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7 年 3 月 31 日

聊聊周易参同契(廿五):恒顺地理,承天布宣

恒顺地理,承天布宣,玄幽远渺,隔阂相连。 天上之于地下,一气相连,地下之气变化为山河地势,龙脉涌动结穴,开帐而成贵,而此气实随乎天来。 虽天地相隔甚远,却彼此潜通相连,正为天有星而地有峰,地理不过本是天理。 应度育种,阴阳之元。寥廓恍惚,莫知其端。 气上应天星之度,于地结成龙穴,于人则结成窍,然窍中又有先天一窍,其以乾坤而合成,内有坎离之精,龙虎皆从此出,实本阴阳之元。 神气相结于此窍之中,随日月相交而播施玄精,于恍惚寥廓之中无端而育真种。 《还丹复命篇》云:“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 先迷失轨,后为主君。无平不陂,道之自然。 消息应于钟律,升降据于斗枢,坤为腹,然腹中空,又可为乾象,此为乾坤之象,故其虽为阴所,却又能天然秉受阳气,故可为产药之处。 产药之时,为身心复命之时,神入其中,同于太虚,而金花相现气满,此时似醉而非醉, 恍恍惚惚,其中有物;窈窈冥冥,其中有精。 恍惚之际而真种育,此真种一得,便以心主之,故称“后为主君”,心为君故。 此如地理自然,有平则有陂,故谓”道之自然“。 变易更盛,消息相因。终坤始复,如循连环。 变化逐渐多,有消有息,前后相连。始于复卦阳气而始萌,又阳气进足而阴又进,后终归于坤卦,再又阳气始生而成复卦,如此往复循环。 帝王承御,千载常存。 复之上卦为坤,下卦为震,震初爻一阳,而余卦皆阴,于坤元而通于复卦,故初三庚方而成震卦之象。 帝出乎震,故为"帝王承御”,后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又复于震出。 正所谓易穷则变,变则通,盛衰相禅,消息相因,此循环始终如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故言:“千载常存”。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 人若要养性以延命却期,必要审前思后,又先要虑于先。 人所察躯,体本一无。元精流布,因气托初。 人之一身,自何而来?本从无中来,只是由于元精流布,受气成形,而气滋相化,遂成躯体。 皆缘由阴阳相感而生物,父母之气相交而成形,修炼内成婴化神之法,理实同于男女胎孕之理,后又十月养胎,同于婴儿未生前。 只是修炼之大道,非用人之后天浊精,亦非身后天之精气,因后天浊精为有形之物,其由父母生之而来,而父母又由父母生之而来,如此往上追溯,终究追溯是个无。 故白玉蟾祖师云:“此物根蒂乃精气,精气恐是身中填。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反离,结为一块大无边。人之生死空自尔,此物湛寂何伤焉。” 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 阴阳以魂魄为体,魂魄就阴阳为舍。故又以日为阳之象,月为阴之象,以日月而表阴阳。 月为魄,日为魂,月又为坎,离又为离,故坎中纳戊,离中纳己,室宅构之以土,故以宅室而喻。 在内则为室,在外则为宅,魂为阴之中阳,魄为阳中之阴,彼此相交而不分离。…

Read More

聊聊周易参同契(廿四):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

循环璇玑,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可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 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日月往来,以乾坤坎离为毂轴,此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其变化周行于六爻之中。 正如坎离运气於鼎中,周流六虚於象内,莫能窥睹,玄妙潜生,正是为药之宗祖。 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烝得常。 朔旦为复,为五阴一阳之象。阳气潜于初爻,坤为土,而震为雷,雷初现于土,此为一阳初发。阳气始生而柔弱,其出入缓慢,故曰“无疾”。 表即指日晷,冬至一阳生时,立表相测,其影微斜而入刚。 微阳初生,其律应于黄钟之音,冬至之子,为十一月,随其时则音渐长,其象滋彰。 一阳初动,而气渐暖,。天之阳气,播施而始物;地之阴气,柔暖而生物。古谓指冬日祭祀,名为黎,故为”黎祭白烝”,其气渐渐上蒸如雾。 如人之修炼,忽得一气,柔渐转刚,于人身是消阴而扶阳,然而人之一身阴阳之气混杂,需将此一点微弱之气,当养护不断,即如冬日之祭,其如蒸气,熏达周身,常以此功行,时时为之,则气足而神满,《入药镜》云“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临炉施条,开路正光。光耀渐进,日以益长。丑之大吕 ,结正低昴。 临卦由坤卦与兑卦构成,对应于丑月,而自子月至丑月日照渐长,对于炉鼎火候,也需要按照这样的道理来施行,需“开路正光”,让其符合正理。 冬至之后,日照由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往北移动,在日照移动过程中,白昼也渐渐变长。 而丑对应于大吕之音,其所对应于昴宿,上阳子云:“每月朔旦子时,日月合璧于癸,薄暮会于昴毕之上。此喻火之初生也。当此之时,纯阴已极,微阳将生,是谓潜龙。” 即是所丑,为何又云子?因日月会子,则斗在丑,而逐斗至丑,反合于子之故,故子丑相合,俱会于土。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区别,是因为地球的倾斜导致的,所以在北半球的夏天,不但会比南半球的夏天长六天,而且阳光照射的原因,导致北半球的平均温度变化要比南半球的平均温度变化大,故而一年四季分别要明显得多。 如之前所说的“四时顺宜,与气相得”,虽靠北能分明,然五行守界要分得清才好。 要是过于偏了北,如到了北极又会出现极昼现象,即夏至会出现全天的白昼,太阳会总在地平线上,这便又失了阴阳之道。 失了阴阳之道的结果,便是气候反常。 反常的表现,便是虽然北极日照更多,然而却常年冰雪。 这是因为太阳通过大气层的到达北极地面的时间过长,导致了温度便不会高得起来,于是在冰冷的时候所结的冰块便不那么容易化掉,然而冰雪又形成了反光,进一步减少了热量的吸收,结果导致了北极还是四季冰雪的环境。 而离北极较远的地方,因为太阳有直射,然后热量便在地下储存了起来,然后温度便会一天天升高起来。 修行之事,也便是如此,如果不综合考虑衡量各种条件,便会犯下相同的错误,如误以为日照海底之处,更符于北极之所,反偏其道。 仰以成泰,刚柔并隆。远游交接,小往大来。辐辏于寅,运而趋时。 乾坤两卦,仰的时候,即是坤加上乾,于是便成了泰卦,泰卦之中刚与柔是并隆的,而阴气渐消,阳气渐增,便是小往而大来。 泰卦之所在,对应于节气之立春,又为寅月,为三阳开泰之处,春日正是万物生发的时候。 正月阳气相聚,又为阳气已积聚三月,此时空中有日照而气暖,又有寒气仍存,寒热相摩荡,正是生发之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在雨水之节前天气寒冷,只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于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故而“雨渐”则阳足,阳足而消阴。…

