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2 年 10 月 26 日

刘一明论述阴符经

刘一明(1734~1815年),道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祖籍山西曲沃。他自幼喜欢道学,曾拜龛谷老人、仙留丈人为师,并得其真诀。1765年西学陇上,结庐于甘肃榆中的栖云山。当时榆中兴隆山经明末战乱,庙宇建筑破败不堪,所剩无几,他遍历兰州,临洮等地,广为募化,同时行医治病。在榆中把总林启明的支持下,筹集资财,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组织人力修建,历经十余载,次第建成错落有致的殿、阁、楼、亭62座;又将募化资金购置田地出租,以供寺观修缮之费用。从此隐居寺观,潜心研究医学、易学和道家经典。一面为人诊治疾病,一面著书立说。其著作除医书外,还有《三易注略》、《道德经要义》、《修真九要》、《参同契直指》、《阴符经注》、《金刚经解目》、《栖云笔记》和《会心集》等20余部道家著述。此外,他还创办了栖云山刻坊进行刻版印刷,成为甘肃刊刻古籍最多的刻坊之一。他通玄教、精易理、擅养生、长医术,系乾隆、嘉庆时期晋、陕、甘、宁、青一带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他还是甘肃最具影响的医家之一。其主要医学著作有《眼科启蒙》、《经验奇方》和《经验杂方》等。《眼科启蒙》是在明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的基础上,按照“删繁为简,集乱为整,可录者录之,不可录者去之”的原则整理而成,堪称眼病论治的佳作;《经验奇方》是一部病症与方药相结合的内外、妇儿科的综合性专著;《经验录方》是对前代名医医方的具体应用与创新,大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阴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见,莫能知,而己独见独知之谓;符者,契也,两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谓;经者,径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经久不易之谓。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则人与天合,一动一静,皆是天机,人亦一天矣。上中下三篇,无非申明阴符经三字,会得阴符经三字,则三篇大意可推而知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阴阳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奥妙,而神明默运,窃阴阳之气,夺造化之权,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无生无死,然其最要处,则在能观能执耳。何谓观?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瞒之为观;何谓执?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依世间法而出世间,性命俱了,心法两忘,超出天地,永劫长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为圣为贤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门曲径,邪说淫辞,故曰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气以生以长,但自阳极生阴,先天入於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贼害,各一其性,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是谓天之五贼也。惟此五贼,百姓日用而不知,顺行其气,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见之者,逆施造化,颠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贼转而为五宝,一气混然,还元返本,岂不昌乎!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气。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贼在身,实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则五贼发而为喜怒哀乐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则五贼变而为仁义礼智信之五德。若能观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为运用,一步一趋,尽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虽大,如在手掌之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之内;攒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难矣。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赋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谓真心,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人得以为人者是也;人心者,气质之性,即知识之性,所谓机心,见景生情,随风扬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机,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机,即是人道。守天机者存,顺人机者亡。惟大圣人观天道,执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气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气杂於方寸之内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杀机者,阴肃之气,所以伤物也;然无阴不能生阳,非杀无以卫生,故天之杀机一发,则周而复始,而星宿移转,斗柄回寅;地之杀机一发,则剥极而复,龙蛇起陆,静极又动;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阴阳也,若能效天法地,运动杀机,则五行颠倒而地天交泰,何则?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天时人事合而一之,则万物变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阴阳之气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为性,性无不善,而气有清浊。秉气清者为巧,秉气浊者为拙。性巧者多机谋,性拙者多贪痴。巧性拙性皆系气质之性,人心主事,非本来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后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者,人身上七窍,下二窍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九窍皆受邪之处,而九窍之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听声则精摇,目视色则神驰,口多言则气散,精气神一伤,则全身衰败,性命未有不丧者。人能收视,返听,希言,闭其要口,委志虚无,内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气神三品大药凝结不散,九窍可以动,可以静,动之静之,尽是天机,并无人机,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阴恶,国譬身。木本生火,火发而祸及木,则木克;邪生於心,邪发而祸及心,则性乱;国中有奸,奸动而溃其国,则国亡;阴藏於身,阴盛而败其身,则命倾;身心受累,性命随之,於此而知潜修密炼,观天道,执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为后天五行所拘者,非圣人其谁与归?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道阴阳而已,阳主生,阴主杀,未有阳而不阴,生而不杀之理。故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四时成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亘古如是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以始万物,地以生万物,然既生之,则又杀之,是天地即万物之盗耳;世有万物,人即见景生情,恣情纵欲,耗散神气,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是万物即人之盗耳;人为万物之灵,万物虽能盗人之气,而人食万物精华,借万物之气生之长之,是人即万物之盗耳。大修行人,能夺万物之气为我用,又能因万物盗我之气而盗之,并因天地盗万物之气而盗之,三盗归於一盗,杀中有生,三盗皆得其宜矣。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长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盗之秘密,有一时之功,须要不先不后,不将不迎,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坎来则离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阳复以阴接之,大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食其时者,趁时而吞服先天之气也;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柄也。食时则后天之气化,百骸皆理,可以全形;动机则先天之气复,万化俱安,可以延年。时也机也,难言也。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洞达阴阳者,乌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古今学人,皆认昭昭灵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着空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不神之神,而实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轮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无怪乎万物盗我之气而罔觉也。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人之所以能盗天地万物之气者,以其天地万物有定数焉;天地万物不能盗人之气者,以其圣道无形无象焉。如日月虽高,而有度数可推,日则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见;月则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虚朔望之可窥,大为阳,小为阴,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大往小来,小往大来,阴阳循环,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阴阳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时辰内,采鸿蒙未判之气,以为丹母,夺天地亏盈之数,以为命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圣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明,其盗机也,虽天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於人乎!天下乌得而见,乌得而知?如其能见能知,安能盗之?此其所以为圣,此其所以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子大贤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视一切万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洩漏圭角,固穷而如无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尝滋味,自满自足,又不自重性命,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适以自造罪过,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   下篇…

