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道德经注解(十六):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达到虚的极致,静到了极致,便会忽然静中生动,万物纷纷芸芸在至静至虚之中动了起来,我反复地观察,发现万物纷纷,都会各自回复到它根源的情况,回复到 根源便是静,回复到静的状称为复命,而复命是长久不变的周而复始不变的规律,所以能称为常,能知常就能总是明白它们的变化,所以知常称为明。如果不知道它 常,而胡乱去做事的话就会做得不好,只有知常才能有容,有容做事才能公正,公正才能控制一切,能控制一切才能合乎天,合乎天才能近乎道,近乎道才能持久, 此时,不具有身也便不会有危险了。 【注:此段与“吾之所以大患,因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焉”有前后之呼应,此段并指出了修炼到“没身”的几个层次, 静,复命,常,容,公,王,天,道,久】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注释:古时候善于修道的人,微妙玄通,深邃而难以被人明白,正因为难以明白,只好强行来形容,像冬天涉河流一样小心翼翼,像很害怕四周人的知道那样,恭敬严肃 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 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不要让它自满自溢的,只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达到虚的极致,静到了极致,便会忽然静中生动,万物纷纷芸芸在至静至虚之中动了起来,我反复地观察,发现万物纷纷,都会各自回复到它根源的情况,回复到 根源便是静,回复到静的状称为复命,而复命是长久不变的周而复始不变的规律,所以能称为常,能知常就能总是明白它们的变化,所以知常称为明。如果不知道它 常,而胡乱去做事的话就会做得不好,只有知常才能有容,有容做事才能公正,公正才能控制一切,能控制一切才能合乎天,合乎天才能近乎道,近乎道才能持久, 此时,不具有身也便不会有危险了。 【注:此段与“吾之所以大患,因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焉”有前后之呼应,此段并指出了修炼到“没身”的几个层次, 静,复命,常,容,公,王,天,道,久】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四):视之不见名曰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三符风云涌注:看不到的称为夷,听不到的称为希,无法触摸到的称为微,这三个,无法区分,所以一起。它不那么清晰分明,也不是那么暗昧不清,连绵不断而无法描述,终是 会变为无,没有形状但可以认知,没有形体而能感受,这种情况称为惚恍,迎面来看见不到它的头,跟随它去摸索也见不到它的结尾。如果能做到遵循根据以前道, 来把握当下的变化,那么也就能知晓以前是如何开始的,这种方式称为便是以道为纪。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阴符派注: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担惊受怕,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地位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 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自己有非常关注与在意的东西,如 果我没有关注与在意的东西,不受外在事物的牵拌与纷扰,那么我还有什么可顾虑与害怕的?所以,以天下为身,就能寄天下,爱护天下像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就 可以托付天下与。更一层,如果以道为身,便能寄道于身,爱道如身,则可合于道。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二):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家阴符派注:华丽的色彩虽然夺目,但会对人的眼睛造成损害(午午自刑),丰富的音乐虽然好听,但会损害人的听力(酉酉自刑),奔驰田猎虽然让人很高兴,但会导致人心狂 放难收(亥亥自刑),珍稀难得的宝物也同时会对生出妨害,所以圣人关注更实在的东西而不是看起来漂亮的或是表面上好的东西的原因就在于此,更注意的是实在 的积累而不是外在的消耗。

Read More

道德经注解(十一):三十辐共一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古代的车轮以三十根辐条为一个轮子,当它们组成轮子时,在使用时,并不需要考虑它们的存在,只作为车轮来使用就行了,泥土用来制作陶器,我们也不必关心它 的泥土,而是直接当做器皿来使用就行了,同样的,打洞制作门窗,我们也不必考虑它是一个洞,因为是将它作为房子这个整体来看待。所以,万事皆含有无之道, 关注部分视之为有,关注的部分视之为无,但同样要知道,有是由无来支撑的。因为有无相生的缘故,有无是不能偏废的,有有则有必有无,有无则必有有,反之亦 然,无无则无有,无有则无无。把握事物,如果是关系它的价值,有什么可利用的方面,就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而可以忽视一些细节,如果是关心它的背后的细节 与背景,那么就要关注它的构成,以此,可以有观其徼,以无观其妙。

