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3 年 4 月 13 日

道德经注解(二十五):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chì);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善于行走的人,在地上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话中不会有漏洞,善于计算的人,不需要使用筹策,善于关闭,找不到打开的地方,善于结绳作约的人,打 出来的结难以找到如何解开的办法。所以圣人常善于救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时常善于救物,就不会轻易扔弃物品,这就称为袭明。善于为人的,不喜欢作别人 的老师,不善于为人的,喜欢看人的天资。不要总是想着当人的老师,也不要热衷于别人的天赋,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反而不会是那么聪明,这才是真正的机要之 处。      【注】这里用现代文极难解释得清,人的含义与古代的含义有极大的区别,早先人并非是指“人类”,而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 而生者也。”,故阴符经有云“天性,人也”,这里的善为人,代表的是天性之中最贵者,域中有四大,人居之其一。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注解:重是轻的根源,静是导致躁的主要因素,所以圣人终日都是如负重担的样子。虽有漂亮虚荣的东西吸引,但也会仍然超然而处。奈何有些大国的国君,却轻慢天下。轻慢就会失去根本,而浮躁则会失去主宰啊。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在天地之前就有了,静悄悄的没有声音空虚一片,独立而不变化,周而复始而不消亡。可以认为它是天下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强行用用 “道”字来描述,强行用称为“大”,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逝去,逝去到一定程度就称为远,远到一定程度又会返回。故道、天、地、人均可称为“大”,在域中有四 大,而人在其中之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古之“大”字,多指与人相关之物,这里指出"大“并非”大小“之”大”,而是一个强命名的名词,符合这种规律或法则的都称为“大”,而可认知的概念中,道、天、地、人,都符合“大”的规律:发生到一定程度便会逝去,逝去后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之后它又会返回。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二十二):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此句被有些经文放在上一段,但根据上下文,放在下一段,更有道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yù)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仰望言及自然,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之说,是什么导致了这样?天地。天地之中的自然现象尚且不能持久,而何况于人?与道产生共鸣的人会与道相感,与 德产生共鸣的人会与德相感,与失产生共鸣的人会与失相感。与道产生共鸣的,道亦会与其产生共鸣,与德产生共鸣的,德也会与其产生共鸣,与失产生共鸣的,失 也会其产生共鸣。 实证不足以领悟如此的道理,而有人并不去进一步实证它们。光踮着脚的人是站不久的,光跨开了步子而不往前走,自 己觉得自己聪明的并不是聪明人,自己总觉得自己有道理的人是无代让人信服的,自吹自擂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自恃自己的成就的是不会再有进步的。它们对于道来 说 ,如同多余食物,身上的赘疣一样,这类事物都只能带来损害,所以有道的人不会与这些相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