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古典哲学总结–追寻及半路的夭折

       从神秘主义的源头毕达哥拉斯学派一直谈到了亚里士多德,基本上就是原始希腊哲学的一个阶段了。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已经放弃了至高的道的追求,转而向结合社会实践发展,亚氏的门徒们也走的这条路,而传承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转入了新柏拉图主义,并分化出很多学说。         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源头的秘密性,使得追寻道的这一脉转入了潜伏,而亚氏门徒,则惑于亚历山大奇迹般的帝国,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尽管亚氏门徒中也有人对占星术等颇感兴趣,但失去了追寻道的理念的支撑,注定他们走上了歧路。         从希腊原始的哲学,可以看出,这些智者实际在终极思考之中,都模糊追寻着一个不可表但又能觉察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并非是单纯逻辑思维的结果,而更是一种感性认知的结果。         古希腊的智者喜欢沉思,而这种沉思往往能入打坐入静一般,让他们进入一种神秘的体验,而感悟到一种灵光的闪现,同时这种闪现后一下涌出的智慧,他们称之为神启,认为是一种神明的启示。         毕达哥拉斯,泰勒,阿那克西曼德,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无一不是声称自己的知识来自于神明的启示。         虽然西方哲学史更看重后来发展的哲学,但从追寻终极的理念来说,在柏拉图之前的这些智者,可以称为道学家,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过去思考那终极贯穿于万物之中的东西。而自柏拉图开始,他把关于源头的一切都扔给了神,然后拼命讨论着神创造的这些东西----他之前的智者们本来提出了比神更高的存在。         由于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东西,在后来很漫长一段时间中,不可调和的解释,都使用了神学的腔调来避免回答问题。        这是神创造的。        这是神的意志。        神是不可知,不可论,不可察,不可言的,所以不要试图去理解神为什么要这样做,人类是无论明白神的。        这是在侵犯众神的领域,是一种亵渎,要受到神的惩罚。    …

Read More

新柏拉图主义流派—西方神秘主义及神学的架构

       公元5世纪,西方新柏拉图主义出现了,这其实是很一个奇怪的称呼,它唯一与原旨柏拉图主义有关的,就是认为存在一个精神的世界,并细化了太一的模型,除此之外,在本质上它其实是把很多流派观点总结在了一起,推出的一个新派主义,这个流派对基督教的神学体系有极大的影响。         首先,它吸收了古波斯第一帝国的哲学,认为世界有两极,分为光明与黑暗,而物质世界处在黑暗之中,精神世界处在光明之中,世界唯一的存在的就是上帝,上帝这个词在原义中是GOD,也就是神。        上帝永恒照耀着光明,这实际上是一种太阳神崇拜的沿袭,在新柏拉图主义中,认为万物中都有光明,但只有人的灵魂是最接近光明的,所以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使自己与光明合二为一。        这个流派中关于世界的本源绕开了元素说,而是提出了三大本体:太一、心灵、灵魂。        太一是近代人的翻译,实际上它与中国的太一是不是一回事是很需要争议的,暂且因为它的英文是The one,便姑且称为太一,因为这里的新柏拉图主义提出的太一,实际上应该是混沌未分的太初状态。         在这个流派,对太一的描述是,太一是神,是一切的根本,既是单一、唯一的,又是无所不包的,它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万物的源头,它是生命之源,力量之源,它不能与任何有一个现实的东西相等,它无形式、无善、无德性、无意志、无思想、无意识、无运动或行动。         从这一段哲学描述来说,里面表达的含义几乎是道德经里一些语句描述的翻版:         "道可道,非常道“         “湛兮似或存,吾不之谁之子,象帝之先”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渊兮似万物之宗。”        但有所不同的是,在道德经中,没有将道进行神化,因为道德经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神的至高无上在于能臣天下,而在道德经中从来不会把道放到神至上这个位置,对于道的描述是“天下莫能臣”,其中的区别与深意非常值得玩味。        道德经中的关于道的描述,最玄妙的一点就是,无论是任何哲学流派其实都是可以相容的,从唯心主义的流派来看,道德经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从唯物主义的流派来看,道德经仍然是没有什么好挑剔的,这就是道德经思想的玄妙之处,即使是最严厉的批评家来批评道德经,也只能从一些边缘文字的描述上进行,而无法否定它的根本,除非这位批评家根本不懂哲学---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