Read More

聊聊周易参同契(廿十三):动静有常,奉其绳墨。

动静有常,奉其绳墨。四时顺宜,与气相得。刚柔断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缩。易行周流,屈伸反复。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 动与静,是相互配合的,以此准绳,按照四时的顺宜,与气的变化相呼应。这样刚柔之间便能分明,不会相混在一起,而五行也会各守一界,不会胡乱出现盈缩而混乱,于是易便在其中周流,屈伸反复,在晦朔之间,与天符的运行相合。 混沌鸿濛,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施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利用安身,隐形而藏。始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呕轮吐萌。潜潭见象,发散精光。 混沌鸿濛之中,牝与牡相会,有滋液进行润泽,便会施化流通。因为天地神明是无法进行度量的,利用它来进行安身,这样便能将形隐藏于其中。 前面说过,晦是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是阴历月初的一天,日月星辰皆是向右转的,每当月到晦朔的时候,便是相会的时候。再到了初三,便会开始出现月牙,往后月越来越圆,所以这里巧妙形容便是“呕轮吐萌,潜潭见象,发散精光。” 这里取仿类似天狗食日的神话, 月亮如同在某物的肚子里,被一点一点的吐了出来,而整个夜空就像一片深潭一样,有象映了出来,然后精光发散。 天地可以役有形,但是不能役无形,能役有气,但不能役无气的,能役有心,但不能役无心的,而神明正是隐形之处。 “箕斗之乡”指的便是箕宿与斗宿的位置,即艮与寅的所在的地方,而日月均相会在西南,东北其实是日月相照所不至之处,是为纯阴之象,是日月相会明极的对称的点所在的位置,而这个位置恰好是北斗所在。 如《北斗本命延寿灯仪》言:“是以流光开演,化功初动於招摇;妙炁周旋,岁序复还於箕斗。”,这里强调的箕斗,还包括北斗的位置。 对符法熟悉的话,会见到北斗进行藏魂魄的法门,其法咒云:“一魄入贪狼,子。二魄巨门藏。三魄禄存中,四魄文曲乡。五魄廉贞内,六魄武曲当。七魄破军位。三魂同入藏....“,与这里的”利用安身,隐形而藏。”是一个道理。 这个位置即是太阴魄藏之所,而火生于子,长生于寅,这里又是火长生之处,寅数于数中又应于三,所以初三阳气方现。   昂毕之上,震出为征。阳气造端,初九潜龙。阳以三立,阴以八通。 《黄帝素问直解》云:“昂毕,庚度也,素金气也”,所以昂毕实际上是指的庚位。 按古人的说法,昴星如果明亮,则代表狱讼平,国无佞臣,天下安宁;不明则用刑太滥,佞臣得志,天下大凶,而毕星被认为是与降雨有关的星宿,是否能够风调雨顺与它大有关系。 所以这里强调的是人的意识,在清晰分明的情况下,出现一阳始生,而此时的阳气初生,如坤中初爻变成了阳爻。 而目的最终是要六阳数足构成乾卦,而这个阳爻便是乾卦的初爻,故称为初九潜龙。 “阳心三立,阴以八通”,这里为三八合木,这里点出来了诀窍,即月在庚方形成震卦,如何把这个金气收到木中去。 方法便是将待一点阳气始生,当出现“潜潭见象,发散精光”,微有光明时,便耐心等候,直到出现为如月牙光象时,便是“初三”到了,此时伴随会有震动出现。 初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 此时铅鼎刚刚温和起来,药气也极为娇嫩,如同龙潜之象,在这个时候只能温差玄珠,切忌用火,不然整个就会失败。 故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 九二爻的爻辞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当温养一定的程度之后,阳气又会更足,会有切实的感受,此时所以就变成了九二爻,对应的时节便是“初八”。 初三产生一阳后一直等到初八,而初八的时候,月相就构成了兑卦,此时它在丁方,于是就进入了九二爻。 三五德就,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盛衰渐革,终还其初。 这里为什么说“三五德就“,因为初三到初八经历恰好五天(五个火候段),此时三需要得五才能在八与三形成生成之。 如果再进一爻,就成了九三爻也成阳的了,此时便能构成一个三爻的乾卦,而阳气相当于足了全部。…

