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

“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大凡神物,大都是看起来平平无奇,俗人一般围观一下,看下热闹,但终究也是领略不到其中的妙处的。

这便如同,上好的玉石起初都是藏在不起眼的石头里,只能真正被剖开的时候,大家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风水宝地,也正如此,会自晦其形貌,让俗眼难识其中的微妙。

堪舆界,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据说当年吴景鸾,与弟子一路寻访风水宝地,在一个山脚遇到泉水,他的弟子尝了后说,这泉水有胭脂气,而他又尝了一下说,这不是胭脂气,而是翰墨香。

于是师徒两上山寻找,终于找到了这块地,并留下了记录:

官坑龙势异,穴高众山聚。
坎离交媾精,笔峰天外起。
富不及陶朱,贵不过五府。
当出一贤人,聪明如孔子。

后来,吴景鸾将这块地点给了朱氏,并留记说:

金斗穴居梁,朝案信鸦岗
溪山环九曲,道学世流芳

四代之后,果然出现一个朱子。

大概有些人会觉得,出个朱熹有什么了不起的,既不是什么帝王将相,也不是什么豪门巨贾。

中历史上有559个帝王,无数的将相王侯,豪门巨贾更是多如牛毛,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朱子是继孔子之后,最为耀眼的儒学大家。

世间名利皆如浮云,若是看不透这一点,则不足语也。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1

这块地可以看到龙身层层开帐甚美,龙力勃然兴发,其来龙甚远,自庚申方遥遥奔来。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2

一路支脉甚有力,层层交叠。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3

远处交锁紧密,穴上不见远处沟流,有近案在下不易见。

根据《地理人子须知》: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4

此图虽有比例失真,但还原度也颇高。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5

又谓远处之山,非天清气朗不可见者,实仅隐隐可见,似有似无。

《地理人子须知》载:“元辰水虽当前倾跌三十余步”。

堂前有一小坡,为所载元辰直泄之处,到其地后,余与弟子向下走,见有一小平之地,虽陡,下来则三十余步,可知徐氏兄弟当年确实步量过,并无无半分虚言。

按:网上有文为“堂前倾斜三千余步”,转述者虽多,竟无人察验,实属荒谬,不知何以业荒至此。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6

如果事仅如此,看似没有出奇之处,其实却是非同寻常的。

吴景鸾的父亲,吴克诚本就热爱堪舆之术,曾去向陈抟老祖拜师,却不想陈抟老祖却看中了吴景鸾,称赞吴景鸾“颇有仙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相传文辿赣水人。其父求已,先奔江南节制李司空,辟行南康军事,文辿因得筠松之术,后传于陈抟。”

有人据此说陈抟老祖跟曾文辿学习过堪舆之术,按四库中本用”相传”两字,且传记主要以言曾文辿为主,此说或不可信。

陈抟老祖是宋代最传奇的人物之一,可以说宋代的易学传承,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陈抟老祖身上。

根据历史记载来看,陈抟老精通多种秘术,并擅长于修炼,起初隐居在武当山九室岩,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石室,未涉足过江西一带。

虽说曾文辿也是修行中人,以堪舆而入道,但终究相隔甚远,历史上并无任何他们相关的痕迹。

正如“坎离交媾精,笔峰天外起”,何言“坎离交媾精”?

壬山丙向,壬本在坎卦,但又纳于离,故壬可交通于坎离,如人之修炼,不离先天真一之水,离中虚,坎中实,两者须要抽坎中之实,填离中之虚,方构成乾坤两卦,而壬能交通于其中。

同时,这块地符合了五星归垣之格,即东木南火西金北水的山峰,夹住中间的土形之地,修炼之道中,讲究四象和合而归于中土,以返先天,这在道家也称之为五气朝元。

此地的龙形颇为奇特,远处龙从西方来。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7

而具体到细节,自庚申龙在中间分三路,然后又合而为一,这个龙脉的合并是三归二,二归一。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8

三脉归一,五元朝元,坎离交媾,既然是如此的大格,这块地无论如何也会产出非凡之人。

下这块地的时候是1056年,朱熹的爷爷出生于1075年,传说他出生时,家中的水井里有雾霭冉冉升起,宋宣和二年(1120年),朱熹的爷爷朱森病故,年纪约55岁。

有人说朱熹的奶奶程五娘是徽州歙县(今属安徽省)槐塘程丞相的孙女,生於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七岁嫁给朱熹的祖父朱森。