Read More

火的哲学:战争、火焰及变化

    公元前4世纪,诞生了一位智者,这位智者本来是一位继承王位的王族,但他将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开始走了寻道之旅行。     这位智者就叫作赫拉克利特,他长期在狩猎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创造了关于火的哲学。     如果说米舍利流派是水的流派的话,在同一时期,赫拉克利特创造了火的流派。     从宇宙的发源来说,宇宙在原始的状态其实是等离子态的,也就是火的形态,但是因为太多的物质聚集在了一起,又像是液体,所以既可以称为水也可以称为火,这在易经中,称为水火既济,即一种水与火在一起和谐共存的状态。       在赫拉克利特的火性哲学中,认为这个世界本身是由于冲突而发生变化的,正因为冲突才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气,这不禁能让人想起道德经中说的“冲气以为和”的句子。         因为火无常形,自己能够运动,也能够让其它东西运动,所以他认为火是一种力量,并且与万物之间是可以进行相互转化的,但赫拉克利特本身并没有指出火与万物究竟如何转化,也许他说了,但他的残稿晦涩难懂,又有涩晦哲学家之称,人们很难弄清楚他到底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 。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上的观点认为宇宙是有秩序的,在这个秩序的宇宙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还是未来,只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会按一定的尺度燃烧,也会有一定尺度的熄灭。宇宙的创造者是它自己,宇宙是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并不是借助于外力或是神创造的,只有宇宙创造了神,而不可能是神创造了宇宙。        火的与万物间的转化,是按照逻各斯来进行的,逻各斯指的是尺度、大小、分寸,火各自按自己的比例进行搭配变化,在万物间转化。        以上说法看起来非常晦涩,这也如同他本人的哲学一样,说的有些模糊与朦胧,但实际上理解火性哲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呈,只要把他说的火理解成能量,就一切迎刃可解了。        能量可以与物质转化,能量能使物质产生运动,能量主导一切的运动,能量与物质间的转换,只是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比例,一定转化率来进行,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哲学。        火与万物的转化实际上就是指能量与万物间的转化,这个问题,拖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才真正得到了证明,现今质能转换已经成了人类常识之一。        正如火在易经中为离卦一样,离卦代表着战争与兵戈,而赫拉克利特的火性哲学,也充满了好斗的特征,他声称“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如果没有斗争,万物将死亡”,又说:“应当知道,战争对一切都是共同的,斗争就是正义,世间万物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和灭亡的。”        在他看来,万物的毁灭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毁灭,比如火转化成了水,火变成水,火固然是毁灭了,但是也产生了水,对于水来说是一种新生,一种物质只会转化成另外一物质,在这种观点中,实际上有物质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的背景暗示。        更进一步,除了有形的物质会如此转换,无形的物质也会这样,他说:“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便回来,则称为后者。”…