Read More

聊聊周易参同契(廿十二):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 出于《周易·彖辞上传》。 原文是“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君子即使是处在自家的庭院中,发出的言论如果是有益的,那么千里之外也能得到回应,更何况是近处的呢?如果在自家的庭院中,发出的言论,如果无益的,那么千里之外也有人会背弃它,何况那近处的呢?言论从他本身发出来,影响到民众;行动发生在近处,却显现在远处。言论和行动,对君子来说好比是门户的转轴或弓箭上的机关一样。门轴和机关的发动,直接关系到得到的是称赞还是羞辱。所以说言论和行为,是君子能够影响天地万物的因素,怎能不慎重呢? 谓万乘之主,处九重之室。发号出令,顺阴阳节。 所以在九重之室里的万乘之主,发出号令的时候,也需要顺阴阳时节来进行。 所谓千乘之君,万乘之主,这是古人对身份的一种区别,君子一词原来是指政治地位的崇高的人,君子是作为一部分人的领袖,然而自儒家孔子之后,认为君子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影响并教化人民,作为有较高政治地位的人,更应该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 这里是将君与主来作为人的比喻,其中以心为君,以神为主,因为神明默藏于心。君子发言,实际上是指的信,比如以心室为宅院,而一个人用心去传达一个概念到身体上的某个部位的时候,这个部位便会有出现相应的感觉。 而这种又称为意念,当意念集中在眉间时,眉间便会发胀,集中在下丹田时,下丹田便会发热,集在手指上时,指尖便会发热等等,都是意至则会有所反应。 又比如将双手伸开成掌,指朝前方,两手掌心相对一定距离,然后掌心慢慢合拢,想象两掌之间有种排斥的力量,双手就像挤压一个气球一样,然后快要接近还没有完全贴合时,又将双掌打开慢慢分开远离,想象两掌中有力量相吸,如同各自有两块磁铁那样,如此反复几次后。即使不用意,也能感受到手掌中会自然出现相吸或相排斥的力量出现。 这便是意传到各种部位后,人体通过神经产生反馈,即使是平时觉得意产生不了作用的部位,只是其反馈微弱而已,只要重复几次,这种反馈便会大大加强。 这种反馈的感受,便是轻微的气感,它虽然是一种神经末梢的反馈,实际上是由意念集中之后,气血相应涌到了掌上所致,然后即使是意念撤消后,血气仍然还没有散去的缘故。 有一种娱乐性的玩法,常于江湖之中用以炫人,便是先两只手对齐,看手指长短比较确定是差不多之后,单独将一只手举在面前,然后用意念去想像手指越来越长,过上三五分钟后,再双掌合并,会发现手指确实会变长。 意念源自于心,而意之所在,气血所聚,这是神所使的,然而此时心与神是分离的。 如果只是修炼气功的话,这并没有问题,然而如果是丹道修炼,心意必须要是合一的, 那么心与神如何才能合一? 无欲而清而又不离心,念处于动而非动之间,如此便能心神合一。 这一点在佛家的说的颇有妙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只有心神合一时,元神即我,没有心神之别,于是便能与元神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当心神合之后,元神所能实现的要远远超于意念,它对身体及魂魄的控制力也远远强于意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元神可以随意使用,因为这会像一个君主在随意滥发指令一样,结果不仅对修炼有害,还会把一切搞得一团乱。 修炼丹道正是此理,所以什么时候该用火,什么时候该停火,需要按照一定的节律来进行,如果随意胡来,会导致出现大乱子。 所以说,万乘之主,发施号令影响非常大的,为了减少这种影响,要顺着阴阳时节来进行,而元神的运用,也是相同的道理。 这也是前文所说的:“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 藏器待时,勿违卦月。屯以子申,蒙用寅戌。余六十卦,各自有日。聊陈两象,未能究悉。 故而要“藏器”,便是先潜而勿用之意,要等待时机,不能违了卦月。 屯以子申,蒙以寅戌者,为纳甲之纳支。 水雷而为屯卦,子申,震之初九为庚子爻,坎之六四为戊申爻。 山水而为蒙卦,寅戌,坎之初六为戊寅爻,艮之六四为丙戌爻。 两卦共计十二爻,一爻应于一时辰,朝以屯,暮则以蒙,并前文有云:“朔旦屯直事,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 故至初一起,以屯蒙两卦而用,初二则用需讼两卦,需用子申,讼用寅午,初三则用师比两卦,师用寅丑,比用未申。…

