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三):不尚贤,使民不争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 有人说,这是愚民?如果简单理解成愚民,思维层次太低了。 先解释一下“贤”,”贤”字在早年的含义,是指管理钱的人,所以此处的贤,是指的以财分人之义,并非常所谓贤能之人。 《庄子·徐无鬼》云:以财分人之谓贤。 所以这里是指,不要去崇尚有钱的人,从而使民不争,不要去寻求珍贵的财货,从而使民不去盗窃。不要让其见到可以产生欲望的东西,能够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治理的办法,便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众无知而无欲,能使智者不敢乱来。一切为了无为而进行,则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又是什么意思?而智者,是指民智,此处之民智非指高智,而实指凡人之智,正如贾谊《治安策》所谓:“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故所弃者民之小智,所求者乃大智,而大智若愚,故要去智,其若愚而非愚也。 此段,反对的是唯利是图,正如后面的经文中将会指出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所谓利,并不仅仅是指钱财,还包括一切欲有所得的东西,如果人人都想有所得,那么便会产生欲望,而产生了欲望之后,便会为了欲望不择手段。 以当今的电子商务平台某宝为例,因为商品的销量高了,排名也就高,本来的目的是好的,认为销量好的就是大众认可的商品,然而现实却不一定,有很多商家为了排名,便会去刷销量,并会不断刷评价。 这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并不仅仅存在于淘宝,包括美团或是其它平台上,也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 对于商家来说,刚开的店,是没有人来买东西的,如果没有人去刷销量,店就无法做起来,在现实中的实体店也一样,刚开业的店,总是会招集一大群熟人来捧个场,显得热热闹闹的,然后便能积累客源,之后便会热热闹闹的。所以商家这种行为,虽然存在欺诈,但也是环境导致。 对于消费者来说,因为可挑选的东西太多,所以需要一个向导,而最好的辨认便是去看评价,通过评价能够看出该商品如何,通过销量能看出买的人有多少,购物者需要这样一种指引,并且通过评价也能够促使商家进行更好的服务,对于购物者来说,这也没有错。 如此说来,似乎大家都没有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商家与消费者,所对立的一面是,购物者欲看评价了解商品,商家欲提供评价来吸引购物者,这时有两个”欲“出现,这个”欲”是怎么产生的? 因为有消费者花了冤枉钱,怕再次上当或是受骗,并且有太多的商家进行虚假宣传,所以才需要去看商家的评价来进行决定是否购买。但这又被不良商家所利用,于是不断造假欺骗,于是便构成了购买者与商家之间的矛盾。 消费者怕受骗,所以用智来判断商家,商家于是用智来反欺诈消费者。 如果所有的商家不会欺骗消费者,而总是提供最好的商品与服务,消费者自然也就不需要去看评价及销量来进行购物。 这对于整个消费环境来说,才是良性的发展。 然而,商家为什么会欺诈,答案是为了钱,为了利,所以会不择手段。 为什么会为了钱不择手段?这是因为社会风气在崇尚有钱人,认为有钱人是成功的表现,并认为金钱能够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于是人人都想有成为有钱人,而这种欲望一旦产生后,为了满足欲望,便滋生了欺诈,而这个只会受到微不足道的惩罚或是道德谴责,比起崇尚有钱的风气来说,商家会觉得这是值得的。 从历史上来看,试图通过纯粹的思想上的引导,仁义道德的教化,严刑厉法,都遏止不了人试图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利益。 儒家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任何一个儒生都懂,不过当了官进行贪赃枉法的也是儒生。 靠思想教育引导,道德感化显然是没有作用的。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是要解决购买者与商家之间的矛盾,但大家都拥有大智时,不以小智或巧智去实行欺诈之事时,便不会有问题了。 首先要虚其心,为什么虚其心?虚其心,其心才能容纳得下更大的东西,当心能容纳更多的东西时,便会看淡一切,不会为利所诱。 然后要实其腹,为什么实其腹?实其腹,能够解决最基本的生理所需,则人便会有了”仓禀实而知礼节”,如果面临就要饿死了,怎么可能指望不受诱惑?能够忍受饥饿的艺术家是少数,专于苦修的修行人也是少数,而治理天下是针对所有的人,并非仅仅只是这些少数人。 再后要弱其志,为什么要弱其志?什么是志?《鬼谷子·阴府》云:志者,欲之使也。这里的志不是志向也不是志气,而是指的被欲望所驱使的念头,要消灭掉这种念头,才不会有欺诈。 最后要强其骨,为什么要强其骨?骨是指人的内在根本的东西,让人的内在丰满了,自然了就能够得到了满足,而不会被外物所扰。 ”使民无知无欲”的目的并不是要民众什么也不干,而是要消除这些欲望的东西,不制造会让民众去有刻意制假、去欺诈的条件,如此则能无所不治了。 正如前面说的,有为才会有伪,而如果无为的话,自然也便无伪了。 《道德经》中讲述的道理,在生活中也是可以用的,然而如何运用于修炼? 人在平日之间,极易受外物侵扰,受扰之后,通常不会立即反应出来,而是会潜伏下来,当人闲下来时,这些念头便会冒出来了。 一件事,之所以会在念头中出现,是因为在意它,所以道家有炼己之说,要求得一个清静,便是要能够在净下来时,也可以一念不生,这才是真正的诸缘放下,如此才是入道之基。 所谓“清心寡欲”,只要心中清明了,自然欲望就少了。 … 阅读全文 道德经注(三):不尚贤,使民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