Read More

从基因到遗传算法及六爻

      现代的科学正史从来不曾提及,当年基因这个概念在科学界的地位,就如同江湖神棍的把戏,只会从孟德尔的豆子一直说到发现了DNA,然后就开始谈一些更复杂的东西,至于它背后的东西,连一笔都不带就过去了。        实际上,基因的概念刚提出来时,科学界的主流权威们并没有慎重去对待它,而是各种讥讽与嘲笑,认为这是一个新神棍式的理论,因为在当时的时代看来,这完全就是件不可能存在的事情,直到后来DNA的发现才狠狠的抽了一记耳光。        DNA是一种分子,但是这种分子有令人惊奇的特性,小小的DNA就类似一个分子级别的蓝图,这个蓝图上会指导生物的发展与变化,并且DNA仅仅是由两条核苷酸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大大扩展了人的视野,在生物层次上,一个人与一个苹果的区别,从根本上来说,实际上只是DNA排序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遗传密码共计64种组合,而在中国公元前几世纪(有可能更遥远)的文化中,也就是易学文化中认为64卦可以模拟世间的一切。在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并盛赞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基因的发现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使是像生物这样复杂的事物,也可以由极微小的某一个事物,不断的自我复制,并且在自我的复制中进行自我控制,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个体,只要给予一个适当的条件,用一根头发丝也可以复制出一个人出来。这种自我复制的能力并不需要借助神明的掌握,能够自然而然的发生。         DNA在复制的过程中并不是完美的,正因为这种不完美,所以才会有变异,而变异就是导致物种多样性的根源。这在哲学上意味着,现实中犯错不一定是坏处,人有时会做出的不理性选择,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有时可能会创造出一条的新的路出来。          有些人这种变异可能难以理解,认为它有可能是对生物来说,是往的方向进行变异,也有可能是往坏的方向进行变异,那么一好一坏的演变,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万物始终是在运动与变化的,往好的方向变异与往坏的方向变异,但是要明白,这一切还要受制于自然的优胜劣汰,经过不断的筛选之后,大多数情况下,往往留下的就是更优良的基因,这也是进化之所以能够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生物在繁衍过程中,始终会不断的产生变异的,而这个变异通常是一个很微小的变异,但因为复制量非常庞大,所以一点点小小的变异,反映在最终的个体上就是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异,有时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在一些场景下,往坏的变异并不重要,但只要有好的变异,往往就会带来更多的好处,解决现实中的棘手问题。        在现实中,有一类问题称为是难解的,它的难解是因为计算量太大,比如某个计算花尽带个宇宙的时间,都计算不出结果出来的话,在这个宇宙中就有可能是无解的。       那么这类有可能无解的问题,有可能解得出来吗?答案是有。        为什么,因为还有运气问题。一个良好的运气,能大大提高得到解决方案的效率,而一个糟糕的运气,就只能靠努力了,而这种努力有可能是没有结果的。科学计算,其实也是要借助运气的。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模拟生物的自然遗传,从而把求解的结果放到可能放到运气上去,这样就有可能大大缩短解决的问题时间。       先假设一个问题,现在有一个星球,有某一处地方有珍贵的资源,现在已知如果某个位置上不存在这个资源,那么在相同的经度、纬度及45度角的经纬度上,都不会存在这个资源,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寻找这个珍贵资源?…

