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宗教正信的探讨之五:修真不可欺人

        在其它教里有种说法,可以先用神通或其它什么的奇异诡说,用来引诱人先信教,然后再逐渐导向正信,这样是功德无量的。         道教绝不可如此,为道者,必当禁绝此说!即使是佛教,如果佛祖在世,亦绝不会认可此说!         为了能引人入教,于是便可以施加欺骗等手段,这种说辞是邪魔歪道,绝不可听之!         为什么这样说,很简单,如果为了引人入教,便可以施加欺骗,原因是认为自己认为这样是对的。那么是否意味着,凡是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就可以随意欺骗他人?         问题在于,你如何能确定自己永远是对的?即使是圣人也无法保证这一点。         所以,此风绝不可长,此说绝不可从,一旦从之,必然邪魔歪道诡秘之说四起,非是正道之士所宜为之。         修真之士,当修一个真字,欲修真,必求真,如以此行径,则离真远矣。         如有人问及法术等事,或阴阳诡秘事等,自可视情况回答,如遇自己不甚了解者,不应随意胡编,当应慎重从言,凡未经证实的,当应称自己是揣测。又如有人问及仙道中事,凡不可答者,必要明确表示此不愿答,唯有从道者方予解惑。        神道之中,正信之士也不少,但神道之中,也最多欺人之事,诸如巫婆神汉之流,出马附体之属,扶乩上僮之类,虽偶有其特异神验之处,但多不足以尽凭,皆非玄门正道之所宜,观神道之乱象,当引为之镜,以镜鉴形,时察得失,自我约束,久久自得渐入真道。

Read More

道教宗教正信的探讨之四:善恶功果福报及转化

一、道教的功果福报观:承负与风水         道教功果福报概念称之为“承负”,与佛教所不同的是,承负是会影响后世子孙的,因为承负这个词由来以久,古今发音有变,念起来也不是那么顺口,所以这里还是以道教的功果福报称之。        那么具体什么是承负?用古代一点的说法就是血脉传承者之间的气运会有所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反应在血脉往后传承最为明显。        如果用现代一点的话,可以这样来说,DNA最为相近的亲属中会出现气运相关联的现象,同时这种气运关联体现在父系往子系这个方向上最为明显,而同辈之间的影响则较小一些。               正如上图中所示的这样,同辈的气运,如同河流的分支,而从上往下则是父子所传的气运发生积累变化,同辈之间则只有影响,而没有明显的积累,因为气运都是在往后涌动的,在子女这里男女还有分别,男性通常的气运会一直传递下去,因为男性是Y染色体一直传递,女性的气性则会汇聚到男性的一方去,祖荫风水的影响同样是存存的,有一些说法是女嫁入男后,便没有气运影响,这个是错误的,具体会在风水一节说细说。        那么承负这个概念是空想还是确有实据?从几千年中国的阴宅造葬风水术来说,这个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而承负与阴宅风水的作用原理是有相通之处,首先,承负是讲气运往子孙的传递,而阴宅同样如此。        只是风水是借环境造阵来进行趋吉避凶,而承负是通过功果福报来进行趋吉避凶。           同时风水与承负之间还有特别的联系,正所谓善人居福地之说,大凡积德行善的之人,因有功果转化福报的支持,故而更容易得到更好的风水,这便是“福人居福地”说法的来历。         要解释风水,必须先要解释承负原理,此文重点讲这个。        由于道教很看重人类自然的繁衍生息的自然性,所以道教之中从来不避忌传宗接代之事,并在修炼之中,也强调“欲修仙,先做人”,像古传的正一道更是要求,必须先尽人伦之责,方可言及大道。        前人行的善,如果没有及时转化,则它会积累为功果(也称为阴功),这个功果转化为气运后,会通过血脉传递到DNA角度来说最亲近的人身上,然后逐次向往传递,风水上也是如此。同样的,如果有行的恶,没有及时消解掉,那么这个恶行同样会转化成不好的气运,传递到子孙身上,在发生转化后,就会体现出来。 二、道教与佛教的功果范畴及区别        1) 对转化功行福报的使用对象的不同        像佛教之所以没有承负概念,是因为佛教强调的出家,讲究抛妻弃子与世俗切断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直系亲属的好坏完全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同时因为并不考虑子孙的延续问题,所以常常会将祖辈的行善积德所转化的功果就全部化为己用。…

