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中的女神形象

在原印度教中女神的形象,大多具有邪恶的性质,只有极少数的有正面的形象,这是由于印度文化的影响,女性的地位低下导致的。 陀罗˙卡达伐罗(Dara kadavara):印度辛哈罗族(Singhalese)的象之女神。陀罗是牙的意思。在佛教的影响下,他的形象转变为会带来疾病与衰运的恶神(而而且连性别也转变成男性神),人们举行戴面具跳舞的仪式来驱散他。 伽梨女神(Kali):为湿婆神(Siva、Shiva)之妻的最高女神「提毗」(Devi)拥有诸多别名,迦梨女神即是别名之一。提毗又被称为「黑地母神」,迦梨女神则表现出她的性格中最恐怖的部分。 阿罗乞什密(Alaksmi):与司掌福德的女神罗乞什密(Laksmi,即吉祥天)相对的女神,为罗乞什密之姐(不吉祥天),形象为一骑驴丑陋老太婆。 鬼母(Hariti):在日本以「鬼子母神」之名而广为人知的神格。在原本的印度神话中被称为「诃利底」,尽管诃利底的孩子如此众多,但她却是会攫取他人孩童而食的鬼魔。 底提(Kotavi):是众达伊提耶的守护女神。为达伊提耶王子波诺(Bana)之母,其名意为「裸女」。 曼度陀哩(Mandodari):阿修罗的建筑师玛耶之女。与魔王拉瓦那生下因陀罗耆特(Indrajit)。 摩哩(Mari):印度南部原住民达罗毗荼族(Dravida)的女神。当地视之为天花的女神,深深畏戒她。但其他地方则信奉她为雨之女神。 尼迦娑(Nikasa):拉瓦那之母,为罗刹女(Raksasi)。不过另有一说拉瓦那之母为普苏婆提迦达(Puspotkata)。 尼昆毗罗(Nikumbhila):楞伽(Lanka,罗刹之都)的罗刹娑守护女神。据说是以人肉来祭拜此女神。 普苏婆提迦达(Puspotkata):住在楞伽(罗刹之都)的罗刹女(Raksasi)。为拉瓦那(Ravan)与其弟鸠姆婆迦哩纳(Kumbhakarna)之母。 布陀那(Putana):魔王伯利(Bali)之女。欲吞下年幼时期黑天(Krsna),却反被黑天杀死。 辛悉迦(Simhika):为一罗刹女(Raksasi),猴王哈奴曼与她战斗时,故意让她吞入腹中,后破其肚而出。 罗刹女(Raksasi):罗刹族的女性。 湿陀罗(Sitala):印度南部的天花女神。名字有「颤抖」或「发寒」的意思。 楼陀罗尼(Rudrani):楼陀罗(Rudra,为暴风神)之妻。出现於森林深处,会带来疾病、死亡、与恐怖的残酷女神。 苏优那(Sthuna):夜乞叉(Yaksa)。因他与图婆陀王(Drupada)之女悉迦帝尼(Sikhandini)交换性别而成为女性。 首哩薄那迦(Surpanakha):楞伽(罗刹之都)魔王拉瓦那之妹,为一罗刹女。其名意为「爪如扇子般的女人」。 陀罗迦(Taraka):达伊提耶之女。也有人说她是恶魔孙陀(Sunda)之女,或是又乞叉须吉图(Suketu)之女。 提哩遮陀(Trijata):当罗摩之妻悉多被抓到楞伽岛时,罗刹女提哩遮陀成为她的朋友来安慰她。 弗栗多(Vritra):古代印度的强悍魔怪。照婆罗门教圣典『梨俱吠陀』所载,她乃是阻塞河川带来乾旱的邪恶大蛇,或说是龙。被因陀罗击退。   印度教本身就非常信仰女神,这与早期的生殖崇拜是分不开的,在现代印度教流派中的性力派就是主要崇拜女神的流派,而且印度教是神殿人员众多的宗教有三十亿神之数,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女神,她们相应的是三大主神的妻子,因为是主神,所以主神的妻子,正面形象是占得较多的。 1、梵天的妻子萨拉斯瓦蒂 萨拉斯瓦蒂是诗歌和艺术,也叫辩才天女,集美貌和智慧与一身的女神,传说她是由梵天创造出来的,后来和梵天相爱并且结合,而这就犯下了乱伦之过,为此梵天付出了代价失去了一个头(梵天为何会失去一个头成为四首有很多种传说,不过一般都认为这个头是湿婆出手毁掉的,某传说中,梵天的第五个头就是因为他娶了自己的女儿而被破坏神湿婆砍掉的。)。 在印度神话中,辩才天是智慧、辩论、财富的女神,《喀毗耶普舍》中就将她视为韵律诗之守护神,掌管言语。《梨俱吠陀》中,她是一条河及河川之神的名字,能 除人之秽,给人财富、后代、勇气。《梵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她变为语言女神。后传说她是语言、知识女神,是梵语及天城体字母的创造者,掌管诗歌、 音乐,是艺术和科学的保护者,因其多智善辩,成为智慧与雄辩女神。有时也作毗湿奴之妻。她皮肤白皙,身坐莲花宝座,坐骑是天鹅,生有四臂,分执琴、经书、 念珠和莲花,象征艺术、智慧与写作及虔诚。…