Read More

柏拉图的歧路:以太的割裂

      柏拉图是一个纯粹精神主义的人,他的认为自然之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他又同时提出,在流动与变动之中,有不动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构成这些物质的理念及观念。       而这种不变的,代表理念或观念的东西构成的世界,称为理念世界,而现实世界则是现实,如有一个苹果,在理念世界里它叫苹果,永远存在,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苹果会腐败,会消失。       也就是说,柏拉图把现实世界与人认识中的世界分离开了。之所以要这样分离开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现实世界有形流动的,是永远不可认知的,人也是无从认知的,但是柏拉图又提出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实的世界实际上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所以人只需要认识理念世界就能认识到现实的世界。        那么所谓的理念世界是什么?就是一系列的观念与概念的组成,在柏拉图看来,所有的观点观念都是先存在的,后来的人只是从现实世界中去发现它。       最典型的是他的知识论,他认为所有的知识其实只是一种回忆,而不是一种发现,知识是本来就已经拥有了的,只是人需要不断的通过教育而回忆出来。        柏拉图试图用这套理论去用于他的政治与教学,并推销他的那本深受斯巴达人的制度影响而创编的《理想国》。按他的想法,只要理念上建立一个完美的世界,由于现实世界只是精神世界的一个投影,那么自然就会作用到现实世界去,但很明显的,他忽视了一个问题,理念世界作用到现实世界,还是需要很多其它外在的因素。       柏拉图的《理想国》,他的理念世界中的理想国,是一个独裁者的世界,而现今社会的宪法制度,却是被他称为仅次于独裁者世界的制度,后世历史证明,独裁者是不可靠的。并且里面所提及的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共产共妻之类的理论,更是违反人性,当然这些制度原型其实也是从斯巴达人那里来的。        为什么柏拉图会作出如此离谱的事?竟是认为一个独裁者的世界才是完美的。因为柏拉图自己是有同性恋倾向的,这也是著名的柏拉图之恋的精神恋爱的来历,他心底对苏格拉底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时常他还幻想自己是苏格拉底的随从,他的对手对此都很无奈,只能说这家伙有病。        苏格拉底是一个有学识的人,不过也是一个招人恨的家伙,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骂贵族,以至于后来干脆被权贵们忍无可忍,联合起来对他进行进行宣判,说他宣扬无神论,在经过民主投票后,直接把他一把火烧死了。       这件事对柏拉图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因为当时的希腊其实宣扬无神论或是骂骂神,对神进行丑化,并在公众场合演讲或是做一些艺术表演,都是很正常的行为。所以,柏拉图认为,苏格拉底的死亡,是因为得罪了一大群权贵,才被联手弄死了,要避免这种情况,那么在发生这种事情时,就要有能阻止这种行为的人发生。        那么谁能阻止这种问题的发生?平民明显不可能,那只能是君主,一个凌驾于权贵们之上的独裁者,当权贵们作出错误的决定的时候,独裁者就可以跳出来制止这一切。想法很美好,可是问题在于,谁来阻止独裁者?对于此,柏拉图进入了更深的幻想,他认为这个独裁者必然得先是一个哲学家。柏拉图从来就没有面对过万物本原这个问题,因为他所关心的其实只是怎么把所想的东西变成现实。        所以在柏拉图的哲学中一直围绕也是一个怎么把幻想变成现实,为了搭建这种桥梁,他认为万物的源头是其实是几何,并用几何加以解释,认为火是一个正四面体,风是正八面体,水是正十二面体,水是正二十面体,土是立方体,以太是正五边形构成的正十二面体(其实关于这一点,他说得很含糊,他只说还有另一种方式,但又在其它地方说的是圆),除了这些简单的叙述外,柏拉图还用了大量的几何知识试图证明这一切都是真的。         他的哲学体系中,风火土水及以太都是具有外在特征的表象,而并不是真正的本原。其实,他根本不关心到底什么才是本源,甚至在他的著作也明确提出“我们不是在讨论本源”。四元素都是宇宙中的构成,除了造物主外,其它众神也只是在宇宙中借用元素。         以几何为源头的说法是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只是因为无理数的出现失败了万物皆数,(后世其实发现,这个其实可以坚持下去的),大众纷纷用时更流行的几何来作为源头,但他完全没有毕达哥拉斯那种把数统一到一切之中的觉悟,比起几何学问本身,恐怕更他重视的是几何的那种规则感,这从他理想社会的著作里可以看出,严厉而又规则的独裁制度,被他认为是最优秀的社会制度。…