Read More

道教宗教正信的探讨之三:轮回转世的正确认识

       先做一个思想试验,如果一台电脑,要升级,需要换了个配件,又要升级,又换了个配件,最后换成了一台新的电脑,这台电脑是否还是原来那台电脑?        如果是,直接去买一台新的来放在旧的地方,是否它们是同一台电脑?        如果不是,什么时候不是的?       不要试图轻易回答并下结论,仔细去思考,能思考到多深,对自我回答并否定多少次,决定你的思维层次深度,如果你很轻率得到结论,不是代表你聪明,而是代表你浅薄,往下的文章你就不必看下去了,因为多半你理解不了。         如果你对这个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有意思之处,那么恭喜你,请继续往下看。       因为这个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哲学问题,只是原来的问题是不是电脑,而是一艘船,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去搜索:忒修斯悖论。        根据上面的思想实验,大家能认识到,是否是原来的那个的关键,需要有一个核心的鉴别机制,没有一种客观的鉴别机制,是无法进行分辨的。        所以,在转生来说,有两种意义上的,一种物质意义的转生,一种就是虚幻意义的转生。         1、物质意义上的转生,以DNA为鉴别机制         这种转生比较渺茫,虽然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从数学上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解问题 。人体最终形态控制是由DNA与RNA来决定的,如果出现完全或近似完全的DNA与RNA翻版的情况时,可以认为是一种转生的出现。        但这个也有不困难的特例,比如克隆肉体,克隆出来的DNA与RNA是完全一致的,但这种是纯粹肉体上的,并不具有精神上的转生意义,但从物质角度来说,同样可以视作转生。       …

Read More

道教宗教正信的探讨之二:修炼路线与神道

        为什么民间常说“请神容易送神难?”         为什么民间常说“如果对神明不敬,就会受到惩罚?”         为什么在客家地区文化中,说做墓葬请神后必须送神,不然神不走就会变成邪神祸害人?         为什么有些人家中供了神像或佛神,不但没有得福,反而灾祸不断?         在上一章说过,道教的神明体系,是由元始投射出来然后化身万千,这种化身万千的神明各有不同,其能力有大有小各有分别,因为这世间有太阳必然就有影响,有阳就必定有阴,如果以元始来看为看,则所投射的一切皆为阴,这个是阴阳辩证的道理。同样的,如果再细分,以天地自然生成的为阳,那么非自然生成的就可以为阴,这又是一个层次上的阴阳概念,而非自然生成的中,以修炼的为阳,非修炼的又为阴,这又是一个层次上的阴阳概念,这必须要分清楚 。        在下做了一个结构图作为清晰表示。         对常人来说,由于先天不可见知,而目前的可见可知,会认为当下是阳,其它的皆是阴,包括修炼成就也是阴,而在道则是反的,所谓道者反之动是也,在道以先天为阳,以当下为阴,以修炼成就为阳。所谓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这是要玩味的。         这里说一下神道的定义,作为道教的正信来说,一定要明白,只有走济世度人->修炼阳神->道法自然->返归先天这个路子才能称为阳路,凡是其它的皆是阴路,阴路的神就是阴神,在这里统称为神道。        所以,除去道教的祖师与一些明确是修炼或是先天成就的仙与神是属于阳的外,一般大众所拜的神,尤其是各地方的神明,大多是属于阴神这个层次的,而百姓所拜的神,通常实际上分成以下几类情况:         一、习俗祭祀而成神者         此类多是由百姓习俗上的祭祀,同时有朝廷敕封而成神,这种神朝廷其实封不封并不是关键,只不过是因为朝廷封了后,百姓供奉的就多了,香火愿力更加的大,此类成为了神。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神中,正直的被认为是英灵善神,能够护佑百姓生人,同样的,也有邪神的存在,典型如五通神一类。善神大多心地慈悲,即使是信众有所触犯也不会计较,而邪神就比较敏感,会主动施祸于信众。于此一定要分清善恶方可判断安全与否。         二、宗教自封而成神    …