Read More

雍正皇帝处死的道士贾世芳

贾士芳是白云观的道士,一般说是, 贾士芳当年曾经装神弄鬼,结果被雍正发现,于是处死。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原因是,雍正首先是承认贾士芳治疗是有效果的,但另一方面怀疑贾士芳试图用治病来控制他,所以把贾士芳处死了。 先看民间传说中的贾士芳,袁枚《子不语》载: 贾士芳,河南人,少似痴愚。有兄某读书,命士芳耕作。时时心念,欲往游天上。一日,有道人问曰:“尔欲上天耶?”曰:“然。”道士曰:“尔可闭目从我。” 遂凌虚而起,耳畔但闻风涛声。少顷,命开目,见宫室壮丽,谓士芳曰:“尔少待,我入即至。”良久出谓曰:“尔腹馁耶?”授酒一杯。贾饮半而止,道人弗强, 曰:“此非尔久留处。”仍令闭目,行如前风涛声。   少顷开目,仍在原处。步至伊兄馆中,兄惊曰:“尔人耶?鬼耶?”曰:“我人耳,何以为鬼?”曰:“尔数年不归,曩在何处?”曰:“我同人至天上,往返 不过半日,何云数年?”其兄以为痴,不之顾,与徒讲解《周易》。士芳坐于旁,闻之起,摇手曰:“兄误矣!是卦繇词九五阳刚与六二相应,阴阳合德,得位乘 时,水火相济,变为正月之卦。过此以往,刚者渐升,柔者渐降。至上九,数不可极,极则有悔,悔则潜藏,以待剥复之机矣。”其兄大惊,曰:“汝未读书,何得 剖析《易》理如此精奥!”信其果遇异人。远近趋慕,叩以祸福,无不响应。田中丞奏闻,蒙召见。卒以不法伏诛。   或云:贾所遇道人,姓王名紫珍,尤有神通,尝烹茶,招贾观之,指曰:“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十二万年,不过如此一霎耳。”   嵇文敏公总督河道时,贾常在署中,人多崇奉之。有不相敬者,贾必拉至无人之处,将其生平隐事妻子所不知者一一语之,其人愧服乃已。又常问人:“可畏鬼否?”曰畏鬼便已,如云不畏,则是夜必有奇形恶状者入房作闹。 由此可见,贾士芳道士在民间说法里,虽然颇有神异,但在心性上并不是很过关,这种性格也是后来为他引来大祸的原因。 在雍正还不是雍正,还叫胤禛的时候,戴铎就曾推荐过贾士芳道士给其算命,贾士芳道士说胤禛“乃一个万字命”,胤禛当时听了非常 很高兴。当了雍正帝之后,龙体有恙,允祥不知道又从哪把贾挖出来了,推荐给雍正。 在清宫档案中,有一件雍正亲笔修改的上谕,据推断是雍正八年九月间所发,在这道谕旨中,雍正说贾士芳的“按摩之术”“秘咒之法”确是“见效奏功”,可是“一 月以来,朕躬虽已大愈,然起居寝食之间,伊(指贾士芳)欲令安则安,伊欲令不安则果觉不适”。“其调治朕躬也,安与不安,伊竟欲手操其柄,若不能出其范围 者”。雍正进而斥责贾士芳“公然以妖妄之技,谓可施于朕前”。 虽然砍了贾士芳的头,但雍正并没有因此失去对道士的信任。据清宫档案记载,从雍正八年闹病到五年之后死去,雍正皇帝参与道教活动一直十分频繁。在皇宫,除了专门进行道教活动的钦安殿外,雍正还请道士们在太和殿、乾清宫等主要宫殿安放道神符板,在他的寝宫养心殿安设斗坛,以求道神的保护。雍正为做法事,还在苏州定做道士们穿的丝缎法衣,一次就是六十件。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仍保存着雍正当年身穿道教服装的画像。

Read More

罗酆

所谓罗酆,又称北罗酆,因为在北方,且有大罗酆山,所以也称作北罗酆,据经载:“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周回,一万五千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洞中有六宫,辄周回千里, 是为六天鬼神之宫也。山上为外宫,洞中为内宫,制度等耳。第一宫名为纣绝阴天宫,以次东行,第二宫名为泰煞谅事宗天宫,第三宫名为明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 宫名为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为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为敢司连宛屡天宫。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洞中六天宫,亦同名相像如一也。世人有知酆都六天宫门名,则百鬼不敢为害。” 六天宫分别是:纣绝阴天宫,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怙照罪气宫,宗灵七非宫,敢司连苑宫。  