Read More

评史蒂芬·霍金《伟大设计》及读后随笔

霍金在《伟大设计》中,开篇提及“哲学已死”,“哲学已跟不上现代科学的步伐,只有科学家才能成为人类求知的火炬手。”,然而在反对牛顿爵士“宇宙必须由 上帝来进行设计”观点的时候,却说“由于诸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宇宙可以且将会从虚空中创造自己”,“自发创造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为什么存在一 些东西而非一无所有的答案”。 依此来说,宇宙产于混沌之中,是从无至有的过程,早在《道德经》中便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的论述,以此来说哲学跟不上科学,反 不如说目前的科学发展是在逐渐地对古老哲学思想的不断探索与证明。所以,此书关于哲学的描述与猜测,太过于失之于偏颇,明显霍金并不了解东方的哲学。不 过,此书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里面有大量的思考成果还是有相当的价值的,只是需要读书的人自己去明辨分析。 如鱼缸里看世界,实际上与井蛙观天是一样的道理,只是鱼缸中看描述的是观察世界的扭曲性,而井蛙观天指的是看到的世界范围的狭窄性,目前人类对于宇宙的观察,也一样是井蛙观天,对万物的理解也难逃出鱼缸里看世界。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类自己是完全不知道世界究竟是不是被扭曲过了的。 那么是否被扭曲过,则要看现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反映到人类的理解空间中又是怎么样的,在探索中结果发现,人类观察到的事物的状态竟然与人类的观察方式有 具体的关系的,人自身的行动对客观的事物也有扰动,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那么既然人参与了观测会影响观察的结果,这就导致了一个混乱的情况:人很难弄清自己造成了哪些影响会导致些什么结果。,既然没有绝对不变的参照物,人一来不知道自己观测是有什么影响,二来不知道观察的世界还是不是被扭曲过,那么这个世界是否就是不可预测与把握的? 这个想法与现实相悖,人能知道自己用筷子能夹起来东西,人知道能喝下一杯水,在现实中,往往是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的,那么在微观世界中如此多的不确定为什 么会导致在宏观的运动表现出那么强的稳定性?说明在背后应当存在一个统一的力量,能使得在局部上无序的东西,在整体上体现中令人惊异地统一性,它能穿越到 微观与宏观,让宇宙能呈现出全息的特性。 在下猜测,应该是时空映射关系对系统变化影响的统一规则影响着这一切,万物运动应该是由时空两种力量进行交织摩擦的结果,变化是未必就是万物在空间中运 动,而是时间造成空间的变化,如同水一样,空间不断的振荡,使得空间的分布不断变化,结果“看起来万物都运动了“,这种以空间自身变化,选取空间中相对固 定的几个星体为时间的计量,客观的最大化反映局部相对运动。 这种能穿越时空的力量,或者说本来就是宇宙最原始的驱动,被称之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故强字之曰道",也就是此意,道能演化阴阳,而这种阴阳的力量在人的理解就是时空,时间与空间构成一个阴阳,本来就是一体,相互混沌相含。

Read More

追溯过去的记忆或可预知未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记忆能让人进行一种心理时间旅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再现过去的情境,还能描绘未来。该研究还表明,记忆除了能帮我们存储、回想那些已发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它的存在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在记录分析记忆如何帮我们勾勒某人性格特点、帮我们预想他/她在未来社会情境中可能的表现方 面,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与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上周,研究人员将他们发表在《大脑皮层》期刊上(Cerebral Cortex)的最新科研成果作了详细阐述。 科研人员揭示的这些道理可能不仅对那些失忆症患者,比如老年人,而且对年轻人以及他们的规划、社交能力也有所影响。研究人员还在继续探索现有的科研结论,他们正试着了解追忆往事的能力是否与创造力、想象力有着关联。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夏克特(Daniel Schacter)称,该研究论文主体“就如何利用记忆拓展了我们的视野。” 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力或预见力不仅对我们的规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情境中作出更好的决策判断。同时研究人员也希望能揭示提升人类记忆力的新途径。夏克特还称,“靠过去的经历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事”让人们无需再事事进行真实的尝试,只要认真考量与未来情况相似的事件即可。 为什么有些人可能天生具有更强的回忆往事或遥想未知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目前知之甚少。 许多声称能提高记忆力、延缓认知衰退的方法,如填字游戏、脑筋急转弯等重点关注的都是工作记忆,即我们随时留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至于工作记忆除了能提升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能力外是否还有更多作用,目前有各种各样的证据和说法。 夏克特博士的团队着重研究的是对过往经历回忆的针对性干预,即人们所知的情景记忆。他们重点关注的还有增加细节回忆能力,而并非整体记忆力的提升。该研究的初步试验预计将在今年夏天完成。 与健忘症患者交谈首先向研究人员传递出这样一种讯息:回忆过往经历可能对心理时间旅行至关重要。健忘症患者与失忆症患者一样,这两类人群在制定计划时都显得 很费劲。夏克特博士和他研究生院的顾问托尔文 (Endel Tulving)在80年代就开始观察患者K.C.。举个例子,当K.C.被问及第二天将干什么时,他却说不出详尽的答案。夏克特博士说,K.C.可能会 说出一些类似“我觉得我要吃早餐”之类的话,但却提供不了任何相关细节,比如他可能会吃什么或者他要去哪儿吃。 2007 年,伦敦大学学院盖茨比计算神经科学组 (Gatsby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Unit)的研究人员丹米斯•哈撒比斯 (Demis Hassabis)与其同事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Proceedings of the…