Read More

道教宗教正信的探讨之一:远古之神与仙

    首先说明一下,在下所属阴符派虽源于唐代流传而下,但一直都秉承正道,之所以称道家,是因道家若细论其源甚古,其一脉相承,幽幽隐隐似有似无而似存于人间,直到汉代祖天师,显化道法济世度人,组织五斗米教时才将道脉开始正式呈现在众人眼前,但早年五斗米教中教众层次良莠不齐,而道派在民间传播又因落后的生产力与文化所致,所以早期的教派是比较混乱的,但是随时代进步,正道日加兴盛,又有寇天师重整北天师道而使道教大兴,而致汉代兴黄老之术而成强汉,大唐初期以道教为根而成强唐而万国朝拜,然盛极必衰此为天数使然,虽后世混乱不堪,世间顽劣之辈常借道教之名四行不正之端,但道家之正信正念始终存于此天地之间,故史上多有高道肃本清源,传下各派道典,然在民间,又不乏夹巫杂邪惑乱民心,迷惘后学之士,故而写此正信探讨之文。     其内容多由在下个人见解,若有不周之处,欢迎探讨,不过还请引经据典之后,并以演法相证,如仅是自己臆想之言,恕在下概不理会。   人类社会皆是由宗教开始的,要认识到宗教,首先要正视宗教的历史。   而在社会科学中,认为宗教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这个定义的概念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是适用的,但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宗教。    以道教来说,虽然承认客观主体神秘的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命运是可以由人掌控的,从历代道家修炼的资料来看,从来不会吹捧说烧香拜神然后就突然成仙 的。包括在中国传统的民间神话来说,如偶一樵夫偶于山中遇仙,得之点化之类,此类传说同样没有要求必须是虔诚烧香拜神或通过迷信活动达到成仙的目的。简单 来说,道教所沿用的道家思想,并不太符合国外宗教的定义。    但如果以基督教来说,上帝的概念是完全符合这个定义的,人不可能超越神,只能回归神的怀抱,这个是与柏拉图的理念相关的,又如以印度教来说,印度教虽然是 多神教,但有至高无上的梵天,梵天统摄着一切,也是共通的。再如佛教,虽然不少宗派经文近似于道教的理念,认为人可以自我修成,但是佛教更流行的思想主要类似是净土一流的,认为佛菩萨的力量大于一切,自己只要按步就班,就能被他们接去成就,所以佛教主流一样仍然是符合宗教的定义。    所以,道教的正信,并不能简单通过以对其它宗教理解方式来进行解构。    首先应该划清道教中三大思想主流,一个是传承原始道家思想,以黄老之术思想为主导的道教理念,如以修炼为主,如以自强为原则,如以五术改变现实作为证道手段等,一种是以老庄之术清静无为,绝俗弃世,逍遥于世间,还有一种偏向于神道的道教组织形式所发展出来的思想,这类则以各种烧香拜神活动为主,这类最为混乱。    很多人把这三者混在了一起,从而导致了概念上的混乱,以至于分不清迷信活动与正信的界限在哪里。    这里要明确的就是这个问题,首先要明显,道教的神,是因神设教而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神明形式,但所有的神明只是一个文化与地方进行改造后的投影。    标准的神明形象,是存在于人理想中的,完美无缺,道德高尚,法力无边,但折射到地方上,好比太阳透过大气层照到地面上,又经过了树枝、山石、建筑等影响了一样,有些地方暗一些,有些地方亮一些,如云多就是阴天,云少就是晴天,树荫所遮挡的地方也有明暗相杂,并不会一一俱同。     神明是客观的存在 ,但这种客观的存在取决,人自己对其的感应有多少,如果善念多感应高尚的一面就多,恶念多感应得到的就少,而恶念多到一定程度,所感通的只能是邪神,而非正神。    所以,有一说法,神由人造,这个说法并不确切,真正的情况是,人自身是什么样的,就会感应到什么样的神,而这个所感应的目标,它是虚无飘渺,但却又是空中妙有的。…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制恶兴善章第二十一

