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23 年 11 月 8 日

《发微论》评注

1、刚柔篇 易曰: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邵氏文曰:天之道阴阳尽之矣,地之道刚柔尽之矣。故地理之要,莫尚于刚柔。刚柔者,言乎其体质也。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势,未有山川之可言也。既而风气相摩,水土相荡,则刚者屹而独存,柔者汹而渐去。于是乎山川形焉。 凡山皆祖昆伦,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一本而万殊也。凡水皆宗在海,异派同流,愈合愈广,此万殊而一本也。山体刚而用柔,故高耸而凝定。水体柔而用刚,故上而流行。此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邵氏以水为太柔,火为太刚,土为少柔,石为少刚,所谓地之四象也。水则人身之血,故为太柔。火则人身之气,故为太刚。土则人身之肉,故为少柔。石则人身之骨,故为少刚。合水火土石而为地。尤合血气骨肉而为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二理也。若细推之,凡涸燥,然强急之中有缓弱,缓弱之中有强急,则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也。自此以往,尽推无穹,知者观之,思过半矣。 三符风云涌注:此刚柔只在审气,即得于四象,其至美者为四合之,次而觅于阴阳之合,然又有老阴少阳难言生机,老阳少阴,小有所露,惟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之为正配。 2、动静篇 其次莫若明动静。动静若言乎其双通也。是以古云:水本动,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动。此达理之言也。故凡天下之理,欲向动上求静,静上求动。不欲静愈静,动愈动也。夫山以静为常,是惟无动则成龙矣。水以动为常,是惟无静则结地矣。故成龙之山,必踊跃翔舞。结地之水,必湾环悠洋。 若其偃、硬、强、勒、冲、激、牵、射,则动不离动,静不离静,山水之不融结者也。然一动一静,互相循环。山亦有动极而静,水亦有静极而动,不可执一论,又在人融化之为妙也。 三符风云涌注:静者动之,动者静之,此谓要妙也。 3、聚散篇 其次莫若观聚散。聚散者言乎其大势也。夫山川融结,自有天造地设,障空补缺,不陷不跌。故小聚则地小成,大聚则地大成,散而聚不可以言地矣。何谓聚?山之所交,水之所会,风气之隈藏也。何谓散?山之所去,水之所离,风气之浇染也。 今之言地理,往往多论地形之巧拙,而不明聚散。大势若聚则奇形怪穴而愈真正。大势若散,则巧穴天然而反虚假。压观古人之葬,大抵穴多巧怪。非好怪也,良由得山水之正,则怪穴所为常也。然有大势之聚散,有穴中之聚散。大势之聚散见乎远,穴中之聚散见乎近。是二者有相须之道焉。 三符风云涌注:此中窍者,在于远近,小聚而大散,一时可用也,终不聚也,小散而大聚,凭乎作法亦可发也。 4、向背篇 其次莫若审向背。向背者言于其性情也。夫地理之与人事不远,人之性情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观。其向我者,必有周旋相与之意。其背我者,必有厌弃不顾之状。虽或暂焉矫饰,而真态自然不可地理变然。故观地者以观其情之向。 情向者不难见,凡相对如君臣,相待如宾主,相亲相爱如兄弟骨肉,此皆向之情也。背者亦不难见,凡相视如仇敌,相抛如路人,相忌如嫉冤逆寇,此皆背之情也。观形貌者得其伪,观性情者得其真。向背之理明而吉凶祸福之机灼然。故尝谓地理之要,不过山水向背而已矣。 三符风云涌注:向背之理,不可尽以形观,当以情推,故虽有形离而神顾者,如人远行,而心系家也,更有貌合而神离,其实背也。 5、雌雄篇 其次又当看雌雄。雌雄者言乎其配合也。夫孤阳不生,独阴不成。天下之物莫不要相配对。地理家以雌雄言之,大概不过相对待之理。何以言之?山属阳,故凡山之融结,必遇水之湾环,势虽顺水而来,形必逆水而就。此山水配对之雌雄也。然山之与水又各有雌雄。 阳龙取阴穴,此龙穴相对雌雄。阳山取阴为对,此主客相对有雌雄。其地融结则雌雄必合,龙穴砂水,左右主客,必相登对。若单雌雄不相登对,则虽或结地,必非真造化也。经曰雌雄相喜,天地交通。又曰雌雄不顾不劳看。古人多以此为要妙,亦天地自然之理。 三符风云涌注:山山之相对,有雌雄之别,水水之相成,亦有雌雄之异,然以山论之,阴山阳穴,阳山阴穴,亦是相对也,又论之于水,更谓下关之守,亦如其理,其中又别有秘也。 6、强弱篇 其次双当辨强弱。强弱者言乎其禀气也。夫天下之理中而已矣。太刚则折,须济之以柔。太柔则弱,致须济之以刚。刚柔相济,中道得矣。论地理者必须论其禀气。 禀偏于柔,故其性缓。禀偏于刚,故其性急。禀刚性急,此宜穴于缓处。若复患强来强下则伤龙,弱来弱下则脱气。故立穴之法,大概欲得酌中恰好的道理,不得倚着一偏,绕偏便生病出来,非权衡有定则亦未易语也。 三符风云涌注:时师虽知遇急则避,然时忘缓者,如龙甚急者,用之于偏,然龙来甚缓者,何以用之,是谓倚着一偏之论也,大抵刚以柔济,柔以刚济,明此方全。 7、顺逆篇 其次又当分顺逆。顺逆者言乎其来去也。其来者何?水之所发,山之所起也。其去者何?乃水之所越,山之所止是也。知顺逆者有矣,不知来去而知顺逆者未之有也。夫顺逆二路,如盲如聋,自非灼然有见,鲜不以逆为顺,以顺为逆者矣。要知顺山顺水者,顺也。所谓来处来者是也。逆山逆水者,逆也。所谓去处去者是也。 立穴之法,要逆中取逆,此一定之理不可改易。若又推而广之,则龙有顺逆脉。顺龙之结穴者必逆,逆龙之结穴者必顺。此亦山川自然之势也。大概论逆顺者,要知山川之大势,默定于数里之外,而后能辨顺逆于咫尺微茫之间。否则是黑白混淆,以逆为顺,以顺为逆者多矣。 三符风云涌注:顺龙而逆取,逆龙而顺取者,在于辨其顺逆,山有山之顺逆,水有之顺逆,不可混之。 8、生死篇 其次又当识生死。生死者言乎其取舍也。夫千里来龙,不过一席之地,倘非以生死别之,则何所决择哉。生死之说非一端,大概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脉活动者为生,粗硬者为死。龙势推左,则左为生右为死。推右,则右为生左为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