Read More

符咒的秘密:佛家常用讳之“卍”讳真义

       历史上宗教之变迁,道佛两家思想交融甚深,不可否认,符法先出于道家,但后世因佛法来后,道家大量的术法流入了佛家,本来是正常的文化交融,不过后世佛教却极力否认修行的符法是道家的东西,佛教一些人甚至很排斥道教,说道教的神明如何如何,然后凡是灵验神奇的,都拉去做佛教的说是什么护法,此种行为,实在是下作。不过这些都是教派中下面的跳梁们在折腾了,大多是教派有了利益,就不得不为了维护利益而作出种种之事。但凡有正统佛家传承的真正的高人们倒是不屑于此,而正统佛家修行之道,其有高明之处,是我们需要善利吸收的。       不过本文不多谈于此,道家的思想是纳天下之万物为己用,属于自己的,不属于自己的,都是道的一部分,所以秉承了道的思想,就应该明白,天下并不分你我,彼此,而是万物归于天地,天地归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此义,这里故而谈谈佛家所用卍字讳之真义。    不可否认,任何宗教的发展,都离不开对自然及宇宙中神秘而至高的力量的运用,由于这个世界不是单纯只由物质来联系的世界,所以,发现特别的图腾或符号,也并非只是中华古文明的专利,只是中华古文化在这一块走入得更加深入,更加彻底。      佛家有一个神秘的符号就是“卍”字,关于此讳用处甚多,但此讳真实的含义,知晓的人并不多。    一般的解释是它代表“万德庄严”,但此说并不能真正的表明“卍”的真正作用,佛教认为它是佛祖释迦牟尼胸部的瑞象,但这只是其中说法之一。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但这些都是虚而不实的描述,并不能体现出该讳的真义。    古印度佛教脱胎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而古印度婆罗门则是在雅利安入侵古印度后建立的,"卍"的真实来源象征着比太阳还要光辉的明亮,故它在雅利安民族代表着太阳神,常常的表现是一个十字或是卍标记。    雅利安民族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其征战于草原之上,十字的标记在基督教中认为是具有救赎,拯救的作用,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基督教中认为十字是代表受难的基督受难时的十字架,被赋予了神性,所以具有救赎的作用,但真正是否如此?古埃及中,十字也是代表着生命,护佑,然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流行过,在古埃及的陶制品上可以看到大量的T形十字章标记;另外,北欧挪威神话中奥丁神的符号是一个在环中的十字;佛教密宗中至高无上的本尊也是大日如来。    所以,十字讳号其源犹古,十字是人类最古老的符号之一,并不是佛家的专利,但不可否认的是,佛家把它发扬广大了,广泛用于治病除灾,超亡度厄,其无非用了其十字卍字的原始力量。    那原始道家(道教)是否有十字符号的运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玄门用法更加仔细。    玄门有两个讳,一个是“田”,一个是“米”,“田”主用于镇恶除邪收惊,比如小孩夜啼可朱书而下,而“米”主用于治疗,比如身常有病可用此字治疗久治不愈的。其中比较关键的是,如果将“田”字进行断开的话,可以很容易发现,它与“卍”相差无几,但不同之处在于笔画轨迹不同,所以效果不同,不可否认的是“卍”相较“田”与“米”这种以十字变化出来的讳来说,“卍”更加具有通用性,同时能具有治疗与除邪的效果,讳因书而显,效因咒而发,不同的讳配上不同的咒也会发挥不同的效果。    比如在闾山派符法中,因为吸收过佛教的法,其中有个流传有个大止血法,用法是上用紫微讳下用上为卍讳合成一符,其中卍字画完后还要绕上七圈,从而达到治疗止血的效果,实际上这种画圈的作法,也常用于“米”讳上,用于治疗人的疾病使用,亦能用于止血,故而这是其效果的更一力证。       故而,卍讳的真正效果是驱散邪恶的,超度的,治疗的,护身的,光明无碍的。 2022年备注: 1、考古上已知最早的卐字符来自公元前…

Read More

浅论开光

当今有很多物品,大到寺庙神像小至衣着首饰,甚至包括手机号码,都有开光之说,不能不说是让人很惊异的事.本来开光一词最早是来源于佛家,本义是为神像点眼开明,而具有灵性,后世开光一词不知是泛滥还是泛化,总之现在是什么物品都说是开过光的了. 道家自古并无现世开光一说,有所载者,乃是以无量之光度炼亡魂,于阳间则以三光济世,然后世不知怎么的,也很奇怪的各种开启过灵性的物品,也称之为开光了.后调查了一下看,发现民间对开光一词的接受度颇高的,所以导致了很多人认为没开过光的东西就不具有灵性,结果就是开光也对了成了对物品灌注法力的代名词. 一般来说,让物品能够具有特别的功效的办法只有如下几种: 一 采用可复制信息的法子,把该物品放置一个气场中进行同化,使物品沾染上良性的信息,这种是最低层次的,灌注的效果虽然有,但效果通常很差.如果要加强效果,就必须要有古时修行人留下的强大的法物进行操持才行,如一些高僧焚化后的舍利子,道家打造的有灵性的宝剑之类,不过此类宝物都比较珍贵,一般都镇山之宝,不可能随意拿出来使用. 二 施法者将法力集中注入到被拖法的物品中,这种就是直接对物品的灌注,效果比较好,但问题就在于,这是很难进行大量制作的,而且这种处理极其花费时间,真正会启灵的法师如果不是为自己炼制法器,通常都不会去干这事.当然这种处理也有其它诀窍,可以增强一定的制作效率, 三 留下符窍,然后令神轮流入之,这种方法不知是何代祖师发明,有上述两种结合的功效,比如一张请财神符,是不可能请财神天天坐在被施法者家里的,这样花费的法力供奉是划不来的,所以最有效的做法,莫过于设立一个神像或留下一个符窍,轮流进行请神入窍,从而达到催旺财利的效果,但这也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恐怕是千古之秘了,没人敢说破过,就是无论是什么神,刚开始供奉的香火增多时,效果是越来越灵验,但超过一定的度后,灵验度及有求必应的次数开始降低,其实主要是神的力量过于分散所致.  (世或有愚者不信此语,智者观之自明.) 上述三种方法中,最容易处理的就是第三种,可以说是大众之法,只是灵验度难免会降低了.不过这也跟万物可分三六九等一样,对人来说,这本身也是人道法则之一. 至于具体的手法,分门别类有许多种,各种奇怪的方法都有,但大体的原则也是按照一定的仪式(这个很重要),然后让被施法的物品带上相应的信息,从而对使用物品的人产生影响(有时是针对风水环境进行影响). 严格来说,开光这个词很不精确,开光只是留下符窍为请神留下一个空间的办法中的一种而已,虽然后世含义扩大光了,但仍然是一个相当模糊而不恰当的描述.它模糊了各种手法之间的界限,并且含糊其辞了各种不同手法之后的效果强弱区别,简单说,这个词,很不地道.