    阳之精曰魂与神,阴之精曰尸与魄。神胜则为善,尸强则为恶。制恶兴善则理,忘善纵恶则乱。理久则尸灭而魄炼,乱久则神逝而魂销。故尸灭魄炼者,神与形合而为仙。神逝魂销者,尸与魄同而为鬼。自然之道也。     解释:阳的精叫魂与神,阴的精叫尸与魄。神如果占主导则为善,而尸如果占主导则为恶。制恶兴善则能变得有条理,而忘记了善去纵恶则会导致混乱。如果理久了,自然尸灭而魄得炼,如果乱久了,则神会消逝魂会销亡。所以把尸灭了魄炼了,神与形就能相合,从而为仙。如果神逝了魂销亡了,尸与魄则会化成鬼。这是自然之道。     分析:道家的文化中,很有专门的劝善,因为善不用劝,只要进行道家的修行,就必须是要去做的,修炼之道自然就是要往善的方面发展,不然也是修不了的。     这一段文字主要是明显了魂与神,尸与魄的概念,表明人是由魂神尸魄共同组织起来的。     关于尸,古道家有斩三尸之说,常见为有三种小虫常在庚申日上天表述人的功过,所以需要守庚申。这个是有纯粹有宗教神话色彩,作为一种民间道教组织活动来说是可以的,但却不可能把其当真,因为此立三尸之说,本意是要让人悔过向善,这是因神设教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上修之士,切不可混乱。尸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恶念的积累,久积而成尸,尸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消耗人的寿命,并主导着人的灾难,所以要把尸灭掉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思想开始规约自己,削弱产生尸的源头,然后将其灭尽。     这里的魂魄,不是指的三魂七魄的划分方式 ,三魂七魄虽然也是道家修炼中的内容,但宗玄先生这里划分的是另一个系统,一定要注意区别开。     顺便简单介绍一下三魂七魄系统:     一般说的三魂即胎光、爽灵、幽精,实际上应该把它们理解为由魂上散发出来的三种光,如果看上去就如同由三种光团组成一个光团组成,至于网上常见说什么与生魂觉魂命魂对应之流,皆是不对的,其些作者并不明白巫家三魂与道家三魂七魄的区别,而一些古籍中所载三魂的故事,其实多是指巫家三魂,如掉了魂之类说法,并不可与道家三魂相混淆。     胎光主要是阳气的部分,爽灵是阴气的部分,而幽精是胎光与爽灵相交杂的部分,对于人来说,生命力旺盛则胎光显耀,如果生命力衰弱则爽灵更幽暗,幽精受着它们的影响而变化着,需要注意的是三魂虽然内部有阴阳及阴阳混杂,但对生人来说整体来说它是呈阳性的,简单说只要胎光不灭,人就有一息生机,常见的在续命灯中,常用一只长明灯代表生命力,实际上它就是感应的胎光的部分,有时在道家的法术文化里,胎光微弱,就需要转炼幽精与爽灵,消除其中阴的部分,以加强阳状态,从而让人命得到延续。如果爽灵实在太强,会导致生人昏迷不醒,或头晕昏沉难集神智。     而七魄要更复杂一些,它受到天上七星感应,并会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因为人的魂魄是阴阳合在一起的,能够接受一切信息,但并不是任何信息都是有益的,所以它会负责过滤一切不良的信息,这对于常人来说是有保护作用的。但是对于修炼的人来说,需要接触更多的外界信息,并自我去灵活掌握哪些需要哪些不需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将魄炼化。如现代常见催眠术,就是让削弱七魄的防护机制,而让人又无自我主导意识时,身体只要接到外来的指令就会按着去进行动作,关于魄的问题,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七魄也是可以外用于驱邪的作用的,以后有机会详述。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立功改过章第二十

        功欲阴,过欲阳。功阴则能全,过阳则可灭。功不全,过不灭,仙籍何由书?长生非可冀。然功不在大,遇物斯拯。过不在小,知非则悛。不必驰骤于立功,奔波于改过,过在改而不复为,功惟立而不中倦,是谓日新其德,自天佑之。若尔者,何必八节三元,言功悔过。神真明察,固其常焉。又谢过祈思,务在精诚,恳志注心于三清之上,如面奉金阙之前,不必屈伏形体,宣通言辞。若徒加拜跪扣搏,诵课平常之文者,可谓示人以小善,实未为感激之弘规耳。          解释:功是要阴隐的,过错是要阳显的,而功阴隐才能全,过阳显才能来。功如果不求全,过不求全,如何才能得到仙籍,长生也是无法期望的。但需要明白,功不于大,遇到可以施时就施,过不在于小,一旦发现就应该解决。不需要急功近利,也不需要拼命寻找错误去改变。过错在于改了不再去犯,功在于不断去施行。正所谓每天都产生新的变化,则天自佑之。所以只要这样做,何必非要三元八节去悔过。只要神真明察自身,让它变成一种习惯就好了。还有如果在忏悔错过时,必须要精诚,要专注于三清之上,如三清在自己的面前,并不需要跪拜,宣通言辞。如果仅仅只是加上跪拜诵课,只能说是给别人来看的,虽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但谈不上是真心感激诚心悔过。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仁明贞静章第十九