Read More

历史上记载的符咒名家

一、擅长符咒术的道僧 张角——东汉时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创立太平道,遵奉黄老及《太平经》,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治病,病者颇愈,自称“大贤良师”。后借治病传教,组织黄巾军,称“天公将军”。 张天师——即张道陵的尊称,又名张陵,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沛国(今江苏丰县)人。据说能善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后世道教徒尊其为第一代天师。其后裔代代承其道法,世居龙虎山,称为“张天师”。 王玄甫——号东华子,汉代人,全真道奉为北五祖第一祖。 《金莲正宗记》谓其白云上真曾授予青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等,故数百岁而无衰老之容。后世将他描述为精于符篆和内丹的仙人。 叶法善——唐代道士。字道元。括苍县(今浙江丽水)人。从其曾祖起三代皆为道士。有摄养、占卜之术,尤擅符篆。据称能压劾鬼神,治疗疾病。据《仙传拾遗》 载:“叶法善……隐于松阳卯酉山中,自号清溪居士。遇仙人授予飞召之法、阴阳+筮、符咒之术。唐玄宗召封越国公,尊为天师,司景龙观主,开兀末尸解去。” 佛图澄——西晋、后赵时僧人。少学道,妙通玄术。自称百有余岁,常服食自养,能积日不食,善通神咒,能役使鬼神,又能听铃声以言凶吉。 万振——字长生,南昌人,得长生久视之道,显晦齐梁间,人莫知其年。有符咒常济物,治人疾苦立效。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建太乙观,迎万振天师居之。后高宗召见问道,待之如师。翌年尸解于京师,落棺时,唯一剑一杖葬之。 陶仲文——明代道士。湖北黄冈人。曾于罗田万玉山受符水诀。擅长符咒及房中术。曾为世宗祈祷治病,世宗病愈,特授少保、礼部尚书,又加少傅、少师。 二、擅长符咒术的方士、名医 赵炳——东汉方士、巫医。字公阿。东阳(今安徽天长)人。《后汉书·方术列传》称其“能为越方”,“禁枯树,树即生荑”。与徐登共为巫医,“但行禁架,所疗皆除”。 徐登——东汉方士、巫医。闽中(今福建泉州)人。有禁咒之术。据《后汉书·方术列传》称:“徐登者……禁溪水,水为不流。” 费长房——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费为汉代人。“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长房后向老翁求得符篆及巫术治病之法,治病无不验。以后符篆被毁,为鬼所杀。 沙门惠怜——《北史·清河王怿传》:“时有沙门惠怜者,能差诸病。病人就之者,日有千数。灵太后诏给衣食事力伏众,使于城西之南,治疗百病 苗父——祝由治病法的创立者,上古之医。 于吉——东汉末方士。琅蚜(今山东省临沂北)人。据《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云:“时有道士琅蚜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后为孙策所杀。 王仔昔——北宋术士,洪州(今江西南昌)人。曾书符疗宫妃目疾,进封“通妙先生”。 王早——北朝术士。勃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通厌胜等术。据《北史·艺术传》载:“时有东莞郑氏,执得仇人赵氏,克明晨会宗族,当就墓所刑之。赵氏求救于早,早为占候,并授以一符……赵氏从之,果如其言。” 介象——三国时代方士。字元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学道于东山,后来成为吴主的方术老师。据葛洪《神仙传》载,介象曾教吴主“隐形之术”。据说“尝为吴良种瓜菜百果,皆立生可食”。又在殿中钓得海中鲻鱼,画符遣人骑竹杖千里之外买姜。 许元长——唐人方士。金陵(江苏南京)人。善书符幻变,役使鬼神。千里之间,可不日而至。 葛玄——三国方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道教尊为“葛仙公”。据葛洪《抱朴子·金丹》载,玄为洪从祖父,从左慈学道,常服气饵术,能用符。每醉辄潜入水底,经日方出。 陈可复——元代方士。号雷谷,能兴云作雨及行禁架术。《宁波府志》云其“以法兴云,须臾雷电大作”,“以墨水噗符,顷即乌云掩月,天雨黑雨”。 赵初场——唐朝方士,处州缙云(今浙江永康)人。字必复。据《处州府志》载,岁旱,初场“呼吸间可致雷雨。时令小儿伸掌书一雷字,阖之开手,即雷鸣,兼能避邪。尝卖雨于临安县,墨汁咒符,雨点皆黑”。 禁神——明代方士。宁州(今甘肃宁县)人。精于咒法。《陕西通志‘胃其“能禁疮毒及蛇虫诸害……凡人求咒疮毒,隔山应气而愈”。 明崇俨——唐代方士。洛州偃师(今属河南)人。传说有“搬运术”,能千里致物,擅符咒。《新唐书·方技传》载唐高宗闻知其有奇绝技巧而任命其为冀王府文 学。为测试其法术,特意让宫女们在一地下窟室中奏乐。然后把他找来,让他将音乐停止。明崇俨用桃木画了两道符,用刀将符插在室上,乐声立刻停止了。据演奏 音乐的宫女们说,他们看见了一条怪龙,恐怖万分,吓得停止了演奏。 据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谈,有位姓吕的道士,很擅长符咒术,曾经在司农田山疆家做客,田请很多宾客一同来赏花。客人中有一个士人的言词庸俗下流, 很扫客人们之兴。另有一青年举止轻佻,斥责士人并同其几乎闹得就要动手了。一老儒生近前劝解,两人都不听,老儒也气得愠怒形于色。吕道士见此情景,向小童…