这个是有问题的,程元凤(1199-1268),字申甫,号讷斋,南宋歙县槐塘人。

程五娘生朱熹的父亲朱松(1097年)时才十九岁,然后到了五十二岁得孙子朱熹(1130年),直至1134年约54岁时去世。

程五娘去世时,程元凤甚至都还没有出生。

另有资料说这个宰相是华塘,查询了不少资料,并没有发现这段历史时期还出过其它宰相,所以这应当是误传。

传说朱熹出生时,家中的水井又冒出了一团团紫气,当然这个听听便好,因为那时朱熹的父亲朱松早就将婺源的田产抵押了,然后带着全家迁到了福建。

朱熹的父亲朱松,曾历官政和、尤溪县尉,泉州石井(今晋江市安海镇)镇监税,校书郎,著作左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参与修哲宗宝录。

无论是朱森墓还是朱松墓,以及朱熹叔叔们的墓,都统一选择对着三台而葬,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性。

朱熹四世祖婆的这块地最大的特点是,从山外看却也是被密密麻林的植被遮掩住,即使是飞无人机也看不到穴场分毫。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9

但是实地却是穴场甚为宽阔明亮,以下是多年前其朱熹四世祖妣墓的情况。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10

以下是现在被修整后的样子: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11

前后对照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还是保留了原地形,不过还是有一些破坏。

与众多美丽的风水宝地一样,让人神清气爽。

这个地方最让人惬意的便是,时时有阵风拂来,树上便会纷纷落叶,极尽绚丽。

见识这种美丽,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朱熹认为葬亲在风水宝地是一种尽孝的表现。

手机所拍难以尽表其美,姑且赏之,感受一下一千多年前的风水宝地。

大凡风水宝地,只要找到了,既不会阴森恐怖,也不会死气沉沉,正好相反,这些地方通常都能够在寂静之美中,展现出一种勃勃的生机。

正所谓,天虽动,而北辰不移,地虽静,而东流不缀,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自生而死,自死而生。

生命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时候只是世人不明罢了。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朱熹自从小就爱栽花种竹,美化庭院,在为官时也非常重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当年他回乡拜祭祖母时,便来到这个墓地,种下了二十四棵杉树,除了有对应二十四孝的以外,也有稳固水土,保护风水的用意。

朱熹的爷爷、父亲,都是饱学之士,不过一生都不得志,朱熹的的父亲朱松到福建后,本来是当县尉,但朱熹的爷爷三年后去世了,于是回乡守孝三年,之后1130年遇到农民起义,于是搬到了尤溪县的南溪,然后在1132年在石井镇担任个小监税官。

这还不算倒霉,1134年朱松得到了举荐,见到了宋高宗,宋高宗对他颇为赏识,授他为秘书省正字,正如前面的说,程五娘这个时候病逝了,于是他回政和县守丧而没去上任。

守了三年后,已经是穷困不已,终于又被任用,面见宋高宗后,被授秘书省校书郎,又过了一年后,任著作佐郎,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入史院参与编修《哲宗皇帝实录》,编修完成后,升到了尚书司勋员外郎。

但刚上任,就被秦桧指使其党羽弹劾刚任吏部员外郎的朱松,给他戴上“心有情异,傲物自贤”的罪名,降职放到江西饶州任知州。

朱松很是愤怒不已,不愿出任,后来得到一个祠职(领一半薪俸,无须到任的闲官),回了福建,然后建阳城南建了一间精舍,开始办学教书授课,同时对朱熹进行经学和诗文启蒙。

在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因病在建阳环溪去世,年仅47岁。临终前,他把家事托付于也是罢官回家的好友刘子羽,立下遗嘱命朱熹拜闽北名儒胡宪、刘子翚、刘勉之为师.