Read More

聊聊周易参同契(二十一):玄冥难测,不可画图

乾坤刚柔,配合相包。阳秉阴受,雌雄相须。须以造化,精气乃舒。 若以刚柔相论,乾性刚坤性柔,刚柔两性相包,方能乾坤并立。故而阳秉而阴受,雌与雄不可分开。而且物各有性,须要有造化之机,方能让其精气舒展。 炼丹之时,常会烧炼雄黄,而除了雄黄,也会用到雌黄,因为雌黄及雄黄总是相伴生的。 通常,雌黄和雄黄一起在低温热液矿床和硫质火山喷气孔产生,可以用来入药,然而因为均有毒,所以入药使用时要注意只能少量使用,并且不能长期使用。 化学角度而言,雄黄是四硫化四砷,雌黄是三硫化二砷,在加热之后会产生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有剧毒。 道家将雄黄称为:"帝男精",并认为雄黄实际上是由雌黄经过八千年而变成,从化学式上看,三硫化二砷经过长期的硫化后,变成四硫化四砷,还是可能的。 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的记载,曾经有个叫圆丘的地方,有许多蛇,广成子教黄帝带上雄黄,于是蛇纷纷跑掉了,这应该是最早用雄黄驱赶蛇的来由。 雄黄雌黄虽然含有砷,与砒霜相比毒性却是要小得多,但雌黄毒性比雄黄要强,所以雌黄一般不作内服,绝大部分时候是外用,而雄黄外服内用均有。雄黄由于杀虫的效果比较好,所以古代也有端午用于饮用雄黄酒的习惯,在常见的中药牛黄解毒丸中也有雄黄的成分。 很多人担心带雄黄的药物会中毒,实际上只要不加热,不长期服用,又不是禁吃它的体质,更不要与西药配合着吃,按着医嘱则没有什么问题。 雄黄的选用,要以像鸡冠一样的颜色,颜色发赤的为上品,如果夹杂有其它颜色的,则不可用。 有一种疾病叫“蛇缠腰”或“蛇盘疮”,现代学名叫带状疱疹,一种民间的说法认为这是蛇妖附体,因为雄黄可以驱蛇,所以可以用雄黄驱治,其方法便是用雄黄加上醋,调成糊状,然后擦于疮上,便可治疗。虽然蛇附之说不足取,然此方却是有用。 古人制作雄黄酒时,已然考虑到了雄黄的毒性,虽然他们并不清楚分子式是什么,更不知道是遇氧变成的三氧化二砷会变成砒霜这种原理。 但古人显然清楚认识到雄黄不能见火,早早便言“雄黄见火则如砒霜”,并且进一步实践之中,发现如果是用苦酒(酒与醋之间的产物)泡着雄黄进行煮的话,则雄黄的毒性可以控制。 于是他们会用铜器来盛上苦酒泡上,然后小火来慢煮,这样因为液体隔绝了氧气,所以不会出现砒霜(氧化砷)。 并且因为使用了醋酸与铜还有雄黄,会生成如醋酸亚砷酸Cu(C2H3O2)2·3Cu(AsO2)2的东西,熬到最后便只剩下四硫化四砷的纯化合物,而游离的砷则会反应成化合物。 于是雄黄便得到了提纯,其中可能产生的氧化砷则被去除了,于是最主要的有毒物质也被去除了,剩下的雄黄的毒性因为量少,则完全在可控范围中。 这也是为什么雄黄酒被广泛饮用,却没有出现中毒的原因。 当然雄黄酒仍然是不宜多饮的,更忌加热,即使是有保留端午饮用雄黄酒这种习俗的地方,仍然需要注意这一点。 坎离冠首,先映垂敷。玄冥难测,不可画图。圣人揆度,参序元基。四者混沌,径入虚无。六十卦周,张布为舆。 “冠首”,是指的“首位”,“最前面”,“垂敷”,是指如花的叶子一样,而“舆”是指的车子。 这意思是因造化而精气舒展,其最重要的便是坎与离卦,而其它的则是辅助,这如同绿叶扶助着花冠一般,当然这种描述只是一种比喻,实际上它是玄冥难测,很难用图象来表达。 不好表达怎么办呢?所以圣人便揣摩度量,将最基础的东西进行整理,最后将四样东西混合在一起,归于虚无之中,于是演出六十个卦,布在四周来进行表达。 这种表达有什么奇妙之处?阴阳相合,坎离媾精的过程,实际是让阴与阳相合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变化,如果具体化到生物,便是会繁衍出后代。 从现代科学来理解,繁衍后代而物种会有差异的原理,是因为不同的物种都有自己的基因蓝图,然而蓝图尽管不同,却都是DNA(脱氧核苷酸)与RNA(核糖核苷酸)来实现的。 核糖核酸的密码子是尿嘧啶、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这四种,可以简写为U、C、A、G。而一切的基因序列其实都是由它们排列而成。 mRNA即是“信使核糖核酸”,是法国分子生物学家莫诺与法国生物化学家雅各布合作所提出,mRNA的作用是从DNA长链上转录所需要的遗传密码片段,成为合成蛋白质的模版,而他们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虽说排列构成遗传密码片段,理论上是有很多种的,但是有些规则是固定的,比如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说,在mRNA链上,A变为U,T变为A,C变为G,G变为C。 由于这种规律不变,而且且每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氨基酸总共实际上只有20种,所以它们每三个一组进行组合,正好组合出来就是64种,这64种恰好对应于64卦。 而在道家认为64卦可以演算人体的奥秘,这并不是单纯的巧合,更非是故意的牵强附会。 将它们进行有序的排列,然后一一对应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卦与密码对应的表。…

