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5 年 3 月 14 日

《宗玄先生玄纲论》:畏神道章第二十六

或问曰:人有善恶,天地神明岂悉知之乎?愚应之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夫心者神灵之府,神栖于其间。苟心谋之,即神知之。神知之,则天地神明悉知之矣。未有为善恶不谋于心者,既谋于心,则神道所察,无逃于毫分。无逃于毫分,则福善祸淫,其不差矣。 曰:何为颜生夭,冉子疾,盗跖寿,庄蹻富,楚穆霸,田恒昌乎?愚应之曰:天道远,人道迩,报应之效,迟速难量。故君子遭命,小人有幸,然吉凶纠缠,岂止于一形乎。故经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又曰:其事好还。则报应之道可明矣,何必一切征之于目前乎。 解释:    有人问,人有善恶,天地神明怎么会都知道呢?我回答说:怎么能这样说呢?人的心便是神明之府,而神就是留在心里的。心里想什么,神自然就知道,而神知道, 则天地神明都会知道。因为没有善恶是不经过心里的,既然会通过心,则神道就能察觉。这个是逃不掉的,所以福善祸淫都是被知的。   有人问: 为什么颜回生的儿子早早就死了,而多才多艺、性情谦逊的冉子却躺在患恶疾,身为盗贼的盗跖却寿命很长,同样为大盗的庄蹻却发了大财,人面兽心弑父的楚穆却 能得霸尽天下,而发动叛乱的田恒却气运昌盛?我回答说:天道很远,而人道很近,报应的速度快慢是有别的。所以有君子命中注定如此,也有小人偶尔得到幸运, 然而吉凶是纠缠在一起的,怎么可以只看一面呢?经中说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又说:“其事好还”,这样报应的事就能明白了,何必要盯着当前的这一些 来看呢? 分析:    这一段说明了人神之间沟通的桥梁,比较简洁易懂。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会天理章第二十五

    或问曰:夫人之心,久任之则浩荡而忘返,顿栖之则超跃乎无垠,任之则弊乎我性,栖之则劳乎我神,使致道者奚方而静?愚应之曰:性本至凝,物感而动,习动滋久,胡能遽宁?既习动而播迁,可习静而恬晏。故善习者寂而有裕,不善习者烦而无功。是以将躁而制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贞,将求而抑之以舍,将浊而澄之以清。优哉游哉,不欲不营,然后以玄虚为境域,以澹漠为城阙,以太和为宫观,以寂照为日月。惟精惟微,不废不越,行如是,息如是,造次于是,逍遥于是。习此久者,则物冥乎外,神鉴于内。不思静而已静,匪求泰而弥泰,即动寂两忘,而天理自会矣。故履霜乃坚冰之始,习静为契道之阶。古人岂不云乎,积习生常,其斯之谓欤. 解释:或有人问:人的心,如果放任所想则会流连忘返,让其稍停,心一样会心猿意,超跃于无边无际,既然放任则会影响天性,停歇也会劳累神魂,那修道者怎么才能静得了呢。我应之说:性本来就是凝的,只是遇到了物所以才会动,一遇就动,动成习惯了还怎么能安宁得下来?既然已经适应了迁动,就应该去尝试适应静中的安宁。所以说适应于寂静的容易修炼出成就,不能适应的则会感觉心烦且没有成果。需要遇到躁的时候,用宁来制,而思想不正的时候,以贞来肃清,产生欲望的时候要自我抑制来舍弃,这就是《道德经》中的将浊而澄之以清了。优哉游哉,不去求,不去管,然后以玄虚为境域,再以澹漠为自己的城阙,以太和为自己的宫观,以寂照为自己的日月。至精至微每个细节,也要做到没有疏忽也没有臆想,不但要行动的时候这样,休息的时候也要这样,造次的时候要这样,逍遥的时候也要这样。久久为之,则物虽在外,而神在内仍然能认知,不需要去求静自己就静了,不需要去求安泰也就自己安泰了。这即是动寂两忘,与天理自然相会。所以在霜上走路,只是在坚冰上行走的开始,习静是契合道的阶梯,难道没有听古人说过:积习久了就成了寻常了,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分析:   此段是讲入静之法,所说的人本来性是至凝不动的,只是遇到了外物后才会产生心动。   正如后世到了武则天时期的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六祖慧见到有僧人争论,是门口的幡在动还是风在动,而慧能说是非是幡动,非是风动,仁者心动。   实际上这个概念道家早就认识到了,只是这种认识只是入道之初的东西,所以通常没有花费太多精力讨论。   不过这个问题对于初学修道的人还是很重要,因为修道之初面临一个问题。平时心之所思所想很多,一时静下来,又难免浮想连篇,而要压抑这种浮想,又耗神费劲,以至于为了求静坐时无思无想,而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在上面,结果反而没有起到养神的效果,在静坐后反而觉得很累或是犯困昏昏欲睡。   在这一篇里指出了一种高明的解决办法,即是:并非只是在打坐的时候才要静,而是要平时就养成静的习惯,久而久之,自然就都静下来了。   人的心动,是为了认识外物,但实际上,心不动,一样是可以鉴察外物。   这里假设一个场景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生活在底层感觉生活无望的大龄男青年,坐在公园里,忽然来了一个美女凑过来说话,通常心志不坚定的,此时就会发生心动,然后神魂就会乱了,外表就会手足无措。或类似的桥段,在一些电视剧或电影里也有,这种情况就是所说的心动了,只是这种心动是比较明显的心动。   又如有女性上淘宝,忽然看到一个亮光闪闪的鞋子,顿时非常喜欢,立即就想去买,发生冲动购物现象,这种也是心动了。   这些是人遇外物心动的场景,如果心不动又会如何?心不动,并不影响上述场景中的男青年欣赏对方的美貌,而也不影响上述场景中的女性上淘宝欣赏的漂亮鞋子。   动与不动,在于是欲求在支配你,还是你去欣赏。   动,即是你的心试图去把握外物,然后尝试跟着外物动,跟着外物走,受外物的影响。   静,即是你心如镜,外物投镜中,然后在观察其变化。   这就是物御心动与心静御物的区别,而心静御物只是前半段功夫,在做好这段功夫后,还要心物两忘,这才是入道的基础。   常人不知先要以心静御物,尔后才能心物两忘,或是将心静御物与心物两忘概念混淆,或是狂妄自大,以为自己能直接心物两忘,结果一无所成。   心能御物在现实中是有校验准则的:当能做到时,便能开始影响外物了。如见一花,如果你能做到心能御物,只须说它明日定然枯萎,则必定不会拖到后日。又如遇人随意聊天,你言对方家中北方必放一黑盒,则其物必有,而不会无。又如你见人拎包,言其必定失窃,则此人必会被偷。   这就是一些修行者说的,言出而法随。   对于未有修行的人来说,这种现象也是偶尔会出现的,如偶然之间,说一句断语,结果所论之事竟然应验,又或考试之时,忽觉一题必定选A,毫无理由,也未运算,而答案先得,填之果对。此类非是通灵,皆是偶然之间心能御物所致。   而在佛教,此类多称为神通,但不可沉迷于此,因修行之道,如逆水行舟,如果心动攀附于此,不但毫无进益,修行还会发生退步,结果以有欲而求御,概不能御。故无论道教还是佛教修德,皆认为追求神通会误了正经修行,便是这个道理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