       夫仁明而贞静,博达而英秀者,皆天人分气,降生以济时利物也。积世功备,则丹台著名。元贞潜运于上玄,正气密集于关府,自然魄炼而尸灭,神凝而体清,阴滓都销,则合形而轻举。故古之仙者,未始非天人也。使行尸同其所好,不亦难乎。有积修累行而不获升举者,何也?前功未着也。有不因修习而自得仙者,往行克充也。夫功无虚构,善不徒施,不可见为而不得,则于我生怠。睹自然羽化,则谓功不由人,皆失之远矣。         注释:仁明贞静,博达英秀,都是天人所分之气转生人间,降生于世间济时得物。只要积足功行,便能丹台著名,这样元贞便会潜运于上玄,而正气又密集到了关府,自然阴魄炼尽尸气尽除,魂神凝聚而体清,所有的阴滓都被销除了,自然合形就得飞升了。所以古时的仙,没有不是天人的,想要行尸与它一样,这是很困难的事。有积累功德而不能飞升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之前的功行没有了结。也有不是通过修习而成仙的,是过去的功行已经满足了。功行不是虚构的,行善也不是白行的,不能因为看不到而认为没有,这样就生出怠心来。看到自然羽化,便说功行不由人,皆远离正途了。         解析:道教的转生理念是不同于佛教的轮回的,现代佛教的轮回,是站在因缘和合的基础上来看,所以会有前生后世之说,同时现实中也存在多个前世与多个后世的情况,这是单线式的佛教轮回难以解释的。而在道教来说,并不强调轮回,但也不否定,因为轮回只是一个比较狭隘的认知,是气之聚散之中的一种表现而已。          万物皆由气而来,有聚有散,生灵死了魂魄归散,这一切都是气的表现作用,所以气有聚散,有结合,有沾染,有变异,在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后,重新又会变成生灵。而在现代佛教的意识中,仅仅适用于针对死后散之为气时,没有发现大的变异或过多的结合沾染之类的变化时才会比较管用。这也是为什么人要追溯前世,往往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有时还会得到多个前世同时期存在的原因。         为什么总是强调现代佛教,因为现代佛教并不同于古佛教,古佛教认为的因缘和合,其实是气聚散的一种描述,从这种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后世佛教为了夸张渲染轮回转世与因果规律支撑的核心影响,把这个概念扭曲化了,给人的解释是,这一个人去世了,业力随识所转,又会成为另外一个人带业而来,终究业产为果,成为因果的来源,而有同业的,便认为是同一个人的转世。         这里忽视了在因缘和合时,并不是单存的和合,它们之间还会发生交织交融的现象,所以会导致因果定律谬误,以致于佛教人士在现中找寻因果的证明时,通常找出来的都是一些牵强附会,或带有明确伪造痕迹的案例。从唯识角度来说,这里的错误就是把每个人的个体当成了孤岛,而没有考虑到死后的聚散还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佛教在理论上来说是不完善的。         需要严格明确,在这段文字中说的“天人”并非是佛教六道观念里的“天人道”,而是指的最早的神仙之流,佛教的天人道只能对应于道教中的神道,这个要区别开。         说那么多,也就是要明白这里一个观念,善的好的那些气,在结成生灵时就变成了天人,即最早说的仙,而这些天人的气再会再分化,分化出来的会转生在人间,而这些转生在人间的天人之气再化成人,在积修功德之后,又会再变成新的仙。          所以上古的仙多是天人来的,而人是阴阳混杂的,因为有尸气,所以可以称为行尸,让行尸跟仙人一样只积修功行就能成仙,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人还是要修炼的,只有修炼了,才能如同天人一样,同时再积修功行,最终可以证得仙道。          千万不要觉得,看到有人积修了一辈子功行,最后还是自然羽化,就说功行不是由人能控制的,这样就离正道远了。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真人为俦章第十八