Read More

聊聊周易参同契(二十):推演五行数,较约而不繁。

推演五行数,较约而不繁。举水以激火,奄然灭光明。日月相薄蚀,常在朔望间。水盛坎侵阳,火衰离昼昏。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以性言。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文。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玉阳加黄芽。贤者能持行,不肖毋与俱。古今道由一,对谈吐所谋。学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推演五行数,其实一点也不复杂,无非是用水来浇火,于是火便会失去光明,这就如同日月食一样,常在朔与望之间。 水旺时坎便会侵阳,火衰时便如同黄昏一样。阴阳之间互相饮食,这种交感便是自然之道。以名来定情,以字来言性,这样金性就能回归到本初的状态,故而称之为还丹。 这些并不是我(魏真人)在虚说,而是校仿圣人的文字。 无论是古文题记的龙虎,还是黄帝说中的金华,亦或准南炼的秋石,又或玉阳子说的黄芽,凡是这些种种,如果遇到贤人则可以传授,遇到不肖的人,就一点也别教了。 古今的道都是一来而来的,现在将于对谈之间,说出其中的谋划所在,学者们要多加勉力留心深思,重要的地方都已经露得很清楚了,认真领悟便知我(魏真人)并没有在欺你们。 要论及五行之数,现时世面上常见本中,莫过于便是《五行大论》的论述。 《五行大论》本来是隋代的所作,作者名萧吉字文休,是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萧吉博学多才,尤精阴阳、历算、养生术,曾任太府少卿,他曾撰写《帝王养生要方》六卷、《相经要录》,不过可惜都已经遗佚了。 据史载,房陵王时为太子的时候,说东宫多鬼魅,经常能看到鼠妖。所以皇上令萧吉去东宫禳邪气。后来萧吉便在宣慈殿设了神坐。在行法的时候,有一阵旋风从艮地鬼门来,一直转到太子坐的地方。于是萧吉用桃汤还有苇火进行驱逐,于是风便出宫门而止了,然后萧吉在未地(西南方)谢土。并设了坛为有四个门,分别设下了五帝的神坐。当时天冷了下来,有只虾蟆从西南方来了,跳进入人门,然后到了赤帝坐的地方,众从人门而跳了出出;几步之后,忽然便不见了。皇上见到非常惊异,于是大加赏赐。 后来隋文帝的献皇后去世了(仁寿二年,602年),皇上便叫令萧吉去占卜并选择下葬的地方。萧吉在山中一路占卜,到了一个地方,说:“卜年二千,卜世二百。”八个字,并绘制了图上奏。 隋文帝看到了后便说:“吉凶这个是由人,而不是由地来的,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齐的高纬难道没有叫人占卜过么,结果还是国家灭亡了。正如我家的墓田,如果不吉,我就不可能是天子了,如果说不凶,我弟弟怎么会战死呢。”然后还是继续听从了萧吉的话。 后来皇后的墓修好了,隋文帝打算亲自送葬,萧吉上奏说:“至尊本命辛酉,今岁斗魁及天冈(按,《通志》作“罡”)临卯酉。谨案《阴阳书》,不得临丧。”上不纳。 这里是说,皇帝的本命是辛酉,而下葬该年斗魁罡临卯酉,按阴阳书来说,是不能临丧的,结果建文帝没有听。 按《隋书》卷七十八,《北史》卷八十九记载,萧吉对他族人萧平仲说:皇太子(按,杨广)遣宇文左率(按,宇文述,时任左卫率)深谢余云:“公前称我当为太子,竟有其验,终不忘也。今卜山陵,务令我早立。我立之后,当以富贵相报。”吾记之曰:“后四载,太子御天下。”今山陵气应,上又临丧,兆益见矣。且太子得政,隋其亡乎!当有真人出矣。吾前绐云“卜年二千”者,是“三十”字也;“卜世二百”者,取世二运也。吾言信矣,汝其志之。 用现代文解释,萧吉说:“杨广曾经派了宇文左来感谢我,因为早早我就称呼他为太子,后来果然应验当上了太子,所以不敢忘记。并跟我说希望趁着这次卜地的机会帮着杨广早点成为皇帝,如果他当皇帝后,便会以富贵来回报。我将这个记了下来,并断言四年内,太子将登基。” 又说:“现在山陵与气相应了,而皇上(隋文帝)又临丧事,这个征兆已经明显了。并且太子如果主了政,隋也就要亡了,将会有真人会出世。而我之前卜时忽悠说的“卜年二千”,说的是其实就是三十,“卜世两百”,就是指的世二运就结束了。我说的话是可信的,你要将它记下来“。 从这段文字看,是皇帝命令箫吉卜地后发生的,那么应该发生在602年之后,而谈及山陵与气的相应,则是中间发生的事。 按史载,箫吉还上过表称:“去月十六日,皇后山陵西北,鸡未鸣前,有黑云方圆五六百步,从地属天。东南又有旌旗、车马、帐幕,布满七八里,并有人往来检校,部伍甚整,日出乃灭。同见者十余人。谨案《葬书》云:“气王与姓相生,大吉。”今黑气当冬王,与姓相生,是大吉利,子孙无疆之候也。上大悦。” 即是在十六号的时候,皇后山陵的西北方,在鸡还没叫的时候,出现了黑云方圆有六百步的样子,而在东南方,又有旌旗、车马、帐幕,布满七八里,有人来往检校,队伍很整齐,日出的时候便没了。目睹这个景象的人有十来个。现在按《葬书》上说的“气王与姓相生,大吉”,现在是黑气是冬天旺,与姓氏相生,所以是大吉之象,是子孙无疆之候。隋文帝听了后很高兴。 然而,“子孙无疆”四字,似是向来没人留意,其实萧吉在这里早有留下暗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般学者认为这里是编的故事,其实这种事件在现实中是可以发生的,并不独中国有。 在西方一些地区,比如北欧,称为狂猎现象,一般是一种地区性神话,普遍与地区性人种有关。该神话现象较为频繁地出现在北欧,日耳曼,高卢人(凯尔特的一支)以及部分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文化中。狂猎在这些文化中的形象都极其相似,成群结队的幻象以猎人或军队的形象全副武装,骑着战马和猎犬疯狂地横跨天空或大地追逐猎物。狂猎的成员根据人种文化不同,身份从亡灵到精灵都有。狂猎有时会有一个首领,这个首领可男可女,可能是神或灵,抑或是某个历史传说中的某个人物。对于不幸在狂猎路线上出现的人或追逐狂猎的人,通常认为会被狂猎带走,通常认为最终会被绑至冥界。人们也相信狂猎会在睡梦中捕捉人的灵魂加入他们。 又比如国内云南的惊马槽,每当雷雨天都能听到行军打仗的声音,当地人说古战场留下的声音,CCTV栏目去调查过。后来得出来的结论是,山道的石头含有大量结晶石英石,在雷雨天气下,电和磁可以把声音像录录音带一样把声音录在石英石里,然后再到了另一个雷雨天就会像放录音一样放出来。当然这种解释听起来实际上很伪科学,倒是中科院研究所解释更具科学性,声称是惊马槽的形状独特,于是风吹时导致了这种声音,这种解释似有道理,不过同样也有很多质疑。 另外还包括一些民间的描述的“阴兵借道”的现象,从现象角度来说,也并非不可能,因为这类以磁场记录影响回放的解释,并非国人首创,最早是在国外的一些对于一些类似神秘事件的解释中出现。 然而无论是什么,这些说明,在现实中存在一些普通人不可解释的现象是正常的,毕竟人非全知。 前文说过,中国早期知识传承是封闭的,大多经验与知识都掌握在宗室或家族手中,平民要翻身虽然并不是没有机会,但仍然是非常困难的。 这一切被隋炀帝杨广开创了科举制度后打破,天下读书人都有了翻身的途径,大大调解了统治阶层与百姓之间的矛盾,从现代来看虽然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对于当时打破宗室家族垄断统治的历史背景来说,这是很大的一个突破。 然而这也严重得罪了各大家族势力,导致隋朝内部一直难以不安定,加上缺乏休养生息,在位其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结果虽然没有打胜高句丽,却把高句丽打垮了,把吐谷浑也与突厥也打服了,这些壮举给后世历代繁荣创造了重要条件。 因为过于急功近利,所以其在位期间农民起义不断,因为做的这些事都是需要钱的,要钱就只能从百姓那里加重税收,税收一重则必然民不聊生,所以隋与汉末一样,皆是亡于赋税过重。 对于上述描述,有人会发觉萧吉对隋朝兴亡,实际上漠不关心,这是为什么?…