Read More

道教雷法流派及其特点

所谓“雷法”是一种结合人体内炼以及符咒的道教功法,能够作用於呼风唤雨、降魔抓鬼、祈晴祷雨、止涝旱等诸多方面。根据考证起源于北宋,兴盛在南宋,例如 天心、清微、北帝、神霄、东华、正一、上清诸多派系都有传承。再如当时应雷法而被赵家帝王器重的有王文卿、林灵素、张虚靖……雷法典籍有《道法会元》《清 微丹诀》《法海遗珠》等书中。 雷法将内丹与符籙咒术融为一体,既讲存思、存神、内丹修炼,又讲祈禳斋醮、符籙咒法,是道教诸方术的融合体。 雷法强调内炼是将自身看成一个小天地,又因为“天人感应”,所以道教相信人体内部的器官是可以与天地交相互应的。头是乾天,足是坤地……修炼雷法必须把持 “先天一气”,人降生到世界上,其精气神便逐渐染著种种情欲滓质,不能直接与天地相感,要与天地相通的方法就是通过修炼,去除其滓质,回復到先天纯净的状 态中去,即达到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才能起“天人感应”,即以我之气合天地之气,以我之神合天地之神。如此,呼召风雷,求雨得雨,求晴得晴,无往不可。 《道法会元》卷一《道法枢纽》云:“道贯三才为一气耳,天以气而运行,地以气而发生,阴阳以气而惨舒,风雷以气而动盪,人身以气而呼吸,道法以气而感通。 善行持者,知神由气,气由神,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气冲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祈以养其浩然者。施之於法,则以我之真气合天地之造化,故嘘 为云雨,嘻为雷霆,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神自伏。通天彻地,出幽入明,千变万化,何者非我!”王文卿在他的《雷霆梵号咒》中还说到“傍河柳树吹风倒, 抱著嫦娥也不惊”之句,可见雷法修炼到高层次的威力! 在《清微大道秘旨》也强调了内炼为雷法纲要的思想:“一从溟涬流传至今,绵绵不绝,人人具足,凡圣同真,无欠无余,不增不减。修之内,则遂成至宝,得为至 人;施之外,则和天安地,福国裕民。至於呼沆瀣,吸风云,役鬼神,驱雷电,皆此一真之妙用,出方寸之经纶。” 元末明初清微派道士 赵宜真认为:“清微祈祷之妙,造化在吾身中,而不在乎登坛作用之繁琐也。倘平居能加修德辨惑之功,身中之造化明瞭,静里之功夫又到,至行坛之际,发号施 令,倒取横拈,莫非妙用。”再如张天师《真明破妄章颂》道“此心心外更无法,咒诀符图妙合心,心合将灵为妙用,灵光一点便为符” 同样证明了内炼在雷法中的重要地位。 那为什么要在雷法中如此强调内炼呢?这是因为要祛除杂质达到“纯真”,然后通神,通神亦可唤风召将,役鬼神,驱雷电……白玉蟾《玄珠歌》注云:“雨者肾水 也,运动自己阴海之气,遍满天地,即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炎炎大火,烧开自身气宇,乃晴也。”“心为邓帅,肝为辛帅,脾为使者。意诚则使者至,肝 怒则辛帅临,心火奋发则飆火降。”都是说明修炼的纲要。 拥有了内炼功夫,运用雷法那就是一些驱邪、役鬼神、祈雨……法事了。例如《道法会元》卷七十七《祈雨诀》云: “先存神,运祖气归肝宫,九周,令木气盛,运行至絳宫,生心火,三周,令火旺盛。先教阳极,庶几阴生也。然后以此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七周,要令水 旺。方以此水克火,五周,克得火都消灭尽浑,无一些火气。五行之气都化水,归黄庭,升上风池,透出两耳,则为风;升上山岳,透出神庐,则为云;以雷局作 用,升上顶门,吸喝出,则为雷;升上泥丸,入华池,运神水喷噀,则为雨;升上絳宫,闪目出,则为电。五事都只从黄庭一个作用中化出来。” 雷法门派繁多,从雷法而论,有神霄雷,玉枢雷,大洞雷,仙都雷,北极雷,太乙雷,紫府雷,玉晨雷,太霄雷,太极雷等。就门派而言,有神霄派,清微派,天心 派等诸多门派,且支派繁多,就神霄派而言。"王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宏犹至。"–(明·张宇初)。 雷法派法深效宏,所以不但自身支派繁多,且正一等派也都吸取了雷法中的部分内容。道教金丹派南宗从张楠开始即兼行雷法,白玉蟾并撰有多种雷法著作,各派在 施行雷法中,符录、将班及行持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不论何派,均以自身的内丹修炼为本,雷霆起于五行? ;人能聚五行之气为五雷,则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一气神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所以养其浩然者,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气,合 天地之造化,故能嘘为云雨,嘻为雷霆。"–《道法会元》。…