       道之所至忌者,淫杀阴贼。此诚易戒。至于小小喜怒、是非可否,人之常情,甚难慎也。都不欲有纤芥之事关乎方寸之中,虑静神闲,则邪气不能入,我志不扰,则真人为俦。又好誉而憎毁者,贤达之所不免。然审己无善而获誉者不祥。省躬无疵而获谤者何伤?以此论之得失在乎己,而靡由其它。故泰然忘情,美恶不动乎衷者,至人哉,至人哉。        解释:修道者最忌讳的是淫杀阴贼,这些很容易戒除。但小小的喜怒,对事物的是非可否判断,是人之常情,很难去防止。遇到这种情况需要不要在意细微小事,思虑安静,气定神闲,这样邪气才不能入。我的志才不会被干扰,这样才能如同真人一样。又有喜欢名声而不喜欢被人攻击,贤达之士也是难免的。但要自己要检查,如果没有什么好的,却得到了好名声,这是不祥之事。而努力去做了没有什么毛病,被人诽谤又能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呢?这样说来,得失是在于自己,而不是由其它。所以泰然忘情,赞美或是毁誉都无动于衷的人,才是至人啊。         分析:这段具体到了生活中处事的方式,总的来说,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去做到虑静神闲,从而做到养神,而遇到外来的赞美或是毁誉时,都不要去管它,因为如果自己做好了,别人说你不好,对你也没有影响,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却得到了赞美,这个是不祥之事,这意味着你极有可能永远也做不好了。所以主导一切是其实是自己,自己做好了就不需要担心,因为自己的目的是修道,能使神气安和强旺,这个才是目的,其它的都不需要分心。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行清心贞章第十七

    行欲清,心欲贞,言勿过乎行,行无愧乎心,则游于四达之衢。四达之衢者,涉道之通逵也。行之不已,则天地爱之,神明佑之,凶横无由加,鬼神不能扰。若言清而行浊,名洁而迹污,虽丑蔽于外,而心惭于内。心惭于内者,天地疾之,神明殛之,虽力强于道,不可致也。故宁受人之毁,无招天之谴。人毁由可弭,天谴不可逭也。     解释:行动要清爽不能拖泥带泥,心要贞静高洁,不可有阴思怪想,说话不要超过自己的行为,行为要无愧于心,如此则能游于四达之衢,所谓四达之衢,指的就是入道的通途了。如此做下去,则天地会喜欢,神明会保佑,凶横之事不会加事,鬼神也不能侵拢。     如果是说得漂亮但行为肮脏,虽然丑不外露,被掩盖了起来,心则会惭愧于内,而心惭则天地不会喜欢,神明也会厌恶,就算自身很强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宁愿被人骂,但却不受天谴,人毁属于人事,是可以消除的,而天谴则是无可逃避的。     分析:此文与后世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颇有参证之处,言勿过乎行,说到做到,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天天说大话,如摆一幅慈悲心肠悲天悯人状,实际上背后在干肮脏的事,如此是会受到天谴的。人做了亏心事,自然会内产惭愧之心,此心一生,则天地立知,所以会进行天谴,然而,大恶之人,行了恶却未生惭心,此类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     如果是在修炼上,则应该少去谈超出自己境界的东西,更不要故作己懂而胡乱指点别人,因为这样做,本身就会破坏自己的修炼,导致修炼不成功。网上很容易见到滔滔之言,教人如何修炼,然大凡此类,却实际上没有多少修为,在生活中多不过招摇撞骗之辈,便是生活低层却在网上找心理安慰的,凡此类其气运不佳,修炼不得门径,或空知修炼之法,而从未进行过半分修炼,皆是因为高谈阔论所致,以致阳散阴盛,故难入修行之门。     如有些宗教信士书文颇多,传播甚广,俨然一幅几近圣人之象,但最后仍不过疾厄缠身,无奈而逝,且不论宗教中各果位层级如何,在现世中也未尝证得安康无疾而终。这些皆是空谈而致外邪所攻,即使持再多咒,念再多经,修再多法也是无用,因为皆由己造成,如同千里之堤,崩于蚁穴。     故太上感应篇亦云:福祸无门,唯人自招。修道者当慎之又慎,防危杜渐,方是修行上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