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5 年 3 月 5 日

《宗玄先生玄纲论》:仁明贞静章第十九

       夫仁明而贞静,博达而英秀者,皆天人分气,降生以济时利物也。积世功备,则丹台著名。元贞潜运于上玄,正气密集于关府,自然魄炼而尸灭,神凝而体清,阴滓都销,则合形而轻举。故古之仙者,未始非天人也。使行尸同其所好,不亦难乎。有积修累行而不获升举者,何也?前功未着也。有不因修习而自得仙者,往行克充也。夫功无虚构,善不徒施,不可见为而不得,则于我生怠。睹自然羽化,则谓功不由人,皆失之远矣。         注释:仁明贞静,博达英秀,都是天人所分之气转生人间,降生于世间济时得物。只要积足功行,便能丹台著名,这样元贞便会潜运于上玄,而正气又密集到了关府,自然阴魄炼尽尸气尽除,魂神凝聚而体清,所有的阴滓都被销除了,自然合形就得飞升了。所以古时的仙,没有不是天人的,想要行尸与它一样,这是很困难的事。有积累功德而不能飞升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之前的功行没有了结。也有不是通过修习而成仙的,是过去的功行已经满足了。功行不是虚构的,行善也不是白行的,不能因为看不到而认为没有,这样就生出怠心来。看到自然羽化,便说功行不由人,皆远离正途了。         解析:道教的转生理念是不同于佛教的轮回的,现代佛教的轮回,是站在因缘和合的基础上来看,所以会有前生后世之说,同时现实中也存在多个前世与多个后世的情况,这是单线式的佛教轮回难以解释的。而在道教来说,并不强调轮回,但也不否定,因为轮回只是一个比较狭隘的认知,是气之聚散之中的一种表现而已。          万物皆由气而来,有聚有散,生灵死了魂魄归散,这一切都是气的表现作用,所以气有聚散,有结合,有沾染,有变异,在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后,重新又会变成生灵。而在现代佛教的意识中,仅仅适用于针对死后散之为气时,没有发现大的变异或过多的结合沾染之类的变化时才会比较管用。这也是为什么人要追溯前世,往往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有时还会得到多个前世同时期存在的原因。         为什么总是强调现代佛教,因为现代佛教并不同于古佛教,古佛教认为的因缘和合,其实是气聚散的一种描述,从这种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后世佛教为了夸张渲染轮回转世与因果规律支撑的核心影响,把这个概念扭曲化了,给人的解释是,这一个人去世了,业力随识所转,又会成为另外一个人带业而来,终究业产为果,成为因果的来源,而有同业的,便认为是同一个人的转世。         这里忽视了在因缘和合时,并不是单存的和合,它们之间还会发生交织交融的现象,所以会导致因果定律谬误,以致于佛教人士在现中找寻因果的证明时,通常找出来的都是一些牵强附会,或带有明确伪造痕迹的案例。从唯识角度来说,这里的错误就是把每个人的个体当成了孤岛,而没有考虑到死后的聚散还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佛教在理论上来说是不完善的。         需要严格明确,在这段文字中说的“天人”并非是佛教六道观念里的“天人道”,而是指的最早的神仙之流,佛教的天人道只能对应于道教中的神道,这个要区别开。         说那么多,也就是要明白这里一个观念,善的好的那些气,在结成生灵时就变成了天人,即最早说的仙,而这些天人的气再会再分化,分化出来的会转生在人间,而这些转生在人间的天人之气再化成人,在积修功德之后,又会再变成新的仙。          所以上古的仙多是天人来的,而人是阴阳混杂的,因为有尸气,所以可以称为行尸,让行尸跟仙人一样只积修功行就能成仙,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人还是要修炼的,只有修炼了,才能如同天人一样,同时再积修功行,最终可以证得仙道。          千万不要觉得,看到有人积修了一辈子功行,最后还是自然羽化,就说功行不是由人能控制的,这样就离正道远了。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真人为俦章第十八