Read More

道家阴符派揭秘和合术

  一般人所知的和合术都是从百度上来的,但仔细看一下就知道,那里面的内容不过就是广告罢了,至于倒底有没有效,有没有用,在下不方便作评论,就谈谈本派所知的和合术吧。   本派搜罗天下的和合术,虽然不敢说尽于搜罗,但应该也有个七七八八。   实际上,和合术只是一种模糊的叫法,仔细区分还要分为姻缘和合,六亲和合,迷合,破合几大类。   姻缘和合术中,又有细分,一种是专门针对牵姻缘的,一种是专门针对夫妻感情的。   先说一下牵缘的,这种称为牵缘术,大凡会牵缘的牵缘术的通常也不会做这此牵缘的法事,虽然说合一桩婚是好事,但也需要看情况,因为牵涉的问题太大,合一桩婚往往是要以拆另一桩缘为代价的,对施法者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事,不是简单的经济可以弥补的,所以一般给钱压根也不做。   很多流传的和合术中,什么也不管直接就是请什么和合二仙或是和合仙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谬误,因为和合仙师或是和合二仙最大的作用是用来促进感情,增强亲密程度的,而不是用来牵姻缘用的。   牵姻缘用的法应该是以月老仙师为主的,只是其法有诸多限制,法器相当讲究,需要制作姻缘簿,姻缘线,其法在姻缘簿上进行注籍之后,还需要使用双方的八字,牵上姻缘线后烧之,当施法成功后,一般在九日后,男女双方脚上会出现红色的圈印,说明施法就是成功了,否则就是失败了,当男女双方在相互表达心意后,圈印会自然消失,这也是传说中的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只是这种符法当今已几乎无人可会,会的人也不愿意去做,理由就是跟开头的一样。   然后因为确实存在客观的需要,所以这种术法有一种变形的版本,就是针对已经分手了但缘份将近未近的男女来说,是可以进行操作的,此称为续缘术,续缘术就是类似于当今所说的回心转意之类的概念,这种施法要求至少有男女双方共同睡过的床的才能进行,如果不是双方都睡过的,仍然是难以进行的,其法主要与牵缘术颇有相似之处,只是因为不是单纯的牵缘,所以不会发生脚上出现红印的情况,只能根据双方的感情是否回温来进行判断。这种法术失败率不低,失败的关键因素多是看被施术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在需要请月老仙师还是和合仙师上很有讲究,如果请错了,基本上就是失败的,但是还好的就是失败了仍然可以做第二次,可以进行弥补,所以整体上来看,失败率其实也不算太低。   和合术中,最好也最适合的解决的,失败率最低的就是夫妻和合,婆媳和合,父子和合一类的六亲和合术,一般在感情进行中或是婚姻中进行这种和合是相当有益的,能够避免分离的情况发生,而且这种和合对于法师来说是最乐于去做的,一来可以积攒功德,二来成功率也高。不过现世的人都很不注重在相处时就处理好,而非要到了彻底分手或分离才想到求诸于术,事实上很多分离了的就是缘分已经彻底断了,心里还惦记着不过就是一厢情愿而已,这种做起来比没有在一起的和合还要困难。六亲和合的法是最多也是最常见的,比如调神遣将,请和合仙师,做小人偶进行和合处理等,或是纯粹的符法化水让双方饮下或是共浴,都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迷合术完全不能算是和合术的一种,它其实应该算作迷魂术,施术后多是能让被迷的人情不自禁地跟着施术者走,或者是意乱情迷,这种术法,算不上什么正法,但严格起来也不算什么邪法,主要还是看施用的人,有些此类术法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迷合术与催眠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催眠一般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引导与暗示,而迷合符基本上只要一下,其它的就任自己摆布了,不过迷合术也不是人人都能一下子学得会的,需要掌握好各种时机,技巧,一般民间常见的迷合术中有一种就是在路口横放上一根小棍子,然后念一定的咒语,当有女性跨过这根棍子时,要立即上去拍其肩,并进行呼叫,如果对方回头并应了声就会立即被迷上,如果不回头或是不应声,都是难以起效的,所以也强调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配合的问题。   破合术主要是拆婚拆感情使用,一般施术多是用的是符法,这种符法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能拆婚,可怕之处在于它拆合的条件限制相当少,只需要有双方的八字便可施术,破合术法中,有一些关键的咒语与法诀与普通的咒法是一样的,有一些破合术中还需要请秘传的老鸦神来进行破合,一般破合术施术到最后的阶段,都要求法师静止不动,然后一直等待,有异响出现或其它异象发现时,迅速大喝一声,配合最后一下,最后一下,有些是连呸三声,有一些是猛然挥出一剑,有些是在符式上猛然挥出一笔,或是含怒猛发,或是立想双方化为水火相战等等,都不一而同,但效果都是很理想的。不过一般破合术都指明要求不可轻用,实在是非必要,一般法师也是不乐意去做的。

