威灵赫耀保平安。元君法显宋朝封,鬼怪邪魔尽灭踪。护 国佑民功赫赫,抱男送女德重重。护国佑民封大阴,泽同临水一般深。祈求男女皆如意,更有灵光照古今。”笔者曾于1999年农历三月初六日观看了这场科仪。

 

三、闾山派的音乐
闾山派的音乐,总的特点是节奏比较简单,平稳,曲调纯朴,高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如丽水闾山派的唱曲大多采用单段曲式,自由而 灵活地反复,词格以七言为句,间以三、五、六字句,如字数与曲谱不符则加头加尾,加拍减拍,增助词等方法灵活处理。演唱者手持铃刀、龙角,随音乐节奏,每 拍摇动一次,借铃刀发出的嚓嚓声烘托斩妖灭魔的气氛。常用的曲谱有【造寨】、【造老君殿】、【引坛】、【敬酒】、【招兵】、【排兵】、【前三二后三三】 等。其【排兵】曰:“一声鸣角排东方,……铃刀先斩后奏报闾山。”推“闾山祖师”为最高统帅。景宁县闾山派以歌伴舞,以二胡、京胡、笛子、唢呐等伴奏;打 击乐主要有扁鼓、铜锣、龙角、灵刀、叮锺、桐树木刀、桐树木拍等,击打在动作的强拍上。“叮锺。即法铃,铜制;铜树木拍为一长约十厘米的桐树圆木中间剖开 一分为二即可。曲调朴素,健朗,节拍除结束较为自由外,大多比较规范,节奏平稳。常用的曲牌有【打五狱门】、【造寨】、【团兵】、【造井牧师】、【造老君 殿】、【撩鹤】等。云和闾山派音乐曲调高亢,节拍自由,常将2/4拍转到1/4拍或3/4拍,以二胡、唢呐、笛子等为乐器伴奏,打击乐器以扁鼓和低音锣为 主,从这两种乐器的声响就可分出音乐的强弱拍,常用的曲调有【起祖】、【拆寨】、【压担】、【造寨】、【安祖团鸡】、【退兵到座】、【团兵赶煞】、【造井 牧师】、【做声招魂】、【打开十八地狱】、【把五方界】、【过九重山】、【引魂】、【少年起身】、【退兵山头】等。武义闾山派的打击乐器为大鼓、大锣、小 锣、次锣、歌板等,演唱者一手执法铃,以铃击板,另一手执龙角,每唱完一段,即吹龙角一声或数声,吹的调门按规定应是“25 25 52 5”,如龙角制作不标准,则不易吹。唱曲时常以法铃击板作为伴奏乐器,常用的曲调有【行孝】、 【召兵召将】、【一声龙角】等。其中“召兵召将”演唱闾山法主陈靖姑及其祖师闾山许九郎带领闾山兵马降坛“收神捉鬼”,歌曰:“上宫三清登宝座,闾山法主 请出坛。来到堂前登宝座,受纳弟子一炉香”,又曰:“闾山九郎派兵马,派兵点将降来临。东海王,南海王,收神捉鬼大神王。”巫师公饰闾山法主陈靖姑,走莲 花台步,唱时锣鼓轻敲,曲调缓慢,低沉,每唱完一段,吹龙角一声以烘托收妖氛围。

三符风云涌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