       道之所至忌者,淫杀阴贼。此诚易戒。至于小小喜怒、是非可否,人之常情,甚难慎也。都不欲有纤芥之事关乎方寸之中,虑静神闲,则邪气不能入,我志不扰,则真人为俦。又好誉而憎毁者,贤达之所不免。然审己无善而获誉者不祥。省躬无疵而获谤者何伤?以此论之得失在乎己,而靡由其它。故泰然忘情,美恶不动乎衷者,至人哉,至人哉。        解释:修道者最忌讳的是淫杀阴贼,这些很容易戒除。但小小的喜怒,对事物的是非可否判断,是人之常情,很难去防止。遇到这种情况需要不要在意细微小事,思虑安静,气定神闲,这样邪气才不能入。我的志才不会被干扰,这样才能如同真人一样。又有喜欢名声而不喜欢被人攻击,贤达之士也是难免的。但要自己要检查,如果没有什么好的,却得到了好名声,这是不祥之事。而努力去做了没有什么毛病,被人诽谤又能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呢?这样说来,得失是在于自己,而不是由其它。所以泰然忘情,赞美或是毁誉都无动于衷的人,才是至人啊。         分析:这段具体到了生活中处事的方式,总的来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去做到虑静神闲,从而做到养神,而遇到外来的赞美或是毁誉时,都不要去管它,因为如果自己做好了,别人说你不好,对你也没有影响,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却得到了赞美,这个是不祥之事,这意味着你极有可能永远也做不好了。所以主导一切是其实是自己,自己做好了就不需要担心,因为自己的目的是修道,能使神气安和强旺,这个才是目的,其它的都不需要分心。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行清心贞章第十七

    行欲清,心欲贞,言勿过乎行,行无愧乎心,则游于四达之衢。四达之衢者,涉道之通逵也。行之不已,则天地爱之,神明佑之,凶横无由加,鬼神不能扰。若言清而行浊,名洁而迹污,虽丑蔽于外,而心惭于内。心惭于内者,天地疾之,神明殛之,虽力强于道,不可致也。故宁受人之毁,无招天之谴。人毁由可弭,天谴不可逭也。     解释:行动要清爽不能拖泥带泥,心要贞静高洁,不可有阴思怪想,说话不要超过自己的行为,行为要无愧于心,如此则能游于四达之衢,所谓四达之衢,指的就是入道的通途了。如此做下去,则天地会喜欢,神明会保佑,凶横之事不会加事,鬼神也不能侵拢。     如果是说得漂亮但行为肮脏,虽然丑不外露,被掩盖了起来,心则会惭愧于内,而心惭则天地不会喜欢,神明也会厌恶,就算自身很强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宁愿被人骂,但却不受天谴,人毁属于人事,是可以消除的,而天谴则是无可逃避的。     分析:此文与后世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颇有参证之处,言勿过乎行,说到做到,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天天说大话,如摆一幅慈悲心肠悲天悯人状,实际上背后在干肮脏的事,如此是会受到天谴的。人做了亏心事,自然会内产惭愧之心,此心一生,则天地立知,所以会进行天谴,然而,大恶之人,行了恶却未生惭心,此类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     如果是在修炼上,则应该少去谈超出自己境界的东西,更不要故作己懂而胡乱指点别人,因为这样做,本身就会破坏自己的修炼,导致修炼不成功。网上很容易见到滔滔之言,教人如何修炼,然大凡此类,却实际上没有多少修为,在生活中多不过招摇撞骗之辈,便是生活低层却在网上找心理安慰的,凡此类其气运不佳,修炼不得门径,或空知修炼之法,而从未进行过半分修炼,皆是因为高谈阔论所致,以致阳散阴盛,故难入修行之门。     如有些宗教信士书文颇多,传播甚广,俨然一幅几近圣人之象,但最后仍不过疾厄缠身,无奈而逝,且不论宗教中各果位层级如何,在现世中也未尝证得安康无疾而终。这些皆是空谈而致外邪所攻,即使持再多咒,念再多经,修再多法也是无用,因为皆由己造成,如同千里之堤,崩于蚁穴。     故太上感应篇亦云:福祸无门,唯人自招。修道者当慎之又慎,防危杜渐,方是修行上道。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神清意平章第十六