Read More

符咒的秘密:紫微讳

    纵览道门传记、史籍,有许多道士皆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虽然书里不免有些夸张,但也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的道士们很多都有厉害的功夫,所以才能祈晴祷雨、呼风唤雨、驱邪抓鬼。 而要学到真正的道门功夫首先是要入道,好比要得到"金库"先要就进金库的大门,然后按照"手续"一步一步来。而道士在许多道法修炼和道法科仪行持的时候必定会要把:罡步、手诀、讳、号、秘、字、咒、诰、心印和行持顺序烂熟于胸。所以,民间说"出秀才简单,做道士难"这也可能是如今愿意出家做道士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其中内容过多的繁缛。但是,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许多伪造的《符咒》类书记日益增多,许多都内容污浊,鱼龙混杂,不分神仙、佛陀品位高低,更无"取气"、"灌气"之道,有甚者称道教"神讳"为"许字",谬误之极,无以言对。     在道士的“金库”中,道教的秘字神讳又是一大重要看点。讳,古代对大人物一种尊重称名的方法,古代一律对皇帝都有"避讳"的方法,史官在记录的时候有用"空字法"、"缺笔法"也有写异字的(最前者不写字,后者"缺笔法"把讳字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省略,最后的一种方法是写同意字或者同音字),神权对于道教徒而言亦是高高在上,故以太上老君姓李讳聃以表达人神各有品位,等级不可跃僭。     一般秘字神讳在道场科仪中都是虚书的,在符则多以其做“符头”或者书而涂之,成一个团;也有将诸多讳字叠书在一起,通常情况下明符的“符袋”(亦称“符胆”即是多字或多讳叠书而成)。例如,在正一派的《发符科仪》中就要右手剑诀对地"开天门闭地户 留人门 塞鬼路 穿鬼心 破鬼肚 横金梁 架玉柱"(配掐诀) 二足成丁罡 立于金梁玉柱之上 ,二手掐金光诀平眉目运大金光讳同时念 《金光咒》;正一派上表的时候当高功念密咒"巳午二神 风火元君 巽风鼓舞离火炎明 与吾传奏 电急星奔 急急如律令"后火速"从天门上台向正中坛目运三皇号"。高功法师通常都有很多有关秘字、诀法的"内密",比如变坛、变水中首先要"三上香"再步罡于水盂内先画太极(一圈加一个"s"两边分别加两点),虚祖气出而用诀来画"太阳讳"取"太阳九芒红气"左目出掐卯文吁气入盂再书"太阴讳"。神讳多数结构为"云头鬼脚"(云头即"雨")也有称"云头鬼脑",道内普遍称做“云君鬼臣”。普遍上来讲分为阴阳两类,比如说阳的"救苦讳"那就是个"云头维字"结构而阴讳则多是带"鬼"字,拿阴救苦讳来说就是在"维"字的下面书一"鬼"字(书此鬼字有诀法);再例如五帝讳中的青灵始老讳,阳讳为上雨字下"哈"而阴讳则为"左鬼右合"(合在鬼字的勾内)等等,讳字内涵之盛可见道教符咒文化一斑。      有心的朋友一定已经发现了,玄青霖先生所展示“除怪急救符”中的“雨聻(音:见)”(自上而下合书)以及小微版主转发的《〈玉皇大表〉中的讳令供大家参考》一文内的“紫微讳”与独行者先生刊录湖南傩坛的“云耳讳”、“万神讳”,字型极其相似,后学愚见,认为此皆出于道教“紫微讳”(可见独行先生《傩坛讳图选介》)     “紫微讳”中的聻字来头不小,一云源于唐朝的民间厌鬼法——“门书渐耳”在唐张续《宣室志》记载有:“裴渐隐伊上,李道士曰:‘当令制鬼,无如渐耳。’时朝士乃书‘渐耳’于门。”; 一云“聻”乃“沧耳”之讹误,清朝的王士禛的《香祖笔记》里写到“李石以聻为沧耳虎”; 又云唐朝人书“渐”字以驱邪,此则渊源于唐朝的“冯渐”根据《太平广记》卷七五引唐张读《宣室志.冯渐制鬼》:“河东冯渐,名家子,以明经入仕,性与俗背。后弃官隐居伊水上。有道士李君以道术闻,尤善视鬼,朝士皆慕其能。李君后退归有博陵崔公者,与李君为僚,甚善。李君寓书于崔曰:‘当今制鬼,无过渐耳。’是进朝士咸知渐有神术数,往往道其名。别后长安中人率以‘渐’字题其门者,盖用此也。”到了后来,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便有了:“时俗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阴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疟疠。”的记载。 在这里“渐耳”传为阴司鬼神之名,而金韩道昭《五音集韵》中云:“人死作鬼,人见惧之;鬼死作聻,鬼见怕之。若篆书此字贴于门上,一切鬼崇,远离千里。”此处的“聻”已经发展成了鬼死之物也,蒲松龄的《章阿端》里就有描写,章阿端一病而去,戚某的亡而复来的鬼妻对戚某说:“适梦端娘来,言其夫为聻鬼,怒其改节泉下,衔恨索命去,乞我作道场。”之言。      正如“猫熊”被报纸讹传为“熊猫”一样,这个被指控是笔误的“聻”字也一下子风靡了中国大地的山山水水,土生土长的道教以起强大的吸收能力马上吸收了他。便有了“紫微讳”,在“紫微大帝护身符”中“紫微讳”充当了主角,在五帝讳的萦绕下,显得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其在正统道教内用法不可计数,例如驱邪、镇煞、伏魔、杀伐、破庙以及在雷法立狱的时候作为“锁”来用;当然,力求实用的民间符咒也将“紫微讳”目为万神宗旨之钥匙。可以驱邪、收惊、退煞等等多种功能,在许多法门内有对“紫微讳”的一道口诀即: 夹上青云盖 左边三点金 车动龙身现 斤字斩妖精 耳听雷声响…