Read More

肉食或曾促使人类大脑进化

  这块两英寸长的小孩头骨碎片显示了营养不良导致的贫血症的最古老证据          人类学家在“人类的摇篮”— 坦桑尼亚北部的奥杜瓦伊峡谷挖掘出了两英寸长的人类头盖骨碎片。参与这项发现研究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查尔斯-莫西巴说到:“食肉行为一直都被 认为是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事情之一,肉食含有的蛋白质有助于我们大脑的生长发育。”我们的研究表明150万年以前人类并非机会主义肉食者,而是通过积极的打 猎来获得肉食。 被发现的头盖骨属于一名两岁大的小孩,它让我们了解了早期人类的饮食习惯。这块头盖骨碎片显示出骨质疏松的症状,这种营养不良通常主要与人类饮食中突然缺乏肉类有关。这块头盖骨表明这个这个小孩是在人类开始食用缺乏肉食食物历史时期去世的。这就表 明人类已经适应于吃肉而且需要肉食维持生存。 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上的这项研究表 明我们祖先的食肉行为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更早。莫西巴教授认为从一种食腐和以植物为主食的生活方式到一种食肉生活方式的转变或许已经为早期人类的大脑发育 提供了所需的蛋白质并且推动了他们的进化。他说到:“食肉行为与大脑发育有关。大脑是一个庞大的器官而且需要许多能量。我们开始更多的考虑大脑膨胀与高蛋 白饮食之间的关系。” 人类是少数拥有这样的大脑与身体比例而存活的物种之一。我们最近 的亲属黑猩猩食用少量肉食而且拥有远低于人类的大脑容量。这一发现为进行更多的研究铺平了道路,比如说什么导致我们古老的祖先第一次吃肉以及这种行为在早 期的人类进化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莫巴西教授说道:“那样就使人类从我们的远亲中分离出来。问题在于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的食肉行为?是环境的改变还是大脑本身 的膨胀?我们真的并不清楚。          评注: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很多寺庙或道观里的修行者,自小素食长大,鲜见有营养不良或骨质疏松,单凭一例发现做出这种推断并不严谨,肉食或许是因为自然的参量需要,光食用植物的能量并不足以让人类在远古时期进行大体力的活动。

Read More

发现衰老与端粒损耗有关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者发现新的证据,表明“生物性”的衰老和许多与年龄有关疾病的风险有关,这些疾病包括心脏病、多发性硬化症和多种癌症。 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神经遗传学实验室的Dale Nyholt博士称,一项对超过48000人的国际研究表明,一种被称为端粒的染色体,在以不同的速度损耗,这使得通过控制端粒长度来保持健康成为可能。 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而DNA链则位于细胞核内。每当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端粒就会变短,直到端粒达到一个临界长度,这时细胞也失去活性而 死亡。所以端粒是随着细胞个体的衰老而变短。但每个细胞的端粒长度是天生的,并非一开始就相同,并且之后的缩短速度也各不相同。端粒损耗的速度是衡量“生 物衰老”的一个方法 。 研究团队测量了人们的端粒长度,并通过观察DNA,确认出有7 种基因变异与端粒长度有关。他们发现,这些变异与包括直肠癌在内的多种癌症有关,还与诸如多发性硬化症和腹腔疾病等病症有关。 该团队还发现,这7种变异与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有关,而冠状动脉疾病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这项研究作为欧洲ENGAGE联盟工作的一部分,由英国莱斯特大学领导,有8个国家14个科研机构参与了该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发表在了《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