Read More

聊聊周易参同契(十九):文字郑重说,世人不孰思

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结体演爻辞。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优劣有步骤,功德不相殊。制作有所踵,推度审分铢。有形易忖量,无兆难虑谋。作事令可法,为世定诗书。素无前识资,因师觉悟之。皓若寒帷帐,嗔目登高台。火记六百篇,所趣等不殊。文字郑重说,世人不孰思。寻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喑,绝道获罪诛。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缀斯愚。陶冶有法度,未可悉陈敷。略述其纲纪,枝条见扶疏。 如果说到至高的至人,那就要从伏羲说起,伏羲开始画了八卦,效法天地。而文王根据卦又演出来了爻辞。到了孔夫子的时候,又作了《十翼》来解易。 这里的翼是指的”辅助“的意思,《易纬·乾坤凿度》中记载说: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而《十翼》便是指的是《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这十篇解易的文章。 这三个圣人都是应天时而生的,将易阐述得越来越详细,虽然阐述的深浅是不同的,但他们是一样的伟大。 因为有了易,所以丹道中的制作,便有了依据,能够不断地推验审度,计算也非常细微,细到了到了分与铢。 由于有形的东西是很好度量的,而无形的东西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为了能让人理解,有方法可以遵循,所以为世人定下了诗书。 常人知晓这些之前,对这一切是没有认识的,所以需要靠着师的传授才能够觉悟。火记有六百多篇文章,其中的内容各有不同,写下文字的时候也是非郑重的, 然而世人却不去深入体会其中的内容。 如果寻度其源流的话,幽与明其实本来是在一起的啊。 这些内容平时只能跟贤者们相谈,怎么敢轻易写成书呢? 如果完全什么也不说的话,又怕是让道绝了。但是将其写到竹帛之上,又怕泄露了天符。所以只好叹息犹豫,反复纠结不止。 丹道的陶治是有法度的,无法详细述说,这里说个纲要,学者们根据这些枝条便可以梳理了。 道家与儒家,有时候会让人困惑,为什么两家有时候看起来是那么得像,有时候看起来又那么得不像 在道教中除了有自己的神明体系之外,同样还有儒家的圣人,而儒家虽然没有道教后来的神明,然而也会有祭祀的仪式,也会有道家的东西在里面。 这个要说,就追溯到上古的时候,按古人的说法,曾经有一个很辉煌的文化,然后这个文化败落了,后来传入了形成了夏商周一脉直到传到了周。 而周末战乱,便是春秋时期,后来按《周本纪》记载:“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为什么要提及这个,因为古代周是宗法制度,他们知识文化精华,都只在宗室内流传,外人很难得到其中的精华。 这文中提到的三圣之一文王,即是周文王姬昌,是他将周易演成了六十四卦并结了爻辞,而姬昌的易学便在周王室中流传。 按记载,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直到公元前五百多年前,从来没有人看到过真正的易书是长什么样的,后来是周王室衰微,公元前五百四年,晋国国君派使者借着国事的借口,得到阅览了《易象》一书。 当时的易分为两部,一部是《易象》一部是《周易》,而《周易》这本书连当时的周王室内部都是秘密相传。 三圣之一孔子,本来是鲁国人,因机缘巧合认识了周室藏书的管理者老子,也就是道家的祖师了,为免繁琐,以下暂不以祖师称之,心中恭敬便是。 老子既然掌握周室书籍,所以这些必然是阅读过的,而且有一定程度的深入造诣,不然也不会担任这个职务。 所以虽然整部《道德经》里虽然没有谈易,然而整个道家历史上却一直关注研究并周易,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记载老子这样说的:“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意思便是老子在世时,如果不是一百六十多岁,那么便是二百多岁。 这是因为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但到战国时期老子还在,所以至少要在百岁以上,现代人受到思维的局限,所以大多难以理解。 所以现代人大多怀疑当年对老子的描述,便是从年龄上下手,认为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即使是如今只要环境好,空气好,在世活到了一百三十岁仍然健在的老人全国数来也有不少位,并不足为怪。 如果又有修行,本就能延年益寿,照少了算活到一百六十多岁,也并非不可思议的事。古今历史上记载超过两百岁的人也有不少,只是资料太少,难以考证罢了。 更何况《黄帝内经》中有请问“上古之人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之说,也不是空穴来风之事。 话归正题,说到孔子后来终于得到了《周易》,至于怎么得到的,史上似乎并没有详细记载,如果按史推敲,应该是在周游列国时四处搜集而得,按司马迁的说法,孔子原来搜集有三千多篇,经过他精心挑选后,留下来了现今传世的诗经305篇。 总之他拿到以后,其时他已经五十余岁了,所以在晚年反复读易,并把自己的理解与心得教授给了门人弟子,还有一种说法,是《十翼》非孔子亲写,而是后来他的门人弟子后来汇编他的学说,而编成了《十翼》。无论哪种,孔子最大的贡献其实不在于解不解易上,而是将周易传播到了天下。…