Read More

道家咒术小析

      道家咒术其中从表面看从来都不乏迷信色彩,大部分咒语其实都是一种过渡的形式,如金光咒,它只是“在对某种核心的东西进行赞美”而已,虽然一般传世的有手诀及咒语,但是都是不完整的。        在下有一事非常不解,那些根本不知道大金光与小金光咒诀,甚至连太乙金光心印都没有的修士们,是如何练出“包罗天地,养育群生”的金光的,并还竟然声称明显可以感觉自己身放金光的,不可思议。          至于究竟是在幻觉还是真实修为,此处不作评论。           有一说,咒语是通过发音来与宇宙的气场进行共振,从而达到效果,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恐怕仅针对极少量咒法是可以依此说的,绝大部分却完全不是这样,因为各地方言不一样,音节大部分都是不一样的,而咒语最好就是采用出生地的母语方言去念,才能更好地与自然的力量进行感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蓬咒在日本流传甚广,发音早已变化多端面目全非,但效用一样不可小觑。           一般的道家咒语,有一些是自巫教而来,光咒便可,称为禁术,在孙真人的〈禁经〉中阐述得最为仔细,而另一些则是出于道经,如出于黄庭经之类的道经,咒法大多是直唤神名,而此类咒,神在身之内,不在身之外,所以大多不必请神之类,亦可以直接施之,不过此类咒术以养气调身修炼类居多。还有一些咒法则是与神明有息息相关的联系,如天蓬咒,万神咒,二十四诸仙咒等,这类大多是借助外部的神明进行感应而施术。          最后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咒法形式,就是平时没文化的人认为的梵音咒,又因为很多翻译的佛经的梵音的表达与道经中的秘咒似乎极为相似,故而大众认为极其深入的联系。           实际上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印度梵音有何神秘之处,一样不过是天天挂在口中的话,并无任何出奇之处,只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一个比较强的民众意识,结果就导致了大众觉得外来的东西就是好,肯定更神奇。           后世又因为佛教的渗入,吸取了道教的不少东西,比如符法,如民间秘传的释氏心法中的内部,就基本上全部是道家符咒的内容,不过佛教有自己思想性的东西,是值得肯定的。      …

Read More

符咒的秘密:符法的朱砂选择

    朱砂分为几种类型:超箭,朱标,牡丽,黄标,此皆是在红朱砂中。      超箭:鲜红,不黄不紫,。适合盖写意雄强一路,火。      朱标:红里透出金黄的色彩极好,适合盖工整一路的印,金。      牡丽:红偏紫,色泽深沉。适合豪放一路的印,木。      黄标:有朱标和箭镞的特点,略近朱标,土。      五行中尚差一行水,即黑朱砂,辰州符法也很著名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辰州便便是以产红朱砂,黑朱砂闻名。      红砂用法一般用于文符,其性缓,其情慢,适合缓发积蓄之效,如招桃花,聚财之用,黑砂用法为武符,其性急,其情暴,适合快速处理如治邪镇煞驱鬼之用。      在道家阴符派符法中,又有五行相配,依据五行之理,配以符行变化,能引导天地之气,法天象地,拟乎事而应乎人,所以符法对朱砂的使用是相当重要的。        有人常言一点灵光便是符,是啊,没错,高手还无招胜有招呢,你什么也不学,去用你的“无招”跟专门练拳的打一架试试。符法也是此理,要做到万物皆符,首先该走的路还是要走的,不过是今人浮躁,总妄想一步登天,所以老是不安分,总是幻想太多。          