Read More

论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响及之二佛经真伪问题

关於佛经的真伪问题,常会被人问及。世人多以为受道教影响的,即是伪经,不受影响的为真经;有梵本的为真,无梵本的为伪;印  度僧徒所写的为真,汉地佛徒所写的为伪。但这些判经方式,毕竟不  能无争;今析述於下:    一、据书籍真伪的定义言——本人亲自撰写为真,此外为假 世人所谓的真伪,从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民.梁启超《古书真为及其年代》、  民.张心澄《伪书通考》等人所说的真伪来说,书籍的真伪,其定义  乃是指该书是否为他本人所亲手写成的而言。然而有的虽是本人所写  ,但成书既久,经历朝代既长,便难免有後人增补删定的现象,如此  则真中有伪;而有的虽非本人所写,系後人伪托,如汉代以黄帝名义  写成的书籍甚多,皆是此类,但此类书中,有的为了取信读者,因而  也有不少辑引所托者的言论文字等,如伪古文《尚书》中,即保存不  少史料,此类书中,则常是伪中有真。此是世俗典籍中所言的真伪;  而佛经的真伪,虽也该由此来做定义,但事实上,则较上述复杂。 我 们如以本人亲自所写这种尺度来衡量佛经的话,那麼佛经便无一本是真经了,佛经都标明「如是我闻」,说明了所述的内容是听来的,既是听来而非手写,便不能说 是其人所作。再者,如把标准放松,说亲自听到本人所说,也可以算真,那麼佛经里,便只有距释迦死後最近,第一次集结的极少数小乘经典为真,其馀皆伪;尤其 距释迦死後甚久,迟至西元一世纪以後才形成的大乘经典,和形成於八世纪  的密教经典,都不能算真经。彼时去佛已久远,而却依然称「如是我闻」;这种情形,就像西汉末、东汉初的人写谶纬书,而依然假托说是孔子所说一样,不能视为孔子真有此说。孔子的年代和释迦相近,东汉初即西元一世纪;两相类推,自然知佛教大乘显密两教的经典,都不能视为真经。 但後起的经,未必比先期的差;汉地撰的经,未必不如印土撰的  经;印度所撰的经,年代也未必全早於汉佛徒的撰经。再论述於下:    二、世人以为:印度人写的为真,中土僧侣写的为伪 佛经既非释迦所作,而大乘经典又是中土东汉时代兴起於印度的  思 想,已无真伪的问题可言,但世人常把由印度传来,有梵本为据,由此翻译来的佛经视为真;中土学高识远的僧徒所作,即为伪;这种心态,实是媚外自弃之说。印 度人写佛经常随时代的变易而有改变;甚且杂糅外道思想名相以入经,甚至把印度的文学作品加上佛说也变成了佛的本生经,如印度古诗《摩罗衍那》叙述一太子, 被後母逐出 国,与妻住於林中,後来妻被劫走,由猴王救出的故事;在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及《杂宝经》中分为两部分来叙述;再者,不仅印度文学、外道说等 引入佛经,更有甚者,连中土的名相习俗及道教术仪等也常见诸佛经  ,如本文前面所举者是。这些杂糅中土名相的地方,也许是印度僧人来华传教时本身所增入,而有的则是印度本土即已受中土影响。 纵使没有上述这些缺失,印度人佛经方面的创作,原也未必能胜过中土,如中土僧人所撰的《大乘起信论》,影响唐代佛教各派甚深,此书甚且被玄奘译为梵文;而藏川的《佛说十王经》则使十王地狱说(注10),成为中土各教的代表地狱。慧能的中国禅,更远甚於达摩来  华所传的印度禅。且禅分印度禅和中国禅,虽有先後之别,却没有人去  为真伪而争执,也没有人因中国禅是中国人所伪,而看轻它不去学它。再说,印度人的地狱说依旧保存在佛经中,但却敌不过藏川的地狱十王说;如此都说明了汉地撰经,未必不如印度所撰。    三、梵本非梵本的问题    汉文书籍向来有版本问题,同样一本书,有敦煌出土六朝及唐的抄  本、有宋刻、元刻、明刻、清刻、甚至民国後的排印本。佛经也一样,  用梵字写的,也应有抄经年代及版本的问题,不能一见梵文写本,就像  溺海者见大木一样欣喜欲狂。必须先要去探讨此梵本的抄写年代,是抄  於西元第几世纪,是十世纪?八世纪?或是更早;且须究明此抄本跟原  撰的佛典是否已有增删,再进而更须探讨原撰此经的成书年代,及其流  传情形,如此方能还其本来面貌。   四、先伪後伪的问题    有人认为汉人所撰为後,印人撰经在先;先撰为真,後撰为伪。其 实这又是不实之言。《大乘起信论》、藏川两种《十王经》等等,其撰  写年代,都不一定是晚於唐宋人所译的佛教典籍。《大正新脩大藏经》  第18册至第21册,收录不少唐及以後印人来华所译的佛经,这些佛经其撰写年代都未必早於《起信论》与《十王经》;大量的密教经典,更是出现在此两经之後。因而以撰成年代的先後,来论优劣及真假,便是幻中增幻,伪中说伪。   五、详本略本的问题    中土佛徒常会把性质相同的一本经,卷数少的称为略本,卷数多的称为详本。并且认为两者是同时并存,皆出自佛说,略本是详本之节录,不是先後产生,只是传入中土先後有别而已。 其实,这种说法也未必正确,证之以书籍的发展过程,同一本经,往往是先简而後繁,并且常随著时代的不同,而续有增删;因而详本、略本,并不是同时呈现的。佛经中如唐.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  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原仅三卷;至宋.施护译《一切如来  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时,则扩增为三十卷;而汉代失名译  《佛说安宅神咒经》,与隋.闍那崛多译《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相较,後者文字转多;又如,唐.菩提流支译《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较诸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多出了许多咒语  和经文;梁.失名译《佛说摩利支天陀罗尼咒经》、唐.不空译《佛  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不空译《佛说摩利支天经》皆是一卷本,但到了宋.天息灾译《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则扩增为七卷本。   佛教如此,道经也是如此,如《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晋世初起,原为一卷本,後来迅速扩增为六十一卷;不仅宗教如此,儒学者的论著如《玉篇》、如《事物纪原》,现存卷次,都较旧书目著录者为多。当然,书籍自成书後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原来卷数繁多,经後  人删减而反少,甚或部分篇卷佚失的现象;但都可以都说明详本、略  本并不是同时并存,而是书籍经历多时的演变过程。据此,世人常把  较原始的本子称为略本,後起的本子称为详本,认为同时并存,皆出自佛说;则反而是昧於对书籍流变的认知了。   中国的道教及思想习俗,不仅影响了汉地的佛教,使它产生本土化,同时也曾影响了印度本土;佛教密宗,便是中土道教和印度佛教相融会的产品。印地兔子成道和月 兔的结合、印度密教的五佛五色五方配置法及中土《大乘起信论》的梵译,都足以说明印度本土确曾受中国道教及思想的影响,那麼汉地的佛教受到影响,便更不在 话下了。 至於佛经的真伪,如以亲自撰写为真,则佛经皆以「如是我闻」起始,便无真经;如听来的也可以视为真经,则第一次集结,距释迦最近的为真,其馀的大部分小乘经典,和起於西元一世纪的大乘、起於西元八世纪的密宗,都应视为伪典。 但 後起的经,未必比先期的差;汉地撰的经,未必不如印土撰的经;相反的常有後出转精之作,且中土佛徒所撰者,能以中土思想弥补印度之不足,常有独到之处,因 而中土佛徒所撰的经典,有许多不论在年代先後及哲理上,都远胜过印度佛典,如《大乘起信论》的撰作年代,即比大多数的密教典籍早,在哲理上也远比小乘的一…