Read More

聊聊周易参同契(十八): 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

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冰雪得温汤,解释成太玄。金以砂为主,秉和于水银。变化由其真,终始自相因。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谷,覆鸡用其卵。以类补自然,物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流不炎上,火动不润下。时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据按依文说,妄以言为之。端绪无因缘,度量失操持。掏治羌石胆,云母及矾磁。硫磺烧豫章,泥于相炼治。鼓下五石铜,以之为辅枢。杂性不同类,安肯同体居。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管窥不广见,难以揆方来。 胡粉从化学角度来说,便是碱式碳酸铅,它与砒霜类似,也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可以杀死癌细胞,并且能够能直接杀灭寄生虫,并有制止出血与粘液分泌的作用。 只是它具有毒性,所以服用过量,会导致胃肠炎并诱发全身中毒,长期外用,能被皮肤吸收积蓄体内,则会导致腹痛、便秘、贫血等慢性中毒。 所以非是特别的医疗作用的时候,是不会使用的。 中国历史上,在先秦的时候,曾经使用它作为女性化妆品,可以用于肤色的美白,不过后来却是不用了。 现代也被用来做过油漆制品,因为无论是生产还是应用过程中,都容易导致铅中毒,所以近年来改用二氧化钛了。 古代制作胡粉的办法,是把一百斤铅熔化之后再削成薄片,卷成筒状,安置在木甑子里面。甑子下面及甑子中间各放置一瓶醋,外面用盐泥封固,并用纸糊严甑子缝。用大约四两木炭的火力持续加热,七天之后,再把木盖打开,就能够见到铅片上面覆盖着的一层霜粉,将粉扫进水缸里。那些还未产生霜的铅再放进甑子里,按照原来的方法再次加热七天后,再次收扫,直到铅用尽为止,剩下的残渣可作为制黄丹的原料。 这个胡粉的制作过程,它并不是用大火来进行烧制,而是用的文火温制,才能形成了胡粉,如果采用大火,碱式碳酸铅受热又会分解成氧化铅与二氧化碳。 而氧化铅与碳加热又会变成二氧化碳与铅,所以说”色坏还为铅“,从现代来看,实际上是一个化学的反应的过程。 冰雪得温汤,又会化成水,从现代来看,这是一个物理变化的过程,金以砂为主,秉和于水银,这是指金会溶解于水银之中。 “变化由其真,终始自相因”,是指外丹术中,无论发的什么样的变化,本身都是道理的,并非是胡乱进行转变。 所以魏真人教导说,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外丹烧炼者,那么需要明白,物质的转变都要依其类的道理。 比如种植禾苗,便用谷子,要孵小鸡,就让鸡去坐在蛋上孵,这样去分好种类。法于自然,才能把握其中的奥妙变化。 用鱼眼睛是不能当宝珠,用蓬蒿也不能当茶树,只有同类的才可以进行转化,不然的话是不能成功的。 燕雀生不出凤鸟,狐狸兔子无法养育马,水不会往上流,火动也不会向水一样往下。 然而,这世上有很多学士,虽然才高聪慧,却花了大量的财力却无所得,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些道理。大多不是死板套经文,便是凭己意胡乱妄说,结果毫无道理,也没有了端绪,对于比例用量的把握也全然混乱。 于是去掏治羌石胆,云母,矾石,磁石,用又硫磺来烧豫章,或者用泥土与水银来炼制,再或者配上五石来胡乱搭配,这些都是杂七杂八的东西,怎么可能合到一起去呢? 结果就是折腾来折腾去,结果只能是失败,从小炼丹炼到头发也白了,于是中年的时候反倒是怀疑这些是真是假,于是干脆也走上邪路,去忽悠别人去了。 这都是因为见识不足,所以不能把握到要领啊。 虽然这一章节说的外丹炼制,实际上它的道理是各种都是相通的。 今世其实有很多教人修丹道的,其实并没有搞明白丹道的道理,自己也是胡乱修行,结果自己也没有修行出什么成果出来,于是自己也开始怀疑,究竟有没有丹道这回事了。有一些人也干脆走了上邪道,四处广开培训班,教授那些其实他们自己也稀里胡涂的功法。 甚至连《周易参同契》本身在现代也被一些人胡乱解释,像市面上常见到的一些书,对于门槛之外的人来说,看似语言通俗易懂十分有道理,然而实际上只要稍具备一些专业的天文知识或是术数知识,便能看出其中大量荒谬之处。 如此扭曲魏真人当年的用意,不可不谓之憾事。

Read More

聊聊周易参同契(十七):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伏食之,寿命得长久。土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吒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本草崇原》中云:巨胜一名胡麻,一名狗虱。本出胡地,故名胡麻。巨,大也。本生胡地大宛,故又名巨胜,八谷之中,唯此为良。寇宗曰∶胡麻正是今之大脂麻,独胡地所产者肥大,因名胡麻,又名巨胜。 巨胜更为通俗的名字便是芝麻,按记载气味甘平,无毒。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 芝麻的制作是有讲究的,现代的芝麻制品很多,其实大多是浪费,所以效果不佳。古人说常食芝麻与蜂蜜调和为丸便可以使白发变黑,于是有些人尝试做来吃,却效果不好。 这是因为没有注意材料的,因为芝麻的制作,首先要九蒸九晒,如此才能让芝麻功效发挥到极致,并且调和的蜂蜜,一定要去用乡间找原产的蜂蜜,最好买超市里的成品。 因为成品的蜂蜜在工艺中,大多会使用高温,这实际上会破坏了蜂蜜中的成分,并且很多商家为了减少成本,会往蜂蜜里兑入白糖水,或是加入淀粉,自然吃了便没有效果或是效果不佳。 至于网上不少地方卖的很多声称是九蒸九晒的芝麻,其中可能有确实有真的,不过毕竟是不可把控,所以最好还是自己亲手去做更为妥当。 正由于芝麻有不少可以体验得到的效果,并且可以延年益寿,所以这里说巨胜尚且还能延年,如果是还丹自然就更有效了。 有什么效呢?金性是不会腐朽的,所以是万物之宝。如果将炼丹的人,将它伏食下去,便能让寿命长久了。 这里说的是”伏食“,而不是服食,是因为伏食是配合用气来食,并非是简单的吃食。 伏食之关键解释在“土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一句,当知戊己土实无形象,游于四季,即季月之中。 凡一季之中,首月称仲,次月叫孟,末月则是季,凡是季月都是属土的,而它们又分布在五方上,于东则为辰土,于南则为未土,于西则为戌土,于北则为丑土。 丑土为金墓,合子水 辰土为水墓,合酉金 戌土为火库,合卯木 未土为木墓,合午火 合水者得金,合金者得水,合木者得火,合火者得木。 木为东三,火为南二,互墓合而得。 水为北一,金为西四,互墓合而得。 故而如此东三南二共成五,北一西四共成之,天干得之,地支亦得之,天地俱得五行相攒,故化天地归。 此即守界定规矩是也。 所得之得金砂,可以入五脏之内,散于四肢,熏蒸百窍,如雾状散布于全身。 由于金性不朽,它能够将不朽的特性,赋予到人体之中,于是人的肉身便会得到滋养,皮肤会变得光滑,面色会变得鲜活,白发会变黑,牙齿也会脱落长新的出来,老年人会恢复年轻的样子,老妇人也会亦成小姑娘的样子。 而当彻底形改换之后,便免除了世间的祸患,于是就可以称是真人了。 正如前文所说,这其实是在谈炼形,然而魏真人是外丹大家,所以改形之法,完全可以凭借高超的外丹技术来实现。 外丹改形之术,在史上多的有记载,而且大多记载出自名人之手,所以多为可信。 比如说,在宋代的钦天监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自己的亲自见闻:“供奉官陈允任衢州监酒务日,允已老,发秃齿脱。有客候之,称孙希龄,衣服甚褴褛,赠允药一刀圭,令揩齿。允不甚信之。暇日,因取揩上齿,数揩而良,及归家,家人见之,皆笑日:“何为以墨染须?”允惊,以鉴照之,上髯黑如漆矣。急去巾,视童首之发,已长数寸;脱齿亦隐然有生者。余见允时年七十余,上髯及发尽黑,而下髯如雪。” 第一个是说一个叫陈允的官员,在衢州担任监酒的职务,年龄很大了,头发也秃了,牙也掉光了,一个穿得烂烂,叫孙希龄的人,送了他一些药,让他涂在牙齿上。陈允其实不太信,然而有一天闲的时候,就取了一些涂了下试试,后来回家时,家里人见了就笑他说,为什么用墨把胡子都染了。 陈允非常很吃惊,赶紧去照镜子,发现自己上面的胡子变黑了,然后急忙解下巾帕,发现头发不但全黑了,而且还长出了好几寸,连脱落的牙齿也隐隐开始生了出来。 而我(沈括)见到陈允的时候,他七十多岁了,头发与上面的胡子全是黑的,只有下面的胡子是白的。…