       上学之士,时有高兴远寄,陶然于自得之境,为真仙可接,霄汉可升者,神之王也。虽曰神王,犹恐阳和之气发泄,阴邪之气乘袭耳。可入静室夷心,抑制所起,静默专一,则神不散,而阳灵全。慎无恣其乐康之情,以致阴邪之来耳。古人所谓乐往则哀来,阳衰则阴胜。若有时躁竞而烦悖者,此乃形中诸魄为阳灵之气所炼,阴尸积滞将散,故扰于绛宫之真矣。可入室静虑,存一握固,激其滓浊,候神清气平,然后省己悔过,务令自新,则转合于虚静之途,此亦洗心之一术尔。         理由:学道的人,时常有兴奋的情况,自己感觉良好,陶然而自得,自觉修炼有所进益,这是神旺的表现,但是虽然是神旺,却要小心阳和之气会被发泄出去,而阴邪的气就乘机来侵袭了。这种情况下,应当赶紧入静室,平静自己的心态,静默专一,如此神就不会散了,而阳灵也就是能全。要谨慎小心,不要肆意释放自己高兴的情绪,而导致阴邪来侵袭。古人所谓的乐往则哀来,阳衰则阴胜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是感觉有时烦燥郁闷而悖逆,这是形中诸魄正在被阳气所炼,阴尸积滞之气将消散,所以扰于绛宫,导致心烦意乱,此时当需要入室静坐,存一握固,将阴气激散,等候神清气爽,尔后自思省己悔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则能转合虚静之途,这称为洗心之术。        分析:需要注意,高兴的时候要懂得让自己不要太兴奋,导致阳气散掉,无名烦闷的时候要自己注意驱散,同时如果遇到的是烦闷,必须要配合自思自省,才能真正达到洗心的目的,这两者操作是有不同的,需要注意。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形动心静章第十五

        夫形动而心静、神凝而迹移者,无为也。 闲居而神扰、恭默而心驰者,有为也。无为则理,有为则乱。虽无为至易,非至明者,不可致也。夫天地昼亦无为,夜亦无为,无为则一,而理乱有殊者,何哉。昼无为以明,故众阳见而群阴伏。夜无为以晦,故群阴行而众阳息。是以主明而无为者,则忠良进,奸佞匿;而天下治也。主闇而无为者,则忠良隐,奸佞职,而天下乱也。故达者之无为以慧,蔽者之无为以昏。慧则通乎道,昏则同乎物。道与物俱无为也,奚可以一致焉。故至人虽贵乎无为,而不可不察也。察而无为者,真可谓无为也。        解释:形体虽然动但心是静的,神是凝的但人是运动的,这就是无为。如果闲居但神纷纷扰扰,静默却心神外驰,这是有为。无为则一些会变得有条理,自动有序化,有为则会一切都乱起来。虽然无为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没有完全明白的人,是做不到的。天与地,白天与黑夜,都是无为的,无为则是统一的。但有理乱特殊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因为昼是无为所以明亮,众阳见群关则伏,夜以无为而晦暗,则群阴行而众阳息。所以明为无为的,则忠良多,奸佞少,天下得治。则以阴暗而无为的,则忠良不出现,奸佞多,天下乱了。所以真正明白了,要以无为为慧,避免出现无为而昏的情况。慧则通于道,昏则同于物了。道与物都是无为的,但怎么可能认为是一样的呢。所以至人虽然认为无为非常重要,但是不能不察,要能察而无为,才是真正的无为。       分析:这里重点分析了无为的不同,有无为而阳,有无为而阴的,虽然尚于无为,但要求的是无为而阳,这样才能一切顺利,不至于一切混乱。如何无为而阳呢,便是要用慧,慧就是清明清理有理智的表现,而不是昏乱不知其所以,迷信外物而不能自主。所以必定要是察而无为,才能达到真正的无为。       在修炼中同样如此,修炼之时,虽然虚心忘我,但不可没有自察之意识,必要对自己做好防护,凡有怪异之现象,或有自动而不能控者,皆要心神清醒应对,如此才是真的无为之道。        如一些修炼中,有练一练出现形体四肢自发运动,虽然修练者无心无念,但如此同样不是正途,因为这样身不由己控,看似合于形动心静,但其实这是阴之无为,众阳退而阴气盛,所以会出现乱象,故而身体会莫名运动起来。如是在法术修行中,降乩也好,打神拳之类,虽可资于法用,但如此久久体内积阴,长久则是不良,故时见有当了数十年乩童的,最后还是要走上正统修行的路子,但是此时多比一般人困难多了。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以阳炼阴章第十四