Read More

论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响及佛经真伪

萧登福 国立台中商专国贸科教授  中华佛学学报 第九期 (1996.07.出版) 提 要: 世人大都认为佛教影响道教;而佛教是否曾受道教及中土文化影响,及佛经是否存在著 真伪的问题,则是长期来较被忽略,甚至是被否定的。其实我们翻查佛藏,常会看到佛典中,杂有道教术仪,甚至符录;因而佛教是否曾受道教影响,应不难辨识。 两教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我们由经籍文献来看,佛教受道教影响者,如密宗金胎两界曼荼罗,仿自中土帝王郊天祭坛及道教九宫神坛;而《佛说安宅神 咒经》、《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等,系由中土宅葬之说及道教南北斗主掌人间生死寿命说而来;又《佛说七千佛神符益算经》则是抄袭道教 《太上老君说益算妙经》、《佛说三厨经》抄自道教《老子说五厨经》等等;至如思想上的,则道生、僧肇杂有老庄思想,《起信论》有庄子道体说的影子,唐代宗 密用道教太极图来解说唯识,清代行策以太极图来论述禅门曹洞宗风等。 至於佛经的真伪问题,世人所谓的真伪,从明·宋濂《诸子辨》起,至民‧张心澄《伪书通考》 止,诸家所说的真伪,乃是指该书是否为他本人亲手所写成的而言。如以此角度言,佛经都以「如是我闻 」做开始,便无真经。且大乘和密教典籍成书更晚,亦无须争真伪。而世人误以印度人写的为真,中土僧侣写的为伪;或以有梵本为真,无梵本为伪;及先撰为真, 後撰为伪;以及误信经书详本略本是同时存在等;都应与事实有别。其实,经书只应分好坏,不必执著真伪梵汉;争论经书真伪,反不如去探讨它的撰写年代,及其 对後世的影响与贡献,来得有意义。(编者按∶佛教学界向来视在文献上无可考是出於印度之经典。而流行於中国,又兼有本土色彩者,则称之为「伪经」。因之, 凡道士或佛教徒所撰类似之「经名」,通称为「伪经」,唯除六祖之坛经而外。本文系从「常识之角度」,来论佛典之真伪,以阐佛道相互之影响亦信有可徵,故特 推介,以广佛教学术之交流。 ) 关键词:1.佛教 2.道教 3.佛经真伪 世人大都认为佛教影响道教;而佛教是否曾受 道教及中土文化影响,及佛经是否存在著真伪的问题,则是长期来较被忽略,甚至是被否定的。其实我们翻查佛藏,常会看到佛典中,杂有道教术仪,甚至符录;因 而佛教是否曾受道教影响,应不难辨识。至於佛经的真伪问题,则须视如何定义而言;有人以有梵本者为真,有人以经中有受中土影响者为伪;有人以印度人写的为 真,中土佛徒写的为伪;然而这些都应是较为保守的辨识方式。佛教是否受道教影响,及佛经的真伪;这两大问题,已是今日研究宗教学或民俗学者,所宜以开放态 度著力去思考的事,因而谨撰文探讨於下:   佛经是否曾受道教及中土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分两方面来讨论:一是中土佛典是否受道教及中土思想影响;一是印度本土是否受到影响。我们先来论述前者:  一、中土佛典受道教影响情形  世…