Read More

再从谈米利都学派谈道

       之前谈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对数探讨及万物唯数论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开端,虽然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万数唯整数是不对的,但是如果把数的涵义扩大,再应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会发现它仍然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这也是为什么自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而来的共济会能够一直延续到至今的原因。        谈及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得不再提及毕达哥拉斯学派中时常结合的米利都学派的思想。米利都学派约在公元前624年产生,起源的人数泰勒,他提出来了一个理论“万物源于水”,并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一切本源。         后世的人都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说万物源于水,有一个解释是来于自希腊神话,在古希腊神话中,大洋之神俄刻阿诺斯和大洋女神是产生世界的最初双亲,而诸神发誓时都要以地狱中的冥河斯底克斯来发誓。水在希腊神话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米利都学派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         泰勒究竟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已不可考证,但古希腊神话很有意思,揭露了水是万物的起源,那么这里的水,指的实质的水还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水看作一种抽象的概念的话,根据近几年的科学探索发现,认为宇宙最初形成,是各种物质是紧凑的挤在一起的,整个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高温液体。        而在中国,先秦的古籍同样有太一生水的说法,另外,在后世盘古神话里,更是明确表达,盘古原来在一个混沌的的地方,天地就如同一个大鸡蛋一样,是他开天辟地,开创了宇宙。更重要的是,这些说法在世界各地,几乎是在差不多的年代出现,这背后更有耐人寻味的秘密,不过这个不是本文重点,先搁置不提。        在泰勒的认知中,水是这世间的一切的源头,所以万物会按照水的规律去变化与运动,只可惜在这个流派的体系发展,科技脚步并没有跟上,流体力学从阿基米德一直发展到了现代,虽然人类终于可以让飞机像鸟儿一样送上高空,但是却仍然无法像鸟儿一样自由,而且科持产品的造价成本极为高昂,以致于人人的自由飞行仍然是遥远的梦想。力学分析无非是针对流体与固体,某种意义上来说,流体力学可以包含固体力学的内容,只是要把一些参数置空罢了,所以这种万物源于水,像水一样运动的思想是极为可贵的。        因为没有足够的科技发展作为旁证,以致于泰勒仍然只能停留在原始的哲学上。        过了几十年后,有位叫阿那克西曼德智者又提出,水既然是万物的本源,那么水会变成土,土会变成水,这种转变来转变去,实际上它们都是一样的,那就不存在谁是本源的问题了。阿那克西曼德这个想法限于时代,本身是没有错误的,因为他看到的是已经存在了各种元素的世界,并关注的是在这种世界下的理论体系,并且他的时代也无法去证明世界最初的形态就像一团高温液态的东西。         对于阿那克西曼德智者来说,既然谁是本源其实在已经成形的世界里是不重要的,而且也无从分辨的,那么是否有其它统一在万物之中的东西?经过思考之后,他认为,在万物始终贯穿如一的是“无常”。         即万物运动变化是没有常态或永恒的状态的,用物理学的描述就是,万物都是不断运动与变化的,同时,阿那克西曼德智者在此这之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居然出现了更近似这个世界本原的一步。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无常产生的,而无常本身包含有“冷”与“热”两种东西,注意这里的冷热并不是指的温度,因为当初并没有热力学定律出现,但他这里想表达的就是,热的会动,冷的会不动,这与热力学中的,热量高的物体分子运动比较快,热量低的物体分子运动比较慢是相似的概念。         有了“冷”与“热”,物质不断的运动(因为能量是守恒的,当初当然是没有能量守恒定律的,但他的惊人直觉中的概念中暗示了这一点),不断的运动中,必然会出现冷的更冷,热的更热,于是冷与热就分离了出来(听起来很像盘古开天神话,阴阳分离,清而升天,浊而降地)。        …

Read More

从神秘主义流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谈数

       本文的目的不是想说道家思想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其到底算不算希腊哲学,这个也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而是要讨论道的一种直觉上的感觉或是领悟,探讨这些人类精华的思想或是萌芽时期的理解,有利于理解或是认识道的概念,文中如有错谬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先记住这几句:       “百姓日用而不知”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       “道冲,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先说说为什么要讨论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先因为它是一个神秘主义的流派,是一种观察与理解这个世界的角度的方式方法,,在共济会的史料中自称毕达哥拉斯是洪济会的源头,这就很值得关注了。        在传说中,有人在不同的地方能同时见到毕达哥拉斯,如果在道家而言,似乎已经达到了阳神显化的境界,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其中真伪并不是我们此文所需要关心的。        他们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即万物皆数。即世间一切都是数的一种体现,这在易学的思想中,与象数理中的数有相似的含义。但是这个学派最初的意识认为的万数皆数,这里的数是定义狭窄化,仅仅只是指的整数,对于小数来说,可以分数的形式来进行表达。       最直观理解世界的角度,万物都是有数的,比如一个苹果,两个苹果,这是现实中的整数的体现,而一个苹果里,有多少苹果种子,或是苹果是由多少果肉组成,这都是可以进行量化的,比如说按现代的想法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一个苹果的果肉都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的个数是能够确定的,即使是有气味上的散失飘逸,但这在假设一个密封的系统中,里面所有物质含量都是固定的,那么分子的数量是可以数得出来的,这是一个可以用整数表达的东西。        分子的单位不同怎么办?可以再细分,原子不同怎么办,可以再细化成夸克粒子,但无论怎么分下去,它总归能归在一个统一的单位上进行整数的数量表达,而最终极的单元,是不知其名的,在毕拉哥拉斯学派中认为这种最根本的表达,始终如一的,都是数的表达。万物皆数,就意味着一切都是可以量化的,都是可以用整数的加减乘除来表达,比如1.2,可以表达为一又五分之一,这就是整数表达的概念。(当然在原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时期,是没有原子与夸克粒子等概念的,说这些是为了现代人方便理解它的这种思维方式。)        这些是有形的度量,那么对于一切无形的度量又是怎么做的?比如说音律,在这个学派中,比较有贡献的一个发现就是发现了一些韵律上的关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