       阳火也,阴水也,冰炭不同器,胜负各有所归。道俗反其情,人各有所炼,众人则以阴炼阳,道者则以阳炼阴。阴炼阳者,自壮而得老,自老而得衰,自衰而得耄,自耄而得疾,自疾而得死。阳炼阴者,自老而反婴,自浊 而反清,自衰而反盛,自庞而反精,自疾而反和,自夭而反寿,渐合真道而得仙矣。是以有纤毫之阳不尽者,则未至于死。有锱铢之阴不灭者,则未及于仙。仙者超至阳而契真,死者沦太阴而为鬼,是谓各从其类。所以含元和、抱淳一,吐故纳新,屈伸导引,精思静默,潇洒无欲者,务以阳灵炼革阴滞之气,使表里虚白,洞合 至真。久于其事者,仙岂远乎哉。        解释:阳火或是阴水,冰与炭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环境下,胜负各有不同。而修道与世俗之情相反,不同的人各有自己的修法,常人以阴来炼阳,而道者以阳来炼阴。阴炼阳,从小长到大然后衰老然后得病,然后死亡。而以阳炼阴,则是从返老还童,从浊返清,自衰而返盛,自庞杂而返精,自疾病而返为健康,自夭折而返长寿,渐合真道,而成仙。所以有纤毫的阳未尽,人不至于死,同样有锱铢的阴气未消除,人也不能成仙。仙是超出至阳而契真的,死者是沦入太阴而会鬼的,这是各从其类。所以含元和,抱淳一,吐故纳新,屈伸导引,精思静默,潇洒无欲,务必要以阳来灵炼革除阴滞之气,使得内外虚白,洞合至真。久久为之,成仙怎么还会远呢?        分析:此段主提出阳炼阴与常人阴炼阳的不同,所谓“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通于此义。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虚明合元章第十三

        道不欲有心,有心则真气不集。又不欲苦忘心,苦忘心则客邪来舍。在于平和恬澹,澄静精微,虚明合元,有感必应。应而勿取,真伪斯分。故我心不倾,则物无不正。动念有属,则物无不邪。邪正之来,在我而已。虽所尚虚漠,遗形能虑,非精感遐彻,则不能通玄致真。故上学之士,怠于存念者,阴尸之气胜也。忻于勤锐者,阳和之神胜也。一怠一勤者,其战未央也。决之者在于克节励操,务违懈慢之意,使精专无辍于斯须,久于其事者,则尸销而神王。神王者,谓之阳胜。阳胜者,道其邻乎。         解释:道不能有欲有之心,有心则真气不能聚集,但也不能拼命去忘心,忘记会导致外邪来压舍。关键要诀只在于“平和恬澹,澄静精微,虚明合元”,这样就会产生感应,而感而应之,应而不取,真伪便能分出来了。        所以说,只要我的心正,则物也正。凡动念也是有属的,所以物也不会有邪。无论是邪还是正的来,都在我而已。虽然所追求提虚寂漠漠,虽忘形而思犹在,但不是精感透彻,便不能通玄达真。        所以,如果学者不去存念,阴尸的之气便会旺盛,而勤于存念者,则阳气和谐而魂神能成为主导。一怠一勤,其战未尽,能下定决心者在于克制自己,勤奋修炼,而不要懒惰怠慢,这样使其精专,久久为之,自然尸气消除而神旺,神旺便是阳胜,阳胜者离得道已经不远了。         分析:尤其要注意,宗玄先生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修炼虽然要消除杂念,求空明之心,但这个不同于坐枯禅,简单说不是完全什么也不想,而是要虽然忘形却念存,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在这里指出,如果忘形忘念,则会出现外邪来袭,喧宾夺主的事。         在很多修炼的实践,时常有人修着修着精神就不正常了,这类要么就是胡思乱想太多,导致杂气而阴盛,内邪始生,又或完全什么也不不想,把自己彻底放空,这样又导致外邪来入舍,看似自己通灵了,或是得到了各种特殊感应,但是这些都是错误的,因为这代表体内已经阴气又生了。        只有虽忘犹存,如此定下,方能终究使神气旺盛,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古人云,神满不思睡,如果修炼后感觉劳累,神气不足,或是犯困,这必然是方向出现了问题,必要自身努力检查,不可有丝毫错漏,如此才能真正找到修炼中以魂神变旺的分寸。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阳胜则仙章第十二