Read More

闾山派(二)浙江陈靖姑信仰略述

  陈靖姑除了是斩妖驱魔的英雄之外,还是求子助产的生育神、乞降甘霖的农业神、演唱夫人鼓词的经坛神,为了答谢她,民间兴建了许多夫人庙,年年举行“迎夫人”活动。 (1) 求子助产的生育神。 在浙南农村,陈十四夫人一直被作为送子娘娘,助产保童之神予以供奉,夫人庙内,香火常年不断。如武义县宣平上坦村村风景山下有一石桥,当地称“夫人娘娘 桥”,桥头有一殿称“十四夫人殿”。殿中供奉的有陈、李、林三夫人之神像。陈十四夫人之神像位于正中央,村民敬其为生育女神,凡结婚花轿抬至夫人桥新娘要 下桥步行过桥,入殿敬香,祭拜夫人神像,乞求庇护,早得贵子,顺利生育。相传农历正月十四为陈十四夫人诞辰,这一天,上坦村凡头年生儿者,家家洗石臼,捣 麻糍(年糕),前往村口夫人殿祭献,俗称“大男麻糍”,这是为答谢夫人送子、保媳顺利生产之大恩而特制的一种礼物。大男麻糍重数斤,正面染成五色,由家中 大人专程送往夫人殿供奉,同时焚化五色纸制罗伞、锡纸等物,以谢夫从送子之恩。又如云和县民间,凡子女体弱多病,就要给孩子拜认个“亲娘”,以借助他人 的福气或神佛的力量来保全。拜认亲娘的物件有好几种,其中就有拜陈十四夫人为亲娘的。其拜认的仪式是:用米筛一面,古铜镜一面,孩子衣衫一件,拉在长竹杆 上,树立在屋檐口,备三牲祭品,由道士来祭请陈十四夫人,行认亲娘礼。孩子病好后,每年七月十五日要备办三牲祭品,仍请道士来主祭,祭后用五色彩线一束系 在孩子的头颈上和手臂上,俗称“还俊”。孩子长满十岁,就要杀猪宰羊,作最后一次隆重的祭祀,俗称“满俊”,以报夫人保佑的“俊德”。凡拜认陈十四夫人为 亲娘的,就号为“夫人儿”。 (2) 乞降甘霖的农业神 在浙南农村,凡夏季久晴大旱,危及庄稼,即请闾山教法师翻九台求雨,届时,必抬有呼风唤雨之功的陈十四夫人神像出巡。相传有一次,闽越汀州府一带三年无 雨,大地龟裂,草木枯焦,烈焰烤得巖头起火,百姓扶老携幼到衙门吵闹,知县坐卧不安,衹好派公差四出请法师求雨。先请陈法清,法清求不到雨,按当地风俗, 要上柴牢,甚至被招到干柴上烧化。法清乘机逃了回来,哀求姐姐陈十四代他求雨。陈十四为解救汀州百姓生灵涂炭的痛苦,决定挺身而出。可又想到自己怀孕七 月,万一冲动胎气,血光冲天,非但求不到半滴甘霖,还要独犯天条,获罪非轻。怎麽办呢?她不顾个人的安危,运用“剖腹取胎法”,亲手将自己的胎儿取出,安 放在床上,盖上畚斗,畚斗化作斑斓老虎,站在左边,神鞭化作金龙,守在右边;两把扫帚化作两个老人,站在床头守候胎儿,自己急忙驾起五彩祥云,径往汀州而 去。到达汀州后,她戴好神额,穿起神衫、神裙,左手执神铃、神刀,右手持龙角,吹将起来,口念神咒“一声龙角透天门”云云。衹听三声龙角过去,顿时,东南 西北,四面八方,乌云滚滚,一声闷雷响过,大雨哗哗,百姓齐声叫好。不料,陈十四焉待放下龙角,蓦地云散雨止,一轮轿阳,晒得大地冒烟。陈十四在神坛上看 得分明,原来是五雷神七神雷作梗,命龙王收云禁雨。陈十四以好言相劝不听,怒目圆睁,大吼道:“看刀!”斩了两位雷神。最后,直奔天宫与玉帝论理,逼得玉 帝不得不调动东海龙王到汀州上空,行云布雨三昼夜。顿时,黑云重聚,一声霹雳,大雨倾泻,旱情获得彻底解除。从此,陈十四夫人名闻天下,终于成了催降甘霖 的大恩神受到百姓的供奉。 (3) 演唱夫人鼓词的经坛神 温州城乡,凡演唱陈十四夫人的鼓词《南游记》时,均要设立经坛,俗称“灵经坛”。经坛的主神就是陈十四娘娘,须举行隆重迎送仪式。一般设在娘娘宫或殿宇 内。宫内张灯结彩,搭成“闾山景”,两旁贴对联曰:“挂灯结彩唱灵经,讲经诵词颂神娘”,并设有三界台,另扎三只纸船,以备送耗送圣时用。经坛后首是陈十 四及诸神的座位,座前摆设香案,祭品除三牲福礼及各类水果外,尚有米塑,塑有陈家老少、六姐九妹等。此外尚立有祖师案,竖有圣位牌,他们是玄天上帝祖师、…

Read More

闾山派(一)