Read More

道家阴符派谈道家刻版符

        符法艺术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扎根华夏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具有无比深厚的群众基础。符者,信也,符合也,含相信、相合之意。符号演变为“符瑞”、“符应”,作为吉祥征兆的代称,深受百姓崇信,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民间民俗艺术。这种民俗艺术,最早是以“桃符”形式表现出来的。   华夏先民对桃树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仰,尊紫红色的桃木为圣木,相信紫红色的桃木可以避邪。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故农历春节,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符)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据《山海经》记载: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上有二神,统领众鬼。黄帝据此立桃梗以当门户,驱鬼辟邪。《庄子》对桃枝的辟邪作用写道:“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桃梗、桃枝是桃符的最初形态,后来发展为桃板、桃杖、桃人。《玉烛宝典》引《典术》说:桃是“五行之精”,可以厌伏邪气制百鬼,所以作“桃板”著于户。桃木板本身有辟邪的作用,可以在上面画“神荼”、“郁垒”二神的符号和画像,还可写上祈福禳灾的文字,从而大大提高了桃符的艺术品格。   桃符在周代已很盛行。《周礼•夏官》说,诸侯盟会割牛耳取血,要用桃茢为镇物。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在一次取藏冰的除灾仪式上,就用了桃木做的桃杖。秦汉时,在桃木板上画符,象征吉庆,驱鬼避邪的风俗,更为普遍,并受朝庭倡导。据正史记载,汉代朝廷为规范“桃人”“桃符”的制作,对颜色和尺寸都做出了具体规定。逢年过节,更新桃符,成为一种时尚。《风俗通》有“岁首立桃符于门,画二鬼以辟万鬼”的记载。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桃符在汉代已成为宫廷内一种不可或缺的礼仪,每年腊日前一日逐疫毕,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苇戟桃杖”之礼(《后汉书吼仪志》)。由此可知汉代腊日的前夜已流行在门旁立桃梗(人)的风俗。民间的桃符也很讲究,有统一的规格。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用桃木板做成的桃符,长六寸,宽三寸。至迟从汉代起,桃符已不是简单的桃木板画上符号,而且混以文字,从而丰富了桃符的内容,正如《淮南子•诠言》许慎注所说:“鬼畏桃,今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至迟到唐末,出现了“桃符”一词,韩鄂《四时纂要》明确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   南北朝时,由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挂桃符的同时,增加了门神。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神像。宋张唐英的《蜀梼(táo)杌(wǜ)》记载,五代末宋初蜀主孟昶(chǎng)降宋前一年(乾德三年)的除日,因翰林学士幸寅逊在寝门的桃板上题字不如意,于是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果然新年降宋,吕余庆为成都知府,而长春是宋太祖诞生的嘉号,应了孟昶所题,成为亡蜀先兆。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一也记载了这个故事,还说“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题‘元享利贞’四字”。除了以往桃板、桃符主要用于辟恶外,可在上面写迎春纳福的吉利祝词。这样一来,桃符的性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符瑞、灵验之信却有增无减。   宋代桃符习俗久盛不衰。据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桃符的迎春纳福性质更加明显,北宋《岁时杂记》说: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为之,除了画图像外,“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在长方形桃板上书写春词和祝福语已是桃符的一种类型。南宋高宗时修《嘉泰会稽志》卷一三也说“桃牌书左神荼、右郁垒,亦或书他语,门左右设之”。方回《乙未岁除》诗也说:“诸公富贵新桃版,我是春前旧土牛。”版,同板,即桃板,又叫桃牌、春牌。南宋时代的《梦粱录》还有市场上还卖“迎春牌儿”和除夕“贴春牌”的记载。“春牌”是迎春桃牌之意,是一种新型的桃符。   桃木板所制春牌,到了明代一般成为纸制,且名为“春帖”。制作材料的改变,使春帖脱离了桃符旧制,成为独立于桃符以外的一种饰品。嘉靖福建《汀州府志》记载了桃符后,接着写到:“春帖:大夫之家俱用五色笺书联句,以贴于门或厅堂柱间,虽工贾亦买而贴之,以见除旧布新之意。”春帖又有“春对”、“春联”、“门联”等名称。其中“春联”一词,成为清代的流行用语,一直沿用到今天。春联的内容,据《清嘉录》所载,“多写千金、百顺、宜春、迪吉、一财、二喜及家声、世泽等语为门联。咸集《葩经》吉语、唐宋人诗句为楹贴”。春联起源于桃符,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桃符民俗不仅在汉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少数民族中也得到普遍流传,土家族、彝族、苗族都有挂桃符和贴春联的习俗。相传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带有七十二道神符,流播于匈奴民间,后来形成了蒙古放的文字符号。据说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藏域,也带去了汉唐广为流传的神符。桃符还、流传到海外,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很多国家都可找到它的踪迹。如日本阴阳道即善用禹符步罡踏斗。   道教对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原始符号在文字产生之前,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承担着人人交流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是人神交流的工具。随着文字、图画的产生,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更加完美的符图。当文字从符号中分离出去,成为社会交流的工具之后,原始符号继续承担着人神交流的任务,由原始宗教和早期道团组织继承下来,逐渐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品类繁多的符籙,即道符。   东汉末年,张陵在蜀中创立并传播天师正一道,融合黄老道符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巫书,“造作符书”,以符咒为其养生修炼、斋醮科仪、传承道脉的重要法术,从而开创了符法艺术的新纪元。自张陵创教起,道教符籙派肇始,至隋唐800余年,先后形成天师、上清、灵宝三大教派;入宋,道教符籙之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汉唐三大道派的基础上,衍生出北帝、神霄、清微、东华、天心、太一、净明等新的符籙宗派。宋元时期的道教符籙派著述丰富,学说成熟,兴盛空前,道教符籙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清之际,诸宗暂归同一,大多融入正一派中。从东汉至清代,绵延1800余年,道教符籙派代代相承,起到了延续道脉、普及道理、沟通道教与社会联系的重要作用。符籙是道教的重要法术,往往与咒禁并用,成为道教弘法济世的重要手段,无论炼养修持,还是科仪斋醮,都离不开它,因而有“无符无籙不成道”之说。符籙的广泛使用,并经过道学理论家的整理,形成了完整的道符体系,称其为“三元八会”、“六十四种书”。在符籙体系中,以字符和符图最常见,数量最多。道教字符包括天书、神书、地书、内书、外书、鬼书、中夏书、戎夷书等8类;道教符图包括天象符图、地象符图、人像符图等。道教经典分为十二部,第一本文,第二神符,两者都与符籙有关。在道教浩翰文献中,到处都可见到符籙的影子。由原始符号发展而来的道教符籙,艺术品质不断升华,门类不断丰富

Read More

道家阴符派谈”道家符图”