        阳与阴并,而人乃生,魂为阳神,魄为阴灵,结胎运气,育体构形,然势不俱全,全则各返其本。故阴胜则阳竭而死,阳胜则阴销而仙。柔和慈善贞清者,阳也。刚狠嫉恶淫浊者,阴也。心澹而虚则阳和袭意,躁而欲则阴气入明。此二者制之在我,阳胜阴伏,则长生之渐也。渐也者,陟道之始,不死之阶也。        解释:阴与阳相混,从而产生了人,魂是阳神,魄为阴灵。在人受胎之后,气周游全身,而形成了形体,但如此并不是俱全的,因为俱全了,就返归到先天了。所以如果阴气过旺则会阳竭而死,阳气旺则将阴气消而成仙。阳的性质是柔和、慈善,贞清的,而阴是刚狠、嫉恶、淫浊的。如果心思淡泊,则能阳各,如果焦躁而发泄欲望,则阴气会产生破坏作用。这二者的控制其实都在于我,阳胜则阴伏,便能慢慢长生了,此称为长生之渐,渐是修道的开始,也是不死的最初阶梯。       分析:这里需要区别的是,宗玄先生分的是阳神阴灵各自对应于魂魄,同时把柔和、慈善,贞清的气定为阳的,把刚狠、嫉恶、淫浊的气定为阴的,通过这样的阴阳区别,然后提出使阳胜阴销,从而能得到长生。其理由很简单,因为柔和、慈善,贞清是属于生气的范围,刚狠、嫉恶、淫浊的气是属于杀气的范围,人身中生气纳得越多,则生机越旺,杀气纳得越多,则消耗越加迅速。所以在这个阴阳背后还有一个积累的量,这个量的积累称为长生之渐。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学则有序章第十一

        道虽无方,学则有序。故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栖于灵宝,息于洞真。皆以至静为宗,精思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故非至静则神不凝,非精思则感不彻,非斋戒则真不应,非慈惠则功不成。神凝感彻、真应功成者,是谓陟初仙之阶矣。然后吐纳以炼藏,导引以和体,怡神以宝章,润骨以琼醴,皆承奉师诀,研味真奥,则气液通畅,形神合同,不必金丹玉芝,可俟云軿羽盖矣。若独以嘘吸为妙,屈伸为要,药饵为事,杂术为利者,可谓知养形不知宝神矣。不知宝神者,假使寿同龟鹤,终无冀于神仙矣。 解释:道虽然是没有固定的形态结构的,但是学道则是有顺序的。开始应该从正一,然后学洞神,再学灵宝,最后学洞真。凡学的过程中,皆是以静为宗旨,精诚存思为用,并必要配合斋戒,以仁爱的方式待众人。         因为不通过至静,神无法凝,不通过精思,则感应不彻底,而不通过斋戒则诸真不会回应,并且不以仁爱待人,则无功。只有神凝了,感应彻底了,诸真有应,施功有成,这才是初仙之阶。          然后以吐纳导引以使体太和,诵读宝章使神清气爽,再通过润骨,这些都是有师口诀传承,认真研究其奥妙之处,自然气液通畅,形与神合。          这样做了,不需要外服金丹玉芝,也可修炼有成。如果仅仅以嘘吸为用,肢体动作强身,药饵来培元固气,各种杂术而取有利,正可谓是,虽知道养形而不知神才是更宝贵的,即便是寿与龟鹤一样长久,也终究不能成就神仙之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