一、闾山教的传入和流布 浙江称道教“闾山派”为“闾山三奶派”、“陈十四夫人教”等,系产生于元、明间民间符籙道支派,有人将其划入正一道,其实与正一道并不完全相同。原流传于福建漳州一带, 崇奉临水夫人陈靖姑及林九娘、李三娘等所谓“三奶夫人”。其中尤其崇奉陈靖姑,曾推其为教主,故又有“陈十四夫人教”之称。丽水一带闾山 派师公不论做何种醮斋,其“净坛”时,均须于净水碗内敕夫人名三字;“关奏章书”时,法师须化白鹤飞至福建古田县临水殿请陈十四夫人到坛关奏章书并度达天 庭。据传,陈靖姑曾在福建闾山向许真君九郎兄妹学法得道,后林、李二夫人师事她,亦得道法。福建道士奉其为开派教主,自称“闾山教”,其派诗为: 道高三山龙虎伏,德重五岳鬼神钦。 符驱天下无道鬼,法治山川不正神。 该派自宋朝以来随移民的搬迁,东传台湾,南下广东,西流江西,北入浙江温州,丽水及金华等地。据福建寿甯县下房村《陈氏族谱》载,闾山派道士、村民陈小 五为太平兴国末至咸平间人,此人后迁东瓯下榆洋(今属温州平阳县)定居,可见,闾山教至迟于北宋初年已从福建传入温州。温州的闾山教以苍南、永嘉、泰顺 诸县为着。苍南称闾山派道士为“红师”或“师公”,与来自福建的其他派道士合称为“闽派道士”,长于武场,以铃刀、龙角收妖驱邪,所做的法事有“三元 醮”、“师公拔崇”等,永嘉县的闾山派则单称“师公”而不叫“红师”,亦长于武场,好踏罡踢斗以除妖灭怪,所做的法事有“八卦”、“收殇”等。据该县 老道士何国敬先生说,他的祖上从福建迁居永嘉渠口南山村,自先祖何恭一习闾山教起,传至他时已是第三十三代,计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丽水地区闾山道流传 于景甯、丽水、云和、松阳、青田、龙泉、逐昌等县,除汉族外,尚有畲族移民,包括雷、兰、锺三姓,他们自称始祖龙麒曾在闾山学得驱邪降魔的法术,以后代代 相传,以保佑本民族长盛不衰。所做的法事有“奏名传法”、“做功德”、“打鬼”、“拔伤”、“夫人炼丹”等。金华武义县亦有闾山教流传,为明朝时由福建 畲族移民传入,能做“做丧”、“念符”、“破地狱”、“破血湖”等法事。   二、闾山教的科仪 浙江闾山教的科仪原来均为“武场”,旨在摄妖捉鬼,表演时右手握龙角,左手执铃刀,伴以掷珓杯、摇铃、摔鞭、步罡、捏诀等动作。其服饰,头上裹红绸头 巾,身穿藏青对襟上衣,腰围红色“师裙”,扎红色绑腿,穿戴与台湾“红头法师”相近。近年由于吸收正一道的科仪及其表演形式,因而亦出现了“文场”,旨在 超度灵魂或延年益寿,其表演以诵经、拜忏为主,穿戴与正一道相同。其“武场”科仪除上述提及外,尚有“祈晴”、“祈雨”、“翻巖破洞”、“翻九楼”、“驱 五雷除邪”、“翻三界”、“召开兵”、“过火焰山”、“做五龙闪”、“大罗山”、“小罗山”、“大九州”、“小九州”等等不一而足。 最常见则是:“打蛟”、“跳童”、“拔伤”、“召引”、“十二踏罡”、“炼丹”、“做功德”、“传师学师”、“做丧”、“度关”、“皇君落场”等。 “打蛟”流传于丽水地区龙泉县八都一带畲族村落,旨在捉鬼驱邪治病,多在病人家里进行。据当地老师公兰木又(一九零七年生)口述,他祖宗七代都会做 “打蛟”、可见“打蛟”在佘民中流传至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全科仪仅由师公一人表演,扮演“闾山法师”(村民称其为“先生”)捉鬼抢魂。伴奏五人,其中 两人打铜锣,两人打扁鼓,一人打小钹。仪式依次为:“撒五雷子”、“打头坛”、“点五方灯”、“炼蛟皮”、“会洞”、“行署施法”、“造庙下鞭”、“送魂 衣”、“造九州仙楼”、“放油火”。 “跳童”,既跳神的意思,流行于丽水地区松阳县古市一带村落。于清末从福建传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旨在为病人驱魔除病。一般均在病人家中举行,堂屋正 中放置供桌一张,桌上除摆供品外,尚放置净水碗一只,米斗一只,铃刀、马鞭插在米斗内,另外将毛草纸折成文牌立放在铃刀与马鞭之间。仅由一位师公表演,仪 式包括开坛、净坛、请神、跳神、封厄等,重点则是饰演闾山法师建造东、南、西、北、中五方神楼,捉鬼灭魔,载歌载舞、音乐多用“普界调”。 “拔伤”流传于丽水地区景宁、云和等县的畲族村落。是佘民为死于“天伤”、“地伤”、“水伤”、“火伤”、“刀伤”、“吊伤”、“跌伤”等所谓“三十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