Read More

聊聊周易参同契(十六):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

子午数合三,戊己号称五。三五既和谐,八石正纲纪。呼吸相含育,伫息为夫妇。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为鬼,土镇水不起。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三性即会合,本性共宗祖。 颠倒图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子午相颠倒,构成午加子,未加丑,申加寅.........周尽十二位,人的光本来是在上的,惟修炼时运光下照,如此便构成了颠倒图式。 正所谓“机在目”,一动而全动,天机一变,而万物皆变迁。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万物混沦之时,未有情状,无有形质,皆为一气,此无生无死,无死无生,惟借一观,便得生死,故“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太极始判,遂有阴阳,阴阳既定,故五行出。 依颠倒图而说,子午数到寅,得九数,丑未数到寅,为八数,寅申数到寅,为七数,以此类推,如果再推,便可得到,午子三,这便是子午数合三的来历。 为何如此解读?答案在第四十六章中。 所以在此中可推得太玄数,而太玄数通过大衍术算,又能推得纳音,此不细表。 故依河图数,子水主一,午为火主二,遂得数合三,又子为六数,午为七数,相加得十三,过十同得三数。 戊己如何又合五?坎纳戊,离纳己,坎离交会的时候,戊己便凑在一起,而天符遁甲于戊,甲己相合化归于土,余戊在天干第五位,所以戊己数合成了五。 五数可说是非常重要,若是简单而言,它代表着五行俱全,故而无物不包,如依数理而言,便是最小用于模拟万物间两两差异关系的符号,得用五个,此在数学可证。 如古希腊或古印度诸教,早年皆用四元素说构建体系,有着明显的缺陷,因为仅用四种元素化成符号模拟不了完整的逻辑关系,这直接导致了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与模糊。 当然这种偏差与模糊也衍生出来了古希腊或古印度诸教的特殊文化思想。 古希腊在考虑到气论时,最初可以说是接近了本原的讨论,然而后来又含糊了气与风关系,实际上使得气的概念被风的概念给掩盖了,于是导致了各种混乱。 柏拉图为了弥补理论上的缺陷,于是又提出来了第五元素,实际上这是走上了歧路。而且显然西方炼金术的认识更要晚些,只知是炼制哲人之石的重要的环节,通过哲人之石能使人回归神性,然而具体是什么却是众说纷纭。 于是有人说是最纯粹的银,又有说是人的精神,又有人说是红色的粉末。 以致于在炼金术中,将哲人之石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白色的,一个红色的,它只能将贱的金属变成银,而红色的才真正能够将贱金属变成金,所以又有人认为白色的就是红色的不完全版。 这个看起来会与中国炼丹术有相似之处,虽然欧洲炼金术托名甚远,然而实际上真正的源流是炼金术深受中国的外丹影响,在唐朝传到阿拉伯,然后又从阿拉伯传入到欧洲,这中间的演变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中国的文化中的五行表达时,表达的是一种循环的动态转变,而并非静态的元素构成,实际上与西方所理解的元素完全是两回事,一直到了近代的汉学家对于五行都很难翻译得当,目前认为最好的翻译是翻译“the five changes”,即五种改变。 对丹道了解后,可知这个哲人之石中的银其实是一种象征,银白一片在内修而言就是性光的显现,而这个与认为精神的一种体现是说得通的。 所以在精神炼金术来说,会认为哲人石是最高精神和最完美物质的统一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哲人之石的红色,等同于外丹术中的红铅,它是由银白中的真铅变化而来,然而有很多砖家们,将哲人之石与金丹相等同,实际上是脑子坏掉了,因为金丹最后合成的内景是紫金色,与“红色”完全不同。 换句话说,其实理解西方的炼金术思路并不难,因为他们将土与五行的土金搞混在一起,然后又跳过了五行中的金,直接转而求所生的水中金。 同样的情况也在印度诸教修行法门中出现,而西方在古希腊文化影响发展起来,同样也导致了残缺的出现。 比如于印度诸教中,模糊用一空,以为本源,却未知其本为五行之金,因为金性本空,所谓诸多论法,只不过是将其深刻化。 印度基本上没有文本,大多经典都是口口相传,现代留传下来的印度经典,源头产生是很早,不过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了后来的人为添加与修改,所以基本上能看到五元素说的,大都是商羯罗之后的影响与改造。 之后的印度学说基本以此为主,由于印度一向重视的是感觉体验,所以印度教中五元素并非是客观存在,而是观察经验的感受合集。 它们是由五种感受所定出来的,如土可以听摸看尝闻,水不能闻,但可以听摸看尝,火可以听摸看,风可以听与摸,但其它都不行,最后一个是空,别名也叫阿卡萨,在19世纪末的西方神秘主义和精神主义中被引用,代表存在而不能被察觉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