      道经中除了字符之外,还有相当多的符图。符图也是符籙的一种,它和符字、符书有一定区别,也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讲得明白:“符者,通取云物日辰之势;书者,别折音句铨量之旨;图者,书灵变之状。针符中有书,参入图象;书中有图,形声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显发。”这说说明,符图和符字符书又是不可等同的。符图的种类虽不如符字那样复杂,但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就其用途和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天象符图   这类符籙是表述天体运化、阴阳消息的,与天文、星宿、气象、天时、季节、生态等有关联。道教认为,符图是由天地之元气凝聚而成,是对宇宙的写真,通地过它判天地,运阴阳,表述宇宙演衍的图式。许多符图都绘有北斗、南斗、三台、二十八宿等各种星宿,或是风、雨、雷、电等等图文,广泛应用于兴云、布雨、起电、招雷、祈晴、祈雨、呼风等宗教仪式中。   天象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灵宝系列符图。所谓“灵宝”,即指宇宙间最原始的能量──神和气。《灵宝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曰:“神降为灵,气聚为宝,神降气聚,具质成形,无所不生,无所不明,无所不立,无所不成。”意为神气之灵宝,总括天地人三才,包容无涯,天地万物,莫不由之营化。“故其道也,弥纶万天,范围十地,推运阴阳,调和寒暑,统行八卦,率御三元,部制鬼神,保育民物。”灵宝神气的真实载体就是日月山川人物鸟兽,符籙则是它的象征图物。在灵宝系列符图中,表现天地人三才演化的象征图式,以灵宝始青变化图、碧落空歌图、大浮黎土图三道大符最为驰名。   《灵宝始青变化图》,相传为天真皇人亲身体验了混沌初分阴阳运化的自然元始气象,用紫书描绘出的第一灵宝符图。但它的结构无拘无束,超越了实在物象,线条变化多端,潇洒自如,生动流畅,显示出自由奔放的气韵,浸透着生命与精神的活力,是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宇宙气象形态图,表现出“灵宝之气,变化之象”显著特征。此种符图,主天地万物和人世间的生养之道,给人、畜、物以生机活力,因而能“保生延年,神气不散,固全生道也。佩之则生气归身,返老回婴,应运灭度,身经太阴,带服始青变化之图,始青帝君与兆同升,逍遥太空也。”正因为它是天地初生形态的象征,所以又是炼功修真的瑰宝,静观冥想,体验天人合一的感应,达到主客一体的境界。   《碧落空歌图》,是一幅天地元气变化图,同时表现了天象与人体的关系,也是一幅人体脉络符图。道家认为,宇宙中的灵宝之气与始青之气交合,产生碧落之气;天人同体,先天元始之气为其共同根源。碧落之气在天则聚合成星,凝结为斗;在人则演变为缕脉筋络,边贯穿注,如同圆环,“生360脉,360经,360络,又生眇络、支络、丝络、□络,大范之气以为其元,中结此文以成图。”这种天人合一的脉络图,更是把人同自然的密切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浮黎土图》。浮者,虚浮也,以其虚而不实故曰浮;黎者,黑也,暗然无光之所谓也;“黎土”,乃先天真土之称,意为宇宙混沌未开之际,浮黎真土遍布太空,历经数劫,阴阳运化,天地分判,黎土凝结而成世界。因此天真皇人紫笔定书,“以青为地,黄为文。赤为界,封此图为浮黎土者,区贯庶穴之所在也。中黄太上明梵之气,回旋流演,以正域内宫阙楼观之所存。”在人而言,“此图主人脾胃,荣养太和”,故可用于养生长命。   (2)地象符图   地象符图是道家对山川风水自然环境的理性观察与神秘体验相结合,探求天象、山川、建筑、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协调关系与最佳状态的产物。道家从万物有灵的观念出发,认为山川河流、天地万物都是有灵感的生命体,由此而绘制成的地象符图,“一切感到妙应齐备,或天或人,或山或水,或飞或沉,或文或质,皆是真精之信,有字总号为符。”因此,“受符佩带,妙气入身,智慧通达,消灾厌恶,精则有微,微则神降,所愿必谐。”(见《五岳真形图记》)   地象符图又叫地理符或风水符,被广泛地运用于环境、建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对风水地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黄石公安宅护符法》所记五岳镇宅符、镇土府符、救宅符、镇寺观符、武帝应用符,《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中的解秽、安宅、辟火、辟土、止耗、厌怪、辟瘟、田种、利蚕、四季诸符,计有三十九类,皆是由地象符演变而来的风水地理符。在东方传统文化之中,自然、环境具有高度的精神象征意义,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古老的哲学命题引入人类生活,注重在整个自然界与生态环境中寻求有机秩序和普遍和谐,与天地万物保持亲密无间、共生共存关系,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精神的恬静,达到天、地、人三才一体共存,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境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是人类发展模式中的永恒主题。   地象符的代表作是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广泛流行的《五岳真形图》。《洞玄灵宝五岳古真形图》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屈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奋笔,锋芒畅乎岭鹤,云林玄黄,有台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随形而名山焉。”此图为道家所看重,在道教符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抱朴子内篇·遐览》称:“道家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道家认为,《五岳真形图》象征着众多生灵与仙真,是通神达灵的信物,修真护身的法宝。正如《洞玄灵宝五岳古真形图》所说:“子有东岳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子有南岳图,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返还自伤;子有中岳形,所向惟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形,消辟五兵,入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司迎;子有北岳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享福禄;子尽有五岳形,横天纵地,弥沦四方,我欢悦,人神攸同。”   《道藏》所收五岳真形图,除五岳外,还有霍山、□山、庐山、青城四辅,各有真形图二幅,一幅有文字说明,一幅为列字符图。道书称文者为“上五岳真形”,有文者为“下五岳真形”。据《洞玄灵宝五岳真形古本真形图》所言,原本为三色彩图,“黑色山形,赤色水源,黄点者洞穴口也。画小则丘陵微,画大则陇岫壮,葛洪谓高下随形,长短取象。”但是,流传下来的仅黑白刻本,以黑色屈曲的长方形表示山体,黑色山体中的曲线表示水流,空白处是修真隐居的宫观、洞天。图中用文字标明每座山岳的地形、高度、范围、水源、物产、洞穴、宫观、交通等。显然,这是一种古代山岳的平面图,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由此而形成地图学中的一个派别,其地理学和地图学价值,曾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肯定。日本学者小川琢治教授将《五岳真形图》中的《东岳真形图》同现代等高骊绘制的《泰山地形图》相对照,认为二者很相似(见日本《地学杂志》第258号载小川琢治《近世西洋通以前的支那地图》)。 (3)人像符图   人像图又叫做人体符或精气符,是道家以气为本的哲学观念在符籙法术中的运用。“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许多哲学派别都把气看做人与自然相互交感的介物,实现天人感应的节点。