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23 年 12 月 14 日

真正的全息理论–原来以往大家理解的都是错的

yinfupai--真正的全息理论–原来以往大家理解的都是错的--

全息理论这是一个外来词,最早由加拿大物理学家大卫·博姆(David Bohm)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而来。 但中国古代早就有一物一太极的概念,但描述上不太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因此在一般在术数的应用中,为了解释一些现象,通常引入全息性理论,并且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进行一些实践操作。 例如人体对应什么疾病,有的人发明了掌上或是腹部按照八卦的方式进行全息针灸,然而像这类操作,其实在实践中效果却并不够理想,这是为什么? 这并不是说理论有问题,而是这种使用方式本身就有问题。 如果在网上翻查一般的全息理论介绍,都会说全息理论是指任何一个系统的微小部分都包含着整个系统的信息。 这其实有很大的误导性,因为真正的全息理论包含两个关键要点,即全息性与隐含秩序。 这里来分别解释一下两个概念: 全息性 宇宙和现实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关联的整体,而不是由分离的部分组成的。根据全息理论,每个微小的部分都包含了整个系统的信息,因此宇宙中的一切都与其他一切相互联系。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现象或事件都反映了整个宇宙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来理解和解释现实。 隐含秩序 虽然宇宙看起来是混乱和随机的,但实际上存在着一种隐藏的秩序或结构。这种秩序可能不容易察觉,但它存在于现实的深层次中,决定了物质和现象的表现。通过深入研究这种隐含秩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 这两个概念是彼此关联的,而不是能够切割开的,一旦分开,其实就成了绝对全息论,于是就会犯很多错误。 一般全息论体现的例子,可以用分形之类的概念来体现。 最简单的分形简单就是,复杂的图形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公式反复迭代而成。 比如海岸线的自相似性,比如雪花的自相似性等等。 海岸线的自相似性 三维空间中的分形 全息理论中,虽然主张每个微小的部分都包含了整个系统的信息。 然而,实际观察和实验显示,物质是离散的,由原子和分子组成,而且存在着极小的空间单位,例如普朗克长度,这表明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离散的。 从现代主流科学观点看,全息理论是有问题的。 因为如果全息理论的观点成立,每个微小的部分都包含了整个宇宙的信息,那么物质和空间本质上将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 然而,我们观察到的现实中存在离散性,这与全息理论的观点相矛盾。物质的离散性和空间的有限性是传统科学观点的一部分,而全息理论的提出似乎与这些观点不一致。 同时,从物理学来说,它和量子力学还有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原则相冲突,而恰好这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柱。 现代认为量子力学其核心特征之一是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表明,不能同时确定微粒的位置和动量,或者同时确定某些物理量的精确值。 但全息理论的观点可能与不确定性原理相冲突,因为它像是暗示了一种精确的信息和秩序。 然而物理学本身宏观与微观实际上也是没有统一的,所以只能说这种讨论只能姑且放置一边。 再从统计力学来说,全息理论也与它们相冲突,因为统计力学采用的是基于概率性和随机性的观点,使用概率分布函数来描述粒子的位置、速度和能量等微观参数,在涉及到微观粒子的随机运动和碰撞,这是与量子力学和热力学基本原理相一致的。 然而,全息理论可能暗示了一种更高程度的确定性,因为它认为信息包含在整个系统中,这可能与微观随机性的概念发生冲突。 当然这些冲突,却未必能反驳全息性概念的,因为全息性描述的恰好是它们缺失的部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