说到这里,可以看到一个问题,朱氏家中都短寿,朱熹的其实还有两个哥哥,但都夭折了,另外还有两个叔叔,都是早就病死了。

到了朱熹的儿子朱塾(1153—1191),38岁就去世了,朱埜(1154年~1211年)57岁,朱存(1169年—1229年)是活得最长的,到了60岁。

吴志浩的宋代士人平均死亡年龄考证,大部分上层官员的死亡年龄在五十六到七十岁之间,所以朱氏的这个去世年龄是低于平均数的。

这个问题其实出在朱森墓上,之前说过,1125年朱森病故,朱松虽乡丁忧,但那时由于官禄微薄,囊中羞涩,因此无力扶柩回籍,只能葬父于护国寺西的莲花峰下。

当地县志祥异篇曾记载:

当年朱松将其父亲停柩于护国寺时,梦见了紫藤联合,然后一个术者跟他说:“此玄武神披发断剑形也。左七星旗足龟蛇,而笔架山横案,当生元圣素王。”

意思就是这个地方像莲花峰,而山的左面形似七星旗,脚下山头酷像龟蛇,对面的山峰是笔架山,因此,朱松选择了莲花的正中心安葬他的父亲。

道家阴符派博客--“五元朝元,坎离交媾”—出圣人之地--风水 13

根据宋代的资料来看,当时民间风水学说已经很盛行,尤其在江西福建一带,加上扶棺路途确实太远,朱松听了术士建议,停葬在这里的可能性很大。

并且从内容上看,偶梦到紫藤在常理之内,加上一般术士在解释时本来也喜欢夸大其辞,所以这个故事有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仔细考量,这块地是有问题的,根据实地看,乾山巽向,艮乙水来丙水去,一般来说乾山艮水可以兴旺人丁,而巽上为低洼之地也能发富,在一般的形势上来论没有问题,但而杂一个乙水,并从丙去,这就不一样了,致人寿短。

当然,如果不将寿短这个当一回事的话,这个地还是不差的,具体看取舍了,至少在古人的价值观里,有的人就认为是值得的,极端的比如像沐英的祖墓,葬下后,全家几近死绝,仅剩沐英一人年幼沦落为乞丐,后竟被朱元璋收养,而后有了云南王沐英,不过后来也是四十八岁就暴毙,不过沐氏的子孙世袭黔国公,享尽三百年气运。

现朱森墓碑为明成化十五年(1479)重修时所立,1993年时进行过重修,现代古墓进行重修,最大的问题就是,经常会自是为以的破坏原来的碑向,然后朝一个好看的地方修,所以大凡重修过的墓,基本上都是很难确认当年真正的朝向。

那么,为什么朱熹没有考虑过迁葬其爷爷的墓。

因为1144年,朱松去世的时候,朱熹才15岁,当时朱松之灵柩安葬于定居之地——五夫里西塔山,后来梦到朱松告诉他说,墓地潮湿,不宜安身,于是又迁葬于内五夫之白水鹅子峰下。

从风水角度来说,由于其父亲已亡故,自是他父亲的风水相对更为紧要一些。

1169年,朱熹已经40岁了,他的母亲去世,他将母亲安葬后,第二年,又将父亲迁葬。

这个时候迁葬,虽然给亡人找一个块风水宝地是一尽孝的表现,但是却没将其父母进行合葬,但看得出来,朱熹确实有谋风水的意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候,朱熹还没有得到三张秘图。

直至绍熙四年(1194)年,朱熹让托蔡元定由荆州入蜀寻访三图,从青城山道士手中购得了三张秘图。

对朱子来说,这大概才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刻,之后朱熹、蔡元定便潜心研究秘图,这三张秘图可以说是一把可以打开《周易参同契》的钥匙。

然而好景不长,1197年,朱熹、蔡元定被打成伪学,被贬,1199年,朱熹在去世前一年,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举动,他将父亲墓再迁。
很多人认为是他是为了自己,其时他已经然是高龄,这样做自然也是为子孙计,后世子孙也确实不负他的期望,出现了大量的人才。

所以要说朱熹一生择址做过的墓中,最重要的墓过于他父亲的这个墓以及他自己的墓,可惜朱松的墓已经被盗毁,修复时并已经挪动了位置,已经无法全然窥得当年的全貌。

朱熹为自己选址的墓,据说是一次他做梦,有神人告诉他,龙归后塘,所以在他夫人去世后,便先进行了下葬,后来他去世后也葬在了这里。

然而同样可惜的是,朱熹墓后来也被盗过,最早可能是发生在元朝期间,据说当时挖掘开后,尸体衣冠仍旧保存完好,但是盗墓贼对于墓中没什么陪葬品很是愤怒,所以进行了破坏,并且在几十年前大概也被破坏过,现在是完全重修过的墓。

三符风云涌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