例如天地人三才学说、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等都持有这样的观点,道家的天感应论,也是这样认为的。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道教不仅以“气”为核心建立了自已的哲学观,并具体运用于气法丹道、符咒法术中。炼丹修真,首先要注重人体与天地之气;书符念咒,也要做到精气为本,元神为用。总之,无论内外丹法,符籙禁咒,都必须以气为核心,做到、天、地人与精、气、神的相谐和合。人象符图正是这种以气为核心的哲学观在符图中的运用。《云笈七签》“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气行乎其中万物即有,亦以精气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气者也。以道之精气,布于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然此符本于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象符书之异。”所以说道教符籙特别是人象符人体与气场的结合,把天地气场、人体功能、符咒法术等融贯一体,有理有法有诀,使人们可以了解符法的内容,懂得其中的奥秘。在这方面较有建树的,主要是宋元时期的净明派、清微派、天心派和灵宝派等。《净明黄素真文》收集了三十一道符,明白表示出都是内气运行、神化丹凝的修真图。   人象符图的代表作即为《净明黄素真文》中的《黄素真文图》和《五脏真形图》。《黄素真文》由八十一个符篆组成,明白表示天地梵气运化、人体吐纳之气的轨迹。该书卷一说:“凡欲学仙,必知真文。真文者,天地梵气也。”“人之身不得黄素,真文不生,皆天宝、灵宝、神宝之祖气也。祖气结而成字,合而成人。”“真文八十一字者,脾、肾中气也。天地五行,土、水中气也。自一至八十一,吐之则见其出出,咽之则见其人,各长三寸,阔三寸也。”《五脏真形图》也是修持五脏真形的图法,持符者按照图式,精思存想,由精入神,则身神可见,修真有成。人之五脏,各有其神,“神各有形,霰各有气,气者神之本也,形者气之体,而脾之形寓于;上者之中,此人所以未达其理也。欲理五脏,先知其神,知其神长生,使之亦有道,,想之亦有法。”   此外,还有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也大量采用符籙以助内修炼气,所用炼气养神、修真证道的符图甚多。神霄派有神光符、阴阳二气符、九阳气符、脑符、心符、肝符、脾符、肺符、肾符、精符、血符;清微派有气宇符、关脉通开符、通真符、服食符、服气符、明性符、明目符;天心派有三光正气符、天皇保命符、真火九芒符、真水十芒符、初阳赤辉符化生内景图、神光无上虚澄内景图、素华始元内景图、金光清虚含真内景图;灵宝派有五芽真文、玉婴神变符、日魂符、月魂符、天罡正气符、青帝护神符、赤帝养气符、白帝侍魄符、黑帝通血符、大洞十八玉符、二十四真符、十二络符、八十一品符等等。   人象符图作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媒介和道与天地、人体的联系通道,是天地造化、阴阳消息的显示轨迹及天人合一的全息摄影。这种以人体精气神为本的录之术,将符咒、气功、丹法融合在一起,内观修炼外施成符,有一定的效应,因而能在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得到广泛地运用,曾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   三)道符对阆中符法艺术的影响   张陵创道,建立二十四治,以阆中为第十七治,即云台山治。云台山治位居下八治之首,是天师正一道的重要教区之一。据《云笈七籤》卷二十八云:“云台山治在巴西阆州苍溪县东二十里上山,十代八里方得山足,去成都一千三百七十里。张天师将弟子三百七十人住治上,教化二年,白日升天。其后一年,天师夫人复升天。后三十年,赵升、王长复得白复得白日升天。治前有巴西大水。山有一树桃,三年一花,五年一实,县树七十丈,下无底之谷,唯赵升及自掷取得桃子,余者无能取之。治应胃宿,有人形,师人发之,治王五十年。”阆中有桃树和丹砂,都画符的重要原材料。明嘉靖版《保宁府志》称:云台山的云台观始建于“汉永寿年间”,张陵来此传道有诗二首,云“丹书秘诀知多少,会得分明在眼前。”这首诗是否张陵所作,无从确考,但这里所说的“丹书”,指用丹砂作原料画就的符书无疑。阆中盛产丹砂,古为道教金丹派炼丹圣地。丹砂画符,可治多种疾病。《云笈七籤》又云:“云台山中有玉女乘白鹤,仙人乘白鹿,又有仙师来迎天师,白日升天,万民见之。”这个来迎天师的仙师,据王纯武先后推测,可能指的是张修。云台山治本为巴人之治,早期为张修等传道的据点。《后汉书·灵帝记》注引《灵献二帝记》说:“时巴郡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米五斗,号为五斗米师。” 张修所传之道,本为巴郡巫教。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在北方发动黄巾起义,张修接受黄巾军的起义纲,在巴郡率起兵响应,因以太平道相号召,受太平道之影响较深。但是,所传符咒仍然保持了巴巫鬼符风格。阆中出土的道教符印,民间流传的《栾巴符咒》均同道书中辑录的符书有较大区另。栾巴亦为巴人,汉时民间道人,享有有盛誉,为后世道徒所尊崇,《后汉书》中有栾巴传。张陵之后,其子张衡称系师,其孙张鲁称嗣师,继承道脉。张鲁投降曹魏之后,占据汉中,在今川北和陕南建立政教合政权达31年之久,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为统一道教派别,张鲁斩杀了对道教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张修,将太平道统归于天师正一道,从此,道教即以天师正一为正宗。阆中符书,也以天师正一派所传为蓝本。张陵、张修之外,云台山另有得道仙人名“壶公”,善画符水治病。据葛洪《神仙传》卷九云:“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符,凡二十作卷,皆出自壶公,故总名为‘壶公符’。”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对道教神系和符书的整编有重大贡献,阆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介但他是否到过阆中,亦不可考。云台山有希夷祠,崇祀北宋道学家陈抟,是北宋最早兴建的陈抟祠庙之一。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祖赐“希夷先后”,本西蜀崇龛(今四川省安岳县)人,长期隐居于武当山,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著有《无极图》、《先天图》,所传太极图对后世影响极大。   道教对符的延续和艺术升华,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道教把符从文字中分离出来,将隶、篆、行、楷等形式的文字称做俗文,供世人往来交际;将符称为神符,供道团修真达灵专用,经过不断地加工、整理和提炼,使其变成了玄而又玄的宗教信物从而更加神秘化、迷信化、宗教化,在书法形式上不断升华,达到了符法艺术的顶峰。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符法艺术从顶峰向底谷的迭落。随着朝代的更替,科学的发展,在道教受到拟制,在提倡科学、反对宗教迷信的时候,符的合理的文化内涵也象浴盆中婴儿一样,被蠢妇连同盆中污水一齐倒掉了。符与道教的不解之缘,构成了二者兴衰同步的曲折发展史。讲到这里,符法艺术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在近代几乎失传,至今让人感到陌生也就不足为怪了。道家学说与道教,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为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根底的道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盛世兴道。这是历史规律,也是由道教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人在乱世,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前程渺茫,轻生厌世,把希望寄于第二次生命的出现。人处太平盛世,总是对美好的生活无比眷恋。道教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宗教,

Read More